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去給娃送被子,老師順便聊了幾句娃在幼兒園的表現。
老師特別提到了一點,說發現南南特別愛整理,小朋友們玩完的積木亂放,他就會脫鞋進入遊戲區,默默地把積木放回原處整理好。
說實話,聽到老師這麼說,我還挺開心的。
我和娃爸從小就比較重視培養孩子自主收納整理能力,當然我們自己平時也比較注重家庭環境的整潔,孩子也算是耳濡目染,所以還是有一些效果的。
一歲多的時候,他就知道把看完的書主動放回書架上,現在玩完玩具,最後也知道把它們放回原處。
孩子這麼小,有必要非得讓孩子現在就學會整理嗎?
每個家庭的育兒理念和孩子性格有差異,說「非得」顯得過於絕對,但是如果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收納能力還是有不少好處的。
1、為高效的學習和生活打下基礎
乾淨整潔的環境不僅能夠提供更多的空間,讓孩子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新鮮有趣的事物,更是有利於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和效率。
收納能力強的孩子能把自己的生活打理的井井有條,這個過程其實也是有思考在裡面的。
習慣收納的孩子會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收納方法,這看似沒什麼大用處,但是卻能使孩子學習和生活的邏輯清晰,受用終生。
2、讓孩子學會感恩與體諒他人
有整理習慣的孩子,因為自己也參與到整理的過程中,所以更能理解這其中需要花費的精力,因此就會對照顧自己的人發自內心的感恩,同時也會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不給別人帶來麻煩。
這種換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是孩子將來踏上社會以後非常重要的能力。
3、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家庭環境的維護需要孩子也付出努力。
很多家長不捨得讓孩子整理,或者更希望孩子把時間放在學習上,這表面上看是疼愛孩子,但是長遠來看,並不利於孩子責任感的培養。
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是很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的。
蒙臺梭利曾說過,孩子天生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許多內在潛能等待被開發,父母就是孩子最可靠的教練。
父母要相信孩子有做好每一件事情的能力,並且給孩子正確的指導。
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容易,如果想要從小培養孩子收納整理的能力,可以試試下面幾個方法。
1、明確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在孩子年齡較小的時候,家長一定不要籠統的發號施令「去把客廳的玩具收拾好」。
對於心智發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他們根本無法理解家長的要求,因此就不知如何下手,從而產生畏難的情緒。
《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葉一茜看著小亮仔凌亂不堪的房間,不停地催促他「快,自己收」、「快,把不要的垃圾扔了」。
可是面對媽媽的催促,小亮仔卻根本沒有動,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哪裡要收,哪些事不要的垃圾,因此無從下手。
培養孩子的收納習慣,一定要給孩子最具體的要求,比如把毛絨猴子放進粉紅色的收納筐,把樂高收進透明的收納盒這樣,孩子根據家長的指令照著做即可。
孩子年齡再大一些,就可以告訴孩子要物歸原處,就是從哪裡拿的東西放回哪裡去,孩子理解了這一原則,就能隨手把自己玩過的東西收好。
2、教給孩子簡單的分類方法
收納整理其實是培養孩子分類思維的好機會。
同一堆東西,按照不同的標準,可能會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顏色、大小、用途等都可以。
開始的時候家長可以示範,教孩子如何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然後慢慢的讓孩子學著用自己的標準去分類,孩子對一件事情有把握,就會更加熱衷去做。
3、給孩子管理自己物品的機會
不少家長覺得孩子小,因此孩子的東西一般都是家長隨意處置,比如不玩的玩具送給朋友的孩子等等,這其實是不值得提倡的。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意願,只有意願被尊重,孩子才能更有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也更願意主動去收納整理自己的東西。
《媽媽是超人》有一期節目中,霍思燕想把嗯哼不玩的玩具捐出去。
但她沒有悄悄的把這些東西拿走,而是認真的徵求嗯哼的意見,並且開導嗯哼,最終幫助嗯哼自己做出決定。
這個環節,如果沒有,孩子可能也不會有什麼反應,但是有了,就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4、制定共同遵守的整理規則
孩子大一些的時候,可以通過家庭會議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討論家裡東西的整理規則或者整理流程。
孩子作為家庭的一員參與其中,發表自己的建議,就更能嚴格要求自己,接受和遵守最終的規則。
當然,這個過程中,家長的率先垂範可能比苦口婆心更重要。
我是@陪娃日誌,多平臺原創作者,專注親子陪伴與兒童成長,歡迎關注!
#凌晨爸媽成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