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裡朱朝陽一出場就是一枚妥妥的學霸,作為「別人家的孩子」他每次考試都是年級第一,年級第二拼盡全力也無法追上他的步伐。
媽媽看來,兒子只要成績好,一切都不重要。老師跟朝陽媽媽反饋孩子社交方面有些問題,媽媽反懟「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其實我還真怕朝陽跟一些壞小孩瞎玩耽誤了學習」,「其他同學羨慕我們朝陽,其實就應該跟他一樣好好學習」。
朝陽要去見爸爸,臨出門時媽媽就強調了一句:「帶上你的成績單」。
他的爸爸跟牌友炫耀的也是「真是不好意思,我兒子又是年級第一」,笑出褶子的臉上寫滿了傲嬌。
朱朝陽知道自己優異的成績能讓爸爸媽媽臉上有光,可是爸爸媽媽卻只看見了成績,從來沒有真正看見兒子對親情的渴望,對愛的需求。他雖然成績優異,但是卻活成了父母「看不見」的孩子!
有的孩子為了博得父母的關注,不得不讓自己變得優秀。而形單影隻的朱朝陽,已經成為父母的驕傲了,還是沒辦法博得他們的關注。
媽媽在很遠的郊區景點上班,家裡平時就朱朝陽一人,他自己做飯、自己吃飯、自己上補習班、自己寫作業......空曠的家,就只有他一個人。
偶爾見見爸爸,可是爸爸已經有了新的家庭,車上掛的是新家三口人在一起的幸福照片,爸爸的生活裡朱朝陽早已沒有了一席之地。
朱朝陽努力地學習著,他「天真」地以為,只要自己成績足夠優秀,就能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可事實告訴他,他錯了。
朱朝陽和爸爸媽媽之間的聯結,只剩成績。可是成績優秀,卻沒有換來父母對他的關注。這樣的「小透明」似乎還很多。
鄰居女孩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她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爸爸偶爾回來看看她。自打爸爸媽媽離婚後,媽媽就從來沒來看過她,就連電話也很少打。爺爺說,有一次不小心看見女孩夾在書裡的日記,前幾頁寫著:媽媽,你為什麼都不來看我,是不是因為我不乖,所以你不愛我了?我好好學習,我考了第一名你就來看我好嗎?
近期寫著:我已經考了這麼多次第一了,你還是不來看我,你到底要我怎麼樣?
一晃眼,女孩爸爸媽媽離婚已經4年,4年時間裡,媽媽總以「忙,走不開,你聽話,以後會來看你」為理由搪塞著。最開始,女孩以為只要自己好好學習,做個聽話的孩子,就能見到媽媽,慢慢的,她失望了。
女孩奶奶說,女孩有一次告訴奶奶:等我考上好大學,我就去找我媽,把我的成績單甩她臉上,我要問問她我就這麼不值得她惦記嗎?!
渴望愛的孩子,努力地用成績、用表現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可是,當孩子要努力去討好父母,引起父母關注時,孩子的心已經在流血了。
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不被父母肯定的人,都不自信。
題主說只有自己考了100分那天,爸爸媽媽才會對自己露出難得的微笑,才會「百忙之中」抽空趕回家陪自己吃一頓飯。為了不要每天都是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寫作業,所以他一直努力學習,考了很多個100分,考上最好的中學,考上重點大學......他突然迷茫了,他拼命地放縱自己,因為他發現爸爸媽媽在乎自己的那一剎那,只是因為自己的成績讓他們臉上有光,而自己?根本沒人關心!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害怕失去父母的愛,當他們發現只有不斷達到某個成就父母才願意多看自己一眼,他們就會努力地去達成那個目標,只為換來一剎那的「父愛母愛」,這樣的孩子他們的人生有多卑微?
不斷討好父母的孩子,活得多累?
一些爹媽會對孩子說:「你考100分,爸爸媽媽才愛你。」設置了前提條件的愛,太令人窒息。
電影《大餓》裡,女主阿娟是一家幼兒園的廚師,她的媽媽是這家幼兒園的主任。幼兒園的招生簡章裡刊印了老師和工作人員的照片,唯獨缺了阿娟的,阿娟找到媽媽,說自己也想把照片印在招生簡章上,媽媽告訴她:「除非你瘦了,才能印上去。」
阿娟是個210斤的胖子,由於媽媽一直給予她「有條件的愛」,阿娟一直很自卑。
為了讓自己瘦下來,她逼自己嘗試了各種極端的減肥方式,甚至做了縮胃手術,可是她卻因此喪失了作為廚師必須的味覺。阿娟哭著對媽媽說:我有那麼糟糕嗎?是不是對於你來說,我在瘦下來前,就是一件失敗品?
《尋夢環遊記》裡男孩米格在亡靈節祭祀家人的這一天,意外地進入了亡靈世界。想要回到現實世界,他必須得到家人的祝福。然而已故的梅利爾曾曾奶奶給他的祝福詞裡加了前提條件,要他放棄音樂,米格寧願不回現實世界,也不接受帶有「前提條件」的祝福。
帶著條件的愛還能叫做愛嗎?父母假借「愛」的名義,逼著孩子去做一些事,這和綁架又有多大的區別呢?
在有的孩子身上,「被無條件接納」成了奢侈品。
前段時間重慶某高中學生徐譽舒跳樓自殺一度引起熱議,徐譽書曾經在三四歲時表現出來的閱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就驚訝了眾人,荊門晚報2007年10月9日還為他做過一篇特別報導:《徐譽舒——不上幼兒園的孩子》。
可是,曾經的天才,為啥走向末路?他在遺書裡寫著:「人自殺是因為生命耗盡了,肉體卻依然活著。活著真是莫大的折磨,食不知味,寢不能眠,但最為痛苦的莫過於把臉上僵硬的笑還原的時候,我常常會想那張臉皮下是清晰的死亡。」
很多人讀過徐譽舒的文字,他不斷地自我剖析、自我淪陷,他在自殺前經歷了很漫長的掙扎,可是這個過程中,沒有任何人告訴他,你是對的,你沒有錯,反而每個人都在說「你想太多,你很奇怪。」
沒有一個人願意接納他,最終導致這顆星星隕落。
有人說:每一個不一樣的孩子身後,一定有一個愛他的人。
前段時間伊能靜兒子哈利因穿女裝塗指甲油登上熱搜,指指點點的人眾多,難聽的話也不少,很多網友把矛頭直指單親家庭,認為哈利是不是從小缺了父愛,造成了取向問題。
但是我們真能從一個孩子的穿著打扮斷言這個人是否優秀嗎?其實仔細翻看伊能靜的微博,她多次提及自己對兒子的愛「成就了他成為自己的自由」,對於兒子的喜好,伊能靜的態度一直都是接納他、認可他,不用自己的眼光隨意定義他。而哈利除了愛好不符合一些人的「審美」外,他也並不差,他剛「考上了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學院和紐約帕森斯大學」,收到了兩個學校的錄取信。
因為有父母無條件的接納,孩子才可以一往無前地朝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奮鬥,這種人生,多酷啊!
很慶幸,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可以越來越包容,而越來越多的父母願意無條件接納孩子。忽略那些暫時加在孩子身上的光環,忘記那些困擾孩子的小毛病,用你的心去感受孩子,看見孩子真正的需求,這才是「愛」的含義。
還記得結婚誓言嗎?「從今天開始,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富有或貧窮,健康或疾病,我將永遠愛你、珍惜你直到永遠。」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是不是也該有一段家長宣言:從成為父母的那天起,無論性別、無論性格、無論美醜、無論成績、無論喜好、無論在別人眼裡的你是否優秀,你永遠是爸爸媽媽捧在手心裡的寶貝。
點擊下方卡片,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