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幾十秒的視頻,爆紅於網絡。
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一彪形大漢兩手抓住某兒童的雙腳,倒吊著在半空中甩來甩去。而這一慘劇的旁觀者眾多,且均為未成年人。
聽到這裡,你是否覺得這個人太囂張了?
是的,太囂張。可是,當您知道這人是名人民教師的時候,脊背處會不會直冒冷汗?而當您知道,被虐待的那名學生和旁觀的孩子們,都是他的學生的時候,內心的恐懼感會不會成倍增加?
可以這樣說,作為成年人,看到這悲慘的一幕,都會被嚇得魂飛魄散。可想而知,一個毫無自保能力的未成年,其心理陰影面積,到底有多大。
可是作為老師,他懂這些道理嗎?作為老師,他會「教」和「育」嗎?作為教師,他配「老師」這個尊稱嗎?
顯然,他不送,不會,更不配。可什麼樣的老師,才是教育所急需的,孩子所想要的呢?
寫到這裡,不得不提日本著名作家兼主持人黑柳徹子,所撰寫的世界名著《窗邊的小豆豆》。
書中介紹了,萬人嫌——小豆豆,因淘氣而被退學後,轉學到一家特殊的學校——巴學園,所發生的故事。
說巴學園特殊是以內,這家學校與過去的所有學校都不同。它沒有刻板的教學模式,學生完全利益按照自己的意願,從自己喜歡的課程開始一天的學習。也可以自由選擇同桌,還能野營,或者到大自然裡走走。又或者可以趴在地上隨意畫畫、任意跳舞、隨意歌唱,甚至可以一邊大叫著「老頭子」,一邊跳到校長的身上......
可以這樣說,巴學園是所有學生嚮往的天堂。在這裡不會有體罰、歧視、欺凌等,只有尊重、平等和愛。
而這個頭髮稀疏、門牙掉落、說話漏風、穿著樸實,被孩子們稱為「老頭子」的小林宗作校長,則滿足了學生和家長對老師這一職業所有的期待和幻想。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
熱愛教育。
《窗邊的小豆豆》一文中提到,被退學的小豆豆,轉到巴學園的第一天,便「口無遮攔」地跟校長聊各種「八卦」和瑣事。
而校長,始終身體前傾,並饒有興趣地聽這個小話癆聊了四個小時,直到她再也找不到話題,再也無話可說。
大家想想,如果不是熱愛,誰又會有如此大的耐心,去聽一個孩子綿綿不休地、毫無邏輯地講一些大人根本不感興趣的話題呢?
除此以外,因為戰爭,小林宗作校長苦苦經營數年的巴學園,在炮火中瞬間化為灰燼。這件事對他的打擊非常大。那個意氣風發、信心滿滿、滿臉笑容的「老頭子」,一夜之間便蒼老了,打那之後他再也沒笑過。
即使,他曾立誓,將來的某天一定要重建巴學園。可迫於現實的壓力,巴學園最終成為小林宗作校長一生的遺憾。
由此看來,小林宗作校長,為了教育事業,願意付出所有時間、全部熱情,甚至不求回報,乃至傾盡所有。
我想,只有真正熱愛的人才能做到這些吧。
2.最愛學生。
《窗邊的小豆豆》裡有這樣一個片段,令人記憶深刻。說的時,為了讓四肢短小,永遠不會長高的高橋,能夠在眾多健全人的世界裡找到自己的優勢,自信而又陽光地生活。
小林宗作校長,絞盡腦汁設計了一套專屬於高橋的比賽項目,並借用運動會這個有利契機,把這份「愛」潤物細無聲地傳給了高橋。
而高橋也沒有辜負老師的良苦用心,在比賽中多次獲得冠軍。這一次次成功的經驗,給足了這個曾被上天遺棄的孩子足夠的勇氣和自信。
而這所有的一切,則成為高橋事業、家庭雙豐收的重要基礎。由此看來,小林宗作校長是最懂教育、最愛學生的老師。
3.因材施教。
什麼是因材施教?資料中說:「因材施教是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獲得最佳的發展」。
從這點來看,小林宗作校長是繼我們的老祖宗——孔聖人外,做得最出色的一位。
在巴學園,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安排學習和作業。這樣做的目的是「隨著小學生們年紀的升高,老師就能夠逐漸掌握每一個學生的興趣所在,以及他感興趣的方式、對問題的思考方法等。」
而且對學生來說,自己喜歡的科目開始一天的學習,心情就會大好,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高。而自習式上課+老師重點講解的形式,有利於學生找出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併集中精力重點擊破。
這樣才是真正的學習,學生們也不會因為枯燥、死板的授課過程而心不在焉。
孩完成作業後,學生們就會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真的生活,並借用這一機會學習聖物、科學、歷史、數學等知識。要麼到田間地頭請教農民伯伯,甚至親自動手操作一番......
試問這樣有趣又生動的學習怎能不令孩子們興趣滿滿、記憶深刻呢?
而在圖書室的時候,任何人都可以肆意討論、認真研究,不需要靜悄悄地。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練習無論周圍怎麼嘈雜,都能立刻集中精力。」
總之,在小林宗作校長和其他老師的努力下,巴學園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卻為國家培養出了黑柳徹子、高橋等許多優秀的人才。
而小林宗作校長,在為人品德、為師道德及教育方面的先進理念,都是值得所有老師學習的。
也就是說,如果教育界多一個像小林宗作校長這樣熱愛教育、懂得教育,又愛學生的老師,那被傷害的孩子就會大大減少,而優秀的人才則會越來越多。
那麼,您贊同這個觀點嗎?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