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大學改革更要警惕企業化

2020-12-14 中國青年網

  北大的事很多,不一定事無巨細,什麼都拿出來討論,上上下下,反覆討論,但大事不一樣。什麼是大事?比如怎麼辦大學、怎麼辦文科就是大事。

  這次的燕京學堂事件,問題主要出在行政化、官僚化,一切由管理層說了算,沒有廣大師生的民主參與。這話當然有道理,但問題不光出在決策程序。北大的事很多,不一定事無巨細,什麼都拿出來討論,上上下下,反覆討論,但大事不一樣。什麼是大事?比如怎麼辦大學、怎麼辦文科就是大事。

  現在,燕京學堂引熱議,大家自然而然會想起2003年的北大改革,其魯莽滅裂足為今之改革者戒。關於這場改革,社會上下,罵聲一片,但查建英寫了一本《弄潮兒》,評價相反。她是用英文寫作,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改革家」,現在有香港中文本。她所謂的「弄潮兒」,從「國家的敵人」到「中國好大亨」,有一組群像。其中有一章就是講2003年的北大改革,題目叫《北大,北大》。那次改革也是以「國際化」為大旗,但滿腦子全是裁人下崗,下手太狠也太蠢,直接拿人事制度開刀,基本上是按經管思維、光華模式改造北大,跟社會上的老闆並沒有兩樣。

  2003年的北大改革,從表面看,好像是「流產」了。但今天的燕京學堂,在骨子裡還是這一套。十年一輪,它又轉回來了。當然,今天的燕京學堂也有它的一套新設計,說一樣也不一樣。第一,它的「國際化」,主要以引進洋教授和洋學生來體現,英語教學是以這一名義推出,人家不會漢語,咱們得就著他們(漢語不行,應該先讀預科,全世界如此)。第二,它是把人事改革藏在外面,藏在後面,而不是擱在前臺。第三,它是以局部帶全局,拿燕京學堂當北大改革的樣板戲和實驗田。現在,學校已經從原來的方案有所退讓,有所修正,但還退得很不夠。這個方案是個大雜燴,洋與土,古與今,國際化和中國特色,人文學術和出謀劃策,教學和科研,全都擱在一塊兒,頭緒紛繁,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搞不好。薄皮大餡,一煮就破。

  為學校計,我以為最好的退路是:第一,放棄為洋人辦洋學堂的校中校,放棄死乞白賴、一廂情願的傳教思路,而是以自主辦校為主,由我們自己根據自己的辦學需要有選擇地進行國際交流。一句話,以我為主。第二,把中國現實問題的研究(如國情研究、戰略研究)切割出去,不要跟人文四系綁在一塊兒。全世界都沒有這種亂摻乎。第三,把靜園劃歸人文四系(考古、歷史、中文、哲學四系),在靜園搭建人文四系跨學科交流的科研平臺。第四,把相關的課程設置下放各系,由各系操辦。當然,這事操辦起來,也有難處。難在什麼地方?主要有兩點,一是大張旗鼓做宣傳,這個大彎怎麼轉過來,總得跟上峰有個交待;二是錢從私人籌來,跟贊助者也要有所交待。

  北大學清華,不止蘇世民書院。人事制度也如此。清華搞人事分流,把僱員分四類,北大也如此。北大進人,老人老辦法,聽其自生自滅;新人新辦法,tenuretrack,15份材料,由海外大學評職稱,三年一評,不升即走。它跟燕京學堂是配套設計。這不僅對以中學為主的文科四系是很大破壞,就連對以西學為主的其他各系也是很大破壞。這是一種全面破壞,比燕京學堂危害更大。

  大家呼籲去行政化,去官僚化,我想提醒一下,中國的大學改革,還有一個方面,是追求商業化和企業化。中國的改革,從來都是兩方面,光講一個方面,太片面。另外,我還想提個醒,中國大學的管理模式,跟世界一流大學的管理模式正在趨同,並不是一白一黑。兩邊的校長都是負責斂錢、研究教育市場,共同語言越來越多。今天,大家談國際化,恐怕要從改革開放的大背景談。實際上,國際化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自從中國有大學,一直就有,長達100多年。中國的大學,上世紀50年代,學蘇聯,沒錯。但我不同意說,中國的大學體制完全是學蘇聯。實際上,50年代以前,50年代以後,都有國際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任何體制都是新舊雜陳。中國和外國的區別並不在於公立私立,他們誰都扛不住商業化和企業化的大潮。

  1993年,我在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待過半年。這個博物館是美國的國立博物館,歸史密森學會管,史密森學會又歸聯邦政府管,名義上的領導是美國副總統。他們的職工跟我們有相似處,上班來得晚,下班走得早,效率也不太高。大家可能都還記得,因為缺錢,這批博物館曾一度關門。後來,就連這樣的部門都改革了,交企業家管理。我再去看,整個景觀都變了,變成格子間。其實,無論美國也好,還是中國也好,都既有官僚化,也有企業化,一個巴掌拍不響,誰離開誰都辦不成事。比如剛才說的事,你把學校管理層當官員,說他們不民主,這麼大的事,怎麼都不跟大家商量一下,太不像話。但如果人家以老闆自居呢(教授改叫老闆,美國早就如此),道理就變了。企業都是老闆說了算,他們跟你商量什麼。

  我想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兼容並包、學術自由。北大傳統,無論左右,無論土洋,都能容得下,各種想法都可以拿出來討論。七嘴八舌,還是有共同目標。我相信,大家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北大越辦越好,而不是越來越壞。我沒說錯吧。

  (作者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相關焦點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吳組緗先生認為「吳小如學識淵博,小學功夫與思辨能力兼優」,甚至有「無出其右者」之贊語,哥倫比亞大學權威教授夏志清曾言「凡治中文者當人手一冊」。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形勢下,這位當了30年講師的「講師精」,被歷史耽誤了,人所共知;又有吳組緗、林庚先生推薦其直接提升為教授,應該順理成章一路綠燈。但是,煌煌北大中文系,居然不能通過,差一點被慧眼識珠的中華書局引進。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警惕你的朋友圈」?聽聽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許子東怎麼說!
    香港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鏘鏘三人行》常駐嘉賓、《圓桌派》裡最受觀眾喜愛的名嘴……在此之前,他下過鄉、插過秧、軋過鋼、留過洋。他的一生不斷「越界」,也常常不合時宜地「固執已見」,從不刻意迎合,更不願減損幾十年人生經歷和文學研究所形成的學者本色。有一次,他應邀走進某網站推出的一個時代人物高端訪談節目,來聊一聊他眼中文學的未來。
  • 北大中文系教授一行到訪學而思,竟是忙活這事?
    根據合作,北大中文系將為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的大語文應用研究中心提供堅實的學術資源支撐,為大語文課程內容注入「北大」基因。近日,北大中文系教授們來兌現「承諾」啦!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宗焜等四位老師蒞臨學而思大語文,與大語文教研團隊一起,對學生們的上課教材進行嚴格審定!
  • 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溫儒敏,山東大學特聘「文科一級教授」,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此文為八年前他在青島大學所作學術報告。這種趨向日益嚴重,對大學教育產生致命的傷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教育資源分配越來越不均。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為此北大中文系就精簡了小一半的課程,諸如校勘、音韻、訓詁等一類比較偏的課,都停了,增設了現代文學、中學國文教學法、新文學概論和時事學習等新課。這不是楊晦先生本人的想法,而是那個時代的要求。其實楊晦還是主張北大要培養比較專門學問的人才的。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另外還有像冰心、張愛玲、余光中等名家都是外國文學系畢業地,而更有甚者,像沈從文、巴金、葉聖陶等甚至都沒有上過大學。當然這種誤區也不是只有我們這種圈外人會有,許多作家早年也曾陷入這個誤區當中。中文系不會培養思想天馬行空、文筆自由灑脫、充滿感性的作家,而是致力於培養學富五車、邏輯思維嚴謹、充滿理性的學術研究者。而這也是當初以博斯年為代表的學院派創立中文系的根本目的。所以中文系其實是更偏向理論教育、學術研究的學院派科系。
  • 北大教授溫儒敏:當今中國大學的五種「重病」
    什麼時候能讓北大重新找回「博雅」的氣氛呢?再說老師的心態也受到影響。我們許多教授往往身兼數職,有的很少時間真正放在教學上、放在學生的學習上。中國有這麼多好的年輕人,為什麼培養不了?現在名教授都不教本科。為什麼?全部為自己的利益去了,所以大學生的程度比以前明顯降低。師資外流現象非常嚴重,更嚴重的是敗壞了校風。
  • 中國最好的中文系在哪所大學?
    我們師大中文系的學生自豪的一點是比北大中文系多開幾門課,比如心理學,我們不僅修普通心理學,還要修教育心理學。 許多用人單位反映,北師大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後勁大」,具體來說就是,進單位後前兩三年往往是北大中文系的畢業生顯得能幹,帥氣十足,可是北師大中文系的畢業生學問基礎紮實,後勁十足,慢慢地顯示出才華。
  • 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一位老校友的中肯建議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載《南方周末》。吳組緗先生認為「吳小如學識淵博,小學功夫與思辨能力兼優」,甚至有「無出其右者」之贊語,哥倫比亞大學權威教授夏志清曾言「凡治中文者當人手一冊」。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改革開放形勢下,這位當了30年講師的「講師精」,被歷史耽誤了,人所共知;又有吳組緗、林庚先生推薦其直接提升為教授,應該順理成章一路綠燈。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保亞:理性地生存,詩意地棲居
    燕園的一草一木是每個學子青春中最美好的記憶,北大的一塔湖圖更將成為他們心中永遠的樂土。臨別在即,祝福的話語承載了無盡的期許,殷切的囑託照亮前行的道路。又是一年畢業季,北大招辦「畢業贈言」系列推送,與你分享。
  •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發表時間:2015-11-09   來源:光明日報 視頻來源:光明網    9月22日,由中宣部指導,光明日報社、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倫理學會共同主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
  • 【零距離看北大】為什麼要選擇北京大學中文系?
    她是一所怎樣的大學?如何選擇一個理想的專業?在北京大學進行四年學習後,有怎樣的發展前景?近日,北大招生辦公室和北大新聞網聯合推出「零距離看北大」專題,全面介紹北京大學各院系特色,展示院系的風採與魅力,幫助考生和家長了解北京大學在教學、科研、國際交流、校園文化等方面的情況。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曹文軒:北大,中文系,驛站一生
    原因是,我進入北大之前就已經發表文學作品,又因為張貼在三角地的我的一首長詩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更是因為當時去鹽城招生的一位我將會一輩子感念的老師,在將我領到北大後,向校方說的一句話:這孩子更適合去中文系。如果不是這個改變,我可能走的是另一條人生道路,是中文系讓我在真正意義上成了一個讀書人。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因為這裡的氛圍——讀書的氛圍。你要在這裡混,就必須讀書,不顧一切地讀書。
  • 提出精緻利己主義者的81歲北大教授,曾考上北大卻拿到人大畢業證
    錢理群教授如今已經81歲,9歲的時候已經在當時民國的重要媒體中發表了人生第一篇作品《假若我有一雙翅膀》,他12歲的時候考入了南師大附中,在這裡讀完了初中和高中度過了人生中十分寶貴的6年時光,在17歲那年錢理群教授以高分成績考入到了北大,而且就讀的是北大最牛的新聞專業(中文系),改革開放後再次考入到了北大的研究生在我國著名的文史專家王瑤老師那裡學習
  • 你還記得你上大學的第一課嗎?來聽聽北大中文系的吧
    史上「最難」高考生,終於要迎來自己的開學季。又是一年迎新季,看到校園裡滿是青春洋溢的笑臉,是否又會勾起你對初入大學時的懷念?這位同學後來的學習成績非常優異,如今在復旦大學任資深教授。同時,他還是宋代文學史的專家,並在蘇軾研究上,佔的國內第一把交椅。學習得下苦功,而這第一把交椅,就是他苦煉出來的。謝冕在解答同學們關於「學業與娛樂的平衡」這一問題時回答:「體育鍛鍊、娛樂,要嗎?要的。但學習時間是不能玩的,應該這麼要求自己,苦一點,再苦也就是四年,而且也不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