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的路上,看到這樣一幕:
有位媽媽面無表情,騎著電動車快速前進。4歲的男孩,穿著豹紋睡衣,飛奔在路上追車,嘴裡哭喊著:「媽媽!媽媽!媽媽……」
那位媽媽沒有回頭,而是加速前進。男孩哭得撕心裂肺,加快奔跑的速度,對來往的車輛視而不見。
我看得膽戰心驚,很害怕那孩子被車撞倒。對他媽媽的做法,更是不認同。這得多狠心啊,不理會孩子就算了,居然放任孩子在車流中奔跑。萬一孩子出意外,不知道她會不會後悔呢?
這位媽媽的做法,有點極端。不過類似她的做法,很多父母其實都有過。當孩子不聽話,或哭鬧不休,父母沒有耐心哄時,喜歡採取這種不理會孩子的做法。
這種威脅的方式,有時候很管用。孩子害怕父母不要他,會乖乖的聽話。這種方式表面看起來管用,可是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傷害。父母對孩子不理會,實際上是以愛的名義來傷害孩子。孩子容易喪失對父母的信任,容易缺乏安全感,內心會充滿焦慮感。
孩子天性調皮,難免會做出令大人不高興的事情。父母管教孩子過程中,方式要恰當,別意氣用事。
一、不要以愛來威脅孩子。
孩子很敏感的,需要父母給予很多的愛,才會感覺到有安全感。父母的忽略,容易讓他感覺焦慮不安,讓他懷疑自己。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千萬不用採用冷暴力,不要以言語傷害孩子,威脅不再愛他。
我有位朋友,小時候父母經常對他說:「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位朋友從小到大,做事小心翼翼,父母就會拋棄他。邁入三十歲的他,至今未談過戀愛,理由很簡單,害怕分手,害怕被拋棄的感覺。
二、評判孩子行為前,先問三個字「為什麼?」
孩子的行為,有時候不能用成人思維去推理。當用成人思維去看待時,會發現孩子很多行為,令人感覺不適。可能會覺得孩子自私,覺得孩子粗魯,覺得孩子沒有教養等。可是在教訓孩子前,先問「為什麼」,也許我們的看法就會變了。
有個孩子把剛買的雪梨全都咬了一口,他的媽媽很生氣,板起臉來訓他。孩子很委屈,大哭起來:「我就想嘗一嘗,看哪個梨比較甜。我想把最甜的梨給媽媽吃……」
那一刻,這位媽媽後悔不已,如果先問孩子為什麼這樣做,了解孩子做事情的初衷,就不會無意中傷害孩子孝順的心。
三、以孩子的視角,來看待孩子的做法。
我們經常看不慣孩子的某些行為,會對他大吼大叫。例如孩子愛翻抽屜,喜歡亂扔東西,愛製造刺耳的聲音……當孩子有些做法時,我們通常的做法,第一時間制止他,企圖讓他停止這種行為,安靜地坐在沙發上。
我們這樣做真的恰當嗎?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如果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會發現孩子的這一切行為,有可能是好奇心作怪,有強烈的探索欲,了解感興趣的事情。孩子有好奇心,是好事情,可被我們無意中扼殺了。
愛孩子,請對他寬容些。作為父母,我們管教孩子時不要意氣用事,要學會保護孩子幼小的心靈。
我是寶媽湄玥,專注育兒知識分享,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