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老師也不看書了!

2020-12-09 騰訊網

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

整個中國教育病症已不是觀念、方法問題,而是利益問題:中國教育已經形成了巨大利益鏈。組織教育改革的人就是在應試教育中獲利的人,這就是應試教育越反越紅火的原因所在。現在中國的整個改革都進入了深水區,教育改革尤其如此,不徹底斬斷圍繞應試教育建立起來的利益鏈條,中國教育改革和教育毫無希望。

教育是幹什麼的?

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安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現在,我們要恢復教育常識,就是要重新營造自由讀書的條件,環境和氣氛。

在我看來,要辦好教育,需要三個條件。

第一就是你們腳裡學院說的,要有「好校長」。而好校長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喜歡讀書」。

還要有「好教師」。好校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物色、培養一批好教師。

什麼是好教師?應該有三愛:愛教育,愛學生,愛讀書。

「真正的教師」,即有教育理想、良知,具有實驗精神的老師。

而現實卻不是這樣,受到重用的,常常是趕時髦,唱高調,實際是教育利益鏈條中的「偽教師」,「偽改革」者:「教育改革」對他們來說,不過是進一步擴大既得利益的一種新的手段。

這就提醒體制內還想推動真正的教育改革的教育行政部門:一定要區分真、偽教師,真、偽改革者;當然,這很難做到,因為偽教師是最能迎合上級領導的,而真教師有自己的想法,就不那麼馴服,也就最容易被看作教育的「不穩定因素」。

還要有一個好的圖書室。裡面不能只有與應試有關的書,應該有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適合孩子讀的好書。現在是網絡的時代,圖書室裡還應該有電腦設備。即使現在難以做到,以後也要創造條件,完善網絡設備。要知道,網絡將是年輕一代主要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在這方面落後了,將處處落後。

什麼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著學生一起「讀書」。就這麼簡單。但真要做到,還不容易。除了引導學生讀紙質的書,還要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還應該引導學生讀「生活」這本活書,大書。要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土地上的文化與父老鄉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每一個地方的老百姓都找到了一種適合於在自己鄉土上生存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形成了相應的地方文化與地方知識。

通過讀書,養成了讀書興趣、方法和習慣,又通過鄉土知識的學習,在自己的家園紮根,這樣,就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個終生學習的底子,一個終生精神發展的底子。

我對總體教育很絕望,但看到第一線老師就看到了希望。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從改變自己和自己周圍的存在開始,老師從改變課堂開始,校長就從改變學校開始。志同道合的一起來改變我們的教育存在,這樣就肯定有希望。所以改變自己的教育存在是什麼意思呢?用一句通俗的話說,我不跟你玩兒,我自己玩兒。

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面,我們開闢一個第二教育。我們這群人有共同教育理念,我們一起按照我們的教育理念做事情,能做多少算多少。但是有一個前提,不要認為我們努力就能達到什麼樣的效果,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拯救一個算一個。老師別想教書全班同學都聽你的,不可能。

現在不是大有作為的時代,但是我們可以小有作為。如果我們努力,達到「中有作為」就很不錯,就很了不起了。我清醒地知道,自己做的這些小事情的有限性。說到底,都是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掙扎。

我自己有三大信念。

第一相信人性是向上的,每一個孩子的心裡都有善的種子。我覺得我們從人性的角度來說,人性就是善惡並舉的。好的教育,就是揚善抑惡,壞的教育就是揚惡抑善,對人性要充滿信念。

第二對我們的孩子,我稱為童年和青春時期充滿信心。他在這個階段就是有好奇心,就有學習的欲望,本身就有這個欲望。一個人的童年有沒有美好的記憶,對他的一生影響是很大的。

我們現在的孩子,特別是農村的孩子,童年一點快樂都沒有。北師大有一個研究生,自殺之前列了一個表,我活著的理由是什麼?死著的理由是什麼?結果認為死的理由高於活的理由。

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在剝奪孩子活的自由。現在的教育第一剝奪孩子的理想,第二剝奪孩子的親情,第三剝奪孩子的快樂,所以他就沒有理由活著了。

我始終認為教育是理想主義的思維,教育和其他的工作不一樣,沒有理想主義,根本上和教育是合不攏的。

我們做的事雖然得不到各方面的支持,但是我認為我們做的事情是符合人性,符合孩子要求的,也是符合教育本性的。我們做好了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你做好了,自然有人向你學習,或者參與進來。歷史是合力的作用,大家各幹各的,心照不宣,都在局部改變著周圍的現狀。首先改變自己,另外改革周圍的現狀,聚集起來,就會起非常非常大的作用。

錢理群,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魯迅、周作人研究與現代知識分子精神史研究。

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他以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學和社會的精深研究,特別是對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歷史與精神的審察,得到海內外的重視與尊重。並一直關注教育問題,多有撰述並為此奔走。被認為是當代中國批判知識分子的標誌性人物。

(來源:北京大學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相關焦點

  •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連老師也不看書了
    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 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 北大社會學教授談教育:當今教育最大問題也許是這個
    你不可能以自己要求整個世界,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有一個學生去芝加哥大學念書,臨走之前我跟他聊會兒天,他說老師我這些年我去看了很多次心理醫生,我說你為什麼看心理醫生啊?他說我也沒什麼大毛病,就是去找心理醫生聊聊天,因為我們整個學校沒人跟我說話。
  • 北大教授:大家都不讀書,是教育最大的問題
    本文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清華大學中文系兼職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錢理群。這些年我們把教育越說越複雜,越糊塗。現在應該返璞歸真,回到常識上來。教育是幹什麼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 北大教授錢理群:大家都不讀書,是教育最大的問題
    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教育是幹什麼的?老百姓有一個最樸實的說法:孩子上學,就是「去讀書」。讀書,這就是關鍵。引導學生讀書,是教育的根本職責。我們現在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老師不讀書,學生也不讀書;或者說,老師只讀教學參考書,學生只讀和影視有關的書,學校裡完全沒有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
  • 李學勤:功利化是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
    不過我覺得今天的教育比我們那個時候的教育降了一個層次,今天的大學好像是那時候的高中,今天的研究生好像是那時候的大學。我讀清華就像現在的研究生,上課的學生也就是五六個,有的時候七八個,有的時候就到老師家裡去上,這是今天研究生最好的待遇。現在個別老師帶二十幾個、甚至三十幾個學生,有的連自己的研究生都不太認識。
  • 北大教授: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字字箴言!)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我們為大家整理了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先生有關讀書的部分演講內容,其中「讀書與教育的關係」以及「為什麼要讀經典」的話題,引人深思。「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都不讀書了」什麼是教育?
  • 北大教授陳平原:教育改革後,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原來,距離收卷只有10分鐘了,他還沒開始寫作文……這個孩子一下子讓我想到了北大中文系的陳平原教授提過的一個觀點: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是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 匪夷所思,北大博士,985高校教授,去高中當普通老師!
    甚至在高三時期,說是「起得比雞早,睡的比狗晚」也一點都不為過。當然,在高中不僅僅是學生累,作為高中老師也並不比學生輕鬆什麼,而且需要承受的壓力,有的時候更要超過於學生。那麼如果是讓你選擇985高校的教授和一名普通的高中老師,你會選擇哪個呢?985高校教授辭職當中學老師。
  • 北大學子炫耀出國人數多,南開大學教授直斥:這就是北大的恥辱
    親,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右上角「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每天分享的精彩文章了,好文章我們齊分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是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我國最頂尖的兩所高校,這兩所學校享受最高的經費撥款,篩選全國最優質的生源,教育質量在我國數一數二。可以說,清華北大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門面,令無數學子魂牽夢繞。但是,最近一段時間,這兩所高校卻遭遇了一些「麻煩」,飽受人們的質疑。
  • 北大被辭教授寫信給周濟
    學院一同事稱「辭得太晚了」  昨日,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董老師表示,他覺得辭退鄒恆甫是院裡的正確決定,「如果說院裡做錯的話,那就是辭得太晚了」。  董老師說,有些老師對鄒恆甫一直有意見,覺得他基本全年在國外,還要拿全額的工資,對其他老師是不公平的。他說,辭退鄒恆甫是院裡會議共同的決定,不是張維迎一個人的事情。
  • 哈佛大學教授憂心中國教育:北大博士水平不如香港學士
    哈佛大學華裔教授丘成桐憂心中國的教育:大學生現在的水平越來越差,不僅教養在下降,連學習能力都在下降。最好的中國大學畢業生,被錄取到哈佛讀研卻連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基礎都成問題,會連正常的考試都對付不了,因為不懂真正的數學思維。北大自豪的「傑出博士生」寫的畢業論文,連香港中文大學的本科生論文都趕不上,卻被北大的教授們吹為神童,鼓勵他申請到哈佛大學當教授。
  • 李玫瑾教授:教育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
    我們總是能發現孩子的諸多問題,卻很少認識到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源自父母。李玫瑾教授指出:當前父母管孩子最大的問題是,該管的不管,不該管的瞎管!可以說,郭晶晶和霍啟剛事必躬親的陪伴和教育,就是對孩子最大的富養。這對豪門夫婦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豪門教育」的本質不是錦衣玉食、一擲千金,而是父母以身作則的言傳身教。
  • 北大副教授公布工資單"叫窮" 網友:北大教授窮不了
    我需要補充的是,我的基本收入跟阿憶差不多,他的那張工資單絕對真實,但是我們中文系還有許多年輕老師的收入連這個都達不到,有的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我們中文系,不但沒有給老師發過電腦,連個快閃記憶體、手電筒都沒發過,報銷一張火車票,都要再三核實。我們中文系的老師沒有自己的辦公室,連一張屬於自己的辦公桌都沒有,連中學老師都不如。沒有地方指導學生寫論文,更沒有臉面會見外國朋友。
  • 北大教授:比不愛讀書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不貪玩
    北大教授給新生的演講 社會學家、北大教授鄭也夫,月初給北大社會學系的新生做了一場演講,著重討論了興趣對人學習的影響。 興趣容易讓大家聯想到各種興趣班,但實際上興趣班和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可能還是有差別的。
  • 北大教授渠敬東:教育雙軌制,成家庭資源投入無底洞
    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我們今天的教育,都知道有問題,但問題出在哪?看看北大渠敬東教授的分析。教育要重回學生的健康。北大教授渠敬東我在北大教書,原來也在清華教過十年書,這些年來確實有點體會,我來談談我的感受:我現在覺得教育要不斷地反思它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麼
  • 葉丙成:當教授還是當老師——教育的根本問題
    我去各大學對教授們做教學相關的演講時,常在Q&A時聽到教授們問類似的問題:「我的學生就是沒心向學,怎麼辦?」
  • 北大教授鄭也夫開課要求學生調查教育怪現狀
    事實上,這些詞的確可以概括出這位社會學教授的行事作風—他反對科研腐敗,為此從來不申請國家給錢的課題項目;他發現北大運動會上存在體育特長生冒名頂替參賽的現象,便給副校長寫信要求體育部整改;他甚至不憚於公開抨擊北大社會學系的研究生試題出得「太過垃圾」—在考試培訓機構的「幫助」下,連一本社會學專著都沒有讀過的學生也有了進入面試階段的可能,鄭也夫將此視為出題者同考生博弈中的完敗。
  • 海歸老師直接成為北大特聘教授,迎娶小14歲的學生,受到爭議
    在大學老師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具備海外留學背景的老師更容易在職稱評定的過程中脫穎而出。尤其是在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老師之中,大部分教授都有海外留學背景的經歷。一些海歸老師回到國內的頂尖大學之中,可以直接成為教授,而國內大學的學者通常要從講師開始做起。
  • 北大留學生佔1/10?艾躍進教授:那就是你們北大的恥辱
    那就是你們北大的恥辱!艾躍進教授在一次採訪中說:有一年,我去北大講演,北大學生很驕傲地告訴我說:「老師,您知道我們北大在美國留學生數量佔多少嗎?」艾躍進猜測為1/10。學生就藐視:「老師,那麼你們南開大學有多少?」老師回答,當然沒有你們多。
  • 北大客座教授、著名數學家張益唐答北大學生問,問的問題都很經典
    7月初,北大數學科學學院院長陳大嶽教授為張益唐教授頒發客座教授聘書Q:老師您在北大度過了自己的本科和碩士生涯,您認為在您的數學思維的培養過程中,北大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我覺得可以在一段時間專注於一個問題,但同時也可以關注其他的。如果只關注自己要做的問題,那真的做不出來怎麼辦呢,所以別的有關聯的問題也可以保持關注。其他的問題就要有自己的判斷,比如說我就是因為我判斷,我是有希望能把它(孿生素數猜想)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