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只不過是湖中的一絲波紋!只要你堅持下去它總會消失! ——孫世賢
近日,一則「大二學生考場中作弊,被抓後墜亡」的消息上了熱搜,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心中都是唏噓不已。不知這孩子做出如此決絕的決定時,有沒有想過父母二十年的含辛茹苦?有沒有過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痛無助?有沒有想過自己「死都不怕了,還有什麼可怕的?」
孩子輕生前給媽媽發了微信:「媽,對不起。不要想我,我配不上。」
短短的一句話,讓人感受到了孩子心裡絕望、無助。而母親的回覆「又咋啦?」似乎表明了孩子崩潰的狀態並不是第一次。
2017年,一名15歲女孩因玩手機和父母發生衝突,從19樓跳樓身亡;
2017年,南通易家橋一名12歲的女孩,因為作業太多,留下遺書後跳樓;
2019年4月17日晚,一名17歲的男生因和母親發生衝突,一氣之下跳河溺亡;
......
近年來,孩子輕生的事件屢見不鮮,一幕幕悲痛欲絕的畫面,讓人唏噓不已。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場《最強大腦》國際挑戰賽,隊伍中的「天才少年」李雲龍,在比賽當中崩潰大哭,一遍遍地重複著:「我記對了,但是我擺錯了。」廣大網友紛紛質疑是其父親的高壓教育導致了李雲龍「輸不起」的玻璃心。
同樣都是12歲,義大利男孩在比賽中一直淡定自若,當看到李雲龍失聲痛哭的時候,安德烈很擔心他,最後結果顯示李雲龍勝利的時候,安德烈卻送上了大大的擁抱,他說:「我剛才很擔心李雲龍,他看起來很難過,我想要去擁抱他。」
比賽的輸贏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現場兩個孩子的強烈反差。
同樣都是孩子,差別怎麼就那麼大?人常說,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父母是孩子的榜樣。一起又一起的案例,也該給作為父母的我們敲響警鐘了。
作為父母,我們在教會孩子一切前,最應該先教會他:「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如今,很多家庭只注重孩子的吃的好不好、穿的暖不暖、成績高不高?而忽視了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
在家裡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面對迎面而來的困難和打擊,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迎難而上,去解決問題,而是茫然不知所措。情緒激烈的,鑽進牛角尖的往往容易走向極端。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作為父母的我們,並不能保證時時刻刻能陪在孩子身邊,所以我們平時應注意提高孩子的「挫折商」。
因為從小被過於保護,溺愛,導致很多孩子從小心裡脆弱,不願意接受失敗,更不願意接受批評。
有很多父母為了迎合孩子的這種心理,在陪孩子玩撲克牌、下象棋、玩耍的時候,故意輸掉,豈不知這種迎合最終造就了孩子「輸不起」的性格。適當的讓孩子體驗一下失敗的感覺未必是壞事,也可藉機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沒有哪個人的人生是一帆風順的,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宿命、委屈、掙扎、奮鬥,沒什麼可抱怨的。
張海迪,五歲高位截癱,十五歲下放到農村,自學醫術,還堅持自學完了小學到大學的課程,並精通4國語言,28歲開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47歲那年,出版了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63歲擔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第七屆主席團主席;
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來——張海迪
一個高位截癱的弱女子都能積極面對生活的打擊,作為身體健全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不珍愛生命?生活有千面,單一的否定或一時的不快,並不能代表什麼,它們只是我們成長路上的一塊墊腳石而已。
匡衡為了讀書,可以鑿壁偷光;
小仲馬面對一次次的退稿打擊,愈挫愈勇,才會有著名的長篇小說《茶花女》的問世;
大導演李安徵服了自己的「恐水症」,才有了精彩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熱映
......
類似的故事有很多,這些真實的經歷告訴我們,你所經歷的困境、磨難、失敗都是獲得成功的必經之路,面對困境,是逃避?還是面對?你的選擇決定了你的結果。
在成長的道路上,誰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戰勝它。戰勝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強者。 當你走完了一路的坎坷,取得勝利時,回首再看,你會發覺之前的磨難已是風淡雲輕,而自己的內心已經變得堅強,且充實。
逆境來時勇敢地嘗試改變它,你可能創造歷史;不敢改變,你就可能成為歷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權,請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風語軒,普通人關注普通人的情感,寫溫暖的字,做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