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丹麥幼兒教育:做個守望者

2020-12-23 中工網

張傳月

在丹麥生活的一年中,除了學到很多專業內容,對我觸動最深的,還數該國對幼兒教育的理念。

和國內的學校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相比,丹麥人的做法要「大膽」得多,但就是在這種看似「放任」的態度中,我體會到了他們對孩子天性的尊重。

尊重天性,自然生長,這也是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

一年四季

幼兒都在戶外午睡

雖然生活在城市,但人始終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丹麥第二大城市奧胡斯地廣人稀,人口僅30多萬。住在這裡的人有足夠的機會接觸自然,從市區驅車向外開半小時,社區密度就已經非常低,隨處可見各種果樹、花草,房屋之間有許多綠地和池塘。

在這些看似無人打理的野地裡,總會有一大片沙坑,沙坑上零零星星地支起鞦韆、一兩個搖搖木馬、一個攀爬架……像這樣散落在城市各處的兒童遊戲場地隨處可見,成為丹麥城市的一個特色。社區、學校、醫院更是將這類遊戲場地作為基礎配置。不論走到哪裡,孩子們都能玩上一會,不會覺得太無聊。

沙土地一方面能有效緩衝意外跌倒時的衝擊力,避免摔傷,另一方面給了孩子近距離接觸土地的機會。走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家長坐在旁邊的長凳上,小孩子就在沙坑裡肆意玩耍。哪怕弄得一身沙,家長也不會過多幹涉。

一個定居在奧胡斯的中國媽媽曾經跟我說起,有一天,她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發現孩子在沙坑中撿了一個牙膠咬著玩,吃得滿嘴、滿身都是沙,而幼兒園老師就一旁,什麼也沒有做。這位媽媽上前問起來,老師卻滿不在乎地給出了可能讓國內家長都難以置信的回答。她說:「哦,沒關係。讓他去啃吧,沙裡都是好的細菌……」

把孩子「養」在戶外也是丹麥社會秉持的原則。年輕的父母通常會給新生的嬰兒配一輛景觀嬰兒車,一有機會就把他們帶到戶外。丹麥人大都認為,應該讓孩子睡在室外,充分接觸陽光和新鮮空氣。

這可能與丹麥的地理條件有關。丹麥日照時間不長,進入冬季後,陽光便顯得更加奢侈。日照能促進人體維生素D的合成,從而幫助鈣吸收。在丹麥,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進入漫長冬季後,都會通過口服補充維生素D的方式保證身體鈣吸收。醫生通常建議,嬰兒出生至兩歲期間,每日必需口服維生素D以滿足生長需要。但無論如何,營養品始終不及自然與機體互動的良性循環。一到陽光明媚的日子,大人、孩子紛紛走上街頭,享受陽光帶來的喜悅。

但是,不要以為丹麥人只有在陽光明媚時才會出門。事實上,除了晴天,他們也愛雨天、雪天、大風天……在我曾居住的社區有一家複合型幼兒園,園內包含託兒所和幼兒園兩部分。日託接受6個月到3歲的嬰幼兒,幼兒園主要照顧3歲—6歲的兒童。那裡的負責人告訴我,因為有雨棚保護,就算有雨雪,也不影響孩子們在室外睡覺,所以這裡的孩子一年四季都在戶外午睡。

不僅如此,丹麥人對幼兒成長的基本共識還包括一條:孩子們每天至少要保證在戶外玩耍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幾乎每個丹麥孩子都有幾套連體衣,這些衣服兼具羽絨服的保暖功效和雨衣的防水功能,再配上一雙長筒膠鞋,便足夠抵禦風霜雨雪。

丹麥人認為,任何天氣情況都不能妨礙孩子們走出去與自然「問好」,風霜雨雪是自然本來的狀態。因此,天氣不是問題,穿對衣服就好。

孩子受了傷

家長卻不去理論

2016年,歐盟發起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丹麥兒童在14個參與調研的歐盟成員國兒童中,公民知識水平排名第一。歐洲的家庭民主觀念尤為突出。丹麥家長將孩子視為可以共同參與生活和決策的獨立個體,讓孩子們決定自己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適合自己的社會相處模式。

我曾走訪過當地幾個幼兒園。每當我問及幼兒園日常生活的時候,總是脫口而出:「孩子們每天都會上什麼類型的課程?」而園區的負責人總會「糾正」我:「課程是小學才開始關心的事,我們這裡沒有教室、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

在丹麥,0歲—6歲的學齡前兒童在幼兒園的活動基本都是以遊戲為主。一般情況下,兒童會分成十幾個人一組,由4個成年人照顧,其中2個成人是受過專業幼兒教師培訓的工作人員。每天早上,大家坐在一起,由「老師「(註:按照當地習慣,幼兒園的孩子們對照看他們的大人一般直呼姓名)告訴他們這一天的安排,比如說唱歌、畫畫。但如果孩子不喜歡,想要去做別的事情,也會被允許。孩子也可以把自己對這一天的安排說出來,讓大家共同決策。

丹麥教育者認為,幼兒園既不是公有,也不是私人組織的,而是所在社區選擇加入幼兒園的家庭所共有的。家長、孩子、工作人員,都有權對幼兒園的日常生活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希望。正是這樣的理念,讓丹麥的幼兒園各具特色。儘管2004年丹麥制定了《幼兒園課程法》,在幼兒園課程的標準化方面提出了法律的基本要求,但是,幼兒園依然有很大的空間來發揮自主性和靈活性。從幼兒園工作人員與我聊天的態度中,我感覺到他們對於自己的工作內容和狀態十分認同,且感到十分驕傲。

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丹麥的兒童始終被平等對待,大人沒有因為孩子年齡小而認為他們特別嬌弱,需要特殊照顧。孩子們和老師外出去公園或是森林遊玩,不會有校園專車接送,一起「擠公交」才是常態。

孩子在幼兒園不小心受了傷,也不會任由事件往嚴重方向發展,不會成為家長與機構對立的導火索。有一次,我和導師去幼兒園一起去接他的小外孫。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孩子今天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時候發生了一些不愉快,另一個小朋友一時氣急,咬了他一下。等我們走到操場上,就看到這個小男孩正低著頭,坐在花壇邊悶悶不樂。只有10個月大、還不會講話的小男孩,恐怕還不知道要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在他的右側臉頰,有一個明顯的紫紅色的咬痕,讓人看著就疼。

我本以為導師會立馬去跟幼兒園理論,可出乎我意料的是,導師只是簡單地安慰了外孫,讓他自己再好好地整理一下情緒。導師對我說:「既然要進入社會,與他人一同生活、學習,相處之中一定會有問題出現。學習與人相處的藝術,不也是他來幼兒園的目的之一嗎?」

丹麥最早創辦華德福幼兒園的資深教育專家曾這樣說過:讓孩子走到戶外,大膽實踐,哪怕受傷了也沒關係。因為受傷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生兒父母

共享約52周產假

丹麥是全世界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度之一,然而,這個百年來遠離國際紛爭、親近自然的國家,也面臨著發達國家普遍面臨的生育率降低所帶來的困擾。

為了鼓勵適齡女性生育,丹麥推出各種政策法案。以產假政策為例。在丹麥,新生兒父母共同享有約52周的產假,通常情況下,母親可在生育前4周休假,同時在產後休假14周。父親則有權在孩子出生後的14周內選擇兩周休假,照顧妻子和孩子。剩下的32周,夫妻雙方可根據家庭具體情況選擇同時休假,也可以輪流休假照顧幼兒。

丹麥人沒有隔輩帶娃的生活習慣,家庭普遍是核心家庭配置,都是父母自己帶娃。在丹麥街頭,經常能看到奶爸們推著孩子跑步或帶孩子出來曬太陽,這種情景在人們看來合情又合理。

產假過後,絕大多數孩子會被送到自家社區附近的日託中心或保育員家裡。這時,孩子也已經快1歲了。從剛出生到1歲的重要成長過程中,始終有父母的陪伴,孩子自然更有安全感。城市環境也給予孩子極大包容。市中心隨處可見的雕塑、噴泉、水池,都是孩子們可以隨意玩耍的地方。孩子在這種安全的氛圍中,釋放天性、茁壯成長。

作為一個新手媽媽,我會有很多擔心:擔心大冷天帶孩子出門,他會著涼;擔心孩子掙脫我的手,自己玩耍會摔傷;擔心自己的孩子太小,可能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擔心孩子在花壇裡隨便撿起一塊石頭塞進嘴裡,很不衛生……

但現在,每當出現這些擔心時,我都會聯想到在丹麥時看到並經歷的一切。那些看上去「粗線條」的家長和老師,把自然的饋贈視若珍寶,把孩子成長中遭遇的磕磕絆絆當作人生的必然,我還在焦慮些什麼呢?我甚至差點忘了,自己還年幼時,我也曾經和自家的小狗一起,跳到水稻田裡捉青蛙。我也曾是個掉進河裡,卻順便洗了個澡的「熊孩子」。

大道至簡。孩子的成長方向有時應該交由他們自己負責,而我們要做的,除了應有的看護陪伴,是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做一個可靠的守望者。

原標題:「圍觀」丹麥幼兒教育,「大膽」背後有深意

相關焦點

  • 北碚實驗幼兒園朱濤:靜待花開 做孩子幸福的守望者
    80年代大學生義無反顧投身幼教    對於朱濤來說,一直期盼成為教師,在她看來,做為一名教師,生活是那麼的美好。每天沐春風、擁暖陽,近距離地聆聽花開的聲音,美哉幸哉!在教育的田園中,盼望著花開朵朵,滿園芬芳。    內心埋下的種子在悄悄發芽,朱濤一路走來,並順利從西南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畢業。
  •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入手,解讀為何霍爾頓甘願做「麥田裡的守望者」
    在此,我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大家解讀霍爾頓為何甘願選擇當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青春期特徵(1):渴望被關注初中生隨著身體和心理的成熟,內心出現了很多的矛盾,這些矛盾有的來自外界,有的矛盾來自自身。
  • 老師,請學著做「麥田」的守望者
    《麥田的守望者》向世界奉獻了一個寶貴的詞彙——守望!我守望著你,欣賞著你,我不強迫你,不獨佔你,但在你遇到危險的守候我一定會把你拉回來,再放了你,讓你自己去尋找,讓你自己向前走,讓你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為人師者,更需要脫掉功利的枷鎖,改變世俗的眼光,努力去做「麥田」的守望者:遠遠看著,時時關注,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送去難以取代的一臂之力;在孩子能獨立前行的時候,送去內心最深沉的祝福
  • 海島幼兒教育的守望者
    樸素的漁民被這個堅強的幼兒教師感動了。一位漁民看到幼兒園沒有空調,直接買了一臺空調送過來。剛開始,只有20幾個孩子。再次走進幼兒園的大門,處處被濃鬱的教育氛圍包圍著。尤其是走廊上的一幅幅貝雕畫吸引了我。汪園長介紹說,這些都是老師和孩子們共同完成的。看著那惟妙惟肖的貝雕畫,感受著園長、教師對海島教育深深的愛,感受著他們無私奉獻的教育情懷。
  • 李鎮西:原來丹麥不僅僅有安徒生——《教育的100種語言》自序
    也就是說,參加培訓的幼兒教師以及相關的考察人員全免費,他們在丹麥的所有費用(培訓費、吃住行等費用)都由「老牛基金會」提供。應該說,董先生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他招收的每期培訓學員都是來自一線的普通教師;除此之外,每期他都要邀請一兩位教育專家同赴丹麥考察。我就是承蒙錯愛,被他作為所謂「教育專家」而邀請去考察的。於是,我便「混跡」於這個團隊,有了這麼一次幸運的丹麥之行。
  • 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讓教育成為世界的共同語言
    【歐洲時報特約記者程星團9月23日報導】9月22日下午,首屆中國丹麥教育論壇在線上舉辦。包括丹麥前教育部部長、前文化部部長貝特爾·哈爾德,中國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等在內的12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的挑戰、影響和啟發,展望未來教育可能性。 貝特爾·哈爾德在過去30年中,曾八次擔任丹麥教育部部長,也是自1901年以來丹麥任職時間最長的部長。在論壇中,他分享了丹麥教育的優勢和不足。
  • 我是幼師——美麗花田裡的守望者
    2018年全國教育宣傳月活動正如火如荼的開展,而本次的宣傳主題就是「幼兒園教師——美麗花田裡的守望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楓林實驗幼兒園的教師們如何身體力行的詮釋幼兒教師這一職業的獨特魅力。遊戲是幼兒園最基本、最有效的活動方式,是對幼兒實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在遊戲中,幼兒園教師也像是個小朋友,陪孩子一起在陽光下奔跑,在微風中嬉鬧。同時,教師也會在遊戲中給與孩子專業性的指導。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互幫互助,學會寬容理解,學會溝通協商。在課堂上,他們是孩子的引導者,陪孩子一起尋找學習的樂趣。
  • 麥田的守望者
    從教以來,經歷過對教育的思考、迷惘、徘徊,甚至質疑、自我否定。在這並非坦途的教育路上我學會了很多,慢慢的初窺門徑,體會到教育的意義,認識到作為教育工作者的平凡和偉大。如果將學生比喻為麥田,那麼教師就是那個忠誠的麥田守望者,眼眺遠方,守護成長。
  • 丹麥英語教育的騰飛
    英語屬於西日耳曼語系,丹麥語屬於北日耳曼語系,兩種語言有相近之處,而且丹麥人還曾經統治大半英國達200年之久,有900個左右的丹麥詞彙留在英語裡。人少有動機。丹麥人口只有不到600萬,丹麥人更有動機學習更通用的外語傍身。英語節目多。丹麥電視臺與其說是電視臺,不如說更像是字幕組,直接播放英語節目配上丹麥語字幕。丹麥人日常就接觸大量原汁原味的英語節目。
  • 張增印:甘做鄉村教育「守望者」
    鄉村小學校長是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力量,雖然他們面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難題,但他們堅守在一線,通過創新為鄉村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一輩子幹同一件事——教書育人,是張增印的人生軌跡。34年,2所學校,4種身份,張增印與教育結緣,與教育相知。教育對於張增印而言,不僅僅是一份「稻粱謀」的工作,更是一份熱愛,一份責任與擔當。34年來,張增印始終把「辦好家門口的教育」作為辦學初心,堅守在家鄉這塊熱土上,憑著對農村孩子與生俱來的熱愛和對鄉村教育痴情不改的韌勁,甘做鄉村教育「守望者」。
  • 鄉村教育的守望者
    在鄉村教育這片平凡的熱土上辛勤耕耘,默默守望,是嚴師、亦慈父、用真情、傳師愛,鐵肩擔道義,愛心護成長……他每天演繹著平凡的鄉村教育故事,成就了鄉村教育守望者的「不平凡」。「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呵護學生的自尊心,給學生予以尊重,讓學生真正從心靈深處感化和觸動,這才是教育對愛的詮釋」。丁顯均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在平時的師生交往中,他總是用自己的言語和行動為學生做表率,通過眼神與學生交流,用真情喚醒學生。讓學生在他的一言一行的關切中感悟人格的力量,師者的魅力。他的學生在課後總是親切的稱呼他為「丁伯伯」。
  • 上海市幼兒園文化建設哪家公司好_守望者教育設計
    上海市幼兒園文化建設哪家公司好,守望者教育設計,★對教育持久的熱愛和深摯的情懷守望者是孵化、誕生於高等設計院校和高等師範院校的設計集團公司,一直專注於教育行業。守望者教育設計好, 實踐證明:幼兒園的興旺在於文化的發展,幼兒園的名氣在於文化的影響。
  • 【家長幫】做孩子成長的守望者
    所以作為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是教育孩子的源點和起點,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會各有千秋,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快樂學習,健康成長!下面讓小陶子帶著我們聽一下這位媽媽的育兒故事吧。「那你打個電話問問吧!」我建議道。兒子趕緊找出那張訂單,照著上面的電話打了過去。花店的人告訴他說,明天才是母親節,明天一早一定會送過來的。兒子放下電話,長長地籲了口氣,仿佛卸下了壓在心頭的一塊石頭,又不管不顧地玩起了電腦。       晚上,等兒子睡著了,我問先生是否知道兒子訂花的事。先生一臉茫然,原來兒子一個人悄悄地秘密地做這件事。
  • 做孩子心靈上的守望者
    但由於專注於工作,他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重物質二輕精神。物質上的關注固然重要,但家長有沒有想到你們在忙著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孩子在物質上得到了滿足,但精神上呢?我15歲的兒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問題,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孩子的思想更加活躍,而且極容易走向極端,這時他最需要的是父母富有耐心和愛心的指導。
  • 湖北早教機構設計報價_守望者教育設計
    湖北早教機構設計報價,守望者教育設計,創始人對我國教育困頓的現實有著深刻的體悟,對教育事業懷有持久的熱愛和深摯的情懷,將教育作為終生的事業,立志於通過專業的設計來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湖北早教機構設計報價, 名校校徽設計說明,一流學校校徽是怎麼設計的?校徽,是一所學校的象徵。
  • 關於幼兒混齡教育問題的提出與類型
    所謂混齡教育,是指將年齡相差12個月以上的幼兒編排在一個班級,讓不同年齡和發展水平的幼兒身處同一環境共同學習和生活。①[ 研究 者認為,混齡教育不是這樣的一些班級:出於方便而將兩個年級隨意放置在一起;實施呆板的能力編班;不關注兒童的興趣或兒童進入更高年級的動機;只強調智力領域(抽象的、學術性的、學科的技能)的學習;期望兒童學習時一個人安靜地、單獨地做練習,或者參與教師主導的小組活動;教師作為「講臺上的聖人」,每天站在講臺上指揮一切;學習的科目相互獨立,各個科目概念間的聯繫甚少;把每天劃分成用於學習每個科目的單獨學習時間
  • 湖南好人每周一星|李海勇:堅守三尺講臺 做鄉村教育的守望者
    他在鄉村學校的三尺講臺默默耕耘22年,身患重病依然堅守崗位,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用行動做好鄉村教育的守望者。2012年,李海勇被確診為克羅恩病,這是一種無法治癒的消化系統疾病,其症狀表現為經常腹痛、腹瀉、消化道大出血、消化功能減退。但身體即使如此不適,李海勇第一次住院就提前辦理了出院手續,決定馬上回到他心心念念的三尺講臺,可第二天臨上講臺前,他卻再次暈倒在地。
  • 丹麥幼兒園設計創意理念
    我們開始知道丹麥這個地方應該來源於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小時候讀格林童話會認為真正的童話世界就存在於丹麥,哪裡可能就是到處都是童話般的建築。丹麥被譽為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被人們稱之為童話國度。幸福指數和教育理念也有著密切的聯繫,幼兒園是接受教育的開始,丹麥幼兒園設計受到特定文化和地理位置的影響,在幼兒園的設計上也有獨特的風格。那麼就回到小朋友童話夢開始的地方,看看丹麥幼兒園設計有哪些創意理念?在丹麥幼兒園的設計中,會充分引進和利用大自然的光線。丹麥是北歐的一個國家,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冬季和黑夜較長,因此對室內的光照有著較高的追求。
  • 丹麥不僅是「童話王國」,教育也很優質!
    除了高水準的教育質量,名列前茅的各類高校,丹麥教育的獨到之處還在於不僅注重單純學科教育更強調個性發展。因此學生所收穫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職業發展的基礎,這為學生打下未來在全球市場、國際機構組織的職業基礎。
  • 教育的100種語言——丹麥教育見聞
    本書由教育名家李鎮西在丹麥訪學的日記結集而成,詳細記錄了作者兩次到丹麥學習和考察的見聞和感受,涉及師生關係、家校關係、升學選擇、中丹教育的不同等多方面的主題,為我們全方位揭開了丹麥學校教育的面紗。作者還特別原汁原味地呈現了每一節課的課堂筆記,特意保留了有關丹麥社會和自然景物的記敘和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