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原 | 「中文教育」之百年滄桑

2021-03-01 論文衡史

陳平原

每一個中國人,自打牙牙學語起,就在進行卓有成效的「中文教育」;但作為現代大學制度下特定的科系與課程,系統的「中文教育」(隸屬於現代大學裡的「中國文學門」、「中國文學系」、「中國語文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卻只有百年歷史。這裡借北大中文系走過的坎坷歷程,觀察百年教育之風雲激蕩。

 

一、從書院教育到大學制度的建立

 

傳統中國的書院教育,跟今天我們實行的大學制度,無疑有很大的差異。站在中文系的立場來觀察,首先,以前的書院教育,不管哪家哪派、何時何處,都是以人文學為中心的。到了晚清,隨著西學東漸,現代大學制度建立,「中文」或「文學」逐漸蛻變成眾多科系中的一個。

 

曾經的「不學《詩》,無以言」,成為遙遠的神話;「文學」就這樣被「邊緣化」為一個特定的專業了。當然,古時學《詩》,不等於今天念「文學」,幾乎涵蓋了整個人文學以及人格修養等。在傳統中國,「文學」是所有讀書人的基本修養,而不是一個「專業」。除了在特定時空,如東漢末年的「鴻都門學」,南朝宋文帝的「四館」,有過相當短暫的專門的文學教育外,其他時候,今天所理解的「文學」,是所有中國讀書人的「必修課」。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整個世界都如此,18世紀以前的大學課程,都是以人文學為主導。直到19世紀,隨著科技突飛猛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繼崛起,人文學科才逐漸從中心向邊緣轉移。1898年成立的京師大學堂,以救亡圖存為主要目標,聲光電化(自然科學)、經濟法律最有用,當然受到主事者的高度重視。只是在「拷貝」整個西方大學制度時,「文學」作為眾多學科中一個小小的分支,也被納入其中。

 

1903年,晚清最為重視教育的大臣張之洞奉旨參與重訂學堂章程,強調「學堂不得廢棄中國文辭」。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著稱的張之洞,之所以主張「中國文辭」不可廢棄,與其說是出於對文學的興趣,不如說是擔心「西學東漸」大潮過於兇猛,導致傳統中國文化價值的失落。與傳統中國文人普遍修習詩詞歌賦,但只是作為一種「修養」不同,今天的中國大學裡,「文學」已經成為一種「專業」。專業以外,依然有很多人關注中國語言與文學,這才是希望所在。在晚清以降的一百多年裡,西學大潮雖然對人文學科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但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學並沒有垮掉,而是浴火重生。這點很讓人欣慰。

 

二、為什麼從1910年說起

 

今天的中國大學(包括院系),都喜歡「追根究底」,校史及院系史越拉越長。江南某大學,創立第二年,就做百年校慶紀念活動,理由是他們的某個科系是從某某大學分出來的,而某某大學又與某某大學有歷史因緣。一般來說,越早創立的大學及院系,歷史長,積澱深,質量有保證,確實值得誇耀。但有一點,溯源時必須「言之鑿鑿」。我的看法是,做校史、系史溯源,還是「保守」點好,必須是正式的教學機構,有老師,有學生,有課程,有章程,這才算。簡單點說,編「校(系)友錄」時,能落到實處。

 

常有人問,北大中文係為何以1910年為起點,而不是京師大學堂建立的1898年或京師同文館建立的1862年?我們都知道,既然辦大學,多少總有中國語言或中國文學方面的課程,但作為一個專門的教學機構,卻是分科大學堂成立以後的事情。1903年的《奏定高等學堂章程》裡確實有「文學科大學」,其中包括中國史學門、外國史學門、中外地理學門、中國文學門、英國文學門、法國文學門、俄國文學門、德國文學門、日本文學門等。但光有章程沒用,這些「門」當年都沒有開辦。直到1910年1月,學部建立分科大學堂的奏請獲批,教員及學生到位,並於3月31日舉行了開學典禮,這才算數。而這個時候的「文學科大學」,並非九門都辦,而是先設中國文、外國文二門。

 

《奏定學堂章程》(1903年)

 

換句話說,設想和實現是兩回事。就好像北大的研究生教育到底從何說起,我與北大校方就思路不同。校方稱,應該從1917年算起,有《北京大學日刊》上的名單為證。可你仔細看,那些「研究生」都是二三年級的在校大學生,是根據各自興趣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研究」。這與今天公認的獨立的教學及研究階段,不是一回事。其實,這事蔡元培說得很清楚:1917年想做,但沒錢,做不起來;真正做起來是在1922年,以研究所國學門的成立為標誌(參見拙文《北大傳統:另一種闡釋——以蔡元培與研究所國學門的關係為中心》,《文史知識》1998年5期)。

 

三、廢門改系與院系調整

 

對於院系來說,除了「生日」,值得關注的還有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這方面,思想史、教育史與學術史說法不一,落實到院系史那就更加微妙了。我的思路是:承認大學受制於整個大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但不照抄政治史的「宏大敘事」。若說到北大中文系史上的關鍵時刻,我以為是1919年與1952年,即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及新中國建立以後的院系調整。後者不僅名稱、地址、思想脈絡、辦學思路等都有明顯變化,甚至可以沙灘的「紅樓」與未名湖邊的「博雅塔」作為象徵。

 

北大中文系最初稱「中國文學門」,1919年方才廢門改系。讀五四時期的歷史文獻,有說「中國文學門」,也有說「中國文學系」,就因為1919年是個重要關口。那一年,不僅有大家熟知的五四運動,北大校園裡還有「廢門改系」這麼件大事。說它是「大事」,因為與此相關聯的是採用「選科制」,這就涉及課程設置及教學方式等一系列問題。1910年的課程表未見,但我找到了1915—1916年「中國文學門」的課程,總共九門:中國文學史、詞章學、西國文學史、文學研究法、文字學、哲學概論、中國史、世界史、外國文。為了說明歷史變遷,我拿今天的課程作對比:2009—2010學年第二學期北大中文系開設的研究生課程,總共是57門。換句話說,早期北大的課程非常簡單——文史哲通史或通論,加上外語,就這些。那時教師少,學生也很有限,課程設置簡單,可以理解。引入選科制後,對老師、對學生都是個很大的壓力。學生有更多選擇的機會,老師也必須努力研究,不斷往前走,才能給學生們開新課。藉助《北京大學日刊》以及校史檔案館的資料,我們能夠復原當初老師們上課的情況(參見拙文《知識、技能與情懷——新文化運動時期北大國文系的文學教育》,《北京大學學報》2009年6期及2010年1期)。細節就不說了,總的趨向是,廢門改系及選科制的確立,對北大中文系的學術發展意義重大。

 

還有一個關鍵時刻,那就是1952年的院系調整。北大從沙灘搬到燕園,不僅是校址改變,更重要的是院系重組。工科整個被切除,這且不論;中文系的一些老師被調走,如楊振聲、馮文炳到了東北人民大學(現吉林大學)。但從清華大學和燕京大學調進很多學業專精的教授,更加上兩年後將當時全國唯一的語言學系——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併入,北大中文系在「院系調整」中其實是獲益的。你會發現,1952年以後,北大中文系整體的學術水平,跟國內其他大學比,有明顯的優勢。這個優勢一直延續到1980年代。那時全國評重點學科,中文學門有11個,北大是5個,其他6個屬於復旦、南大、中山等六所大學。當時的北大中文系兵強馬壯,佔有絕對優勢。但這種「一枝獨秀」的局面現已不復存在,以後也不太可能出現。各大學都在勵精圖治,發展自己的優勢項目及科系,彼此之間的差距日漸縮小,像「北大中文」這樣的老牌院系,面臨很多嚴峻的挑戰。

 

北大中文系1955級合影

 

除了這兩個容易被人提及的關鍵時刻,另一值得注意的是:北大中文系是語言、文學、古文獻三足鼎立,這局面是如何形成的?1925年度的課程指導書裡特別提出,除了一般的基礎課程,為了讓學生儘早確定專業方向,課程分為三組:A類是語言文字,B類是文學,C類是整理國故之方法。這所謂「整理國故之方法」,包含了我們今天的古文獻專業,但不全是這個,還有考古學等。換句話說,自1925年起,北大中國文學系的專業範圍,就不是純粹的「文學」,還包含「語言」及「文獻」等。當然,從建制的角度看,1959年北大在全國率先設立古文獻專業,並交給中文系統管,這對於北大中文「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至於北大中文系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新聞專業以及編輯出版專業,日後被轉移出去;而新設立的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還有語言信息處理等,也不是傳統的「中國語言文學」所能夠涵蓋。故所謂「三足鼎立」,也只是個形象的說法,日後可能有新的拓展與變化。

 

四、師長風雅與同學少年

 

談大學史,很容易聚焦於若干著名教授;其實,對一所大學來說,學生比老師更重要。因為,教授是可以全世界招聘的,有錢就能做得到(大致而言);學生不一樣,那是你嘔心瀝血,手把手教出來的。放寬視野,決定一所大學或一個院系聲譽的,是你培養出來的學生。在這個意義上,《北大舊事》與《北大往事》對著讀,很有意思。我曾經撰文,談論清華國學院的「神話」,稱其得益於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參見拙文《大師的意義以及弟子的位置——解讀作為神話的「清華國學院」》,《現代中國》第六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同樣道理,北大中文系的聲譽,也與歷屆學生的努力及追憶分不開。正因此,我們編六種「北大中文百年紀念」文集時,專門做一冊《我們的系友》,用一種不著痕跡的方式,表彰那些至今仍奮鬥在教學科研第一線的北大中文系的優秀畢業生。因體例所限,政界、商界、文壇的優秀系友,只能用別的辦法來表達我們的敬意。

 

一到追憶往事,老學生們最常提及的,往往是當年的「師長」如何「風雅」;其實,「同學少年」同樣值得懷念。以北大中文係為例,能有今天的名聲,與五四新文化運動密不可分。談及五四,常被提及的,多是師長輩。但請記得,那是一個以青年為主體的政治/文化運動。俞平伯在紀念五四運動六十周年的時候,寫了一組詩,其中有這麼兩句:「同學少年多好事,一班刊物竟成三。」(《「五四」六十年紀念憶往事十章》)這「三」是指新文化運動時期三種重要刊物——《新潮》、《國故》、《國民》。此三種刊物的主要編者,都是北大中文系學生。翻翻系友錄,我很驚訝,那時中文系的學生真有出息。五四運動爆發那一年,在北大中文系就讀的有:1916級的傅斯年、許德珩、羅常培、楊振聲、俞平伯;1917級的鄧康(中夏)、楊亮功、鄭天挺、羅庸、鄭奠、任乃訥(二北);1918級的成平(舍我)、孫福原(伏園)等。要是你對現代中國政治史、文化史、學術史略有了解,你就明白這一名單的分量。政治/文化立場不一樣,但都那麼活躍,真誠地尋求救國救民之道:有提倡新文化的(《新潮》),有主張舊傳統的(《國故》),也有希望介入社會革命的(《國民》),當年的北大中國文學門(系),是如此大度,容納各種思想、學派以及政治立場。這特別能體現蔡元培校長的大學理念——思想自由,兼容並包。

 

《新潮》第1卷第4號封面

 

現在的北大中文系學生,或許沒有當初的思想活躍,因其大都轉入專業研究。這是整個社會環境決定的,不能怨學生。「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依舊是很多人的夢想(能實現多少是另一個問題)。統計近十年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畢業生,在國內及國外念研究院的,佔百分之八十,這一專業化趨向,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路徑大致吻合。雖然整個國家的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但北大還是堅持精英教育。尤其是中文系,近二十年本科招生規模沒有擴大,一直在80至100名之間波動。另一個值得誇耀的是,在北大中文系讀學位的外國留學生(本科、碩士、博士)以及國外高級訪問學者,佔全系學生總數的四分之一。最近十年,一直穩定在這個規模。北大若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能否吸引大量外國留學生,是一個重要標誌。在這方面,中文系有天生的優勢(相對來說,物理學院就難多了),再加上我們從1950年代起就著意培養留學生,做起來得心應手。現在世人談「傑出校(系)友」,大都局限於本國學生;其實,留學生中,也有出類拔萃者。

 

五、北大中文人的特點

 

談論北大中文人的特點,我害怕大字眼,比如「精神」等。因為「精神」這個詞我看得很重,不願意動輒贈與某人或某物。中文系提「中文精神」,物理系呢,難道叫「物理精神」?連「北大精神」、「清華精神」、「中大精神」我都覺得勉強。我更願意談談北大中文系讓人感覺溫馨、或讓人念念不忘的地方。很多追憶北大的書籍,如《精神的魅力》、《北大舊事》、《北大往事》等,你去看看,有許多中文系的奇人趣事。大家為什麼多寫中文系師生?我想,除了我們的學生會寫文章,愛寫文章,還有一點,就是中文系的老師和學生比較有個性。一旦講起故事,功業不重要,重要的是獨特的人格。中文系師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強調個性,追慕自由,不受固有的條條框框束縛,喜歡根據個人的特質來選擇生活態度、學術道路以及研究方法等。換句話說,站在民間立場講授「北大故事」時,怪人多多、軼事多多的中文系,佔很大便宜。

 

陳平原、夏曉虹編《北大舊事》,三聯書店1998年版

 

如何追趕世界一流大學,我不只一次被人嚴肅追問。我的答覆是:不能將我們的中文系跟國外著名大學的東亞系比,人家是外國語言文學研究,我們是本國語言文學研究,責任、功能及效果都大不一樣。要比,必須跟人家的本國語言文學系比。作為本國語言文學的教學及研究機構,北大中文系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除了完成教學任務,還有效地介入了整個國家的思想文化建設。這是一種「溢出效應」。也就是說,我們的教師和學生,不僅僅研究本專業的知識,還關注社會、人生、政治改革等現實問題,與整個國家的歷史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正常情況下,任何一個國家的外國語言文學研究,都不是那個國家的學術主流;你不能想像「中國研究」在美國成為主流,同樣也不能想像中國學術的中心在英文系或日文系。相對來說,本國語言文學(以及歷史、哲學、宗教、社會、經濟等)的教學及研究,集中最多的精英,也最有可能深入展開,並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我以為中文系師生有責任介入當下的社會改革以及思想文化建設。不是不要專業,而是在專注自己專業的同時,保留社會關懷、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趣味與能力。說到底,「人文學」是和一個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它不僅是一種「技術」或「知識」,更是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懷」。

 

這麼說,不等於北大中文系教師都在關注當下,也有閉門讀書,不問窗外事的。應該允許不同文化立場及學術趣味的教授各自獨立發展,不強求一律。你整天上電視,名聲顯赫;我閉門讀書,十年磨一劍:各有各的舞臺,也各有各的聽眾。有骨有筋,有雅有俗,有內有外,這樣的話,中文系才有活力,才可能比較「大氣」。

 

六、中文教育的困境、魅力及出路

 

學文學的,容易情緒化,要不特自卑,要不把自己的專業設想得特偉大。某種意義上,現代化的進程,也就是日漸專業化。以前有一句話,「一物不知,儒者之恥」;晚清以降,誰也不敢這麼說了。因為,同是讀書人,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彼此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這一大趨勢,使中國語言文學的教育,呈現兩個方向:一方面,它越來越成為眾多學科中的一個,範圍及功能大大縮小;但另一方面,它又掉轉過來,逐漸變成一種「修養」或「趣味」——就好像畫布上的「底色」,雖不顯眼,但不可或缺。在我看來,作為專家之學的「語言」/「文學」研究,必定是小眾的;但若從「通識教育」入手,則前途無量。

 

如何看待通識教育,以及如何處理與專業教育的矛盾,目前中國學界仍在摸索中。北大、復旦、浙大、中大,各有各的一套。哪一個更合適,現在很難說。人的求知慾望和可用時間之間,本就存在著巨大的矛盾。既希望讓學生具有良好的修養,又要求其獲得足夠的專業訓練,很難協調。但有一點必須明白,大學的意義,主要不在於教你多少知識,而是教會你讀書,養成好的眼光、習慣、方法和興趣,這比什麼都重要。因為知識是無窮盡的,你永遠學不完,在短短的四年裡,不可能真的「博覽群書」。「博」與「專」的矛盾,永遠無法協調,就看你想培養什麼樣的學生。這個問題,吵來吵去,沒用。應該做一個全面調查,各院系的畢業生出路何在,日後工作中碰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回過頭來,再談如何進行教學改革。

 

人文學被如此地邊緣化,這是目前中國教育過分市場化的結果。等到國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那種將「求學」等同於「謀職」的趨勢,會逐漸轉變。整個社會瀰漫著拜金主義,家長的期待、媒體的渲染、再加上大學的失職,導致學生選擇專業時更多考慮畢業後的薪水(還不一定能實現),而很少堅持個人興趣。我不敢提倡「安貧樂道」(確實有人勒緊褲帶,只讀自己喜歡的書,只走自己選擇的路,但這不具普遍性),我想說的是,目前這種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實在不可取。其實,這些年中文系學生的就業情況,遠比外界想像的要好。相反,從全國範圍看,最容易找不到工作的,正是所謂的「熱門專業」。2010年5月5日《文匯報》上有一篇《工商管理:「熱門」專業風光不再》,說的是根據調查,十個失業率最高的專業,包括工商管理、計算機、法學、英語、國際經濟與貿易等「熱門專業」。

 

表面上,人文學科處於邊緣狀態,但這些年仍在平穩發展。那是因為,傳統的人文學科適應面廣,對於學生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裨益。現在我們的教育進入了一個誤區,即把大學當作職業學校、培訓中心來經營,宣揚「市場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忘卻了大學的責任。大學教育,是為你一輩子的知識及精神打底子,而不是職業培訓。很多東西只需「崗前培訓」,根本用不著你花好幾年時間來學習。當然,學校性質不同,完全可以有不同的選擇。我批評的是那些本該志向遠大的大學或院系,走上了「經濟實用」的職業培訓之路,那絕對是一個失敗。

 

這方面的思考,我寫過《人文學的困境、魅力及出路》(《現代中國》第九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當代中國人文學的「內外兼修」》(《學術月刊》2007年11期)等,有興趣的朋友可參看。總的來說,我以為,在中國,「人文學」(包括中文系)最低潮的時刻已經過去,若調整適當,是應該「貞下起元」了。

 

七、如何給自己「祝壽」

 

既然是「百年系慶」,當然得好好慶賀一番。當初有很多宏闊的設計,最後確定,別太張揚,還是以學術為中心來展開。除了10月23日的正式慶典,邀請廣大系友回燕園聚會,其他的活動,都相當低調。比如,籌集資金創建「胡適人文講座」(邀請國外學者)和「魯迅人文講座」(邀請國內學者),邀約十幾所著名大學創建「海峽兩岸研究生中文論壇」等,都是「可持續發展」的。這裡著重介紹十個會議和兩套叢書。

 

十幾年前,我參加完轟轟烈烈的北大百年慶典,隨即趕往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參加布拉格查理大學為創建650周年而組織的系列學術會議之一。當時我很感慨,大學以學術為本,熱鬧背後,必須有堅實的精神支持及學術追求。輪到中文系辦百年慶典,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動員各專業,組織系列學術會議。因此,為紀念百年系慶,從一月份起,我們籌辦了一系列的學術會議,一直持續到年底。這十個會議分別是:「紀念林庚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1月)、「中國典籍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3月)、「中國古代詩學與詩史」研討會(7月)、「走向當代前沿科學的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8月)、「中國語言學發展之路——繼承、開拓、創新」國際學術研討會(8月)、「數字文獻研究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8月)、「四川境內藏緬語——重構的原則及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10月)、「當代漢語寫作的世界意義」國際研討會(10月)、「比較文學:在中國的實踐與理論創新」國際論壇(11月)和「1930—1940年代平津文壇」學術研討會(11月)。

 

至於組織編纂20卷「北大中文文庫」和六冊「北大中文百年紀念」文集的緣起,我在《那些日漸清晰的足跡——寫在北大中文系建系一百周年之際》(2010年4月22日《人民日報》)中,有簡要的說明。老北大的中國文學門(系)有燦若繁星的名教授,這回就不說了,因其業績廣為人知;需要表彰的,是1952年院系調整後,長期執教於北大中文系的諸多先生。因為,正是他們的努力,奠定了今日北大中文系的根基:「有鑑於此,我們將推出『北大中文文庫』,選擇二十位已去世的北大中文系名教授(遊國恩、楊晦、王力、魏建功、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林庚、高名凱、季鎮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焮、徐通鏘、金開誠、褚斌傑),為其編纂適合於大學生/研究生閱讀的『文選』,讓其與年輕一輩展開持久且深入的『對話』。此外,還將刊行《我們的師長》、《我們的學友》、《我們的五院》、《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園地》、《我們的詩文》等散文隨筆集,獻給北大中文系百年慶典。也就是說,除了著述,還有課堂;除了教授,還有學生;除了學問,還有心情;除了大師之登高一呼,還有同事之配合默契;除了風和日麗時的引吭高歌,還有風雨如晦時的相濡以沫——這才是值得我們永遠追懷的『大學生活』。」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活動剪影(圖片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官網)

 

北大中文系有過陽光燦爛的日子,但也不乏坎坷和失落。這回之所以用心經營「百年系慶」,那是因為意識到這是一個歷史機遇,抓住了,可實現大的突破。國家的中長期人才發展綱要,北大之創建世界一流大學路線圖,配合「北大人文基金」的創立、「人文學苑」的即將落成,再加上中文系同仁的不懈努力,「北大中文」是有可能重塑輝煌的。

2010年7月21日修訂於京西圓明園花園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中文系。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北大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新京報:經過一百年的發展,目前的中文學科體系是否完善,與初衷是否一致?  陳平原:歷經百年的演進,中國文化依舊屹立,而且時有創新,並沒有因西學輸入而失落,這點很讓人欣慰。  而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雖說以我為主(這是學科性質決定的),但從一開始,就有「世界史」、「西洋文學史」、「外國科學史」、「外國語文(英法俄德日選習其一)」的課程設計。
  • 陳平原:中文百年,我們拿什麼來紀念?
    北大中文系文學專業1957年畢業合影(楊鑄提供)。中文百年變遷,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創辦肇始:不是因為它格外重要,而是因為我們這方面的人才很多,而且花錢較少。  新京報:1910年3月31日京師大學堂成立的「中國文學門」,是我國最早的中文系。在西方現代大學的學科中,法學、醫學和神學是三大最古老的學科,那麼中國現代大學創建中文學科的初衷是什麼?
  • 百年滄桑 中美教育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電 題:百年滄桑 中美教育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  中新社記者 馬海燕  1909年,中國向美國派遣首批「庚款留美學生」50人。2011年1月,在美國訪問的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透露,目前有12萬中國人在美留學。同時,美國來華學生也由零增至2萬多人。
  • 陳平原:中國大學的影響力比排名高
    好大學培養的學生,有明顯的精神印記陳平原關注大學研究已有多年。「中國大學仍『在路上』,既非十全十美,也不是朽木不可雕,這才值得你我去追蹤,去思考,去參與。」《大學何為》講當下中國大學問題,陳平原將近年所撰關於大學的文章結集成書,書中對當下大學問題一針見血,觀點犀利。「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立場,努力介入當下的社會(教育)改革。」
  • 陳平原:壓在紙背的心情
    雖然談的是城市,背後支撐的卻是「學者的人間情懷」,責編提議乾脆把兩冊談百年中國讀書人心路歷程的舊書增訂重印。這樣配合著看,說不定還另有一番滋味。  草地:在您看來,為普通讀者而非專門家寫作,因而文體上有特殊的追求?  陳平原:是的。
  • 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原標題:北大教授、港中文客座教授陳平原:大學與城市  生活在北京的學者們,更願意選擇「中國」或「世界」的視角,而不太願意「降級」討論自己腳下這座千年古都兼國際大都市。  2010年12月17日-18日,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和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合作,召開了「香港: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
  • 北大中文系教授陳平原:振臂一呼的角色不適合我
    「於是,我與溫儒敏成為北大中文系第一屆博士生。」陳平原說。 他是1977年考上中山大學中文系。在潮安,8年回鄉知青與民辦教師的經歷,讓他與同齡學人一樣,有過「文革」教育在思想上種下的「鹽鹼地」亟需清洗、學術訓練匱乏的緊迫焦慮。 「突然間的開竅」是在大四那年。
  •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在小說家中,金庸是最有學問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專訪    羊城晚報:在五四以來的新文學裡,金庸可不可以說是「百年一人」?  陳平原:在通俗文學裡可以這麼說,至於整個文學史,還有待論證。另外,這「百年一人」的說法,具有強烈的排他性,不太好。  羊城晚報:不能和魯迅、張愛玲等人用同一個標準?
  • 陳平原:微博殘害寫作者 俏皮話不能代替文章
    拜訪陳平原教授的那天,他正有些著急新書《讀書的「風景」》的出版進度,這本書的副標題是「大學生活之春花秋月」,很顯然,主要的言說對象是大學生、研究生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讀者。陳平原笑言,這書得趕在那些應屆畢業生剛剛捲鋪蓋揮別校園之際出來。「我知道,剛畢業還沒有問題,日子一久,很多學生是不再讀書了,網上逛一逛,電視看一看」。
  • 北大中文系主任:當系主任 有些話只能繞彎子說
    這讓陳平原很傷心,它意味著那些學生進北大後沒有通讀這部經典,只記得中學課本上從《儒林外史》中節選的《範進中舉》。  學生們的回答是,作品太多,沒時間讀,只好讀文學史。這獨尊文學史的局面,讓陳平原開始反思「『文學』如何『教育』」。如今,作為這種反思的結果,已經擔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陳平原推出新著《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魯迅的書,走胡適的路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為你解讀百餘年來中國人的精神與命運特殊的時代總會造就一批早熟者,相比同齡人,他們更早的步入真正意義上的不惑。大時代下的個人選擇,有人隱遁,有人悔恨,有人陷入一場漫長的控訴不得解脫,也有人九分兼濟天下,卻又能給自己留有一方淨土。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漢學家馬悅然曾評價楊牧為「有中文血液的詩人中寫得最好的。」楊牧曾表示,「文學應該是一個更普遍的東西,這就是我的信念。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
  • 陳平原: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
    關注中國教育的人,大概都會承認這麼一個事實:中國是教育大國,但不是教育強國。很多人注意到,2004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19%,高等教育規模已經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可見中國離「教育強國」還很遠。請注意,錢學森用的是全稱判斷,聲名顯赫的北大清華,也在其批評之列。 當然,關於中國大學的聲譽,還有另外的說法。記得是去年十一月,報紙上刊出《泰晤士報》大學排名,北大居然名列第十七(《〈泰晤士報〉推出最佳高校排名,北大躋身全球前20 名》,《中華讀書報》2004 年11 月10 日)。
  • 大江大河2陳平原是什麼身份 雷東寶陳平原結局是什麼
    大江大河2陳平原是什麼身份?有很多人好奇,陳平原和雷東寶結局是什麼?下面給大家做簡單分析介紹,一起去了解了解。  1大江大河2陳平原身份揭曉  陳平原本來是縣長,後來升官了調到市裡去了,他是一個只顧自己權力的領導,並不是一個實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的人。
  • 百年僑校百年滄桑與榮光 暨南大學迎來百年華誕
    百年僑校百年滄桑  歷經一個世紀風雨滄桑的暨南大學,不僅見證了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特別是華僑高等教育的艱難歷程,也見證了這個飽經磨難卻依然走向興旺的國家的命運。  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創辦於1906年,由時任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奏明朝廷在南京設立,是我國歷史上由國家創辦的第一所華僑子弟學校。
  • 陳平原:「民國」或「民國大學」並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美好
    為何「民國大學校長」難以重現作者:陳平原來源: 《看歷史》2013年第9期某種意義上,做教育是需要終身投入的。
  • 講座紀要丨陳平原教授: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平原教授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研讀」為題,開啟系列講座的第一講,為校內外師生帶來了一場豐富翔實、引人深思的講座。講座由中文系副系主任張輝教授主持。陳平原教授對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成書背景和題旨關懷抽絲剝繭,為我們解讀了這部現代學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其溫厚風趣、深入淺出的演說風格,使現場氣氛融洽而熱烈。他從九個方面深入解析:首先,談及《中國小說史略》關聯的著名公案——關於魯迅剽竊日本學者鹽谷溫《支那文學概論講話》的謠言,由此分析魯迅與陳源、顧頡剛等現代學者的恩怨。
  • 陳平原:學語文沒什麼捷徑可走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在下文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文丨陳平原 編丨Travis今天談教育,最響亮的口號,一是國際化,二是專業化。這兩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犧牲「母語教育」或「中國文辭」為代價,則又實在有點可惜。
  • 阮湧小學:始建1903年 百年老校見證歷史滄桑變幻
    115年來,作為百年來東莞乃至中國教育的縮影,隨著時代變幻,阮湧小學的教制、教學內容,乃至校名等也隨著變化,帶上了濃濃的時代色彩,反映了歷史背後的滄桑變幻,也見證了時代的巨變和現代生活的日新月異。前世:東莞乃至全國百年歷史的縮影阮湧小學位於莞城阮湧路,這裡是莞邑大地人文薈萃之所在。
  • 北大教授陳平原:讀博士,不該時刻念叨著畢業論文
    前有「破除形式主義」的正面教育,後有「早請示晚匯報」的反面文章,對於各種華麗表演,學者們大都沒有好感,以為真實且深刻的個人感受,不必藉助儀式,也能永遠銘刻在心。只是隨著教育、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逐漸西化,20世紀90年代以後,婚紗照、酒吧街、生日派對、博士典禮等方才大行其時。到了這個時候,像我這樣既沒拍過婚紗照,也沒戴過博士帽的,一下就顯得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