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中文系教授一行到訪學而思,竟是忙活這事?

2020-12-14 好未來教育科技

2018年11月8日,好未來旗下品牌學而思大語文與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北大中文系」)達成戰略合作。根據合作,北大中文系將為好未來旗下學而思的大語文應用研究中心提供堅實的學術資源支撐,為大語文課程內容注入「北大」基因。

近日,北大中文系教授們來兌現「承諾」啦!北京大學中文系李宗焜等四位老師蒞臨學而思大語文,與大語文教研團隊一起,對學生們的上課教材進行嚴格審定!

教材審定,北大教授們真的很嚴格

語文對於學生的人生發展所起到的影響,遠比一紙試卷重要得多。學而思大語文希望孩子們能夠通過「通史博文,知人論世」的學習方式,獲得淵博的學識、廣闊的視野,從而從容自信地走向未來。因此,呈現給學生教材內容的專業性和嚴謹性顯得尤為重要。

「這段文字的句式可以再修飾一下。」「有爭議的教材內容不要出~」「在引入文章的同時,要表明出處~」「這段典故的注釋有點簡單,可以再豐富一下。」「老師的課堂表現可以很活潑,但是教材內容還是要嚴謹一些。」.........

此次的教材審定,北大中文系教授們在對大語文教材的趣味性和專業性給予充分肯定的基礎上,從知識性錯誤、內容難易程度、語言措辭等方面著手,提出每一講內容的優化建議,使得大語文教材更加規範、科學和專業性,讓每一講大語文教材都日臻「北大」標準,惠及每一位大語文學員。

汲取建議,教研夥伴收穫多多!

話說審定教材講義,又怎能少得了大語文教研團隊的小夥伴們?

不熟悉教研團隊的家長們可能不知道,每編寫一講大語文講義,教研團隊都需要閱讀不少於50萬字的書籍。為了把一個故事設計的更為有趣,他們去讀兒童心理學;為了查閱詩人的生平,他們要去翻閱大量古典文獻;為了解釋亞馬遜為什麼會成為綠色地域,為什麼會下那麼多雨,他們要看大量紀錄片.....

此次北大中文系教授們蒞臨學而思指導教材審定,教研小夥伴們又怎會錯過此次漲知識的好機會!

教研團隊認真筆記中,教授推薦歷史參考書目get√

此次北大中文系教授蒞臨學而思大語文指導教材審定,一線教師與一流學者的交流溝通,將成為大語文的源頭活水,滲透進大語文教材設計中,融入到大語文每一講課堂當中,讓每一位大語文學員都能感受到「北大」基因的大語文教材內容!

學而思大語文一直相信,有高度、有專業、有體系的大語文學習,才將是經得起實踐檢驗,值得家長信任的大語文!

相關焦點

  • 學而思與北大中文系共建素養教育實踐平臺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以下簡稱「北大中文系」)黨委書記金永兵、學而思大語文負責人陳超、學而思網校語文產品負責人石雪峰等嘉賓與現場數百位學員和家長一起見證獲獎選手們的榮譽時刻。本屆「少年語道」活動由學而思、學而思網校聯合主辦,北大中文系全程提供學術支持,旨在為廣大青少年搭建一個深入體驗語言魅力、鍛鍊表達能力、展示自我風採的舞臺。
  •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北大中文系教授徐通鏘逝世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11-28 8:56:11 ·來源:新京報  一生致力於語言學研究和創新  本報訊 (記者張弘)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徐通鏘先生因病於2006年11月25日19時50分辭世,享年75歲。
  • 一位資深教授的中肯建議: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
    ,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閱讀北大中文系所編先秦兩漢文學史參考資料,感到極大的滿足。畢業後不久才知道,這兩本資料主要是吳先生執筆通稿的。然而意味深長的是,竟然是反右以後留校的一位「左派」告訴我的,他語重心長地警示:這兩本資料,尤其是兩漢卷,資料過詳,原因是執筆者意在「多掙稿費」。這在當時,就給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感覺。當然,僅憑此二冊,對於先生的學養,所知畢竟有限。
  • 作家出自中文系?北大教授:「本專業不培養任何作家」
    比如計算機系的畢業將來當程式設計師,建築系畢業的將來當建築師,音樂系畢業的將來當音樂家等等,這屬於大家認知的一個誤區。也有人想當然覺得中文系畢業的都會去當作家,因此許多將來夢想成為一名作家的學子都會去報考中文系,然而現實卻恰恰與我們的認知截然相反。
  • 北大中文係為王力等三位一級教授銅像安放揭幕
    今年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成立110周年,也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為緬懷新中國建立之初的四位一級教授,在去年為古文獻專業奠基人魏建功先生舉辦銅像安放揭幕之後,11月21日,北大中文係為楊晦、遊國恩、王力三位先生銅像安放揭幕。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2008年至2012年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千古文人俠客夢》《中國大學十講》《學者的人間情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三人談》等。妻子夏曉虹也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陳平原今年將滿六十。在採訪中,「從某一角度上說」之類的用語,他頻頻拋出。面對我的提問:北大近兩年話題頻出,為什麼不見你發言?
  • 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肖淵一行到訪方正集團旗下北大醫療產業集團
    2019年2月20日,北大醫學部副主任肖淵、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呂廷煜、產業黨總支書記陳娟、產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安紅波、產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兼技術轉移辦公室主任沈娟等一行7人到訪北大醫療產業集團有限公司(
  • 北大中文系的「老主任」楊晦
    為此北大中文系就精簡了小一半的課程,諸如校勘、音韻、訓詁等一類比較偏的課,都停了,增設了現代文學、中學國文教學法、新文學概論和時事學習等新課。這不是楊晦先生本人的想法,而是那個時代的要求。其實楊晦還是主張北大要培養比較專門學問的人才的。
  • 終年和臭氣漏水搏鬥 北大清華教授區竟是"豆腐渣"
    業主委員、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沈靜珠抱歉地對她說:「我們有要緊事,你們上別地兒唱吧。」另一委員、北大原哲學系黨委副書記魏英敏教授抱怨說:「我們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沒有地下車庫,全小區460多輛車都停在路面上。」窗外,院士樓前有一塊大草坪,幾件顏色鮮亮的兒童器械點綴其上;比較適合老年人的是一段四五米長的葡萄架,但因過於玲瓏,看起來徒具象徵意義。停車的情形,確實如魏所言。
  • 北大中文系教授:大學改革更要警惕企業化
    北大的事很多,不一定事無巨細,什麼都拿出來討論,上上下下,反覆討論,但大事不一樣。什麼是大事?比如怎麼辦大學、怎麼辦文科就是大事。  這次的燕京學堂事件,問題主要出在行政化、官僚化,一切由管理層說了算,沒有廣大師生的民主參與。這話當然有道理,但問題不光出在決策程序。北大的事很多,不一定事無巨細,什麼都拿出來討論,上上下下,反覆討論,但大事不一樣。
  • 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做客學而思網校
    9月5日晚,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中國首位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曹文軒做客學而思網校,與40多位網校小學員線下分享了一堂閱讀寫作課——《曹文軒帶你走進閱讀寫作》,該課程的視頻將於9月17日上線,屆時將有百萬學員在線觀看。
  • 復旦大學中文系胡中行教授一行赴上海沉香閣參訪
    復旦大學中文系胡中行教授一行赴上海沉香閣參訪佛教在線上海訊 2015年7月26日,復旦大學中文系胡中行教授攜國學班學員們一行赴上海著名尼眾道場沉香閣參學訪問。上海佛學院尼眾班教師金易明教授從國學和佛學的聯繫和區別發端,結合印度和中國佛教歷史,向學員們講解了《心經》的般若空學義理。《心經》的思想體系是先顯境(觀自在菩薩之境),次破相(凡夫、二乘及權教菩薩所執相),後證果(三乘共果及如來不共果)。《心經》般若空觀深邃澄明的般若之光,映照著睿智靈動的禪悟智慧。
  • 曝89歲金庸北大博士畢業證 中文系主任不了解細節
    昨日,有自稱北大學生的網友上傳了一張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的照片,而證書的主人正是查良鏞(金庸原名)。北大中文系原系主任陳平原教授也向華西都市報記者證實,金庸先生這幾年確實在北大攻讀博士學位,導師是中央文史館館長、北大國學研究院院長、北大中文系教授袁行霈。看到這張照片,很多網友好奇:89歲高齡的金庸先生是如何修滿學分,完成博士學業的?
  • 北大中文系,該醒醒了!一位老校友的中肯建議
    (孫紹振:1936年生,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中文系任教,現為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本文為2012年孫紹振教授紀念吳小如教授的文章。)原載《南方周末》。在當時能讓他這樣一個講師上中文系的講臺,可以說是某種歷史的弔詭。初進北大中文系,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要說講師、副教授,就是不太知名的教授也只能到新聞專業去上課,一般講師只能上上輔導課。當然,剛剛從保加利亞講學歸來的朱德熙副教授似乎是個例外。
  • 北京大學與學而思籤約人才戰略合作
    據悉,學而思教育科技將在北京大學設立就業支持項目,助力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教師隊伍建設、就業典型事跡宣傳和經驗推廣等工作。此外,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服務中心將與學而思教育科技聯合發起「教育實習項目」,鼓勵北大在校學生在教育領域進行就業、實習、創新創業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
  •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北大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文化傳播需要更多李子柒 2019-12-12 08: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北大中文系教授韓毓海: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 發表時間:2015-11-09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韓毓海作題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演講,並與現場觀眾和網友進行了互動。   在演講中,韓毓海理論聯繫實際,歷史結合現實,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和精髓,著重點明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過程中的偉大意義。   「把一盤散沙的中國強有力地組織起來,這是中國革命的重要內容。組織人民群眾的基本方法,就是馬克思告訴我們的。」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再也寫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響的文章了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2008—2012年任中文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講座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北大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執行院長。作者當年的高考作文《大治之年氣象新》,曾被《人民日報》刊登。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保亞:理性地生存,詩意地棲居
    非常感謝北京大學中文系給我一個難得的機會,在這裡跟你們再說幾句知心話。 今年正好是五四運動100周年。北大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北大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你們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你們的父母親也有了特殊的身份:北大人家長。國人對北大人有一種理想的期待,他們希望從你們身上看到北大精神。
  • 【百廿英才】儒雅學者 真醇人生——記北大中文系袁行霈教授
    他,就是已經在北大生活了半個世紀的長者,中文系的袁行霈先生。 他從不張揚誇耀、顯示自己的長處,也從不幹華而不實、譁眾取寵之事。他於樸實無華的為人處世之中,時時洋溢著一股蓬勃向上、昂奮進取的朝氣,表現出一個有志有為青年的高潔品質。」 1957年,他從北大中文系畢業,留校任教。1958年秋先是帶著學生到北京城子煤礦半工半讀,每周三天下礦井挖煤三天上課,持續了兩個多月。接著又到密雲鋼鐵公社勞動了大半年,燒過鍋爐,做過爐前工、木工、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