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陳平原:教育改革後,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2020-12-09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進入12月,又快到期末了,昨天我還看到老師在朋友圈中發今年可能會早放假,提醒家長要開始準備複習了。

結果今天就看到一個視頻,在某小學的模擬考試中,一個小男孩因為寫不完卷子痛哭

原來,距離收卷只有10分鐘了,他還沒開始寫作文……

這個孩子一下子讓我想到了北大中文系的陳平原教授提過的一個觀點:

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是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題都困難。

在看了這個視頻之後,我就感慨陳教授真是一語成讖啊!

不僅是視頻中的這個孩子,我閨蜜也跟我吐槽過,她兒子做數學題時,經常讀兩三遍題才能讀明白,看得她都著急!

閱讀量上去了,孩子成績不會差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教授之前也說過:「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目的就是通過增加試卷的閱讀量篩選人才

並直言:如果一個學生閱讀面廣,視野開闊,語文素養一般也會比較高,考試也不會差到哪裡。

而以我的經驗來看,小學一二年級,甚至是整個小學時期成績的欺騙性都比較大,尤其是家長嚴格、刷題量大的孩子,成績一般不會差到哪裡去。

但是到了初高中之後,閱讀量少的孩子會面臨一個問題,閱讀量不夠的孩子會越學越慢、越學越累,成績下降的很快,即使補課也難見成效。

而閱讀量大的孩子,理解能力、反應能力、總結歸納等能力更強,往往能在學習中持續保持優勢。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呢?

先考慮「有趣」,再考慮「有用」

著名的教育學者尹建莉老師在《從小讀到大》一書中針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提出過一個觀點:先考慮「有趣」,再考慮「有用」。

也就是說,家長不能按照自己的眼光去給孩子挑書,然後又怪孩子「不愛看書」!

要記住孩子才是那個看書的人,要考慮孩子的接受水平和興趣,以孩子的意見為主。

吊孩子的「胃口」

尹建莉老師還分享過她引導女兒圓圓閱讀時做過的一件事,她買了一套金庸的小說,然後時不時當著女兒的面誇:「這書寫得真好!」還給她講了一些有趣的情節

幾次之後,當女兒的「胃口」被吊起來了,她就建議女兒自己閱讀,後來女兒一口氣把金庸的14部小說全看完了!

家長們也可以嘗試尹建莉老師的這種方法,用書中本身的故事吸引孩子閱讀。

表揚、引導

而當孩子開始讀書之後,家長就要注意「少插手」不要把閱讀變成孩子的任務和規定。

如果家長真的想做點什麼的話,那做好兩件事就行——表揚和引導。

表揚是為了增強孩子對閱讀這件事的成就感和自信。而所謂的引導,其實就是家長要用實際的行動,影響孩子去閱讀。

比如我的方法是,藉口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看書,所以讓兒子給我講他看過的內容。

很多家長都想知道我兒子小學時看了哪些書,我整理了一下,除了一些非常常見的書(米小圈之類的)之外,我把不太常見又很好的書列了一個書單:

《爆笑科學》

作者:喬冰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7-14歲

主題:小學生課外閱讀、科普、漫畫(8冊)

上榜理由:

科普書是最適合培養孩子的求知慾與探索欲的書籍了,孩子可以從這套書中學到包括常識、地理、物理、化學、數學等多種方面的科普知識。

《爆笑科學》這種題材幾乎沒有孩子能拒絕,它以漫畫為載體,以孩子的同齡人(幾個10歲的小朋友),配合驚險刺激的情節,再加上科普內容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我兒子看得津津有味不說,他身邊的朋友也都或買或借幾乎,就沒有不喜歡的!

《魔法拼音·名家經典系列》

作者:沈石溪、張秋生、湯素蘭、管家琪、王一梅、周銳、任溶溶、湯湯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6-14歲

主題:小學生課外閱讀、名家經典兒童文學作品(共8冊)

上榜理由:

這套讀本集合了沈石溪、張秋生、湯素蘭、管家琪、王一梅等8位知名兒童文學家的作品,比如沈石溪的《第七條獵狗》、管家琪的《從現在開始》、湯素蘭《笨狼的故事》。

讀本的內容按照統編教材的編校規則,為了貼合兒童的閱讀習慣,每一篇故事都有大字注音,對孩子識字、學習拼音都有很大的幫助,隨書還附贈了拼音表和輔助學習工具。

想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家長,別錯過這套《魔法拼音名家經典》。

《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共10冊)

作者:陳夢敏

出版社: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適齡:4-6歲親子閱讀、7-9歲自主閱讀

主題:遇到困難就像放棄、馬虎、粗心、拖拉、推卸責任、不堅定、自卑、不會表達等情商問題

上榜理由:

同為「歪歪兔」系列,這套書的閱讀性更強。

它是兒童文學作家陳夢敏繼數套「當當網終身五星童書」之後又一童話力作,語言優美、故事精彩、想像奇特,既能幫助孩子提升上學適應能力又是基礎閱讀和文學啟蒙的好選擇。

其中《小暖相當花精靈》一冊,通過小暖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挫折和選擇,引導孩子學會正視挫折,積極努力。

這裡是水兒媽媽育兒分享,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語文學不好的孩子,將來會吃虧?聽聽北大教授陳平原怎麼說
    當時我就把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觀點回復給他:陳平原認為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尤其教育改革後,無論是數理化、還是文史地的題目都變長了,如果沒有強大的語文基礎和閱讀量,孩子可能連審完全部的習題都困難。陳平原教授的說法相對委婉一些,北大學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溫儒敏就直言,語文高考最後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題,因為高考就是篩選人才的考試,閱讀速度的考量也在其中。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學好語文,已經是一件勢在必行的事情。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不過,「並非每個『小題』都值得『大作』,這要靠對重點文學現象的理解和把握。」 錢理群對此印象深刻。1984年,還是北大中文系教師的他,兼任著名文學史家王瑤的助手。有一天,做當代文學批評的黃子平轉給他一篇題為《論蘇曼殊許地山小說的宗教色彩》的論文。作者是中山大學文學碩士生陳平原,正來京找工作。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陳平原:晚清提倡「新教育」者,一開始並沒把「中國語言文學」作為相關訴求。時人普遍貶考據、辭章、帖括為「舊學」,尊格致、製造、政法為「新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在「廢虛文」而「興實學」。  新京報:可「文學教育」最終還是進入了改革者的視野,為什麼?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2020-12-22 19: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今天,分享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回憶其讀博經歷的文章《「好讀書」與「求甚解」》。也不是我特立獨行,那時北大壓根兒就沒有此類穿袍戴帽撥絲帶的儀式。前有「破除形式主義」的正面教育,後有「早請示晚匯報」的反面文章,對於各種華麗表演,學者們大都沒有好感,以為真實且深刻的個人感受,不必藉助儀式,也能永遠銘刻在心。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中國大學及大學教育,歷來是公共輿論關注的焦點之一。近日,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大學何為》一書再版,他以理性、平和的視角,深入討論我國大學問題的複雜性和改革的代價,受到廣大讀者關注。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大學何為》講當下中國大學問題,陳平原將近年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書中對當下大學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立場,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1954年,我出生於廣東潮州,父母都是汕頭農業學校的語文老師,藏書頗豐,對我來說,喜愛讀書,是順理成章的事。「文革」中,父親因為曾在臺北的《中華日報》工作過,被打成「牛鬼蛇神」,初中畢業後,我就不能繼續學業了。15歲那年,我帶著兩個弟弟和祖母回到老家插隊,在鄉親們的關照下,我當上了山村民辦教師,一幹就是八年。成為北大博導時我追憶道:「平生最得意的,是從小學一年級到博士班,我都教過。」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北大講席教授陳平原「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今在深圳南山開講
    11月28日上午,由中共南山區委宣傳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主辦的「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主題講座在深圳灣萬象城前簷書店舉行,主講人文學博士陳平原是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
  • 陳平原 | 「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
    陳平原每一個中國人,自打牙牙學語起,就在進行卓有成效的「中文教育」;但作為現代大學制度下特定的科系與課程,系統的「中文教育」(隸屬於現代大學裡的「中國文學門」、「中國文學系」、「中國語文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卻只有百年歷史。這裡借北大中文系走過的坎坷歷程,觀察百年教育之風雲激蕩。
  • 陳平原:「民國」或「民國大學」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美好
    這是因為,有其位者不一定有其識,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位;有其位有其識者,不一定有其時——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才可能有蔡元培出長北大時之揮灑自如。」能否談談為什麼集天時地利人和的人是蔡元培?陳平原:之所以說蔡元培「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因他作為新舊交替時代的教育家,既是前清翰林,又是德國留學生,老人喜歡他的新,新人喜歡他的老。
  • 北大教授陳平原:大學不該分等級 好孩子扎堆上學不對
    近年,花了很多精力在大學教育研究的陳平原教授,在採訪中告訴記者,今天的大學分成三六九等,這個狀態是不理想的。
  • 孔慶東:北大應該錄取劉丁寧(圖)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著名主講人 王立群:希望她的選擇經過深思熟慮 聽到這個新聞,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希望她作出選擇前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而不是一時衝動。 這個事件之所以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可能在於這個孩子放棄了香港大學這樣一所知名院校,放棄了72萬元獎學金的優厚待遇。
  • 北大中文系主任:當系主任 有些話只能繞彎子說
    這讓陳平原很傷心,它意味著那些學生進北大後沒有通讀這部經典,只記得中學課本上從《儒林外史》中節選的《範進中舉》。  學生們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沒時間讀,只好讀文學史。這獨尊文學史的局面,讓陳平原開始反思「『文學』如何『教育』」。如今,作為這種反思的結果,已經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陳平原推出新著《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 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四院鳥瞰圖,當年北大中文系所在地(北大檔案館提供)。  陳平原:晚清提倡「新教育」者,一開始並沒把「中國語言文學」作為相關訴求。時人普遍貶考據、辭章、帖括為「舊學」,尊格致、製造、政法為「新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在「廢虛文」而「興實學」。  新京報:可「文學教育」最終還是進入了改革者的視野,為什麼?
  • 北大教授陳平原: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讀書的風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增訂版)》,陳平原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陳平原  只說「開卷有益」,還不夠  有人會讀書,有人不會,或不太會讀書。  金克木有篇文章,題目叫《書讀完了》,收在《燕啄春泥》(人民日報出版社,1987)中,說的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曾對人言,少時見夏曾佑,夏感慨:「你能讀外國書,很好;我只能讀中國書,都讀完了,沒得讀了。」他當時很驚訝,以為夏曾佑老糊塗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才覺得有道理:中國古書不過是那麼幾十種,是讀得完的。這是教人家讀原典,不要讀那些二三手文獻,要截斷眾流,從頭說起。
  • 陳平原:老北大校園裡的「真精神」(紀念北大建校119周年)
    北大紅樓,老北大之所在2017年5月4日,北大建校119周年,特轉發北大著名教授陳平原先生的文章以饗讀者
  • 北大中文系教授:大學改革更要警惕企業化
    現在,燕京學堂引熱議,大家自然而然會想起2003年的北大改革,其魯莽滅裂足為今之改革者戒。關於這場改革,社會上下,罵聲一片,但查建英寫了一本《弄潮兒》,評價相反。她是用英文寫作,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改革家」,現在有香港中文本。她所謂的「弄潮兒」,從「國家的敵人」到「中國好大亨」,有一組群像。其中有一章就是講2003年的北大改革,題目叫《北大,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