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來源:黑板洞察
導語
2015年前後,二手交易平臺出現,為用戶提供了諸多便利。據統計,2018年我國二手市場規模達到了7400億元,增速29.65%,預計2020年將實現1萬億元市場規模。在龐大的二手市場中也有教育行業的一席之地。價格戰競爭似乎與在線教育市場大同小異,但又有太多的不同。
01
二手平臺上的教育江湖
從2011年開始,在線教育站上了風口,得以快速發展,更是在今年步入了快車道。截至2020年3月,我國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3億,較2018年底增長2.22億,佔網民整體的46.8%;手機在線教育用戶規模達4.20億,較2018年底增長2.26億,佔手機網民的46.9%。
中小機構緊跟頭部企業腳步,希望能抄到作業精髓,在行業、市場中站穩腳跟。一手市場競爭激烈,選手們更注重品效,而在二手市場中,大家更在意「互利共贏」。
目前活躍的二手交易平臺有閒魚、轉轉等。二手平臺上有關於教育行業的轉賣行為正常為轉賣此前用戶自己購買但沒上完的線上、下各類私教課等,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在二手平臺上上架家教、各類私教等課程服務,更有甚者開始販賣盜版網課。
02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
無論是售賣各類私教課程還是盜版網課,他們共同的優勢就是價廉。
2019年49元、59元的客單價已經令人震驚,到了今年,猿輔導、學而思等頭部機構紛紛推出9元課程,暑期營銷戰在極大程度上促進了獲客。但同時,極度低價再附送各種輔助教材容易讓部分用戶產生「網課=低價」的錯覺,體驗過後,在需要繼續正價購買時,不少用戶想起了「去『閒魚』上『轉轉』」。
在閒魚APP上還有這樣一種情況。在搜索過程中我們看到加在中間的一則廣告,依舊是以低價吸引用戶,點擊之後就能跳轉到淘寶頁面在正規旗艦店購買,似乎也是教培機構作出的一些努力。
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場。從「商家」角度來看,二手平臺準入門檻較低,更適合各類私教單打獨鬥,在合理調控自己時間的同時還能夠不被機構分成,如此一來,客單價下降,用戶也願意購買;錄播課為主的職業教育、一些大牌機構的K12課程,都能被翻錄、複製下來,這樣的產業鏈一旦形成,將是一本萬利。或許之前此類現象也很普遍,但是隨著二手交易平臺的興起,逐漸集中演變為「現象級」。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商家的目的不僅僅局限於賺一份課程的錢,在交易過程中,往往會引導消費者添加微信,引流到微信之後,再進行後續賣貨等各種操作。但基本上二手交易平臺都禁止此類行為,會屏蔽例如微信、vx、v等關鍵詞。即使是這樣依舊屢禁不止,多種渠道都能查到如何利用二手平臺引流的教程。
03
寄生:盜版網課
2011年,滬江接舉報發現「超萌cc小貓」等網店出售非法破解和複製的滬江課件,經過跟蹤分析確認一大批非法課件源於同一人顏某。直到2016年初,蘇州工業園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顏某侵犯著作權罪的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判處有期徒刑並被處以罰金。這是中國第一起侵犯網絡課件著作權的刑事案件。經此事,淘寶等平臺網店的盜版課程少了許多,但隱藏於河水之下的盜版事件還在繼續猖獗。
今年年中,針對盜版網課問題,新東方在線在各大社交平臺、網絡購物平臺進行排查,發現眾多不法分子在違法盜錄新東方在線的課程視頻,並進行擅自銷售。為此,新東方在線聯合各大平臺管理方,對這些盜版出售新東方在線課程的商鋪、帳號及頻道進行封禁處理。同時,新東方在線還與這些相關方繼續進行追蹤交涉,保留索賠的權利。新東方在線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已經採取了一定的手段保護智慧財產權,並一直針對各大平臺出現的盜版課程進行維權,月度打擊盜版量達到近萬條,僅6月份考研課程的侵權處理就達到6318條」。
據北京海澱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第一季度,海澱法院共受理涉網際網路教育智慧財產權民事案件970件,案件數量呈現逐年上升,且增幅明顯的趨勢。其中,案件類型較為集中,糾紛特點鮮明,絕大部分為侵害著作權,佔比73%。
社科院法學博士林律師表示,課件是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因此對課件的保護主要是通過著作權保護的方式。著作權中有專門的複製權以及信息網絡傳播權,只要未經權利人同意進行複製或者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就構成對課件的侵權,侵權獲益金額的大小並不影響是否構成侵權以及是否可以訴訟,只影響裁判的處罰計算。通常情況下,為個人學習目的購買盜版通常承擔停止侵權即不再使用和刪除盜版的責任,但購買盜版以後再商業利用肯定要承擔賠償等更多的法律責任。
北京海澱法院曾公布這樣一例事件,「姜某為從事國際漢語教師資格面試的教師,通過淘寶分期銷售其網絡輔導課程。管某曾通過淘寶購買該試聽課程,後在「閒魚」閒置交易社區出售課程的講義和視頻。」法院認為管某將上述課程內容形成的視頻和課件文件通過網絡銷售獲利,其行為侵犯了姜某的著作權。現管某已經停止銷售並當庭向姜某表達了歉意,其還應賠償因其侵權行為給姜某造成的經濟損失。法院最終判定,管某賠償姜某經濟損失1.5萬元及維權支出8000元。
在網際網路興起之前,傳統教育相關的盜版情形已經很普遍,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在傳統時代發生的盜版常見於教材盜版、教輔盜版以及課程錄音盜版等形式。在網際網路產生和發達之後,教育產品的形態變得更多,在線課件的內容和數量也非常龐大,加上網際網路盜版的成本更低、傳播更快,因此盜版網課治理比傳統教育時代更加嚴峻。
在教育領域中,打擊盜版教材、讀物的行動一直在繼續,但是伴生網際網路發展的盜版網課卻遲遲沒有自上而下的政策約束。目前的網課維權,只有體量較大的機構有時間和精力對已有盜版抗爭到底,並不斷深化網際網路技術,避免被翻錄、盜錄。但由於盜版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都太低,傳播又非常迅速,加上網際網路通常容易匿名,所以以民事手段難以確定侵權人真實身份,也並不容易追蹤侵權行為。
從上圖簡單來看,在線教育維權似乎並不困難,但是訴訟是最慢也是成本最高的手段。以上述滬江案為例,從開始固定證據到判決完成共經歷了五年。但不是每一家機構都能做到這樣長時間的堅持,並且最終得到的賠償與時間、精力等成本遠遠不成正比。如果能夠藉助平臺的力量投訴下架侵權內容,再通過給對方發函以訴訟逼和解拿賠償和未來不侵權保證,理論上效率上是最高的。
隨著涉網際網路教育智慧財產權案件增多,一些不法分子開始以「起訴」為理由,恐嚇出售盜版課程的個人或商家,實施詐騙,壞人在騙壞人的錢。但在一些買家心中,這些商戶並不是罪大惡極,反而是盜版錄屏不清楚、有問題才是無良商家。盜版問題不止在教育方面,在各行各業都需要嚴厲打擊。
結語
二手交易平臺的出現本身是好意,也為一些需要轉賣書本等物件的用戶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包括拼課、線上私教在內,此類都屬於虛擬商品,即使依託平臺,在交付後也少有售後、難以維權。更不用說一本萬利的盜版生意,誘惑力極大。正是因為把案件訴至公堂的還是少數,所以才有「代理」們前赴後繼的加入。但「賺錢的辦法都寫在刑法上」,隨著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認識到維權的重要性以及盜版帶來的用戶、利潤流失,相關打擊行動也正在來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