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AI寒冬不會出現

2021-02-19 芯東西

在公眾號後臺回復「Hinton」獲取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的AI論文。


整理 | 琥珀

出品 | 本文轉載自AI科技大本營(rgznai100)

【AI 科技大本營導讀】近日《連線》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記錄了與「深度學習之父」 Geoffrey Hinton 圍繞人工智慧倫理、技術、學術等領域的採訪實錄。當被問到如今人工智慧是否將走進寒冬時,Hinton 的回答非常堅決:「不會有『人工智慧寒冬』。因為 AI 已經滲透到你的生活中了。在之前的寒冬中,AI 還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現在它是了。」

在 20 世紀 70 年代早期,一位名叫 Geoffrey Hinton(傑弗裡·辛頓)的英國研究生開始構建簡單的數學模型,以說明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是如何在視覺上理解世界的。「人工神經網絡」,正如其名,幾十年來仍被視為一種不切實際的技術。但在 2012 年,Hinton 和他在多倫多大學的兩名研究生 Alex Krizhevsky、Ilya Sutskever 通過人工神經網絡來提高計算機識別照片中物體的準確性,他們設計的深層卷積神經網絡 AlexNet,也一舉奪得了當年 ImageNet LSVRC 的冠軍。僅僅半年後,Google 公司收購了這三位研究人員創立的創業公司。至此,卷積神經網絡(CNN)也由此將深度學習推進了新的歷史階段。

在此之前,人工智慧不為多數人知曉,而今卻已是矽谷炙手可熱的話題。

在上周蒙特婁舉辦的 G7 人工智慧會議上,《連線》雜誌採訪了 Hinton,此次會議的主要參講嘉賓來自世界領先的工業化經濟體,他們共同討論了鼓勵人工智慧發展的益處,以及如何減少失業和偏見學習算法的缺陷問題。

以下採訪經過編輯整理如下:

Wired:加拿大總理 Justin Trudeau 在七國集團會議上表示,人工智慧帶來的道德挑戰問題需要更好的得到解決。對此您怎麼看?

Geoffery Hinton:我一直擔心致命的自主武器可能會被濫用。我認為應該像《日內瓦公約》禁止化學武器那樣禁止它們。即使不是每個人都籤署這項協議,但它實際上扮演著的是一種道德象徵。你會注意到誰沒有籤署。

Wired:據了解,有 4500 多名 Google 的員工籤署了一封抗議五角大樓合約的信件,其中涉及了將機器學習應用於無人機圖像。Google 聲稱這並非用於攻擊性用途。您當時籤署了這封信嗎?

Geoffery Hinton:作為一名 Google 高管,我不認為這是我能公開投訴的地方,所以我私下會抱怨這個問題。我沒有籤署這封信,但我與 Google 的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談過。他說他對此也有點不太高興,他們也不會追求這樣的事情。

Wired:Google 的領導者決定完成但不續籤合同。他們發布了一些有關使用人工智慧的指導方針,其中包括不使用該技術製造武器的承諾。

Geoffery Hinton:我認為 Google 做出了正確的決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雲計算解決,所以很難能劃分出一個比較清晰的界限,從某種意義上這也是隨機的。看到 Google 最後制定的底線我還是尤為高興的。這種原則對我來說很有意義。

Wired:人工智慧也可以在日常情況下出現道德問題。例如,當軟體在用於社會服務或醫療保健中給出判斷時,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

Geoffery Hinton:我是一名試圖將技術發揮作用的專家,不是社會政策方面的專家。在這方面,從我技術的角度來看,監管機構應該決定是否堅持:你可以解釋你的 AI 系統是如何工作的。我認為這是一場徹底的災難。

對於自己所做的大多事情,人們根本是無法解釋的。當你聘請某人,你將取決於各種可以量化的事情進行判斷,然後才是你的直覺。人們不清楚自己是如何完成這個決策的。如果你非要他們解釋這個原因,那你就是在強迫他們編造一個故事。

神經網絡同樣也有類似的問題。當你訓練神經網絡時,它將學習十億個數字,這些數字代表著它從訓練數據中提取的知識。如果你輸入一張圖片,做出正確的判斷如「這是一個行人」。但如果你問「為什麼會這麼想?」如果有任何簡單的規則來判斷圖像是否包含行人,那麼這個問題早就被解決了。

Wired:那我們怎麼能知道何時能信任這些系統呢?

Geoffery Hinton:你應該根據系統的表現進行規範,即運行幾組實驗看看這個系統是否存在偏差。對於自動駕駛汽車,我想現在人們開始接受了這一概念。即使你不太了解自動駕駛汽車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但如果事故發生的次數遠遠少於人類駕駛汽車的次數,那這是一件好事。我認為我們必須像對待人們那樣去做:你只看到它們的表現,如果反覆出現問題,那就說明它們不那麼好了。

Wired:您之前提到,思考大腦的工作方式可以激發你對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我們的大腦通過感覺器官突觸連接的神經元網絡獲取信息;人工神經網絡則通過數學神經元網絡提供數據,並通過「權重」進行連接。在此前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您和幾位共同作者認為應該做更多的工作來解釋大腦工作的學習算法。為什麼?

連結:https://arxiv.org/abs/1807.04587

Geoffery Hinton:這套算法解決的問題與我們大多數神經網絡有很大不同。人腦大約有 100 萬億個突觸。人工神經網絡擁有的數量通常至少小 1 萬倍。人腦使用大量的突觸從而儘可能多地從幾個片段中學習。深度學習擅長在神經元之間使用更少的「連接」進行學習。我認為大腦並不關心將大量知識壓縮到幾個「連接」中,它關注的是通過大量「連接」快速提取知識。

Wired:我們如何構建功能更強大的機器學習系統?

Geoffery Hinton:我認為我們需要轉向另一種計算。幸運的是,我這裡就有一個。(這是一款來自英國初創公司 Graphcore 的原型晶片,用於加速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算法實現。)

幾乎我們運行神經網絡模型的所有計算機系統,甚至包括 Google 的特殊硬體,都使用 RAM 存儲。從 RAM 中獲取神經網絡的權重需要耗費大量的計算資源,所以處理器可以幫忙解決。一旦每個系統都確保獲得了權重,處理器就會不斷計算。這是一項巨大的成本,也就是說你根本無法改變你為每個訓練樣本耗費的資源。

在 Graphcore 的晶片上,權重存儲在處理器中的高速緩存中,而不是存儲在 RAM 中,也不需要移動,因此,事情就變得比較簡單了。可能我們會得到一個系統,比如一萬億個權重。這更像是人腦的規模。

Wired:最近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興趣和投資熱潮意味著研究資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該領域的快速增長也是否帶來了新的挑戰?

Geoffery Hinton:社區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是,如果你想發表一篇機器學習的論文,那麼論文中就一定要有劃分了不同數據集的數據表格做支撐,還要有不同的方法,且方法必須看起來最優。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這篇論文有可能很難發表。我不認為這種方式鼓勵了人們可以大膽思考。

如果你有一篇全新觀點的論文,那麼就不一定能有機會評審通過。因為一些年輕的評審員並不理解這篇論文觀點。再或者,放在資深評審員面前,他又會因為評審了太多論文,一時意識不到這篇論文究竟是不是無稽之談。任何有悖於大腦(常理)的事情都不會被接受。所以,我認為這非常糟糕。

我們應該做的,特別是在基礎科學會議上,是誕生一個全新的想法。因為從長遠來看,我們知道一個全新的想法會比一個細微的改進更有影響力。我認為現在出現這一本末倒置的原因,就是因為有了一大批年輕人和一小部分資深人士構成的評審隊伍。

Wired:那麼這會損害該領域的進展嗎?

Geoffery Hinton:只需要等幾年,這種不平衡將自行糾正。這也是暫時的。企業正忙著教育用戶,大學正忙著教育學生,大學將最終聘請該領域更多的學者教授,一切將走向正規。

Wired:一些學者警告說,目前的炒作可能會像 20 世紀 80 年代那樣進入「人工智慧寒冬」,當時是用於研究進展不符合預期,而人們對 AI 的興趣以及資金支持枯竭了。

Geoffery Hinton:不,不會有「人工智慧寒冬」。因為 AI 已經滲透到你的生活中了。在之前的寒冬中,AI 還不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但現在它是了。

參考連結:https://www.wired.com/story/googles-ai-guru-computers-think-more-like-brains/

我們精心整理了人工智慧相關專利、報告文件(英文)以饗讀者。

在公眾號回復以下關鍵詞獲取下載方式:

➤回復【DeepMind論文】獲取290篇DeepMind論文合集

➤回復【OpenAI】獲取67篇OpenAI論文合集

➤回復【波士頓動力】獲取36篇波士頓動力專利合集

➤回復【李飛飛】獲取79篇李飛飛李佳人工智慧論文

➤回復【Yann】獲取80篇Yann LeCun深度學習論文

➤回復【亞馬遜】獲取精選50篇亞馬遜AI晶片專利

➤回復【AI2018】獲取110篇2018年最新AI報告合集

➤回復【吳恩達】獲取99篇吳恩達機器學習論文及報告

➤回復【NIPS】獲取150篇精選NeurIPS 2010論文

➤回復【AI安防】獲取30篇精選AI安防報告

本期推薦:Yann LeCun深度學習論文

相關焦點

  • 神經網絡之父Geoffrey Hinton傑弗裡·欣頓 跨過人工智慧寒冬談深度學習
    目錄神經網絡之父Geoffrey Hinton傑弗裡·欣頓跨過人工智慧寒冬談深度學習[附深度學習論文表](19794字)11神經網絡之父Geoffrey Hinton傑弗裡·欣頓教授Biography傳記(7468字)12Geoffrey Hinton傑弗裡·欣頓跨過人工智慧寒冬談深度學習[17](11904字
  • 「神經網絡之父」GeoffreyHinton:寒冬之下的孤勇
    雷鋒網AI科技評論按:許多人都對 Geoffrey Hinton 並不陌生,作為「神經網絡之父」,他經歷了人工智慧的寒冬,面臨連導師都不看好的艱難時期,然而他一直對神經網絡保持信心,終於在漫長的黑夜過後,等到了人工智慧的黎明。本文編譯自 ,雷鋒網做了不改動原意的調整和修改。
  • 「AI教父」Geoffrey Hinton:GPT-3遠不如人類大腦
    >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AI 教父」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就一直在從事有關深度學習的研究
  • 專訪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人工智慧的向量之舞
    對於人工智慧的未來,MIT的記者James Somers專訪了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 我們在多倫多,是因為Geoffrey Hinton也在多倫多,而Geoffrey Hinton被譽為「深度學習之父」。 Jacobs說:「在過去的30年裡,我們可以說Geoff引領了AI與深度學習,他就像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愛因斯坦。
  • 從「神經網絡之父」到「人工智慧教父」|Geoffrey Hinton的傳奇...
    本文主要圍繞「神經網絡之父」Geoffrey Hinton。    Geoffrey Hinton,被稱為「神經網絡之父」、「深度學習鼻祖」,他曾獲得愛丁堡大學人工智慧的博士學位,並且為多倫多大學的特聘教授。在2012年,Hinton還獲得了加拿大基廉獎(Killam Prizes,有「加拿大諾貝爾獎」之稱的國家最高科學獎)。
  • Geoffrey Hinton:從神經網絡的黑暗時代堅守至今日黎明
    選自The Globe and Mail作者:Jeff Gary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黃小天、Ellen Han深度學習泰鬥 Geoffrey Hinton 的名字在當今的人工智慧研究界可謂是如雷貫耳,他曾發明了玻爾茲曼機(Boltzmann machine),也首先將反向傳播(Backpropagation)應用於多層神經網絡;不僅如此,他還有 Yann
  • 人物 | Geoffrey Hinton的成功之路:從神經網絡黑暗時代的堅守到今天的勝利
    選自The Globe and Mail作者:Jeff Gary機器之心編譯參與:吳攀、黃小天、Ellen Han深度學習泰鬥後重回物理,但覺得其中數學太難,轉學習哲學。學習一年後,G 對哲學充滿了抗體,只好修心理學。後確認心理學家對人類意識也是毫無頭緒,這才轉到愛丁堡學習 AI。」以下是機器之心對原文的編譯介紹。
  • 一文讀懂深度學習中的矩陣微積分,fast.ai創始人&ANTLR之父出品
    這位ANTLR之父和fast.ai創始人Jeremy Howard一起推出了一篇免費教程,旨在幫你快速入門深度學習中的矩陣微積分。簡明,易懂。DeepMind研究科學家Andrew Trask評價說:如果你想跳過不相干的內容,一文看盡深度學習中所需的數學知識,那麼就是這份資源沒錯了。只需一點關於微積分和神經網絡的基礎知識,就能單刀直入,開始以下的學習啦。
  • 專訪|吳恩達:AI寒冬不會再來,但一些公眾情緒需要糾正
    而在記者確認問答節奏沒問題之後,吳恩達幾乎把每個回答都控制在了這個長度附近,簡直讓人懷疑「小度之父」和「小度」一樣是個答題機器人。他回答的節奏也猶如編好的程序,思考時間根據問題的常規程度有所差異,仿佛是在迅速檢索最接近的匹配項。但不管思考多久,一旦開始回答,吳恩達便不會停頓,保持溫和而穩定的語速敘說到底。
  • Geoffrey Hinton:從黑暗深淵到重現人類智能,神經網絡之父的傳奇人生
    1969年,「人工智慧之父」Minsky和Papert發文指出,神經網絡概念的構成過於簡單,只能用於現行問題的求解,因而從理論上還不能證明將感知器模型擴展到多層網絡是有意義的。顯而易見,這個批評理論的出現讓當時從事人工神經網絡研究的學者們遭遇到了巨大的阻礙,為剛剛燃起希望之火的人工神經網絡潑了一大盆冷水。
  • 深度學習到頂,AI寒冬將至!
    新智元推薦 來源:專知 (作者 :FILIP PIEKNIEWSKI【新智元導讀】多年來,深度學習一直處於所謂的人工智慧革命的最前沿,許多人相信深度學習將帶領我們進入通用AI時代。但是這些言論已經開始出現裂紋。裂紋最明顯的地方是自動駕駛- 這種現實世界中的實際應用。
  • 深度學習鼻祖Geoffrey Hinton幫你入門帶你飛
    辛頓是反向傳播算法和對比散度算法的發明人之一,也是深度學習的積極推動者,目前任職於多倫多大學與Google。作為人工智慧領域的三位奠基人之一,早在30年前,辛頓就已經在深度學習領域留下了自己的烙印。然而,直到計算機的性能達到深度學習的要求,辛頓才開始在學術界以外得到自己應得的廣泛認可,本文是他對於深度學習介紹的演講PPT。
  •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學習資料
  • 深度學習框架 fast.ai 2.0 正式發布
    經歷了長久的等待之後,深度學習框架 fast.ai 2.0 版本終於正式發布了。fast.ai 課程,是為了踐行 Jeremy Howard 「讓深度學習不再酷」的承諾。這話的意思是也消除掉門檻,讓更多沒有高等數學和統計專業基礎的人,都有機會來了解和應用深度學習。關於這個事兒,我在《如何從零基礎學最前沿的 Python 深度學習?》一文中,給你介紹過。
  • 「AI大咖」認真認識一代AI教父Hinton
    今天首「扒」深度學習鼻祖—Geoffrey Hinton,一起走進AI教父的傳奇人生。作者 | 言有三&小滿編輯 | 言有三個人主頁:http://www.cs.toronto.edu/~hinton/bio.html。2018年因作為「深度學習領域的三大先驅之一」獲得圖靈獎,被彭博社選為2017年改變全球商業格局的50人。
  • Geoffrey Hinton等6位圖靈獎得主親臨的中國頂級AI大會,免費註冊開放啦!
    出品 |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智東西公開課作者 | 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提醒 | 掃描文內二維碼或戳「閱讀原文」即可免費註冊自2009年深度學習崛起以來技術上,深度學習首先帶來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等領域的突破,讓機器識別的準確率一步步突破人類水平;在應用上,深度學習、強化學習、聯邦學習等學習範式在安防、遊戲、金融等不同場景帶來新的創新。人工智慧技術,在這些領域由點到面的落地應用,逐步推動著整個產業的變革。技術變革,需要不斷的推陳出新。
  • 吳恩達Deeplearning.ai課程學習全體驗:深度學習必備課程
    (選自Medium 機器之心編譯)    在全職工作與家庭瑣事之間,很多人都希望利用自己的剩餘時間學習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的知識,如果突然出現了一套優秀的課程,那麼一切就會變得簡單起來。 吳恩達最近推出的 deeplearning.ai 課程就是這樣的存在。
  • Yoshua Bengio, Yann LeCun, Geoffrey Hinton 獲 2018 年圖靈獎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今天,ACM 宣布,2018 年圖靈獎獲得者是號稱深度學習三巨頭的 Yoshua Bengio, Yann LeCun 和 Geoffrey Hinton,得獎理由是:他們在概念和工程上取得的巨大突破,使得深度神經網絡成為計算的關鍵元素(For conceptual and engineering breakthroughs that have made
  • 一文讀懂深度學習中的矩陣微積分
    這位ANTLR之父和fast.ai創始人Jeremy Howard一起推出了一篇免費教程,旨在幫你快速入門深度學習中的矩陣微積分。簡明,易懂。DeepMind研究科學家Andrew Trask評價說:如果你想跳過不相干的內容,一文看盡深度學習中所需的數學知識,那麼就是這份資源沒錯了。
  • 【Geoffrey Hinton傳奇】你我都是機器人
    過去十年,多倫多經歷了一場人才外流,矽谷吞併了當地初創企業,多倫多大學的深度學習社區面臨著是否保留的問題。據報導,人工智慧專家,甚至是矽谷新手和最近的畢業生,每年可以獲得30萬美元到50萬美元的報酬。股票期權可以超過百萬大關。 多倫多必須弄清楚如何利用Hinton的存在吸引深度學習專家隊伍留下或回到他們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