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搶玩具
全球嬰母嬰知識:又有寶媽因為孩子玩具被搶求助。幼兒園開學孩子們又重新湊到一起,但寶寶們一起玩耍時,就常會出現搶玩具的情況。但搶東西這事,還真是娃界的「國際化」問題——全世界幼兒園都在發生。
這正是孩子們建立秩序,嘗試溝通的一個過程
比如這群英國孩子,他們正在舉行一場比賽。按照規則,贏得比賽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巧克力作為獎勵。比賽開始之前,一個名叫裘德的孩子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贏得比賽。可結果自己不僅輸了,還發現贏了比賽的孩子還能得到獎品巧克力。
輸掉比賽的裘德本來就已經很沮喪了,看到贏的小朋友還有巧克力吃更是又急又氣,對著正吃著巧克力的孩子大喊,「分給我們吃」。
面對裘德粗暴的態度,贏得比賽的孩子邊跑開邊喊:「就不,我要離你們遠點」。
輸掉比賽,沒有巧克力吃、還遭到拒絕,裘德徹底崩潰了,一個人倒在地上哭了好久。
但有趣的是,裘德一邊哭一邊還在不斷觀察,似乎試圖用這種方式告訴那些贏得比賽的孩子:「我輸了比賽,我受傷了,我需要安慰!」
為了安慰裘德,他的好朋友想去幫他要到一點巧克力,但也被拒絕了。
為了拿到巧克力,裘德開始想各種辦法:試圖騙對方分散注意力好偷走巧克力,或者乾脆召集小夥伴一哄而上撕扯搶奪。
一場混亂的搶奪大戰就這麼開始了…孩子們打成一片,讓人看著都有點著急:老師呢?怎麼都不管的?
其實老師就在旁邊,但除了確保孩子們的安全,她只是很冷靜地旁觀、不去插手。
因為在她看來,這正是孩子們建立秩序、嘗試溝通的一個過程:
寶寶搶玩具
事情過後,兩個孩子都被問起當時的感受。
裘德說自己生氣是因為對方「沒有分享,這不公平」;而得到巧克力的孩子則說「他哭是因為他輸了,所以他沒有巧克力,但是我有。」
你看,孩子們心裡清楚呢——他們關注的根本不是巧克力,而是巧克力代表的意義:自尊、友誼、理解、同情、爭奪、分享……雖然當時鬧了矛盾,但當被問到「獎品還是朋友重要」的時候,兩個孩子卻達成了驚人的一致:朋友更重要。
於是,兩個孩子愉快的達成了和解。拿到巧克力的孩子對裘德說:「下次我贏了比賽的話,我就把獎品分給你。」裘德也很認真地告訴對方:「那你要加油哦,這樣才能分給我獎品。」
寶寶搶玩具
寶寶搶玩具
因為爭奪和打鬧,兩個孩子反而建立起了一段友誼,是不是還挺神奇的?
一步步培養,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去我們總覺得,家長要教很多原則,比如輪流玩、比如分享,不斷提醒、監督和訓練,孩子才能學會交朋友。但是越來越多科學的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天生喜歡通過不斷嘗試和別人相處和互動,來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別人想法之間的差異。
在每一次跟人互動的過程他們都在學習,並得出如何與別人相處的結論。正是通過打鬧、爭奪、吵架這些看似粗暴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孩子一步步培養著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無論對大人,還是對孩子來說,生活中有一個親密的朋友都是很珍貴的。你知道嗎?當一個孩子有朋友時,玩的時間會比沒有朋友的孩子多出6倍,他更容易與人分享,同別人交流的時間更長。
有些規則可以幫到你:
2歲以前,孩子們喜歡熟面孔,最好把熟悉的孩子放在一起,陌生的孩子會讓他們擔心。
2歲以後的孩子參加「偏動」的遊戲,如蕩鞦韆或騎車等,這種活動不僅有利於小夥伴的相遇,而且孩子在期間的積極互動要比在那些安靜的動手遊戲(如搭積木)中的互動高出2倍。
3歲之前的孩子在和同伴交往時,喜歡有成年人在場。雖然父母不一定要參與孩子間的活動,但要待在孩子能看到的地方。
孩子間的小衝突,一般不必太認真,放手讓他自己在歷練中學會交往。但是要注意控制一些極端行為,讓他不被過度傷害,也不去傷害他人。如果弱勢的一方能夠反抗並且懂得保護自己就好。但是如果孩子不會,就需要我們教給他保護自己的辦法。及時閃躲、表達憤怒,甚至在不造成傷害的前提下「還手」也 未嘗不可。在衝突中保護自己。這也是一種社會適應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