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上一期,我們請了立命館大學的盧靜陽為大家介紹了《窗邊小豆豆》裡的兒童形象(複習戳:《窗邊的小豆豆》de兒童像|當退學的「怪孩子」遇上蹲下來說話的老師(上))。
而接納了「怪豆豆」的小林老師,不僅是黑柳徹子希望成為的老師形象,可能也是很多人心目中理想的老師形象吧。
這一篇將繼續為大家介紹:一個「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的小林老師,他有什麼樣的教育理念,又怎樣受到眾多孩子的歡迎的?
回顧1981年,日本著名作家·電臺主持人·女演員黑柳徹子的自傳作品《窓ぎわのトットちゃん》(《窗邊的小豆豆》)在日本出版,暢銷900多萬冊,成為了日本戰後最暢銷的作品,書中自由開放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眾多的讀者擁躉,在日本形成了一股「小豆豆熱潮」。
截至今日,該書相繼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世界各個國家出版。
中國教育家葉瀾在《教育的魅力 從創造中尋找》一文中指出:
「一個教師有可能對兒童、青少年,對某一個人的發展變化留下深刻影響,讓他在每一個前進的重要的時刻會想到這位老師。這樣的教師,就是在真實的意義上成了一位教師,而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遞者,技能的教學者」 。
小豆豆的變化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個轉變的開端就是進入巴學園後,邂逅小林校長那刻開始的,而《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的創作初衷就為了紀念已故的小林老師的。
《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巴學園的校長·小林宗作兩度留學歐洲,直接向瑞士的雅克·達爾克羅茲 先生學習,他第一次把韻律學引入日本,應用到兒童教學中來,是日本「大正自由教育運動」中的一位實踐家。
小林先生深諳兒童教育學,他提倡自由教育,貫徹尊重孩子們個性的教育理念,他指出: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生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並讓他們發揚光大,把孩子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由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為依託所建立的巴學園更是處處透漏出與眾不同的氣息。
「巴學園」這所學校的名字就蘊含著小林校長的教育理念.
《窗邊的小豆豆》中有以下解釋:
「『巴』是一黑一白兩個巴形圖案組成的,這表達了校長先生的心意,就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在身體和心靈兩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小林校長將創辦的學校和自己的長男命名為「巴」,灌注了他所推行的教育理念,要想探討小林宗作老師的教育理念,就要先分析他的自由教育理念的形成經過。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日本教育界推行無視兒童個性,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
而敢於直面教育現狀的教育家中村春二則提倡在自由的氛圍中推行真正的人文教育,因此他創辦了成蹊學園,實行少數人制、日記指導、凝念(冥想)等教育方式。
與中村春二關係匪淺的巖崎彌太郎曾經留學劍橋大學,深受英國自由教育氛圍下推行的個性教育的影響,與中村春二的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全面支持成蹊學園的發展。
而當時囿於公立小學的教師們所採取的片面教學方式的小林宗作認為,「如果教師能夠加以正確引導的話,兒童是可以無限制成長的,應當推行靈活的自由主義教育,注重培養兒童的個性。」
因此小林老師於大正12年(1923年)轉職進入成蹊學園,在成磎小學的理想環境中教授音樂課。並接受巖崎彌太郎所創立的三菱商會的資助,兩度留學歐洲,將韻律教學法引進日本。
歸國後在小原國芳的引薦下在成城幼稚園任職,普及推廣韻律教學法。之後小林老師帶著自己留學歐洲學到的韻律教學法和在成城幼稚園和成蹊小學積累的經驗,創辦了巴學園。
他把韻律學引入到兒童教學中來,指出:
「韻律使身體和心靈都能理解節奏,幫助精神和肉體達到和諧,從而喚醒人的想像力,促進人的創造力。」
因此,巴學園的門是從地底下長出來的兩排樹,它的教室是廢棄的電車,它的座位是自己選擇的,它每天的上課順序是由學生自己決定的……
除了每天的課程外,小林校長會帶著孩子們去佛寺學習歷史,會帶著孩子們去農田學習四時交替和自然規律,帶著孩子們散步、感受自然、搜集標本……
在巴學園中,處處體現了小林校長對教育的熱忱和對學生的良苦用心。他重視學生知識的學習,更重視學生生活習慣、心理健康、社會情理等方面的塑造。
校長在開運動會的時候,特意設計了適合高橋君的項目,讓他可以取得好成績;而且為了消除身體上有障礙的孩子的自卑心理,先生讓大家都不穿泳衣,一起到池子裡遊泳。總之,為了使高橋君、泰明這樣身體上有障礙的孩子能夠去掉自卑心理,以及「我比別的孩子劣等」的想法,校長先生盡了他能做到的種種努力。而事實上,這些孩子們也確實沒有什麼自卑的情節。
無論是別開生面的運動會,學校裡各種設施的設計,還是授課方式,無一不注入了小林先生的心血,小林先生在激發孩子們的創造力,引導他們的想像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共同發展。
這與現今中國全面推行的素質教育中所提及的「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這也是《窗邊的小豆豆》能夠暢銷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窗邊的小豆豆》中,從巴學園的校園內匠心獨運的設計,到小林老師與各個學生的相處中,可以看到小林老師雖然是一個學校的校長,但是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孩子們仰望、敬畏、疏遠的校長,而是一個能夠傾聽每個孩子話語的長者,也是一位能夠因為買不到和小豆豆一樣蝴蝶結,害怕女兒的哭鬧而請求小豆豆不要戴蝴蝶來學校的慈父,更是每天巴學園孩子爭先恐後爬上他的背,和他親暱的朋友……
小林校長珍視孩子們與生俱來的天性和品質,同時他也會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展現在學生面前,他會因為老師的疏忽而生氣,也會因為學生的轉校離開而落淚,還會因為孩子們為了維護巴學園而唱到:「巴學園是好學校」而欣慰……
無論是哪種身份,哪種情緒,都可以看出來,他自始至終都是「蹲下來」和孩子們交流。他不是將孩子作為一個心性還未完全成熟的「被教育者」來對待,而是將他們看作是一個「擁有完整人格」的個體來對待,給予他們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要讓學生養成自勉自勵的精神,要讓他們從小就領會教育是為了自己的發展進步的教育,應當主動接受教育,只有這樣基礎教育才能取得成功。」
在小豆豆即將轉入巴學園時,小林老師親自面試了小豆豆,坐下來認真地傾聽小豆豆說了四個小時的話,沒有任何敷衍和不耐煩,而是面帶微笑、時不時詢問小豆豆「然後呢」、「接下來呢」。
小林老師對於孩子的包容、尊重和理解,讓出生以來第一次有人認真傾聽自己說話的小豆豆在入學前就喜歡上了巴學園,每天都迫不及待地去上學, 上學不再是一件難耐的事情,而是變成了一件興奮、好奇、充滿樂趣的事情。同時,小豆豆也巴學園中一點一點地進步,一點一點地改善著自己。
在小豆豆用柄勺撈自己掉在廁所裡的錢包時,路過的小林校長沒有立馬斥責小豆豆,也沒有即刻阻止小豆豆,而是湊近了問:「你在幹什麼呀?」得知小豆豆在撈自己心愛的錢包時,只是像好朋友一樣笑咪咪地說:「結束後,把這些都放回去啊。」即使最後小豆豆沒有找到自己的錢包,但是因為校長沒有對自己做的事情生氣,很信任自己,把自己當作一個擁有人格的人來尊重,而生出了一種滿足感。經過此件事情之後,小豆豆明白了上廁所不可以往下看,也要把東西都還原,並且將小林校長當作了可以信賴的人,而更加喜歡小林校長了。小林校長「蹲下來」的對話,促進他和小豆豆,以及其他孩子們之間形成一種信賴關係,一種互相成就的對等關係。
關於小林老師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一篇文章,一本書都不能完全概括,一百年前的教育思想,在今天看來仍是一種超越時代、超越時空的存在,讓人在讀《窗邊的小豆豆》時仍可以感慨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健全教育體系,如兒童文學作家徐魯所說的一樣:
「該書不僅是適合小孩子們閱讀的優美的兒童小說和成長故事,同時也是寫給全天下的父母親、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們的『教育詩』。」
我們從小豆豆身上既可以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從中找到認同感,只是我們都在周圍那些「可以做這個」、「不可以做那個」、「這樣才是最正確的答案,那樣是不對的」等等的聲音中,逐漸變得循規蹈矩、束手束腳。
而小豆豆則有幸遇到了小林老師,在保留自己原有天性的基礎上,變成了一個大家都喜歡的孩子。
在現今的中國教育背景下,巴學園的教學模式的實施很困難,曾經有一些人模擬巴學園建立了中國的巴學園,但無一成功。
巴學園看起來像是一個烏託邦一樣的存在,就連作者黑柳徹子自己也不明白在當時的日本背景下,巴學園是怎樣存活下來的。
位於「安曇野巖崎知弘美術館」的電車教室
(圖來源:80分の1丁目16番地)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究竟是誰?我以為,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的主人公,既不是豆豆,也不是那個叫小林的「校長先生」——這個主人公的名字叫「教育」。它的小名叫 「巴學園」。
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黑柳徹子的寫作動機以及讀者對這部作品的興趣,固然與一個叫豆豆的小女孩有關,但更重要的吸引力卻與一個詞有關:教育……人人都是如此的嚮往教育,儘管我們所代表的教育理念顯然是與小林先生的教育理念格格不入的。但,大概沒有一個中國教師和中國校長會拒絕這本書。」
除此之外,書中小豆豆的媽媽對待這個日本讀者眼中「發育障礙兒童」和中國讀者眼中「淘氣包」時,那種時時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小林老師,並與孩子、與學校形成一種信賴關係的教育方式同樣值得我們探討與學習。
因此,《窗邊的小豆豆》不僅是超越時代、超越空間的讀物,也是超越世代,超越民族的教育典冊,因此,它才可以十數年雄霸暢銷榜,創下一個又一個銷售奇蹟,為人們所喜愛。
(完)
孔陽君
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廣告學系,現日本兒童文學專業博士在讀。
在日本繪本作家伊東寬、石津千尋老師指導下學習繪本創作。知乎同名專欄「童話與繪本之森」。
這是由在日本、美國、英國學習兒童文學及教育專業的孔陽君、子葭、早早,共同建設的兒童文學知識分享的公眾平臺。
推送內容涵蓋童書推薦、繪本大師、講座工作坊、主題旅行、理論入門、贈書活動...
同時,歡迎關注,知乎同名專欄「童話與繪本之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