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焦慮的父母:如何培養出內驅力強的自律型孩子

2020-08-02 青雲校長

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學會獨立思考、獨立決斷、為自己負責,充分釋放孩子自我完善的內驅力,身體力行,體驗成長的困惑與獲得成長的勇氣。家長的終點不是孩子過上了你想讓他過的生活,而是你幫孩子過上他自己想過的生活。

致焦慮的父母:如何培養出內驅力強的自律型孩子

今天推薦的書本是《自驅型成長:如何科學有效地培養孩子的自律》作者: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奈德·詹森,這是一本結合腦科學和心理學知識的教育學讀物,旨在幫助那些為如何培育下一代焦慮不已的父母。

依書中統計數據所言,現在是美國最安全和穩定的時代,沒有內憂也沒有外患,科技高速發展,工作機會隨處可見,各行各業欣欣向榮。但是在這個時代成長的孩子,反而比他們處於戰亂、大蕭條、經濟危機時期的父母更加焦慮。

而如今的中國,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高中生自殺,大學生作弊掛科逃課輟學,成人後對工作興致缺缺,上班如上墳。

究竟是為什麼呢?是什麼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這個鍋應該讓誰來接呢?

作者從腦科學入手,以淺顯易懂的科普解釋了大腦在情緒控制方面的工作原理。讓我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是杏仁核,讓我們鼓足勇氣、興致勃發的是多巴胺。

高壓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會讓我們的杏仁核過度敏感,焦慮也因此產生。做我們不想做的工作,則會讓大腦難以分泌多巴胺,得不到良好的體驗,於是開始無聊,變得痛苦。要是做不好被指派的工作,就更加難受,覺得自己是個廢物,開始了惡性循環。

作者將這個腦科學的知識糅合到教育學,告誡孩子的爸媽,要想培養出不焦慮,有控制感的孩子,要做到兩點:給孩子營造平靜安全的生存環境,不要刺激他的杏仁核,讓他總是緊張兮兮;聽聽孩子心裡的想法,讓他決定自己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成為一名權威型家長——不要指揮他的人生,而是給他提供建議和支持。

在這本書中,作者圍繞這兩點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乾貨,告訴父母為什麼要這麼做和怎麼去做。家有少年未長成的父母們閱讀這本書,一定會有所得有所悟的。

當然了,我作為一個沒有孩子,覺得自己還是個孩子的成年人,在閱讀時同樣有許多收穫。而我獲得的最大收穫是,作者在與電子和科技相處方面提出的建議和指導。

如今已步入全民網際網路時代,個人手機使用幾乎覆蓋全中國。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大腦的使用方式。

要明確一點,許多應用的研發目的就是讓人上癮,增加使用時間和使用頻率,讓人泡在裡面,沉浸其中。電子遊戲和社交應用給人刺激,分泌多巴胺,但讓我們愉悅的同時,也讓我們焦慮。

1.燈光和電子設備屏幕光的照射,推遲了人體自然分泌褪黑素的時間,這造成了人們的日夜顛倒和睡眠不足。疲勞成為社會,尤其是青少年的常態,而疲憊會讓大腦的控制感下降,諸事不順的體驗增多,繼而誘發焦慮。

2.社交軟體讓我們像一條被馴化的狗,永遠流著口水期待著下滑菜單裡的下一條會是個讓人大吃一驚,興奮不已的勁爆新聞,於是頻繁點擊,注意力嚴重分散。公開發言讓我們處於透明狀態,任何路過這條信息的人都可以在評論區品頭論足一番,槓精可以在我的微博下自由抬槓,這會讓我一整天都沒有好心情。

所以網際網路是雙刃劍,而作者的建議是要學會利用它,讓它成為工具,而不是讓我們成為一條被馴化的狗。

1.在入睡前1個小時扔掉手機,可以把它放在廚房充電。拉上窗簾,關掉燈,給大腦提供分泌褪黑素的契機。睡眠充足之後,才有能力控制這隻科技野獸。

2.學會單線程工作。自由切換的App讓人們習慣了一心三用四用五六七八用,但實際上一心一意的效果更好,專心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和滿足感,也勝過同時做三四件事,全部搞砸後的痛苦和不自信。

至於給家長們的建議,請看本書第9章。

教育的目的不是成為孩子生活的舵手、背著他們前進,然後到終點線——往往是考上了大學——再把還沒有準備好獨自面對的孩子放下來。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塑造一個健康的大腦,這是他們的控制中心。

致焦慮的父母:如何培養出內驅力強的自律型孩子

相關焦點

  • 凱斯國際幼兒園育兒分享:如何培養孩子自律
    自律,通俗地說就是為了獲得他們更加渴望的東西(如與父母的親密關係),孩子放棄他們想要的某些東西,這就是自律。每位家長都希望能培養出一個不用大聲哄叫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的孩子,那如何培養孩子自律呢?首先我們要檢查一下自己的育兒方式屬於哪一種。
  • 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積極正向的養育方式,為父母助力
    換句話來說就是,孩子自律能力的培養主要有賴於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滿足,而自律是一個人通往優秀的最佳路徑。《少有人走的路》裡有這樣一句話:解決人生問題裡的首要方案,就是自律。少了這一環,就很難解決任何困難和麻煩。
  • 培養孩子「聽話」、「懂事」,不如培養孩子「自律」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那麼這就像「牛不喝水強按頭」一樣困難,我們註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那麼這就像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一樣自然,我們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這條鞭子便是鞭策你自律的關鍵。在特殊時期,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這兩點是一個孩子在未來生活學習當中,最為重要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該如何去幫助孩子提高自控自律的能力呢?比爾蓋茨曾經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必須是自律的,自控的,懂得管理自己的時間,才能成功。大家有沒有發現,對青少年孩子來說,時間的自控,行為的自控,尤為重要,所以在孩子的成長曆程當中,對孩子而言,自控自律它是一種能力。
  • 焦慮的父母,往往擁有缺乏自控力的孩子;有安全感,孩子才會自律
    而焦慮的父母,內心沒有力量,所以才會不停地用外力來管束孩子;焦慮的父母內心缺乏安全感,也就無法提供孩子安全感,更無法為孩子提供可參照的模仿學習的自律榜樣。這樣,孩子也很難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可以管控好自己的。因為父母沒有提供自我管理的榜樣,孩子以為每個人都是需要別人來管的,也就無法發展出自控自律的能力。
  • 培養孩子的自律,讓孩子過由自己掌控的人生
    培養孩子的自律,其實是培養他的勝任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而這些壓力主要來自於未知的、令他害怕的或者討厭的東西,而控制感是應對這些壓力的解藥。 有了勝任力,孩子就可以通過控制感獲得對生活、學習的掌控力,從而能夠管理好自己。
  • 《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的思維導圖,幫助父母更好培養孩子
    自律對孩子至關重要,毫不客氣的說,一個人的優秀程度就基本等同於自律能力的大小。《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專欄的主要內容基本已經更新完了,後期我還會添加一些細枝末節進行補充。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專欄內容,我本章將做一個總結,幫大家梳理一下脈絡。
  • 父母運用兒童生活自律表,抓住這4點,成功培養孩子自律好習慣
    想一想,不用父母逼迫監督,孩子就自動的起床、刷牙、洗臉,自動的做作業、學習、讀書。那場面太美了,不敢想像。於是很多父母就購買這種自律表,希望培養出孩子的自律習慣。也無怪乎某寶上一搜就可以找到一堆,而且銷量都不低。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
    自律的質量對於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來說是如此的重要,因此,父母從小就要對孩子進行自律的培養和教育。 ◎逐步提高孩子的自律能力 兩三歲的孩子所具有的自我控制、自我約束能力還是非常脆弱,還需要父母不時地督促和引導。但是,自律的意識是可以從小就對孩子傳遞和灌輸的。
  • 想要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試試做顧問型父母
    這周,我們將繼續和大家分享一個提升孩子控制感的方法,讓父母不焦慮,孩子不叛逆,那就是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將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什麼是顧問型父母?為什麼要做顧問型父母?如何做顧問型父母?以及做顧問型父母我們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 如何培養孩子自律?父母要做到這3點
    教會孩子自律,才是真正的富養。自律讓孩子有權選擇自己的夢想,更有能力主宰自己的人生。相信很多家長都面對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制定了計劃之後經常拖延、中斷,你說他他還很有理。其實這是因為孩子不夠自律,沒有養成良好的執行習慣。
  • 如何培養出情商高、自律的孩子?家長做好3點,孩子更加優秀
    ,培養出好習慣,才能夠達到自律的目的。要培養孩子的高情商以及高自律,家長要用對方法,也可以讓孩子自行閱讀一些相關書籍,提高自己的情商和自律能力。》:這本書主要教孩子如何自行規劃、管理時間,培養孩子的規矩意識,教會家長如何不懲罰、不嬌縱、不放任孩子,從而培養孩子自律的好習慣。
  • 《自驅型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
    陪孩子寫作業一直是最近幾年的熱議話題。很多父母都有如下疑問:我一直督促孩子寫作業,他怎麼就是不寫?我在旁邊教孩子寫作業,怎麼越教孩子越不願意寫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父母把這歸因為孩子不自律,然後,千方百計的找方法,讓孩子學會自律。
  • 在培養孩子自律上,父母常犯的2個錯誤,最終導致了孩子無法自律
    本章是《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的第20章。自律對孩子至關重要,毫不客氣的說,一個人的優秀程度就基本等同於自律能力的大小。對待自律,父母有兩個嚴重的誤區,這兩個誤區會嚴重的影響父母培養孩子自律的過程,因此我非常有必要給父母指出來,幫助父母從根本上避免。第一個錯誤:為了自律而自律父母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為了自律而自律。
  • 每個孩子都會牴觸額外布置作業:內驅力強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內驅力強的孩子,未來會發光。內驅力推動他們不斷學習,汲取複雜的知識體系,掌握專業技能,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他們長大後成為生活中的強者。「線」,影響孩子的內驅力面對孩子升學壓力和未來前途的焦慮,使很多家長試圖去控制孩子。
  • 《自驅型成長》: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
    陪孩子寫作業一直是最近幾年的熱議話題。很多父母都有如下疑問:我一直督促孩子寫作業,他怎麼就是不寫?我在旁邊教孩子寫作業,怎麼越教孩子越不願意寫了?……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很多父母把這歸因為孩子不自律,然後,千方百計的找方法,讓孩子學會自律。
  • 自律的結果是什麼?明白這一點,父母就會發現培養孩子自律並不難
    本章是《如何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第6章。孩子優秀程度的差異,基本等同於自律能力的差異。我們前面的專欄已經說了,自律的一個本質其實是習慣。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自律的行為,很多其實是習慣罷了。比如早起,有的人可以通過自律,使得自己早起。但是更多的人,他們的早期其實是習慣,每天到點就醒。
  • 父母引導孩子學會自律的技巧,自律從來不是靠說養成的
    導語:當一個人覺得自律的養成很痛苦的時候,那說明他做事方式出問題了,如果一件事情是自己真正想要做的,再努力再辛苦,苦也會是幸福的。小區裡的育兒群最常討論的一個話題就是'如何引導孩子學會自律'。雨兒媽發語音說:「總說要引導孩子學會自律,可我發現,說來說去,似乎我的孩子沒什麼大的改觀,還是想怎麼著就怎麼著。」
  • 培養自律的孩子,幾歲是關鍵?
    可以這樣說,培養孩子的自律比培養大人自律要容易。而且培養年齡小的孩子自律比培養年齡大的孩子要容易。所以,培養孩子的自律,要儘早。而僅僅是發洩一下自己心中的不滿和焦慮的情緒。真正的自律來自榜樣的示範、愛與陪伴、尊重。
  • 幸福微語 | 做權威型父母,培養有自控力的孩子
    雖然有時家長為孩子設立的目標和標準很高,甚至不近情理,但孩子不可以反抗,父母也不關注孩子的感受,更多是用強制的方式讓孩子向目標努力。這種教養方式的家長和孩子是不平等的關係。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會比較多地表現出焦慮、退縮、叛逆等負面情緒和行為,但他們在學校中可能會有較好的表現,比如聽話、守紀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