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身體力行,體驗成長的困惑與獲得成長的勇氣。家長的終點不是孩子過上了你想讓他過的生活,而是你幫孩子過上他自己想過的生活。
今天推薦的書本是《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奈德·詹森,這是一本結合腦科學和心理學知識的教育學讀物,旨在幫助那些為如何培育下一代焦慮不已的父母。
依書中統計數據所言,現在是美國最安全和穩定的時代,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科技高速發展,工作機會隨處可見,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但是在這個時代成長的孩子,反而比他們處於戰亂、大蕭條、經濟危機時期的父母更加焦慮。
而如今的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高中生自殺,大學生作弊掛科逃課輟學,成人後對工作興致缺缺,上班如上墳。
究竟是為什麼呢?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這個鍋應該讓誰來接呢?
作者從腦科學入手,以淺顯易懂的科普解釋了大腦在情緒控制方面的工作原理。讓我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是杏仁核,讓我們鼓足勇氣、興致勃發的是多巴胺。
高壓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會讓我們的杏仁核過度敏感,焦慮也因此產生。做我們不想做的工作,則會讓大腦難以分泌多巴胺,得不到良好的體驗,於是開始無聊,變得痛苦。要是做不好被指派的工作,就更加難受,覺得自己是個廢物,開始了惡性循環。
作者將這個腦科學的知識糅合到教育學,告誡孩子的爸媽,要想培養出不焦慮,有控制感的孩子,要做到兩點:給孩子營造平靜安全的生存環境,不要刺激他的杏仁核,讓他總是緊張兮兮;聽聽孩子心裡的想法,讓他決定自己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成為一名權威型家長——不要指揮他的人生,而是給他提供建議和支持。
在這本書中,作者圍繞這兩點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乾貨,告訴父母為什麼要這麼做和怎麼去做。家有少年未長成的父母們閱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所得有所悟的。
當然了,我作為一個沒有孩子,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成年人,在閱讀時同樣有許多收穫。而我獲得的最大收穫是,作者在與電子和科技相處方面提出的建議和指導。
如今已步入全民網際網路時代,個人手機使用幾乎覆蓋全中國。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大腦的使用方式。
要明確一點,許多應用的研發目的就是讓人上癮,增加使用時間和使用頻率,讓人泡在裡面,沉浸其中。電子遊戲和社交應用給人刺激,分泌多巴胺,但讓我們愉悅的同時,也讓我們焦慮。
1.燈光和電子設備屏幕光的照射,推遲了人體自然分泌褪黑素的時間,這造成了人們的日夜顛倒和睡眠不足。疲勞成為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常態,而疲憊會讓大腦的控制感下降,諸事不順的體驗增多,繼而誘發焦慮。
2.社交軟體讓我們像一條被馴化的狗,永遠流著口水期待著下滑菜單裡的下一條會是個讓人大吃一驚,興奮不已的勁爆新聞,於是頻繁點擊,注意力嚴重分散。公開發言讓我們處於透明狀態,任何路過這條信息的人都可以在評論區品頭論足一番,槓精可以在我的微博下自由抬槓,這會讓我一整天都沒有好心情。
所以網際網路是雙刃劍,而作者的建議是要學會利用它,讓它成為工具,而不是讓我們成為一條被馴化的狗。
1.在入睡前1個小時扔掉手機,可以把它放在廚房充電。拉上窗簾,關掉燈,給大腦提供分泌褪黑素的契機。睡眠充足之後,才有能力控制這隻科技野獸。
2.學會單線程工作。自由切換的App讓人們習慣了一心三用四用五六七八用,但實際上一心一意的效果更好,專心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勝過同時做三四件事,全部搞砸後的痛苦和不自信。
至於給家長們的建議,請看本書第9章。
教育的目的不是成為孩子生活的舵手、背著他們前進,然後到終點線——往往是考上了大學——再把還沒有準備好獨自面對的孩子放下來。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大腦,這是他們的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