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格十三
文|十三姐
我的一個朋友是位很有主見的全職媽媽,為了讓孩子少做點作業,她給娃選了一所以「素質教育」為招牌的學校,她逢人就說:「我們不雞血,我們快樂教育,我們學校輕鬆愉快,家長在一起聊的都是快樂的話題!」
這是9月份入學時她的狀態。
如今,近4個月過去了,最近我們連她人影都找不到,前幾天聚會她千呼萬喚始出來,跟我們說:「我忙得四腳朝天!尤其是最近!」
「你在忙什麼啊?」
「忙女兒班裡的聖誕節活動......先不說了,我得去檢查聖誕活動的裝飾品,還要敲定活動流程和節目表,哦對了,還有要送給全班小朋友人手一份的自製聖誕小西餅,我的模具還沒買呢,來不及了都……」
說著發出一張圖,「你們看看人家媽媽準備的,創意聖誕樹和薑餅。」
這番操作令桌上一個還沒有娃的妹子十分感慨,她說:「現在的小孩可真幸福啊,我長這麼大都沒好好過一次聖誕節......」
我安慰她說:「沒關係,趕快生個孩子吧,有了娃之後,你不僅能正兒八經地過上聖誕節,還能十分隆重地過萬聖節,感恩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植樹節,敬老節等等所有在你知識範圍內的節日......」
"是因為孩子們喜歡過這些節嗎?"
「不,因為你孩子的學校可能會在這些節日搞活動。」
所以說嘛,家長忙不忙並不取決於孩子進什麼學校,雞血家長忙著陪讀輔導做卷子,不雞血的家長忙著參加各種素質教育的活動,總之不管孩子讀啥學校,家長都得先成才,至少每逢佳節,家長是真沒法閒著。
普通人過節就是字面意思,家長的過節是「孩子以及孩子所在班級和學校希望怎樣來過這個節」。
別人的國慶節是國慶節,老母們的國慶節是製作國慶小報+指導《國慶節xx之旅》的撰寫。
別人的勞動節是勞動節,老母們的勞動節是製作勞動小報+擺拍《我幫媽媽做家務》圖片及視頻。
別人的音樂節是音樂節,老母們的音樂節是統計報名+編排節目+組織集訓+籌建後勤組+搞定海報+到處拉票。
別人的文化節是文化節,老母們的文化節是...是真的...必須很有文化才能配合學校過好這個節......
這些還是正常的節,家長們參與也就參與了,但總有一些 時運不濟的 運氣爆棚的家長們 ,會碰到一些奇形怪狀的「過節作業」。
有個朋友說,在她兒子上幼兒園之前,她從沒想過自己會過「國際氣象節」這個節日......就在那個節日的前一天,家長們忽然收到老師通知:「請孩子們明天帶一個與全球氣候變暖和溫室效應相關的手工作業,形式不限」。
她懵在那裡一晚上,不知道這個作業怎麼交。後來孩子爹說:「就帶一盆水,告訴老師,這是冰川融化後的結果。」
孩子搞活動,一家全出動。孩子一過節,家長就渡劫。
人家每逢佳節倍思親,家長們是每逢佳節扒皮抽筋。
一到各種節慶和學校大型活動,家長都相當於找到了一個巨大的舞臺展現自己無處遁形的才華、超高的工作效率、超強的學習能力。
我朋友說,兒子學校有一次為了慶祝母親節,宣布整個那一周不留家庭作業,讓孩子們多陪陪媽媽。家長們喜出望外,感動至極!當大家正沉浸在這溫存慵懶的氣氛裡不能自拔時,突然!老師通知母親節要搞個小活動,什麼主題?沒定。什麼形式?沒定。什麼效果?隨便……
結果一群家長突然從沙發上蹦了起來,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不能讓自己班孩子的母親節活動過得比其他班級寒酸!
於是整個班級分工明確、有條不紊地開始了母親節活動大策劃,加班加點好幾天,製作ppt,寫了五首讚美詩,分小組排練,配樂,布置教室,做kt板......
那陣仗比在單位參評優秀員工臨時抱佛腳裝樣子的陣仗都大,做事靠譜之程度、細節之用心,在公司都從沒這麼拼過。
各種傳統節日對家長來說還只算個起步,更鍛鍊人的還有各種各樣的學校活動、小隊活動、主題活動。
相信每個人的朋友圈裡總能出現那麼幾個優秀的家長,能雲淡風輕地用隻字片語描繪出他們可能掉了好幾把頭髮才搞成了的各種高級活動,比如——
"學校要求小隊搞活動,老母親們三天內迅速完成選曲、練習、合唱,進錄音棚錄製。媽媽們被訓練得能彈琴,能編導,能攝影,最後還要能剪輯視頻,並做成公眾號......"
「學校要求小隊活動,遠了不說了,上個月的主題是愛糧節糧,好傢夥,我們幾個老母親迅速託人聯繫到金山的稻田,組織孩子們去割稻子,還要全程做跟拍攝影師,並要做後期大圖修片師。」
「學校搞中國文化月,每個班分一塊區域裝飾校園,我們班一群家長從設計到採買再到現場布置,花了三天時間,終於把我們認領的這塊地方送上了好評榜的榜首!」
「兒子學校的運動會,競技場上比拼的不光是孩子,還有家長!開幕式上老師要求做出「新穎別致孩子喜歡」的主題,家長們喜羊羊灰太狼跳跳虎維尼熊哆啦A夢全上陣,可惜還是敗給了隔壁班「奧特曼全陣營」的家長團......」
「學校舉辦世界文化周,展示各國服裝,粑粑麻麻們巧手齊上陣,從定主題到設計再到裁剪,我們感覺自己已經傾其一生的才華用在這場活動中了......」
「學校的環保節服飾大賽,競爭異常激烈,我的「尿不溼包裝袋母女裙」和「氣泡袋維密秀」應該能得獎吧?」
除此以外還有些奇奇怪怪的「學校要求」,令家長哭笑不得,又不得不參與。
有位朋友說,孩子學校每年有個「京劇進校園」活動,要求每個班級承包一塊走廊,畫臉譜、掛飾物,讓孩子們租蟒袍、拿道具,每班都要手繪大幅的宣傳畫貼在牆上,各班家長每次都要動用各方資源力量才能把這個任務完成,最後才知道是要迎接領導檢查,領導喜歡這些......
還有些家長,一言不合就「被承包」了學校的各種課,剪紙課,廚藝課,插花課,以為只是玩一次,沒想到成了長期任務。我有個朋友,學校每學期都搞一次義賣大會,她每一次都要為招攬生意而在自己班級貨架邊上擺個攤現做現賣,每次還不重樣,從章魚小丸子到雞蛋煎餅,從鮮榨果汁到自製奶茶,在家不做飯的女人一來到校園裡成了明星大廚。
我一個同學,孩子上學後她考出了心理諮詢師證,然後進了家委會,然後每月出一期心理健康班刊,一期兩大頁,8P,發給班裡每一位同學。
在此過程中,她那寡言少語的老公,一資深理工直男,負責每次幫她尋找案例,找插圖,列印複印,兩人的感情在工作中逐漸升溫。
你看,不能攜手滿足學校需求的愛情,就是一盤散沙。
感情正在變淡的夫妻先別急著離,不妨再等等,等娃上學了,在各種活動中你們攜手並進,在各類佳節中你們共同進步,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們可能會迎來第二春。
二孩家庭的婚姻是不是看起來更穩定?那正是因為所有節日和活動他們都能過兩遍,如果說第一次是不知山有虎,第二次就是偏向虎山行,這樣的鏗鏘友情夫復何求,值得他們再生一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