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寫作業一直是最近幾年的熱議話題。很多父母都有如下疑問:
我一直督促孩子寫作業,他怎麼就是不寫?
我在旁邊教孩子寫作業,怎麼越教孩子越不願意寫了?
……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父母把這歸因為孩子不自律,然後,千方百計的找方法,讓孩子學會自律。
為此,我特意讀了幾本書,其中我覺得比較好的是《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的培養孩子的自律》,這本書涵蓋了教育學、心理學等許多方面的知識,同時利用作者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家長的困惑作為案例,使每一個道理都淺顯易懂。
最讓我開心的是,這本書並不是那種文鄒鄒的空談理想的書,作者針對每個問題,在文中給出了合理化建議可供讀者思考借鑑。
其實培養孩子的自律很簡單,就是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讚揚孩子身上用於解決問題的切實努力和聽他們想到的主意,而不是讚揚他們的成績。
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成長心態呢?以下是我的理解: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興趣以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哪方面,並適當的引導孩子去深入發展和研究他的興趣領域。
並根據他感興趣的內容,樹立清晰的目標,不是他為了完成這個目標而去努力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一旦他養成這樣的習慣,以後在學習中只要有他感興趣的內容,他就會習慣性的去研究。
相信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感受:孩子想做什麼事情不讓他做,他不是哭就是鬧,甚至有的孩子滿地打滾,打罵也不行。
孩子想去做的事情就是他感興趣的事,這個時候,家長千萬不要直接拒絕,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一些必要的引導,讓孩子自己探索發現,能培養孩子的求知慾,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家長這種對孩子無條件的信任,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同時,有利於促進孩子做事情的主動性。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總是用命令的語氣教育孩子: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
這種教育方式,可能當時會有效果,可是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像脫韁的野馬,這樣不僅不能讓孩子聽話,反而孩子會越來越叛逆。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比如穿什麼衣服,;買什麼樣的圖書。在家庭中的一些事情,可以多考慮讓孩子參與其中,孩子會更有自主意識,還能鍛鍊孩子的思考能力。
孩子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固然可喜,但是不要因追求成績而一味壓榨孩子。即使再有效的方法,都不如您的愛與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