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門診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在深圳市率先開設,至今已運行一年零十個月。5月19日該院全科主管林露娟教授透露,目前全科門診每日放出的250個號源,有200~220個被有效預約出,佔總放號量的80%~88%,比去年有進一步提升。
有效預約率逐漸上升
林露娟同時也是香港大學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主任。作為力主將全科門診引入內地的香港專家,她認為將全科門診作為患者就診的首診站,全科醫生可以應對絕大部分的常見病、多發病,節約了醫療資源,尤其是節約專科資源。這種看病「先全科、後專科」的做法,在發達國家普遍推行。在香港亦是如此,但在內地還是首創。
不過,一開始全科門診對於深圳居民來說還是新鮮事物。全科門診在運營10個月之後,平均每天只有一半的號源被市民預約。在運營15個月後,全科門診平均每天放號250個,實際就診人數為平均每日180個,有效預約72%,仍有28%的號源無人預約。在運營22個月後,如今全科門診平均每天放號仍為250個(其中150個號通過網絡平臺預約,100個號留給醫院現場和電話預約),實際就診人數為平均每日200~220,80%以上的號源被有效利用。
截至本月,港大深圳醫院全科門診有內地醫生13名,數量與去年相同,香港籍醫生5名(其中3人長期在深圳工作,2人不定期在深圳工作)。
「13名內地醫生每天都會出診,平均每人每天在7小時工作時間診療25名病人。今後隨著患者人數的增加,他們的工作量最多會到每天診療40名病人。」林露娟說,全科近期又開始了新的招聘計劃,挑選新的醫護人員,以應對將來就診人數的增加。
30歲出頭的市民黃先生對於「先全科、後專科」的就診模式表示認同,他曾在港大深圳醫院看過胃病。「有時候身體不舒服,並不知道到底是身體哪裡出了問題,有全科醫生先診斷一下,再到專科看會沒那麼盲目。」他說。
林露娟在香港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65%以上的香港居民有固定的基層醫生(相當於內地的社區醫生),35%的香港居民認為基層醫生可以擔當起為自己和全家人提供基本診療服務的責任。基層醫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會將病人轉診至醫院進一步治療。
慢性病門診可指定醫生
為滿足需要定期複診的慢性病患者的服務需求,港大深圳醫院於去年12月開設了「慢性病綜合門診」,主要由全科醫生提供服務。慢性病綜合門診不採用打包收費模式,而採用專科門診收費方式,每人次診金100元,檢查、藥物另外收費。
「慢性病綜合門診」實現了「家庭醫生」的服務理念:全科醫生會為慢性病患者評估病情、建立慢性病檔案,提供個體化的治療及健康教育,長期進行隨訪管理。每位患者都由固定的全科醫生跟蹤,相當於有了一位家庭醫生。該門診劉瑞紅醫生指出,慢性病綜合門診至今已經運行了5個多月,今年1月至4月的就診人數依次是167人次、157人次、215人次、226人次。
今年60歲的邱女士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血糖升高、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幾種問題,之前一直在多家醫院、不同科室輾轉奔波治療。她總在擔心,自己有一天會發生中風。
今年1月,她因頭暈到港大深圳醫院全科就診,醫生了解到邱女士有4種慢性健康問題,於是轉介她到新開設的慢性病綜合門診。在全科醫生的長期跟蹤治療和指導下,邱女士積極參與到自己疾病的管理中,每天鍛鍊、健康飲食,按時服藥,保持心情愉悅。每個月定期複診,目前身體各項指標都控制得很好,她也不再擔心會突發心腦血管疾病。
林露娟認為,人進入中老年後容易積累多種慢性疾病,迫切需要一個「一站式」的科室獲得長期和綜合性的照顧。慢性病綜合門診正是基於這種需求設立,事實證明受到患者歡迎。「慢性病如果管理得好,患者可能過三四十年都沒有問題,如果缺乏科學的管理,可能不到5年就出現進一步的病變。」林露娟說。
目前,慢性病門診還不開放對外的預約,患者都是院內轉介而來,包括在全科門診、體檢中心發現的慢性病患者以及經各專科治療後病情平穩的慢性病患者。平均每人患有2種疾病,60%患3種以上疾病。病種涉及20多種,其中前五位是高血壓、高血脂、精神問題、糖尿病和痛風。此外還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過敏性鼻炎、關節炎、慢性蕁麻疹等。患者的複診率達到80%。
慢性病門診的多數病人需要一個月複查一次。為了減輕患者醫療費用負擔,港大深圳醫院規定,對於病情穩定,變化不大的慢性病患者,在一次支付診金就診後,接下來可以享受2次只需支付1元錢掛號費,就可以到醫院開藥的便利,患者不見醫生,醫生只需給患者開處方,患者去藥房取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