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越讀丨董橋·讀胡適

2021-03-01 越讀新空間

|非常時期,和越讀一起分享閱讀。」

1962年2月24日,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毀譽參半的胡適先生在酒會後突然發病,與世長辭。58年後的2020年我們不談論歷史,只是單純跟隨董橋先生一起「讀胡適」,紀念回憶這位「儒雅之河,靜水流深」的胡適之。

《讀胡適》

文丨董橋

 

聽說胡適之在學術上老早給拋到後面去了。這樣正好,讓我這個不懂學術的人重溫胡先生這個舊人物的舊事舊思舊感,探望一下學術以外的胡適之。我讀胡先生讀了幾十年。一九六0年我到臺灣升學那年胡先生還在中央研究院長任上,一九六二年我在臺南讀大二胡先生在南港逝世,宿舍裡圍看報紙的同學說我們終歸曾經跟胡先生生活在一個島上。胡先生是老派人,有些說法有些做法很像我父親那個年紀的人,有點偏見,有點冥頑,有點迂闊,有點可笑,有點親切。

寫《一九八四》的奧威爾說他十三歲崇拜吉卜林,十七歲討厭吉卜林,二十歲讀吉卜林愜意得很,二十五歲又瞧不起吉卜林了,如今竟然相當敬佩吉卜林。吉卜林一生頌揚英國帝國主義的威風,寫小說,寫詩,寫兒童故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名聲鼎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群情不屑他白人霸權的思想,文名衰落;晚年聲譽微微回升,孤寂而終。奧威爾讀書心情的變化愛讀書的人大半經歷過。胡適之不是吉卜林,頌揚和謾罵聲中胡先生一輩子是臺上的人物。胡先生的學術果真過時了,胡先生推行新文化的努力也隱入文化史的篇章裡了,我緬懷的是胡適之對世界、對國家、對山河、對生靈的關愛和擔當。我老了,年來清閒,雜書相伴,思緒蹁躚,我也不捨得拋棄我的偏見我的冥頑我的迂闊了。

這本《讀胡適》只讀我喜歡讀的胡適,抄我喜歡抄的胡適。從前顧亭林勸人少著書,多抄書,胡先生說顧亭林是聰明人。

 

董橋   二0一九年歲次己亥五四運動百年之慶

一九六0年十二月十七日胡適七十歲生日,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錢思亮家設了壽宴為胡先生祝壽。中央印鑄局攝影師為胡先生拍下許多吹蠟燭切蛋糕的照片。壽宴上胡先生聽說中央印鑄局能夠套印幾種顏色的書籍,很想請他們翻印《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胡先生說,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十四日正是從北平撤退的前夕,一夜沒有睡覺,看著一百二十箱書籍全部帶不走,想來想去還是帶了這部二十六回本的《石頭記》:「這是我的寶貝。」他說現在大陸上有這部書的影印本,是周汝昌兄弟照原鈔本用硃墨兩種顏色抄錄的本子,已經印出來了。胡先生說今晚在座的張祖詒是中央印鑄局的秘書,他說印鑄局可以設法影印,真是太好了。

十二月三十日,張祖詒帶了中央印鑄局影印譚延闓《慈衛室詩草》做樣本給胡先生看,胡先生覺得套印技術高明,當下拿出寶貝《石頭記》給張祖詒帶去印製。翌年一九六一年一月二十五日,胡適參加陳誠副總統歡迎玻利維亞國副總統伉儷的晚宴之後,十點鐘到張祖詒家,和毛子水、胡頌平等決定《石頭記》影印本則商務印書館和啟明書書裡經售。二月九日,胡先生題《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十二個字做封面,還為影印本屝頁題了曹雪芹寫得最好的兩句詩:

三十三年來,研究《紅樓夢》的人都知道胡適先生藏的《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是世間最古的寫本《紅樓夢》。甲戌是乾隆十九年,曹雪芹死在乾隆廿七年除夕。據胡先生的考證,曹雪芹在甲戌年只寫了初稿十六回,即此本的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廿五至廿八回。此本的本文與評語,有許多寶貴材料是世間一切本子所沒有的。現在中央印製廠用硃墨兩色依原書大小影印五百部,附新考證。廣告出來之後,光預約的就一千多部,結果總共加印到一千五百部。五月十八日深夜十二點鐘,胡先生的《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文脫稿。五月二十五日,《石頭記》影印本出版發行,送了一百部到胡先生寓所。五月二十七日,胡適給臺灣省新聞處寫信,請他們酌情籤發證明文件準許《石頭記》影印本五百部運去香港銷售。

六月六日,胡先生給香港友聯出版社的越聰先生寫信說,香港預約的五百部已經裝了十箱,月中會由太古漢陽輪運港:「乞告蕭、劉兩先生。前天我另郵寄了三部,送贈你和輝楷、甫林三位,合裝一包,寄友聯社,收到時,請你看看我的長跋,跋中也提到友聯社出的《紅樓夢》。」

 

(《讀胡適》董橋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

《讀胡適》

作者: 董橋
出版社: 牛津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19-5
定價: HKD120
裝幀: 精裝
叢書:董橋文集
ISBN: 9780190988647

   

董橋

董橋,福建晉江人,1942年生,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他的文筆雄深雅健,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為當代中文書寫另闢蹊徑。出版文集《雙城雜筆》、《這一代的事》等30餘部,深受讀者歡迎。董橋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文學散文多年,在港臺及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杭州、成都、瀋陽出版文集十多種。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出版書籍有:《回家的感覺真好》、《保住那一發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沒有童謠的年代》、《從前》、《小風董橋先生董橋先生景》、《白描》等。董橋學貫中西,散文備受推崇,曾任大學文學獎、全球青年華文文學獎、城市文學獎評審,文評家陳子善曾撰文〈你一定要看董橋〉,推許董橋的作品,一篇《小風景:年輕蕭夏林的憤怒》的文章曾在網絡上廣泛流傳。董橋自臺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做研究多年,又在倫敦英國廣播電臺中文部從事新聞工作。先後曾任香港公開大學中國語文顧問,《明報》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主任,《明報月刊》總編輯。

編輯:六六  校對:李哲  圖片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大家丨讀董橋的《讀胡適》,讀出一點惆悵
    撰文/顏純鉤,作家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了董橋的新書《讀胡適》,初讀一遍深覺趣味盎然。董橋大學時代就讀胡適,數十年關注有關胡適的學問和生平,心中一個胡適呼之欲出,終於用一種董橋式的敘述風格,把胡適寫出來。
  • 現代讀經班,史上最荒唐
    本世紀初,持續數載的國學熱催生了大量讀經學堂,也許是為了跟同行競爭,此時的王財貴全國辦講座,為博眼球,非常敢說,但因為言論不成體系、違反常識,顯得非常無知可笑。 2007年,《南方都市報》的記者曾報導過王財貴在廣州一所中學的演講。現場,王財貴火力全開,先抨擊小學語文:「課文裡無非是雞呀、鴨呀、小鳥呀,這些對於讀過《論語》的孩子來說算什麼呢?
  • 黃建芳 嶽陽讀橋
    橋。是人工對造化疏忽的矯正,是將隔絕的重新牽連。是人類勞動智慧的結晶。 一橋一風景,一橋一故事,一橋一世界。 洞庭湖大橋
  • 你寫我讀·聲臨其境丨我的母親——胡適
    我的母親胡適《我的母親》是現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胡適的作品。胡適的母親對胡適的教育嚴而有寬,寬容不縱容。這種方法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讓胡適有了是非意識,學會擔當。有了過失就必須自己承擔後果。胡適的母親沒有直接灌輸給胡適多少知識,但她重德垂範,用較為科學的方法始終勉勵兒子一心向學,鞭策兒子學有所成。每天天剛亮時,我母親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 書越讀越薄,人生越讀越厚
    有位作家說,人要讀三本大書,一本是「有字之書」,一本是「無字之書」,一本「心靈之書」。一、有字之書:閱讀是涵養的來源何為有字之書?有字之書即是肉眼可見的,能夠用最直白的方式獲取知識的,有字之書所依靠的就是個人的文字理解力,能夠讀懂書中的內容,理解作者的觀點,提取對自身有用的知識。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是涵養的來源。一個人突然長大的標誌除了需要自己養活自己,除了開始替父母做決定,除了要獨自面對生活的瑣事,還有發現閱讀的重要性。
  • 「丨」讀啥,是啥意思
    「丨」讀啥,是啥意思「丨」作為漢字偏旁部首,它讀「豎」。同時「丨」也是一個漢字,查了查網上,它有四種讀音及含義一、讀作「一」(yī),為姓氏。二、讀作「袞」(gǔn),意思是上下相通。這時又讀兩個音:1、從下向上寫。《說文》引而上行讀若囟(xìn),囟之言進也,前進。囟xìn。腦門囟子,嬰兒剛出生,組成頭顱骨的四片骨頭還沒長合縫的那個地方,仔細看這個地方,有一層皮,一鼓一鼓的動彈,這便是囟門。亦稱「囟腦門兒」、「頂門兒」。一歲作用左右長嚴實。
  • 冀愛蓮丨胡適的海外漢學觀研究
    [2] 胡適:《「研究國故」的方法》,季維龍整理:《胡適全集·史學、論集》第13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頁。[3] 胡適:《胡適口述自傳》,耿雲志、李國彤編:《胡適傳記作品全編》第一卷下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1月版,第136頁。
  • 閣樓裡的胡適(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9-1 10:32:55 · 來源: 新京報  書評人蘇小和  羅著胡適傳帶來的閱讀困境  我們能讀到的胡適傳記有很多種,羅志田先生的《胡適傳:再造文明的嘗試》算是在這個火爆的領域佔據了位置。
  • 知秋讀詩:胡適《兩隻蝴蝶》
    1916年8月23日,胡適寫下中國第一首白話詩《兩隻蝴蝶》(原題《朋友》),發表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雜誌。自此之後,一個不同於漢賦、不同於唐詩、不同於宋詞、不同於元曲、不同於明清小說的文體開始出現。這就是中國新詩的初始。
  • 胡適可愛 正因為他「不深刻」
    最近讀手頭一本邵建的《胡適與魯迅——20世紀的兩個知識分子》,總會笑出來。為什麼呢?我的感覺,他將這本書寫得比較合乎學術的「公允」,比如第一部分在大致描述這兩位知識分子時,說的話還算中正平和,自身的情緒也沒有透過文字跳出來,但越到後面,就越是藏不住自己的情感態度。當然,我也不是說邵建是一個「主題先行」者,他的研究和表達方式,都是合乎嚴謹的學術著作的研究規範的。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早起來讀詩丨Hello,Rain
    早起來讀詩:        每周三一首歐美經典兒童詩,每期分朗誦版與學習版兩個視頻。
  • 胡適這首詩怎麼讀都像小學生寫的流水帳,卻風靡近百年還被譜成歌
    大家會效仿的一個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為這首詩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胡適。胡適在當時文壇影響力是極大的,在大家眼裡他是一個謙謙君子,也是一個開得起玩笑的大師。別人嘲笑接受了新式教育的他居然娶了個小腳媳婦,他不但沒覺得丟人,反而和妻子恩愛了一生,並寫下了新「三從四德」。別人說他上課時說話滔滔不絕,他說「哪有貓兒不叫春?哪有先生不說話」。
  • 魯迅先生罵胡適「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胡適怎麼看魯迅?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顯然,這並不是魯迅一次怒懟胡適。事實上,就在同年3月20日,也就是胡適剛剛對記者喊話後的隔天,魯迅先生就撰寫了一篇《文攤秘訣十條》,其中魯迅先生故意將「文壇」二字寫作「文攤」,意在嘲諷將文學作品當成商品出售的作家們,這篇文章中他已對胡適進行了一番含沙射影的冷嘲熱諷。文章發表後,大概魯迅先生覺得這篇寫得太過隱晦,懟得不夠過癮,所以才又寫了《出賣》。
  • 讀經典的方法錯了,比不讀還危險!
    聽一位作家說過,中國電商網站排行榜多是經典和老書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中國人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沒有自己的選書口味,只能跟風讀經典。 其實我一直反對讀經典,但是對於有閱讀基礎和能力的朋友來說,經典遲早要讀的,但是讀經典的方式很重要,如果方式錯了,會帶來一定的害處。
  • 讀錯字和人名的誤讀
    一個是沒有一個人敢說全部漢字都認識,再有就是沒有一個人敢說一輩子不讀錯字。就是有十幾個博士頭銜的大學問家胡適先生也在所難免。  柳詒徵,字翼謀,晚年號劬堂,是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其亦是書法家,對漢碑用功極深。其在《劬堂日記抄》中曾記述1946年10月21日,胡適等人來南京龍蟠裡圖書館閱《水經注》。時柳任圖書館館長,胡適是研究《水經注》的專家。
  • 胡適:為什麼要讀書
    引言胡適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他以倡導「白話文」、領導新文化運動聞名於世。今天是胡適誕辰129周年,特推送他於1930年11月在上海青年會的演講內容,以饗讀者。眼鏡越好,讀書的了解力也越大。不讀書,學問不能進去,讀書沒有門徑,學問也不能進去。王安石曾對曾子固說:「讀經而已,則不足以知經」,所以他對於本草、內經、小說,無所不讀,這樣對於經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謂「致其知而後讀」,讀書無非擴充智識而已。請你們注意,他不說讀書以致知,卻說,先致知而後讀書。讀書固然可以擴充智識;但智識越擴充了,讀書的能力也越大。
  • 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篇
    你可能還想看: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農學院篇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動物醫學院篇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草業學院篇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篇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經濟管理學院篇學前讀一讀丨我的專業是什麼
  • 胡適讀私塾學到了真本領,曾彥修讀私塾為什麼收穫寥寥?
    現在不是提倡讀經嗎?沒有用的。當時我們一個班三四十個學生,大家都讀經,但讀得通的並不超過三五個人,做文言文,能做成篇,能通的也就這幾個人,這是我的估計。能讀,能背,不等於他能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你去灌輸給他,那是沒有用的。……我的叔叔當時都是五十來歲,他們的都能背四書,但是,他們讀通了沒有呢?我的父親是教數學的,他的文章也寫不好,並不一定讀了就有用。讀書人能夠背誦,那有什麼用呢。
  • 豆瓣9.5,胡適、豐子愷等民國大家小時候讀的書,棒極了!
    光緒30 年澄衷蒙學堂石印本.1904 年對這套教材,胡適評價極高。「中國自有學校以來,第一部教科書,就是《澄衷蒙學堂啟蒙讀本》(即《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這一部讀本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著歷史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