◎本文作者 | 螺螄粉版權聲明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 T博士教你買保險(ID:DrTbaoxian)轉載聯繫 微信ID:DrTbaoxian02
我們經常和大家提的年金險和增額終身壽險,都屬於儲蓄類保險。
這類保險是以後能拿到多少錢,白紙黑字寫在合同上,只要不是太早退保,是不會有損失的,也不用害怕會暴雷,因為哪怕保險公司破產,保單也會有其他公司來接管。
很多人都需要儲蓄類保險,而且收入越高的人,就越需要。
你需要準備多少錢養老?
什麼是養老?說白了,就是你打算準備多少錢來養退休後的自己。
以前受到戰爭、醫療水平不發達、饑荒等因素的影響,人類的壽命普遍都很短。比如建國之前,我國的平均壽命只有區區的35歲。但現在已經大不同。
現在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是多少呢?76.1歲。
一些醫療水平發達的國家就更高了,比如日本是83.7歲,瑞士是83.4歲。
等以後疾病慢慢被攻克,人類活到120歲都不是夢。
現在我們這代人,有一半的概率能活到90歲、100歲。
假如你活到90歲,起碼要準備30年的養老資金,如果活到100歲,那就要40年了。
40年的生活,幾乎等同於咱們一個人的奮鬥期,需要的金額不小。
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如果你現在30歲,假設你每年的開銷是8萬,假設通貨膨脹是2%,然後你希望退休後的生活也能保持目前的品質。
那麼在30年後,也就是60歲時,你當年的開支就高達14萬了,活到100歲,需要準備約833萬。
當然了,這833萬不用全部是我們自己準備,還有國家養老金嘛,但我們並不能完全指望國家養老金,因為它的給付非常有限。
收入越高,退休前後收入差距就越大
很多人退休後,工作沒了,但還會有份穩定的收入——養老金,並且指望用它來養老。
但如果你的收入很高,那麼你能拿到的養老金,和你退休前的收入相比就越低。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月繳納的養老金,是根據繳費基數來的。如果你的收入是5k,如果你的老闆比較大方的話,那麼繳費基數會按5k來,如果你的收入是1w,那就按1w。所以收入越高,通常繳費基數就越高。
不過,繳費基數是有上限的。比如廣州的繳費基數上限是2萬,這就意味著,如果你的收入超過了2萬,比如說3萬,或者是5萬,那麼你繳納養老金時還是只能按2萬來,你想繳更多,單位也繳不了。
但很顯然,年輕時候繳得多,老的時候才領的多,現在繳納基數被鎖死在2萬,如果你的收入有10萬,20萬,那麼你退休後的收入可以說是驟降的。
其實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企業真的會給你按2萬的基數來繳,畢竟基數高了,公司要掏的錢就更多了。
我找了一份北京各個收入階層養老金領取的對比,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其中養老金替代率是指退休後收入佔退休前收入的比值:
看到了吧,收入越高,退休前後的收入差別就越大。
一個月入3k的人,退休後可以拿到2.7k的養老金,和他退休前的收入幾乎無差。但一個月入20萬的人,退休後收入就只有9k,僅僅只有他退休前收入的5.90%。
假如你退休後領的是9k,那麼40年下來也只能領到三四百萬,你自己就需要再準備400多萬。
問題來了,你怎麼準備這400萬呢?
藉助複利的力量
巴菲特有一句話: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
複利,也就是利滾利,每一年的收益會累積到下一年的本金裡,再以一定的利率滾存,長遠來看,收益比單利會高出很多。
藉助複利的力量,我們無需準備400萬,可能只要準備100萬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用來養老的錢最好不能虧損,所以不建議投入到風險特別高的地方,比如股市,你可能會成為千萬富翁,但也可能一夜返貧。
很多人會把目光投向銀行理財、債券等低風險渠道。
以往這類投資方式被認為是剛性兌付的,因為即使產品出現虧損,還有機構和政府出來兜底。
但是現在環境不同了,經濟下行疊加疫情,很多風險開始顯現。
比如年初四川信託違約了,2千多名投資人血本無歸。
年中的時候,被普遍認為能保本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其中由工商銀行代持的一款產品,收益率僅4.1%,也暴雷了……
前不久,兩家大國企——華晨汽車和永煤控股債券出現違約,債券信用是AAA最高級。
緊接著,我們又見證了包商銀行的破產。
剛兌正在逐漸被打破,很多投資風險在加大。所以高收入人群應該把一部分錢放在真正保本保息的地方,保證退休後有一筆確定的錢可以用來養老。
但能保本保息的地方並不多,只有50萬以下的存款,國債和儲蓄類保險,其中儲蓄類保險最適合用來養老。
利率在下行
我國未來的利率大概率是下行的。
我們可以先看看過去20年我國的一年期存款利率變化:
1996年的時候是10.98%,後面一直下降,到了2015年就只有1.50%了。
利率,可以理解為是資金的價格,因為資金其實也是一種商品,只不過這種商品有點特別,它可以買到很多商品,所以也符合「供需曲線」。
當經濟熱的時候,大量企業借錢投資項目,這時候央行就通過提高資金的價格,也就是利率,來提高企業借錢的成本。
反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不敢借錢投資,央行就會降低利率來鼓勵企業投資和個人消費。
歷史證明,一個國家的經濟體量越大,經濟增速就會越慢,利率也會隨之下降。就像一個考30分人和一個考90分的人相比,很顯然考30分的人更容易進步。
我們國家以後肯定也會發展成發達國家,所以經濟增速放緩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除此之外,像老人增多和貧富差距擴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利率下行。因為老人的消費能力不如年輕人,窮人又沒能力消費,政府就會傾向於降低利率來鼓勵消費。
還有就是債務問題。有債務就有利息,如果利率給得太高,利息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2019年我國的地方債務是多少呢?21.31萬億。金額非常龐大。假如利率是5%,政府一年就要還1萬億的利息,假如利率只有1%,就只需要還2千億,要是你是高層,你會怎麼做?很顯然,降低利率啊。
雖然50萬以下存款和國債的風險都很低,但缺點也很明顯——無法鎖利。
一旦利率變低,投入同樣的本金,得到的利息就會變少。
比如當利率是5%時,投入100萬,一年可以得到5萬。
當利率降到3%,同樣是投入100萬,一年就只有3萬。
假如利率降到了1%,100萬的本金就只有1萬的收益了。
現在銀行存款有的可以做到3.9%,單利。
10年期國債的利率目前是3.3%左右。雖然國債還可以通過價差來套利,但這大多是機構在操作,普通人還是看重利率。
而儲蓄類保險的收益卻遠在它們之上——3.5%~4%,複利,換算成單利的話,可以去到6%。
更關鍵的是,它可以鎖利終身。無論未來外面的利率變成什麼樣子,裡面的資金都是以3.5%~4%的利率增值。
比如同樣是投入100萬本金,等到退休以後,儲蓄類保險每年都能固定返14.4萬左右的資金——以30歲的男性投保年金險「金生有約」為例。
領到90歲,累積領取就有432萬了,如果是領到100歲,累積領取是576萬,而當初他投入的本金也不過是100萬,還是分10年繳。這,就是保險的槓桿魅力所在。
以房養老
有的人打算以房養老,希望老了以後當個收租婆,或者是把房子賣掉來養老。想法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
先說租金回報率。我國的租金回報率是多少呢?一線城市的租金比在1.5%左右。
什麼意思呢?一套500萬的房子,每年產生的現金流大概只在7萬5左右,需要66年才能回本,實在是太不划算。
如果選擇賣掉,那麼問題來了,二三十年後房子還能賣得出去嗎?
有一組數據是說,15年後中國平均每4個人有1個是老人,30年後這個數字將擴大到1/3。
30年後中國遍地都是老人,年輕人卻越來越少,房子能賣給誰呢?除非是人口大量流入的城市,否則將會很艱難。
退一步說,就算房子找到接盤俠了,家裡其他人同意嗎?
給大家講個真實案例。有個紅二代,家裡住四合院的,非常有錢,他後來身體素質變差了,生活幾乎無法自理,結果他家的孩子把他送去了一間非常普通的養老院,過著很一般的養老生活。
當錢以房子的形態存在,養老可能會變得非常被動。
哪怕到時候房子真賣了個不錯的好價錢,問題又來了,這筆錢放哪裡合適?
如果放銀行,需要用錢的時候就還得跑一趟銀行,但萬一自己生病了,沒法去銀行取錢,哪個親戚值得你信任呢?
錢的形態不同,帶來的生活質量也可能是天差地別的。
把錢放儲蓄類保險裡,就相當於買了一套「金融房子」。這套房子也能產生源源不斷的現金流,但是租金更高,回本更快,而且還是一筆可以綁定終身的錢,活一年,就領一年,甚至能獲得親戚無微不至的關照。
前幾天我就聽同事說了這麼一個事。她有個親戚,全家都沒有工作,一家老小就指望他們奶奶5~6k的養老金生活,所以他們一家對這位奶奶非常好。有次這位奶奶骨折了,因為年紀太大,做不了手術,只好在家裡療養,結果一家人是忙前忙後,還照顧她洗澡。
用儲蓄類保險養老,說不定還能活得更久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