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隨著文化自信意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驚嘆於它獨特的魅力。幾千年歷史記載驚人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使其一脈相承,不斷發揚光大。
從語法角度而言,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文言文)具有傳承性、一致性。一段時間以來,國學熱方興未艾,經典讀多了,語感漸漸增強,對文言文的畏懼感、陌生感也漸漸減少。
過去,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們常常被許多的語法專有名詞嚇懵。因為課程改革後將原來獨自成體系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弱化了,主、謂、賓、定、狀、補大多出現在英語課堂。語文老師講解文言文的特殊句式,詞類活用等知識點時,只能從英語語法知識入手,使學生溫故而知新,難免有些尷尬。
目前使用的部編教材將語法知識化整為零,以小專題的形式,彌補現代漢語語法知識教學弱化現象。文言文語法教學中特殊句式(如倒裝句),都是相對於現代漢語語法知識而言的,我們應該好好把握現代漢語語法這把金鑰匙,開啟文言文學習之門。
現代漢語語法體系將詞類分為實詞、虛詞兩大類,同樣古漢語語法亦將詞類分為實詞、虛詞兩大類。今天,老師重點講解「之、乎、者、也」等虛詞中的「之」的各種用法。
之 (一)用作代詞,可代人,代事,代物。
常用在動詞後面,一般作賓語,與動詞構成動賓關係。動詞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行為、發展、變化,它往往涉及到具體的對象,而這個對象則是名詞或代詞,動+名(代)構成動賓關係。1.第三人稱代詞
現代漢語語法把由詞語與詞語組合而成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稱為短語。這裡由之與前後詞語構成了偏正短語。也就是詞和詞按修飾、限制、補充關係構成偏正短語,由定語或狀語+中心詞組成。如:美麗的中國、錦繡河山、英雄的人民等。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按照人情裁斷。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因為他們探求思考的深入而且廣泛。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賓語前置有兩種情況:其一,疑問代詞作賓語提到動詞的前面,用「之」連接。其二,否定句賓語也提到動詞的前面。
3.介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此種情況較為特殊。所謂取消句子獨立性就是原本可視為一個句子,但此時只充當句子的某一成分,多為主語或賓語,已經喪失了獨立成句的語法功能。
如:1.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這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句子。
主語:中華民族,謂語:不可戰勝。
2.無數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
主語:事實,謂語:證明,賓語: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原來可獨立的句子在2句中,僅僅充當賓語,不再是獨立的句子,稱為取消句子獨立性。
而「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在1句是獨立的陳述句,在2句中則降格為主謂短語。
主謂短語:由詞和詞按照陳述關係構成的短語,由主語和謂語組成。主語回答「誰」、「什麼」,謂語回答「怎麼樣」、「幹什麼」。
如:心情舒暢 陽光燦爛 熱淚盈眶 經驗豐富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主語:孤之有孔明 謂語:猶魚之有水也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語:予 謂語:愛 賓語: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主語:師道之不傳 謂語:久矣
——從師的風尚不能流傳已經很久了。
6.音節助詞,起補足音節的作用,不譯
①.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後一個之,用來調整音節,無意義)
通過嘗試在文言文教學中穿插現代漢語語法教學,讓學生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擁有了學習文言文的金鑰匙,學習效率得以提高。
相信您也能把握這把金鑰匙,在文言文學習中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