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模具增材製造專欄介紹!今天我們來分享模具抽芯機構的進級篇。進級篇主要目的是如何保證行位的加工到位,如果保證行位的夾線幾乎看不到。今天我們通過案例來進行分享。
這是一個充電線的接頭外殼,產品幾乎沒有外觀夾線,但實際的注塑模具設計中是有夾線的,怎樣在注塑生產中保證沒有夾線呢?
夾線要在放大的情況下才能看到,而正常視角下觀看,幾乎沒有夾線。在模具設計中,不但要考慮模胚精度部題,結構運動問題,模具加工問題,模具整體裝配問題,這都需要在行位設計中進行綜合考慮。這套模具的模胚定位如下:
模具的前後模和剖視圖,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產品主要是兩邊做行位,上下鑲件組成。
在行位設計中,本套模具考慮了行位與後模的配合,如何使行位與後模更加穩固,在行位的滑動與定位方面做了一些優化,如下圖所示。
除了加強模胚精定位之外,後模芯與推塊為2級定位。口部減少配合面摩擦。降低油汙和插燒產生。後段高精配合提高定位和導向準確性。
行位的加工,優先慢走絲線切割和精密磨床加工。
這套模具的夾線是如何保證的呢,在模具設計時,還需要設計好行位鑲件加工的夾治具,夾治具與行位鑲件的加工精度一致,外圍的夾治具是保證行位加工的過程中,夾口是平順的,沒有任何損傷。
模具的位鑲件加工要求在0.005mm精度以內,同時行位鑲件的尺寸與產品的尺寸一致, 如果測量不一致,則需要報廢重做,確保所有尺寸都在公差範圍內。
最後整套模具測數,模具在組裝前,每個配件均需要進行測數,模胚的加工精度需要控制在0.015mm以內,前後模仁,行位以及鑲件需要控制在0.005mm以內,確保模具組裝後的整體位置度需要控制在0.015mm以內,確保模具的精度。
目前模具精度和夾線都可以保證,但生產周期還是偏長,如果要進一步優化周期,傳統工藝已經發揮到極致。模具需要創新的話,這套模具採用增材製造,需要從多個方面對水路進行優化,目前也存在溫度不均的情況,增材製造後,模具的整體溫度更加均勻。
我們再看另外一個案例,產品是全透明件,除了行位的小夾線外,不能有其它夾線,意味著產品的頂出也是在行位上。所以模具設計時,不單單是行位上的運動,還需要考慮頂出的運動。
設計思路為:1.根據產品結構及客戶要求,產品的兩頭倒扣及內部倒扣分別由兩個小行位和兩個內行位完成抽芯2.產品不允許有頂出痕跡,採用產品兩端小行位頂出產品(產品脫離下模肉後,再由二次頂出使彎銷驅動大行位帶動小行位來最終完成小行位的抽芯)再由機械手來取件。
模具裝配起來後,後模整體CNC走光刀一遍,再上磨床磨光。確保夾線控制在0.05mm以內,幾乎看不出來。
開模動作為,開模時,A,B板由扣機鎖緊,先推板(開模行程7mm),使鏟機帶動內行位脫扣。推板行程走完後繼續開模,A,B板打開,前模斜邊帶動外面兩頭的小行位運動4mm,把外面的扣位脫出一部分,使產品不至於粘在行位上。
頂出也分二次進行,開模完成後由頂針板扣機來控制頂出順序,第一次頂出一起運動10mm,行位系統將產品頂出PL面10mm。第二次頂出帶動鏟機驅動大行位運動8.4mm(此時小行位已經固定在大行位上,與大行位一起運動)外面扣位全部脫開,機械手取件,完成動作。
模具所有精加工位置均設計夾治具,而且所有加工制具的材料與模具的材料一致,確保最後的加工尺寸和夾線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對於模具抽芯機構的進階篇,除了行位本身的運動之外,還需要考慮模具行位的整體性加工,模具行位的其它運動。
只要是模具,大家都可以來找我,歡迎大家通過以下平臺來分享,相互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