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月
在丹麥生活的一年中,除了學到很多專業內容,對我觸動最深的,還數該國對幼兒教育的理念。
和國內的學校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相比,丹麥人的做法要「大膽」得多,但就是在這種看似「放任」的態度中,我體會到了他們對孩子天性的尊重。
尊重天性,自然生長,這也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一年四季
幼兒都在戶外午睡
雖然生活在城市,但人始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地廣人稀,人口僅30多萬。住在這裡的人有足夠的機會接觸自然,從市區驅車向外開半小時,社區密度就已經非常低,隨處可見各種果樹、花草,房屋之間有許多綠地和池塘。
在這些看似無人打理的野地裡,總會有一大片沙坑,沙坑上零零星星地支起鞦韆、一兩個搖搖木馬、一個攀爬架……像這樣散落在城市各處的兒童遊戲場地隨處可見,成為丹麥城市的一個特色。社區、學校、醫院更是將這類遊戲場地作為基礎配置。不論走到哪裡,孩子們都能玩上一會,不會覺得太無聊。
沙土地一方面能有效緩衝意外跌倒時的衝擊力,避免摔傷,另一方面給了孩子近距離接觸土地的機會。走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家長坐在旁邊的長凳上,小孩子就在沙坑裡肆意玩耍。哪怕弄得一身沙,家長也不會過多幹涉。
一個定居在奧胡斯的中國媽媽曾經跟我說起,有一天,她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發現孩子在沙坑中撿了一個牙膠咬著玩,吃得滿嘴、滿身都是沙,而幼兒園老師就一旁,什麼也沒有做。這位媽媽上前問起來,老師卻滿不在乎地給出了可能讓國內家長都難以置信的回答。她說:「哦,沒關係。讓他去啃吧,沙裡都是好的細菌……」
把孩子「養」在戶外也是丹麥社會秉持的原則。年輕的父母通常會給新生的嬰兒配一輛景觀嬰兒車,一有機會就把他們帶到戶外。丹麥人大都認為,應該讓孩子睡在室外,充分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
這可能與丹麥的地理條件有關。丹麥日照時間不長,進入冬季後,陽光便顯得更加奢侈。日照能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幫助鈣吸收。在丹麥,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進入漫長冬季後,都會通過口服補充維生素D的方式保證身體鈣吸收。醫生通常建議,嬰兒出生至兩歲期間,每日必需口服維生素D以滿足生長需要。但無論如何,營養品始終不及自然與機體互動的良性循環。一到陽光明媚的日子,大人、孩子紛紛走上街頭,享受陽光帶來的喜悅。
但是,不要以為丹麥人只有在陽光明媚時才會出門。事實上,除了晴天,他們也愛雨天、雪天、大風天……在我曾居住的社區有一家複合型幼兒園,園內包含託兒所和幼兒園兩部分。日託接受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幼兒園主要照顧3歲—6歲的兒童。那裡的負責人告訴我,因為有雨棚保護,就算有雨雪,也不影響孩子們在室外睡覺,所以這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午睡。
不僅如此,丹麥人對幼兒成長的基本共識還包括一條:孩子們每天至少要保證在戶外玩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幾乎每個丹麥孩子都有幾套連體衣,這些衣服兼具羽絨服的保暖功效和雨衣的防水功能,再配上一雙長筒膠鞋,便足夠抵禦風霜雨雪。
丹麥人認為,任何天氣情況都不能妨礙孩子們走出去與自然「問好」,風霜雨雪是自然本來的狀態。因此,天氣不是問題,穿對衣服就好。
孩子受了傷
家長卻不去理論
2016年,歐盟發起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丹麥兒童在14個參與調研的歐盟成員國兒童中,公民知識水平排名第一。歐洲的家庭民主觀念尤為突出。丹麥家長將孩子視為可以共同參與生活和決策的獨立個體,讓孩子們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適合自己的社會相處模式。
我曾走訪過當地幾個幼兒園。每當我問及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時候,總是脫口而出:「孩子們每天都會上什麼類型的課程?」而園區的負責人總會「糾正」我:「課程是小學才開始關心的事,我們這裡沒有教室、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
在丹麥,0歲—6歲的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的活動基本都是以遊戲為主。一般情況下,兒童會分成十幾個人一組,由4個成年人照顧,其中2個成人是受過專業幼兒教師培訓的工作人員。每天早上,大家坐在一起,由「老師「(註:按照當地習慣,幼兒園的孩子們對照看他們的大人一般直呼姓名)告訴他們這一天的安排,比如說唱歌、畫畫。但如果孩子不喜歡,想要去做別的事情,也會被允許。孩子也可以把自己對這一天的安排說出來,讓大家共同決策。
丹麥教育者認為,幼兒園既不是公有,也不是私人組織的,而是所在社區選擇加入幼兒園的家庭所共有的。家長、孩子、工作人員,都有權對幼兒園的日常生活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希望。正是這樣的理念,讓丹麥的幼兒園各具特色。儘管2004年丹麥制定了《幼兒園課程法》,在幼兒園課程的標準化方面提出了法律的基本要求,但是,幼兒園依然有很大的空間來發揮自主性和靈活性。從幼兒園工作人員與我聊天的態度中,我感覺到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狀態十分認同,且感到十分驕傲。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丹麥的兒童始終被平等對待,大人沒有因為孩子年齡小而認為他們特別嬌弱,需要特殊照顧。孩子們和老師外出去公園或是森林遊玩,不會有校園專車接送,一起「擠公交」才是常態。
孩子在幼兒園不小心受了傷,也不會任由事件往嚴重方向發展,不會成為家長與機構對立的導火索。有一次,我和導師去幼兒園一起去接他的小外孫。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孩子今天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另一個小朋友一時氣急,咬了他一下。等我們走到操場上,就看到這個小男孩正低著頭,坐在花壇邊悶悶不樂。只有10個月大、還不會講話的小男孩,恐怕還不知道要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在他的右側臉頰,有一個明顯的紫紅色的咬痕,讓人看著就疼。
我本以為導師會立馬去跟幼兒園理論,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導師只是簡單地安慰了外孫,讓他自己再好好地整理一下情緒。導師對我說:「既然要進入社會,與他人一同生活、學習,相處之中一定會有問題出現。學習與人相處的藝術,不也是他來幼兒園的目的之一嗎?」
丹麥最早創辦華德福幼兒園的資深教育專家曾這樣說過:讓孩子走到戶外,大膽實踐,哪怕受傷了也沒關係。因為受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生兒父母
共享約52周產假
丹麥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度之一,然而,這個百年來遠離國際紛爭、親近自然的國家,也面臨著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生育率降低所帶來的困擾。
為了鼓勵適齡女性生育,丹麥推出各種政策法案。以產假政策為例。在丹麥,新生兒父母共同享有約52周的產假,通常情況下,母親可在生育前4周休假,同時在產後休假14周。父親則有權在孩子出生後的14周內選擇兩周休假,照顧妻子和孩子。剩下的32周,夫妻雙方可根據家庭具體情況選擇同時休假,也可以輪流休假照顧幼兒。
丹麥人沒有隔輩帶娃的生活習慣,家庭普遍是核心家庭配置,都是父母自己帶娃。在丹麥街頭,經常能看到奶爸們推著孩子跑步或帶孩子出來曬太陽,這種情景在人們看來合情又合理。
產假過後,絕大多數孩子會被送到自家社區附近的日託中心或保育員家裡。這時,孩子也已經快1歲了。從剛出生到1歲的重要成長過程中,始終有父母的陪伴,孩子自然更有安全感。城市環境也給予孩子極大包容。市中心隨處可見的雕塑、噴泉、水池,都是孩子們可以隨意玩耍的地方。孩子在這種安全的氛圍中,釋放天性、茁壯成長。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會有很多擔心:擔心大冷天帶孩子出門,他會著涼;擔心孩子掙脫我的手,自己玩耍會摔傷;擔心自己的孩子太小,可能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擔心孩子在花壇裡隨便撿起一塊石頭塞進嘴裡,很不衛生……
但現在,每當出現這些擔心時,我都會聯想到在丹麥時看到並經歷的一切。那些看上去「粗線條」的家長和老師,把自然的饋贈視若珍寶,把孩子成長中遭遇的磕磕絆絆當作人生的必然,我還在焦慮些什麼呢?我甚至差點忘了,自己還年幼時,我也曾經和自家的小狗一起,跳到水稻田裡捉青蛙。我也曾是個掉進河裡,卻順便洗了個澡的「熊孩子」。
大道至簡。孩子的成長方向有時應該交由他們自己負責,而我們要做的,除了應有的看護陪伴,是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做一個可靠的守望者。
原標題:「圍觀」丹麥幼兒教育,「大膽」背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