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環境能塑造一個人,尤其是孩子,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這句話深刻的詮釋了,童年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
每個孩子在小學階段,除了父母,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給他認知啟蒙的老師。因為認知尚處在人生的初級階段,對很多事情懵懵懂懂,碰到一個好老師,絕對是一件幸福又幸運的事情。
最近看了《窗邊的小豆豆》,講述的是作者黑柳徹子在小學時的一段真實的童年時光,因淘氣被原學校退學,後來到「芭學園」,在小林宗作老師的愛護引導下,喜歡惹麻煩,有「問題行為」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並影響她一生的故事。
相信每個看過《窗邊的小豆豆》的人都會對「芭學園」這樣一所溫暖自由的學校充滿嚮往,都能深刻感受到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智慧和對孩子們的熱愛。
在芭學園,這是一個看起來有點特殊的學校。不僅有看起來行為「有些怪怪」的的小豆豆,還是個子矮矮永遠長不高的高橋君,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泰明,生理有殘疾的孩子有好幾個。但令人感動的是,因為有小林先生這樣一位懂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校長,懂得愛護每個孩子,在這裡不存在偏見和歧視,只有溫馨友愛的氛圍,每個孩子都很自信,他們的個性特長都得到了保護和發展。
作者從小孩子的角度,用樸實細膩,歡快的文字記錄了在芭學園學習生活的難忘時光,很有畫面感和代入感,認真讀進去,你就能回味童年的自己也有這樣傻傻的時刻。這本童年自傳裡每一個部分都是一個簡短的故事,值得細細品味,一定可以從裡面受到啟發和思考。
下面我將分別以下四個部分解讀小林宗作先生的個性化教育與智慧。
一、懂得聆聽,尊重包容,順應孩子的天性發展
「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護兒童。
——蘇霍姆林斯基」
每個人在小時候都會有一個很調皮的年齡段,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總想去試一試,老給自己和大人惹麻煩,有時候甚至還有點「討人嫌」。
這個時候身邊的大人如能信任包容孩子,循循善誘,同時恪守規則,那麼他會改變獲得優越感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優秀。
小豆豆是一個想法奇特,思維活躍的孩子,對各種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心,因此總是不斷地範錯誤。例如在值日時,把垃圾倒到列車教室蓋子裡面,卻讓蓋子再也蓋不上;把自己當牛肉掛在單槓上,摔得說不出話來;在校園後面溜達,跳到蓋著報紙的廁所掏口,掉進廁所裡面,經常發生這樣的事,而小林老師的做法和態度是:
「絕對不會把小豆豆的爸爸媽媽請到學校裡來」
「耐心地聽解釋」
「請為這件事道歉」
允許孩子犯錯誤,對事不對人,糾正孩子的行為,不請家長,這樣做一方面避免了爸媽的責備,另一方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
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為此道歉和改正,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培養孩子遇事不逃避,勇於承擔錯誤的責任感,更重要的是潛移默化的樹立了孩子正確的處事態度。
無論做什麼出格的事,小林先生都不會給她貼上「壞孩子」的標籤。而是一直對她說「你真是一個好孩子」。
心理學有個「羅森塔爾效應」,也稱「人際期望效應」,指的是老師對學生的期待,熱情會促使學生做出相應的努力,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1968年,美國心理學家羅塔爾和L.雅各布森從小學1到6年級隨機抽取3個班,做一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即智力測驗)的實驗。然後將「最有潛力」的學生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的老師,並鄭重的囑咐他們做好保密工作。
隨之,老師對「具有發展潛力」的學生發生了微妙的態度變化,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照顧,期待,積極的解答啟發性問題。
其實,這份「最有潛力的學生」名單是隨機抽取的,這是一個「善意的謊言」。然而,幾個月後,奇蹟出現了,這些名單上的學生個個突飛猛進,成績優異。
校長先生不斷地鼓勵,讚美小豆豆「你真是一個好孩子」相當於羅森塔爾效應裡面的「善意的謊言」,給小豆豆產生了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她完成「我的確是一個好孩子」的自我期待,從而做出相應的努力,變得更加自尊,自信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反觀現實中,有很多老師和家長也包括我自己,只要孩子犯了錯誤,首先就是「自以為是」的一頓呵斥,說教,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這樣做的結果是,孩子不會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有的確實不是孩子的錯,讓孩子感覺特別冤枉,這樣也失去了孩子的信任。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正確糾正孩子偏差行為,懂得欣賞和讚美孩子,讓他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順應孩子的天性發展。這是校長先生的個性化教育之一。
二、幫助有殘疾的孩子克服自卑心理,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在芭學園,除了小豆豆這樣怪怪的學生,還有一些生理有缺陷的孩子,比如患有小兒麻痺症的泰明和個子矮小,腿短手短的高橋君。
其中,讓我最感動的是小林老師對高橋君健全人格的塑造。
大家都知道,身體有殘疾的孩子一般都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們看到身體正常的孩子會發現「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呢?」。
在家裡可能還好,特別是在學校人多的地方,這種某些能力不如別人的感覺可能會讓他們陷入羞愧、痛苦的感覺中不能自拔,那麼可想而知,他們成長會很艱難。
幸運的是,在芭學園,小林老師通過男孩女孩一起脫光衣服遊泳,脫下一件件衣服,就好像脫下一層層羞愧的心理,告訴他們「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根據高橋君「腿短手短」這樣一個身體特點用心良苦的設置運動會項目,例如「鑽鯉魚比賽」,「找媽媽比賽」、「獨一無二的接力賽」活動助他拿下運動會的第一名;在比他身高還高的跳馬面前鼓勵他「沒關係,你能跳過去,你絕對能跳過去!」。
「無論什麼樣的身體都是美麗的」
「雖然高橋君個子矮小,永遠也不會再長高了,但在他懷有這種身體上的自卑心理之前,先生希望他「不要忘記奪得第一名時的自信」
「你絕對能做到!」
小林先生的支持和鼓勵就像他人生的助推器和腳手架一樣,不斷推著他向前。
一個有殘疾的孩子想要克服心理上的自卑,他必須擁有多次成功的正向反饋,擁有戰勝挫折的勇氣,才能有底氣面對未來,身心健康的成長。而懂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的小林宗作先生深知這一點,因此持續不斷的鼓勵高橋君,給他創造機會拿下每年運動會上的第一名。
事實證明,小林老師對高橋君的培育,成功的塑造了他健全的人格。在這本書的後記裡面,高橋君一路順利從高中到大學畢業,畢業後從事重要「人際關係協調」的工作,「性格明朗而富有魅力」,事業順利,婚姻幸福。並且「從來沒有因為身體缺陷懷有自卑心理」。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小林老師給到孩子的不僅僅是傳遞知識,更是影響以後的人生,這也正是小林先生教育智慧的結果。
三、靈活的教學方法,引導孩子們親近大自然,從生活實踐中學習知識,獲取能量。
「不要把孩子們束縛在老師的計劃中,要讓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孩子們的夢想,要比老師的計劃大得多。」
—— 小林宗作
知識不僅僅局限於課本上,體驗「種莊稼」也是另一種學習。
在今天,很多城市裡面的孩子都不知道平時飯桌上的大米是怎麼來的,也分不清韭菜和麥苗,即時吃飯的時候總會念「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並沒有見到真正的禾苗和稻穀,所以對珍惜糧食並沒有多大感覺。
對於孩子來說,親自去田間勞作,切身體會農作物的生長環境和過程,比在書上來的更深刻,明白糧食從何而來,也是一種知識拓展。
在芭學園,小林老師還有一大特色教育就是讓孩子們親近大自然,邀請「旱田」老師教大家種莊稼,通過學習除草,翻地,培壟,播種,施肥。不僅教大家種莊稼,還能學到一些關於鳥類,天氣,節氣的常識。
從這以後,孩子們每天都會去仔細觀察自己的「莊稼」,見到種子發芽了,會特別的欣喜。
不得不說,在當時還處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日本,就有如此先進的理念,真的十分佩服小林先生的個性化教學。
也許日本教育文化本身就十分注重親近自然,生活實踐。
記得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裡面,日本的「蓮花幼兒園」孩子們早上可以光腳在地上接觸沙子做早操,「藤幼兒園」的老師會給孩子們發放蔬菜苗,讓他們自己照顧,幼兒園裡面還可以養馬,這些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和責任感,也是學習的另外一種十分珍貴的體驗。
自以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們親近大自然,從生活實踐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秘,感受真實的自然生活,例如觀察蜜蜂採蜜,蝴蝶授粉,種子發芽等………
就像小林老師認為的「讓孩子們看到真正的東西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
四、教育的意義和真諦:是懂得因材施教,循循善誘,讓每個孩子都保持個性,成為他自己。
「無論哪個孩子,當他出世的時候,都具有優良的品質。在他成長的過程中,會受到很多影響,有來自周圍環境的影響,也有來自成年人的影響,這些優良的品質可能會受到損害。所以,我們要早早地發現這些優良的品質,把他們培養成富有個性的人。」 小林宗作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的意義和真諦是發現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長,使其天賦潛能得到發展,最終成為他自己!
事實上,芭學園的每個孩子最後都從事了自己喜愛的工作,擁有幸福的人生。
《窗邊的小豆豆》後記裡面有這樣的計述:有生理缺陷的高橋君性格開朗自信,畢業後做了重要的人際關係協調工作,;喜歡在課堂上擺弄酒精燒瓶的阿泰,成了物理學家;喜歡和小孩子親近的美代,做了音樂教師;只有小學文化的大榮君,成為了日本植物鑑定專家;而淘氣的小豆豆就是本書的作者黑柳徹子,不僅僅是暢銷書作家,還是亞洲第一位聯合國親善大使,日本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
小學階段是培養孩子人生觀價值觀和人格雛形的重要階段,如果此時碰到一個熱愛學生,一位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並發揮他們天賦潛能的老師該是多麼幸運又幸福啊。
人人都渴望芭學園,人人都希望能遇見像小林宗作這樣的老師,很多人讀了《窗邊的小豆豆》,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小學的時候,碰到這樣一位人生導師,我現在的人生會不會很不一樣呢?
深以為然!
有人說這本書講的是一個教育的烏託邦,放在今天根本不現實。
在我看來,芭學園的故事背景發生在處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的確有它存在的特殊性,目前我們國內的教育大環境一時之間難以做出改變。
但我們每個人不管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應該學一學小林老師的教育智慧和理念,讓我們的孩子保持個性,培養他們健康的人格,愛護他們的天性發展,一路成長為他們想要成為的人,最終擁有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