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和越讀一起分享閱讀。」
1962年2月24日,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毀譽參半的胡適先生在酒會後突然發病,與世長辭。58年後的2020年我們不談論歷史,只是單純跟隨董橋先生一起「讀胡適」,紀念回憶這位「儒雅之河,靜水流深」的胡適之。《讀胡適》
文丨董橋
聽說胡適之在學術上老早給拋到後面去了。這樣正好,讓我這個不懂學術的人重溫胡先生這個舊人物的舊事舊思舊感,探望一下學術以外的胡適之。我讀胡先生讀了幾十年。一九六0年我到臺灣升學那年胡先生還在中央研究院長任上,一九六二年我在臺南讀大二胡先生在南港逝世,宿舍裡圍看報紙的同學說我們終歸曾經跟胡先生生活在一個島上。胡先生是老派人,有些說法有些做法很像我父親那個年紀的人,有點偏見,有點冥頑,有點迂闊,有點可笑,有點親切。寫《一九八四》的奧威爾說他十三歲崇拜吉卜林,十七歲討厭吉卜林,二十歲讀吉卜林愜意得很,二十五歲又瞧不起吉卜林了,如今竟然相當敬佩吉卜林。吉卜林一生頌揚英國帝國主義的威風,寫小說,寫詩,寫兒童故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名聲鼎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群情不屑他白人霸權的思想,文名衰落;晚年聲譽微微回升,孤寂而終。奧威爾讀書心情的變化愛讀書的人大半經歷過。胡適之不是吉卜林,頌揚和謾罵聲中胡先生一輩子是臺上的人物。胡先生的學術果真過時了,胡先生推行新文化的努力也隱入文化史的篇章裡了,我緬懷的是胡適之對世界、對國家、對山河、對生靈的關愛和擔當。我老了,年來清閒,雜書相伴,思緒蹁躚,我也不捨得拋棄我的偏見我的冥頑我的迂闊了。這本《讀胡適》只讀我喜歡讀的胡適,抄我喜歡抄的胡適。從前顧亭林勸人少著書,多抄書,胡先生說顧亭林是聰明人。
董橋 二0一九年歲次己亥五四運動百年之慶
一九六0年十二月十七日胡適七十歲生日,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家設了壽宴為胡先生祝壽。中央印鑄局攝影師為胡先生拍下許多吹蠟燭切蛋糕的照片。壽宴上胡先生聽說中央印鑄局能夠套印幾種顏色的書籍,很想請他們翻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胡先生說,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正是從北平撤退的前夕,一夜沒有睡覺,看著一百二十箱書籍全部帶不走,想來想去還是帶了這部二十六回本的《石頭記》:「這是我的寶貝。」他說現在大陸上有這部書的影印本,是周汝昌兄弟照原鈔本用硃墨兩種顏色抄錄的本子,已經印出來了。胡先生說今晚在座的張祖詒是中央印鑄局的秘書,他說印鑄局可以設法影印,真是太好了。十二月三十日,張祖詒帶了中央印鑄局影印譚延闓《慈衛室詩草》做樣本給胡先生看,胡先生覺得套印技術高明,當下拿出寶貝《石頭記》給張祖詒帶去印製。翌年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胡適參加陳誠副總統歡迎玻利維亞國副總統伉儷的晚宴之後,十點鐘到張祖詒家,和毛子水、胡頌平等決定《石頭記》影印本則商務印書館和啟明書書裡經售。二月九日,胡先生題《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十二個字做封面,還為影印本屝頁題了曹雪芹寫得最好的兩句詩:三十三年來,研究《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胡適先生藏的《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世間最古的寫本《紅樓夢》。甲戌是乾隆十九年,曹雪芹死在乾隆廿七年除夕。據胡先生的考證,曹雪芹在甲戌年只寫了初稿十六回,即此本的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廿五至廿八回。此本的本文與評語,有許多寶貴材料是世間一切本子所沒有的。現在中央印製廠用硃墨兩色依原書大小影印五百部,附新考證。廣告出來之後,光預約的就一千多部,結果總共加印到一千五百部。五月十八日深夜十二點鐘,胡先生的《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文脫稿。五月二十五日,《石頭記》影印本出版發行,送了一百部到胡先生寓所。五月二十七日,胡適給臺灣省新聞處寫信,請他們酌情籤發證明文件準許《石頭記》影印本五百部運去香港銷售。六月六日,胡先生給香港友聯出版社的越聰先生寫信說,香港預約的五百部已經裝了十箱,月中會由太古漢陽輪運港:「乞告蕭、劉兩先生。前天我另郵寄了三部,送贈你和輝楷、甫林三位,合裝一包,寄友聯社,收到時,請你看看我的長跋,跋中也提到友聯社出的《紅樓夢》。」
(《讀胡適》董橋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
《讀胡適》
作者: 董橋
董橋
董橋,福建晉江人,1942年生,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他的文筆雄深雅健,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為當代中文書寫另闢蹊徑。出版文集《雙城雜筆》、《這一代的事》等30餘部,深受讀者歡迎。董橋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在港臺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成都、瀋陽出版文集十多種。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出版書籍有:《回家的感覺真好》、《保住那一發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沒有童謠的年代》、《從前》、《小風董橋先生董橋先生景》、《白描》等。董橋學貫中西,散文備受推崇,曾任大學文學獎、全球青年華文文學獎、城市文學獎評審,文評家陳子善曾撰文〈你一定要看董橋〉,推許董橋的作品,一篇《小風景:年輕蕭夏林的憤怒》的文章曾在網絡上廣泛流傳。董橋自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研究多年,又在倫敦英國廣播電臺中文部從事新聞工作。先後曾任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文顧問,《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主任,《明報月刊》總編輯。
編輯:六六 校對:李哲 圖片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