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橋市位於營口市的東北部,遼河下遊左岸,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2°07ˊ~122°59",北緯40°18ˊ~40°56ˊ之間。東與海城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相毗鄰,南與蓋州市接壤,西臨營口市老邊區,西北與大窪縣隔河相望。其鎂礦總探明儲量44.56億噸,保有儲量43.63億噸,是世界"四大鎂礦產地"之一,素有"中國鎂都"之稱。2012年,大石橋市鎂製品出口創匯額佔中國總額的42%,位居中國第一。
大石橋市所在地,戰國時期為幽州屬地,秦屬遼東郡,漢屬元菟郡,唐屬安東都護府,民國初始建營口縣,1938年撤消營口縣,分屬海城、蓋縣兩縣所轄,1946年4月成立營口縣,1992年11月28日撤消營口縣設大石橋市(縣級市)。
大石橋市位於遼東半島南部,營口市的東北部,遼河下遊左岸,總面積1610平方公裡。大石橋市西臨老邊區,西北與大窪縣隔河相望,南與蓋州市相接壤,東與海城市、遼寧省鞍山市岫巖滿族自治縣相毗鄰。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22°07ˊ~122°59",北緯40°18ˊ~40°56ˊ之間。
大石橋市西部是一望無垠的遼河衝積平原,最低海拔僅2米左右。中部為平原和丘陵緩衝地帶。東部為千山餘脈,有金牛山、豬龍山、秀才嶺、迷鎮山、海龍川、蟠龍山等。東部邊境的老轎頂山海拔1033米。
土地資源:2013年,大石橋市土地總面積239.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78.3萬畝,林、牧地面積83.5萬畝,荒山荒地面積20萬畝。 水資源:大石橋市有自然水域23萬畝,天然和人工河流30條左右,較大的河流有遼河、大清河、勞動河。有大小型水庫14座,總容水量為5,004萬立方米。截至2013年,已探明金橋、南樓開發區、建一、鋼都等鎮區儲有礦泉水資源,其中金橋鎮李屯的礦泉水水場每天出水量可達50-60 噸。
大石橋市的主要河流除西部邊境的大遼河外,還有貫穿東部和中部的大清河及其支流。大石橋市境內的大清河屬於大清河的上遊,按流域分為東大清河,西大清河。東大清河發源於呂王、建一、黃土嶺鎮的虎皮峪,三支流交匯於黃土嶺後淌入石門水庫,在蓋州匯入大清河主流,再入西海。東大清河上有廂房水庫、虎皮峪水庫。
大石橋市地處南溫帶亞溼潤區內,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8℃-9℃,一月平均氣溫-10.6℃,最低氣溫-30℃;七月平均氣溫24.6℃,最高氣溫35℃。全年平均日照為2500-2800小時,4至9月份≥10℃積溫為3353℃,無霜期為151-168天。年平均降雨量640-750毫米。
西大清河發源於周家鎮的大金寺、猞猁溝、瓦房溝等,上遊有周家水庫和三道嶺水庫,兩股水匯於湯池,從湯池東經下湯池、茨溝出境,流入蓋州大清河主流。礦產資源:截至2013年,大石橋市已探明的礦藏有27種,其中非金屬礦石有菱鎂石、滑石、硼石、石灰石、矽石等21 種;貴重金屬和稀有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鈷、鈾、鐵6 種。其中,菱鎂石儲量45億噸,是世界四大鎂礦之一。
滑石儲量40 萬噸;硼石儲量500 萬噸,居全國第二位;石灰石儲量4550 萬噸;黃鐵礦儲量1232 萬噸;鈉長石儲量120 萬噸;磁鐵礦儲量150 萬噸;金礦儲量11 萬噸;矽石儲量50 萬噸;石英石儲量5億噸;鈷礦儲量540 萬噸,石墨儲量250 萬噸;鈾礦儲量200 萬噸;黃銅礦儲量107 萬噸。此外,鉀長石、鉛鋅礦、砷礦、瑩石、白雲母等也有儲量和開採價值。
黃丫口自然生態旅遊景區,面積11萬餘畝,位於大石橋市東部山區建一鎮黃丫口村。黃丫口景區群山系長白山系龍崗山脈千山餘脈,海拔206--967.8米之間。景區森林覆蓋率90%。有山泉眼15處,為大清河東支流發源地之一。狍子、狐狸、狼等野生動物50餘種。
大石橋市素有"魚米之鄉"之稱。2013年,大石橋市水稻面積52 萬畝,蔬菜面積5萬畝,果品面積27萬畝,柞蠶場35萬畝,淡水養殖水面達30萬畝,其中稻魚(蟹)養殖面積16萬畝。下轄的建一鎮黃丫口村是遼南野山參、紅松果、山野菜和中草藥的繁育基地之一。 大石橋市擁有兩個農業部定點果菜批發市場。其中,坐落於大石橋市鋼都管理區鐵嶺村的大石橋市蔬菜果品批發市場已成為遼寧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石棚山石棚位於蓋州市二臺子農場石棚村南臺地上。東南距許家屯5公裡,東北距九寨2.5公裡,所以又稱它為"許家屯石棚"、"九寨石棚"。石棚建造的年代大約在青銅時代,或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的最早的地上建築,為巨石文化的傑作。1963年遼寧省政府公布該石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將石棚山石棚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史前石棚建造用途,幾種說法,有說是墓葬,有說是祭祀場所,還有的說是宗教活動場所等。
金牛山古人類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大石橋市永安鎮西田屯村海拔69.3米的金牛山之上,山周長1240米,面積約0.308平方公裡,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1988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迷鎮山旅遊區位於營口大石橋金橋開發區,緊鄰營大公路。迷鎮山高163.8米,原名晾甲山。 傳說唐王東徵時,曾在此晾曬衣甲,因此得名。 迷鎮山上共有古建築三組,即娘娘廟、大戲樓和海雲寺。其中,娘娘廟坐落在迷鎮山主峰,坐北朝南,依山為基,有前、中、後三殿。娘娘廟曾三次毀於戰火,三次重建。 傳從前有一位居住在迷鎮山附近青年,某日黃昏時,見一滿載食鹽的馬車由西至東緩緩而來,車上坐著三位眉清目秀的姑娘十分引人注目。
由於道路泥濘,行車艱難,青年見狀便上前助力,協助把車推到迷鎮山下。 在停住後,三位娘娘為表謝意,賜給青年好布三匹,隨後辭別青年啟步上山。 只見三位娘娘坐在迷鎮山頂開始祈禱,並可看見從肌體內發出奇妙的光亮,照耀四方,不久落下一朵祥雲,繼而又在最美的音樂聲中升空。 此時,去山下的青年頗為驚異,便伏地朝拜。 後將奇景轉告鄰裡,逐漸傳於鄉間,聞者隨風而聚,開始在迷鎮山上建廟用以祭祀三位姑娘,
三位姑娘十分感動,便和錄地群眾一起修築神殿使工程進展順利,不久一座三層大殿的廟宇,便顯露在迷鎮山上,一時在民間傳為佳話,後得知三位娘娘即是雲霄、碧霄、瓊霄娘娘。因此又把迷鎮山稱為娘娘廟山。迷鎮山高163.8米,原名"晾甲山"。 傳說唐王東徵時,曾在此晾曬衣甲,因此得名。曾有詩讚曰:英主當年定太平,徵遼曾此駐龍旌,鹹陽宮闕幾朝代,土俗仍存晾甲名。因歷史上將此山視為群山之首,故清朝之後稱為迷鎮山。
大石橋石佛鎮石佛寺
大石橋石佛鎮石佛寺
大石橋三道嶺水庫彌陀寺
大石橋虎莊鎮藥王廟
大石橋虎莊清真寺
大石橋蟠龍山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