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房文彬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發布《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對美國、英國、德國等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國際對標研究和經驗學習,聚焦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體制建設和發展改革,為中國第三支柱養老金髮展提出建議、構建藍圖。
8-10萬億養老金缺口
《報告》預測,未來5-10年時間,中國預計會有8-10萬億的養老金缺口,這個缺口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進一步擴大。中國養老體系當前主要由第一支柱承擔,第二支柱部分補充,第三支柱發展不足。對標成熟市場第三支柱養老金改革歷史和經驗,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的發展仍處於初級階段,替代率、資產規模等都低於絕大多數成熟市場,在結構特點、市場有效性和政府管控程度上均有提升空間。
總結經驗、完善政策已經成為發展第三支柱養老刻不容緩的工作重點。《報告》指出,首先應儘快打造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和各界參與主體應首先從基礎設施主線發力,建立全民養老專屬帳戶,明確「合格」第三支柱產品定義,便於給予所涉及企業統一而公平的「合格第三支柱養老金」激勵政策。
其次,優化養老金產品和投資政策,推動養老金成為有吸引力的資產。《報告》認為,應增加產品和投資優惠政策力度,激勵並吸引多方商業機構參與,使養老金成為長期資產增值最有吸引力的產品。包括大幅提高養老金在權益類和另類資產投資的比例、匹配國家屬性長期優質資產、給予養老金企業特殊企業稅收優惠等。
此外,引入網際網路等科技手段,打造普惠的、線上的養老金分銷和帳戶管理體系。《報告》指出,普惠是此次養老金政策建議的一大核心目標,傳統保險的分銷渠道成本過高,難以覆蓋小城市和鄉村。
資本市場可相互促進
《報告》顯示,未來8-10年,養老金第三支柱有望實現10%的人口覆蓋,資金規模將達10萬億元。
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期在2020年金融街論壇上表示,我國已初步建立包括基本養老、企業(職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在內的養老保障「三個支柱」。第一支柱覆蓋近10億城鄉居民,第二支柱規模很小,第三支柱長期處於起步階段。相較一些國家,第三支柱發展較為緩慢,佔比過低,對養老的支撐明顯不足。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發展第三支柱十分迫切。金融業應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高速發展,但市場深度不足,缺乏長線、機構主導的投資資金。從國際經驗看,養老金是資本市場長期穩定資金來源,發展第三支柱將承載彌補我國養老金缺口和助力資本市場發展的雙重使命。
報告稱,未來8至10年,第三支柱資金規模將達10萬億元,屆時,可以和資本市場形成相互促進的閉環,第三支柱可為資本市場提供3萬億元的長期機構資金,佔資本市場資金規模的2%。隨著資本市場建設不斷完善,風險、利率管理對衝工具交易市場更為成熟,也將反哺第三支柱建設。
郭樹清表示,近年來,銀保監會與相關部門和金融企業對養老金融改革發展進行廣泛調研,形成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總的方針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抓現有業務規範,要正本清源,統一養老金融產品標準,清理名不符實的產品;另一方面開展業務創新試點,大力發展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養老理財和基金、專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銀保監會將選擇條件較好的金融機構和專營機構先行參與,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鑑國際正反兩方面經驗,探索養老金融改革發展的新路子。
改革需要「三步走」
基於美英德等國家的比較和對標,《報告》認為,第三支柱一定可以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養老支柱。
《報告》指出,第三支柱養老金體系的打造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如果以十年發展到十萬億資產的願景來進行規劃,改革需要進行「三步走」。2021-2024年為改革第一階段,以「打造基礎、實現突破、提高吸引力」為重點目標,聚焦帳戶體系建設、養老金企業的專項政策的落地。2025-2027第二階段將以「持續擴大覆蓋廣度和深度」為階段使命,以稅收制度作為槓桿撬動更大的民眾群體。2028-2030年進入第三階段,實現養老金市場的「全面騰飛」,使養老金成為民眾標配和默認習慣。
第三支柱養老金
養老三支柱模式目前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養老金制度模式。
第一支柱:法律強制的公共養老金。第一支柱一般是由政府法律強制實施的公共養老金計劃,旨在給退休人員提供最基本的養老保障,同時政府為公共養老金提供最終責任和保障。
第二支柱:企業個人共同繳費的職業養老金計劃。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費的職業養老金計劃在有些國家已經成為了養老金體系的主體。
第三支柱:個人養老儲蓄計劃。第三支柱是基於個人意願和完全積累制的個人養老儲蓄計劃,由個人自願繳費,國家通常會給予稅收優惠,體現個人養老責仸,能夠為老年生活提供更為豐厚的養老回報。
資料來源:各項目組公司分享,麥肯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