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三雄為何叫做二五七?真實原因可能隱藏在跳皮筋的童謠之中!

2021-01-09 青魚文化

在《水滸傳》中,吳用在計劃智取生辰綱時就對晁天王說:若是沒這三人相助,此舉難成。而這三人便是阮氏三雄,這三人雖是打漁的農家出身,沒有什麼文化,但是架子卻大得很,只有吳學究親自去請才能夠請得動,哪怕時晁天王親自出馬,人家都不一定會給你這個面子。

這阮氏三雄是何來頭?當大哥的綽號名為立地太歲,阮小二,二哥為短命二郎,阮小五,三弟名為活閻羅,阮小七。一家三兄弟各個都列為天罡之列,可見這三兄弟的實力都不可小覷,但是讓讀者們好奇的是,阮氏三兄弟,為何是二五七?一三四六究竟去了哪裡呢?下面我就為大家整理了四大猜想,不知道你們認為哪一個讓你覺得最合理呢?

一:習俗猜想,農村文化水平問題,阮家父親隨意起名

在相對教育水平落後的農村,起名真的是一件非常隨心的事情,在我國的舊時代農村中就常常會出現阿貓阿狗,狗蛋牛蛋這樣接地氣的名字。而用排行來起名的也是比比皆是,老大叫一毛,老二就二毛以此類推。而阮氏三兄弟也是如此,阮父直接大手一揮二五七,三個兄弟的名字就搞定了。當然也有可能真的是按排行來起名,畢竟如此一來簡單省事,可這麼一來那麼一三四六去了哪裡呢?前文我們說道阮氏三雄那是土生土長的石碣村中人,這個村可不是什麼富裕的小康村,常年GDP拖著大宋的後腿。因為其處於難管地帶,所以當地官差對其採用的「自給自足」的政策,大肆鼓勵村民們自己開荒養活自己,阮父雖然也有一定的自給自足能力,但是奈何文化水平低下,本以為多個孩子可以多個養老的保障,沒有合理的分析自己的實際實力,七個孩子他給養死了一半,也就讓七兄弟變成了三兄弟。

二:結局猜想,二加五等於七,兩兄弟的命終由弟弟傳承

以前古人寫小說,可不像我們現在的網絡寫手一樣,寫一回看一回,有時候寫到什麼地方自己都不知道。人家名人大家寫小說,從剛落筆就已經寫出了結局,一個人物剛出來便把一生都給安排了,三兄弟也是如此。在剛剛登場的時候,施耐庵就已經暗示了,這三兄弟是三子去,一子回,二加五等於七,三子終將化為一。

三:傳說猜想,三兄弟的名字是源於母親的夢

相對於前面的不靠譜猜想,這一點雖然不科學,但是卻有著一定的依據,並且很多讀者都認為這個猜想是對的。相傳,在懷三兄弟的時候,他們的母親想吃魚,其父就為其去捕魚,結果撈上來的魚恰好三條,重量分別是二斤,五斤,七斤,於是三兄弟的名字就這樣應運而生了。但是這個傳說也有著頗多的漏洞,比如說,懷誰的時候想吃魚?大哥與三弟之間差了那麼多年,老父親能把魚的重量記那麼多年?難道說他未卜先知,早就知道自己會有三個孩子?

四:韻律猜想,二五七三兄弟名字符合節拍之美

眾所周知,優秀的人兒一定不是只有一方面優秀,他們一定是在各個方面都很優秀,施耐庵也是如此,除了寫作,他在音律方面也有天賦。二五七看似隨意,卻是典型的337拍子,讀起來是朗朗上口,仔細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跳皮筋時喊的是什麼?小皮球,香蕉梨,馬蘭花開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其結尾正是二五七三個字,若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得不說施耐庵隱藏的細節之深,真是細思極恐啊。

以上便是阮氏三雄的名字來歷猜想,不知道你們覺得哪一條更合理呢?在《水滸傳》下一回中,好漢剋星蒙汗藥是終於登場,但是你知道嗎這讓無數好漢遭殃的蒙汗藥究竟為何物嗎?我們下回揭曉

相關焦點

  • 劫生辰綱時,吳用為何拉上阮氏三兄弟入夥?
    晁蓋、吳用、劉唐、公孫勝和阮氏三兄弟以及白勝,這八人在楊志押送生辰綱時,用高明的方法下藥,騙過楊志,取得了生辰綱。這個過程,便是「智取生辰綱」。不過,有人好奇:智取生辰綱時,吳用為何拉上阮氏三兄弟入夥呢?不帶上三阮不行嗎?對這個問題,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 水滸中,阮小二為何會在戰場上自盡?李俊明白卻不敢說
    須知阮氏三雄是梁山元老,立下過赫赫戰功,但卻被後來者「江州三雄」壓制,是何原因,誰都明白。所以這再次證明了,梁山108將,尤其是36天罡的排位,絕非什麼「石碣降世」,而是體現宋江意圖(推進招安)的一種關係學,梁山水軍經過這樣巧妙排位後,完全被抓在了宋江手中了。
  • 跳皮筋的音拍再也不會響起
    「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孔夫子的聲音一響,我們會屏住呼吸來聽,我們甚至會嫉妒地罵他是「假女娃」「死太監」,但不得不承認,他跳著皮筋唱著歌特有感覺。 跳皮筋的動作花樣多,分為單人跳和集體跳兩種。單人跳由兩個人用腿繃著一根三四米左右的皮筋,一個人在中間跳或是多人依次輪流跳,這個沒多大意思,我們還是喜歡集體跳,人多,熱鬧。
  • 歷時一年 南京這位老師編寫《南京童謠》
    童謠是很多人兒時的回憶,南京市琅琊路小學語文老師周益民歷時一年,收集38首南京童謠,編寫了一本《南京童謠》的書,最近這本書正式出版發行。值得一提的是,非遺傳承人剪紙大師張方林和陳耀為童謠配上剪紙畫,還有水墨插畫大師張葉配圖,可謂是一本寶藏書。   童謠被古人稱作是「天地之妙文」,代代口耳相傳。
  • 跳皮筋
    「小蘋果,香蕉梨,馬蘭開花二十一, 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多麼熟悉的童謠,多麼動聽的聲音,每當想起這些,就想起了童年時的遊戲——跳皮筋。  上世紀70年代,我就讀於民權縣實驗小學,上午三節課,其中一節是體育課,學習內容很少,總覺得課餘時間比上課時間還長。一聽到下課鈴聲,小夥伴們就像射出的箭一樣衝出教室,各自尋找自己的同伴玩遊戲。
  • 妙趣橫生的平原童謠
    文|陳靜位於魯西北的山東省平原縣人傑地靈,許多膾炙人口的童謠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過去物質生活極為匱乏年代的孩子們最喜愛的精神食糧。如今時過境遷,放學可以坐在電腦、電視前,忙著學舞蹈、學畫畫的孩子們已離童謠越來越遠,許多好聽、好玩、好記的童謠已近乎失傳,筆者尋訪了多位老人,慢慢尋覓著童謠的時代印跡,小有收穫,與大家共賞。
  • 跳皮筋:遊戲儀式與文化象徵
    「作為預言性政治變遷, 有學者認為童謠就是要為人們的政治決策提供參謀, 影響現實政治進程, 是一種謀略性智慧的歌謠, 包含有神秘的色彩。」[13]中國古代民間流傳的歌謠和現實的政治動蕩、社會災難和人民生活疾苦有密切聯繫。
  • 另類童謠的"脫口秀"
    ,十幾歲的人奔學校」,像這類童謠反映的是生活的現實,靠禁是不行的,它僅僅是孩子在過重的學習壓力面前的一種宣洩,宣洩完了,心情可能會好些。對於校園出現的「另類童謠」,我看不必驚慌,不必對孩子大張撻伐,不必視童謠如猛獸,我們每個人都是伴著童謠長大的,不論童謠的內容是否有教育意義,每一段童謠,都充滿了童趣,帶給我們的是童年的回憶。沒有童謠就沒有童年。
  • 綿竹人,兒時的經典童謠、順口溜,你還唱得到嗎?
    (小時候有點以貌取人,或者有孩子吃飯嘴上有飯粒就會唱這首童謠)一隊的雞,二隊的鵝,三隊的姑娘兒鏟駱駝,四隊的機子響,五隊的屁兒癢,六隊的拖拖鞋,七隊的…(是不是很熟悉?這段童謠有點小小的粗話,但人人都會。)
  • 六一回憶殺:你說你聽過這些童謠 那證明你已經開始老了
    △渝城圖:約繪於1850-1900年,法國國家圖書館藏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門,這首童謠裡面提到的「三十六丈高」的城門到底是九開之中的哪一個,現在已無可考。馬蘭花開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①。
  • 新晉「恐怖童謠」小白船:明明是孩子唱的,為何會令人恐懼?
    該劇除了視覺上的復古色調給予觀眾享受外,導演也非常重視聽覺環境的塑造,每一集的片尾曲和劇中的音樂都承擔了隱藏線索的功能,網友表示許多正常的音樂和童謠通過劇作方的處理變得陰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童謠《小白船》。
  • 兒童節一起細說北京童謠
    明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您還記得兒時傳唱的童謠嗎童謠,陪伴我們走過了美好的童年時光文旅君帶您回憶記憶中的老北京童謠國家級非遺·北京童謠北京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積澱,曾出現了大量的童謠,在民間兒童中傳唱。
  • 那你可能沒聽過這些英國恐怖童謠……
    膾炙人口的歌謠,背後講述的卻是一個個暗黑故事,它們可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某段血腥殘忍的歷史,一則可怕的寓言。報姐先講幾個典型的。持斧的女人形象後來成了許多影視作品的素材,當然,也包括這首童謠。在英國,許多傳唱度廣的童謠,後來都被解讀為具有暗黑起源或是隱藏含義。但這些童謠之所以現在更為大眾所知,甚至讓許多普通人燃起興趣去解讀他們,報姐覺得,大概和恐怖童謠後來成了許多偵探作品的題材有關。
  • 蝙蝠俠為何不能公布自己的真實身份?他喜歡隱藏在黑暗之中!
    「為什麼蝙蝠俠不能公開自己的真實身份?」在最近的DC漫畫中,超人終於公布了自己的真實身份,而這也帶來了更多的問題。實際上在哥譚市那些有名有姓的反派眼中,蝙蝠俠的真實身份並不算什麼秘密,因為他們並不是傻子,無論是謎語人,企鵝人又或是小丑,他們都知道布魯斯·韋恩就是蝙蝠俠,但是他們卻從未把這件事情公之於眾,因為一旦這樣做的話,哥譚市中的遊戲就沒法玩了。
  • 滾鐵環打彈珠、跳皮筋丟沙包鬥雞,還有嗎
    可能各地的說叫法不同。但是這個遊戲也是流傳的很廣。因為用的道具很簡單,就是玻璃球。價格便宜,體積小,放在書包或口袋裡都可以。所以就算是很多農村長大的孩子,也玩過這個遊戲。玻璃球有透明的,也有五顏六色的。玩法很多,通常帶一點賭博性質(比輸贏,贏了就能得到彈珠)玩的時候,找一塊泥土地,挖1個或幾個直徑在2釐米左右的小洞,然後在離洞2至3米的地方劃一條線,遊戲場地就建設好了。
  • 湖北宜昌一教師編撰35萬字民間童謠(圖)
    湖北宜昌一教師編撰35萬字民間童謠(圖)   中新網宜昌8月5日電 (董曉斌 胡星 王曉)湖北宜昌市一位名叫彭翔華的教師,為把已被遺忘的民間童謠和遊戲「還給」孩子,花3年時間收集了705首民間童謠和150個民間遊戲,分別編輯成冊準備出版。
  • 跳皮筋、丟沙包……那些年 我們玩過的遊戲
    原標題:跳皮筋、丟沙包……那些年 我們玩過的遊戲   跳皮筋、丟沙包、挑冰棒棍、彈玻璃球、抓石子兒、翻花繩……那些年我們70、80後曾玩過的遊戲或許只能在童年的回憶中尋找了,現在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電腦中的切西瓜、天天愛消除、夢幻魚魚水族箱、打飛機等電子網路遊戲。難道原來的體育遊戲已失去意義過時了?
  • 六一兒童節快到了,發幾首獲獎的瀘州童謠
    (獲四川省第四屆優秀童謠評選一等獎,併入選《四川省第四屆優秀童謠作品集》)《白龍塔》白龍塔,立山巔,就像寶劍指雲天。晚上塔燈明晃晃,祥和之光照人間。(《白龍塔》獲瀘州第三屆優秀童謠三等獎。)《土地山》土地山,像饅頭,麥苗長得綠油油。
  • 童謠——為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襄陽連續幾年開展了童謠徵集活動,社會各界,包括在校學生,紛紛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創作出不少優秀童謠。當然,童謠創作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對童謠的特點了解不夠,表現形式單一,內容有成人化傾向。創作童謠,關鍵要把握一個「童」字,要有童心,說童言,有童趣。童謠是孩子們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