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家長們出於益智或陪伴的目的會給孩子買各種玩具,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經常弄得到處都是,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會整理,總是親自去幫忙收拾「爛攤子」。這種做法會讓孩子養成不整理收拾的習慣,且把父母的勞動當成理所應當而不懂得尊重和感恩。
前幾天小紅到表姐家串門,被安排陪小外甥玩,他非常興奮地向我展示他的各種兒童「書法」「繪畫」作品,還有新玩具。不到半小時,客廳的沙發、地板、茶几上擺滿了他的畫紙、各種積木、恐龍模型、玩具車,還夾雜著零星散落的拼圖,以及被翻得亂七八糟的玩具整理箱。
表姐來叫我們吃飯時,看到了這一地狼藉,貌似兇狠的邊收拾邊對小外甥說:「怎麼又搞成這樣,下回再這樣就不給你玩了。」
小外甥滿不在乎地扮鬼臉,表姐又繼續教育:「你不會玩哪個拿哪個嗎?每次都翻這麼亂」。小外甥頗為有理的回嘴:「我不是找不到嗎?」小紅建議讓小外甥自己收拾,表姐說還是算了,小外甥收拾了也是亂放,最後還得她來整理,還不如她直接收拾。
其實這種情況真實地存在於當代的大多數家庭,但不能因為孩子年幼就成了縱容他們的理由。
那麼,有什麼比較好的方法,可以幫助培養孩子自己動手整理東西的習慣呢?
01改變溝通方式引導孩子主動整理
大多孩子都會有玩過玩具隨手亂放的情況,那麼此時家長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願意去整理物品,比如:「如果把這個積木放回盒子,你覺得怎樣呢?」
還可以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將玩具分類,並將整理以一種遊戲的方式引導其積極參與,既降低了勞動的枯燥又增強了趣味性。
久而久之,培養了孩子在思想與行為上主動整理的習慣。
02通過勞動換物的形式鼓勵孩子自己整理
家長可以用獎勵為前提,讓孩子提出想要的新玩具或者想實現的心願,再根據目標的價值,規定他需要主動完成多少次整理任務來等價交換,如:積分制。
這樣不僅鼓勵和激發孩子的勞動積極性,還可以灌輸多勞多得的思想,又可以讓他在勞動中思考如何能快速高效地完成,從而潛移默化地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03家長要正面引導,做好榜樣
俗話說:言傳身教。指的就是家長教育子女,老師教育學生上,要從自身樹立標杆。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身教的作用要遠高於言傳。
試想這樣的場景,小明的父母非常愛乾淨,家裡的物品擺放井然有序,衛生清理乾淨及時,小明深受影響,總能自覺地收拾自己的玩具和衣服;
而壯壯的爸媽回到家就把衣物隨意扔到沙發上椅子上,吃過飯也不及時收拾碗筷而是堆在洗碗池中。拆過的快遞盒子也順手丟在茶几上,甚至放置幾天也不處理,也難怪壯壯玩過的玩具扔的家裡到處都是,成套的積木經常會缺幾塊。
顯而易見,家長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的行為。
04孩子主動整理玩具後,家長的評價很關鍵
當孩子第一次主動整理玩具時,家長的評價至關重要,因為這畢竟牽涉到以後撿玩具的積極性和習慣培養的關鍵。
所以家長的表揚既不能太敷衍,又要有針對性和層次感。首先家長肯定孩子的這一舉動,伸手撿玩具就是成功的第一步了,家長要表現出不可思議。
主要誇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接下來給孩子示範。分類擺放,提問孩子分類後是不是看起來更加的清爽。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讓孩子有歸納的概念,有助於孩子的思維能力的發展。
【文章寄語】:
培養孩子自己動手整理的能力,不僅是能力的訓練,也是對獨立性的培養,更是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讓他從小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還要善始善終,這才是對孩子正在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