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指當時在中國北方相繼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王朝政權,其碑刻書法比南朝要豐富多彩,北魏初期書法方勁古拙,仍保留部分隸書筆畫,如《太武帝東巡碑》、《大代華嶽廟碑》、《中嶽嵩高靈廟碑》等,都屬於風格雄強一類。
《中嶽嵩高靈廟碑》雄強而奇古,筆畫方稜,結構富於變化,此碑碑陰書法峻整,為近代書法家所重視。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漢化達到高潮,書風也隨著起了變化。北魏搜羅各地文學、藝術之士,集中洛陽,洛陽一時成為北方文化中心。
北魏帝王提倡佛教,開窟造像之風大興,因此造像碑亦大為興起。這些造像、造像碑大都有題記,書法藝術遺蹟保留至今的也非常豐富,著名的龍門石窟成為北魏書法藝術的寶庫。龍門石窟書法以《牛橛造像記》、《始平公造像記》、《楊大眼造像記》、《孫秋生造像記》、《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等最著名。其書法結體緊勁,風格雄強,可以代表太和間雄偉渾厚的書風。
後世選擇龍門造像題記有「龍門四品」,「龍門廿品」等名目。《始平公造像記》為方格陽文,結構綿密而有韻味。《牛橛造像記》端方峻整,緊勁之中而又開張舒展。《楊大眼造像記》渾厚生動,兼有茂密雄強之勢。太和間著名碑刻有《光州靈山寺舍利塔下銘》、《暉福寺碑》等。
太和以後書法風格更為豐富多彩,豐碑巨碣亦同時興起,著名碑刻有《高慶碑》、《霍揚碑》、《南石窟寺碑》、《楊翬碑》、《賈思伯碑》、《張猛龍碑》、《馬鳴寺根法師碑》、《高貞碑》、《劉根造像記》、《劉平周造像記》、《姚伯多造像記》、《曹望憘等造像記》、《皇甫度造石窟寺碑》、《元景造像記》等。東魏承接北魏書風,著名碑刻有《敬使君顯碑》、《高盛碑》、《高翻碑》、《凝禪寺三級浮圖碑》、《李仲璇修孔廟碑》、《高歸彥造像記》、《杜文雍等人造像記》、《五百人造像記》等。北齊碑刻多用隸書,著名碑刻有《唐邕寫經碑》、《鄭述祖修孔廟碑》、《高肅碑》、《文殊般若經碑》、《馬天祥等造像記》、《姜纂造像記》、《王感孝頌》等。北周碑刻有《曹恪碑》、《西嶽華山神廟碑》(趙文淵書)《張僧妙碑》等。
北朝碑刻書法,以北魏和東魏為最精,風格大體可分雄強、秀麗兩類。前者以《張猛龍碑》為代表,其書法雄強奇肆,結構嚴謹,能在方勁中表現出縱逸的韻味,而在嚴整中時出險峭之筆,富於變化。碑陰書法恣肆不拘,與碑陽相互輝映,為北魏碑刻書法之精品。後者以《敬使君碑》為代表,用筆側微細巧,書法清婉秀勁。北朝摩崖碑刻,著名的有北魏《石門銘》、《鄭羲上碑》、《鄭羲下碑》、《論經書詩》等,北齊《泰山金剛經》、《徂徠山刻經》、《天柱山銘》等。因山鑿石,書寫常隨石勢而成;又因石質不同,鐫刻也有所不同。《石門銘》書法超逸疏宕,其筆勢長而飛動。山東掖縣雲峰山諸石刻,多為北魏鄭道昭和北齊鄭述祖所書寫。其中《鄭羲下碑》結字寬博,用筆方圓結合,圓勁中有篆隸遺韻,為魏碑之精品。《泰山金剛經》為隸書之變體,因長期風化剝蝕,漸去稜角,呈圓渾之筆畫,故時出奇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