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四-馬路上(第一期/2)

2020-09-05 布好玩教具

自然角


● ▼ ●


「觀賞區」:擺放各類植物,供幼兒欣賞。後期將開展相關活動引導幼兒了解植物的名稱、澆水時間等。




「飼養區」:擺放烏龜、泥鰍、金魚等動物,供幼兒飼養,培養幼兒的責任心和對動物的愛護之情。



「種植區」:師幼自製紙筒種植土豆,提供幼兒自製的觀察記錄本供幼兒進行記錄觀察。




(3) 美工區

設置為欣賞、繪畫、手工三個版塊,用圖文並茂的形式張貼區域規則幫助幼兒有序的進行活動。在區域中投放麻繩、冰淇淋棍、小木棒、紙盤、石頭、水彩筆、油畫棒、彩色卡紙等多種工具和材料,供幼兒自主選擇和創造。



● ▼ ●



「可以怎麼玩」將區域中的材料通過實物、作品等方式進行展示,幫助幼兒了解區域材料的多種用途。



作品展示區利用欄杆和櫃面將幼兒的作品進行展示,既能美化環境,又能起到榜樣示範作用,讓幼兒產生滿滿的成就感與自豪感。



利用廢棄紙筒和蛋糕盤製作手工作品陳列臺,展示幼兒的手工作品。



「馬路上」:結合本月主題,利用欄杆展示幼兒作品。



「幼兒作品袋」將幼兒的作品袋按照學號一一對應懸掛在櫃立面上,既便於幼兒拿取,培養幼兒自主整理物品的能力,又能將幼兒的作品進行有序的收納,留下成長的印記。



在收納筐貼上簡單圖標,一一對應,方便幼兒收納和整理。



桌面利用廢舊PV管自製工具架,投放剪刀、油性筆、雙面膠、固體膠、顏料等材料,方便幼兒隨時拿取。



在桌面設置「已完成作品」和「未完成作品」存放處。未完成作品方便幼兒利用空餘時間進行連續性創作,已完成的作品存放幼兒合作完成的作品。



(4) 表演區


設置製作間,廚房和餐廳三個板塊,投放廚房用具,燒烤平底鍋、服裝、菜單等多種遊戲材料,激發幼兒遊戲興趣。


● ▼ ●


製作間:投放製作工具和半成品材料,供幼兒自主製作。



牆面:引導幼兒討論廚師、服務員和客人的角色職責,後期整理粘貼,幫助幼兒進一步明晰遊戲職責。



投放幼兒自製材料,滿足幼兒多種遊戲需求。



(5) 建構區


粘貼圖文並茂的區域規則,合理利用走廊的空間,投放不同類型、不同材質的材料,滿足幼兒多種遊戲需求。




張貼建構方法,豐富幼兒建構經驗。



結合主題,利用窗戶處張貼各種各樣的馬路圖片,供幼兒欣賞、搭建。



利用櫃面,展示幼兒的建構作品。



利用牆面,粘貼可循環使用的塗鴉板,供幼兒在建構前進行建構設計。



(6) 運動區


利用走廊粘貼跳房子示意圖,滿足幼兒室內運動需求。投放高蹺、籃球等運動材料,發展大肌肉動作。



(7) 生活區


圖文並茂張貼區域規則,提醒幼兒有序遊戲。




在區域牆面,結合主題和班級晨會活動,投放「我會刷牙」「我家的車牌號」「我會擦香」遊戲,幫助幼兒進一步提升自我服務能力。



投放「切水果」「我會剝」「打氣筒」「卷襪子」等遊戲材料,供幼兒自主操作,發展小肌肉精細動作。




「我會卷襪子」:提供襪子、紙筒,供幼兒自主學習卷襪子的方法,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我會切水果」提供水果、塑料刀具和砧板,讓幼兒自己動手切水果,提升幼兒自我服務能力。



「我會剝」:投放玉米、花生和豌豆莢,發展幼兒精細動作。



「我會打氣」提供打氣筒、皮球、氣球材料,發展幼兒大肌肉動作。



3. 吊飾


結合主題活動「馬路上」,懸掛各種各樣的馬路圖片,供幼兒欣賞。


相關焦點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四-馬路上(第一期/1)
    本文導讀 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四-馬路上(第二期/1)
    我們的主題環境創設即是基於此種理念,強調圍繞主題活動內容,設計與之相吻合的主題牆或活動情境,布置活動區角;強調環境的「中介和橋梁」作用,要能物化目標、物化內容。環境創設是幼兒園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和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在實施中,要鼓勵幼兒和家長參與環境的創設,充分體現環境的教育性、互動性、參與性、過程性和藝術性,以實現環境與課程、教學、幼兒以及家長之間的多元互動,實現「環境」與幼兒、教師、家長的不斷「對話」。1.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六 我愛家鄉(第一期/2)
    (4)美工區分為手工、玩色、展示三個版塊,粘貼圖文並茂的區域規則,幫助幼兒有序進行美工操作。基於主題提供相應的欣賞內容,便於幼兒進行手工活動或裝飾創作。)角色扮演區結合主題認知社區的需要,創設「小愛醫院」和「哆啦A夢餐廳」。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三-金色的秋天(第一期/1)
    本文導讀 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四-馬路上(第二期/2)
    隨著主題的推進,充分利用牆面、欄杆、柜子,呈現幼兒作品「馬路上」「新年帽」「美麗的窗花」等,供幼兒觀賞學習。結合主題「歡歡喜喜過新年」,在收納架上懸掛幼兒自己剪的窗花以及自製鞭炮,並在桌面提供用超輕粘土製作「中國結」和「剪窗花」步驟圖,供幼兒欣賞與學習。
  • 主題環境創設-小班-主題四-寒冷的冬天(第一期/2)
    (3.美工區)創設感受美、表現美的小天地,分為繪畫區、手工區。手工區又細分為粘土區和創意手工區,粘土區提供色彩豐富的泥土供幼兒創作;創意手工區提供資源包中的多種彩紙、扭扭棒、彩繩、小珠子、紐扣等,供幼兒自主選擇進行創作。
  • 主題環境創設-小班-主題四-寒冷的冬天(第一期/1)
    本文導讀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四-動物,我們的朋友(第一期/1)
    本文導讀 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四-動物,我們的朋友(第一期/2)
    結合主題「藝術表演區」:保留上個主題提供的樂器提供資源包中的扭扭棒、遊戲棒、繩子、七巧板,以及各類積木(積塑等)、雪花片,供幼兒進行桌面建構。吊飾利用玄關、區域隔斷處、衛生間門梁處,懸掛各種造型各異的動物玩偶,創設濃厚的主題氛圍,營造童趣、奇趣的班級環境。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六 我愛家鄉(第一期/1)
    主題牆(1)活動室牆面主牆為「魅力長沙」:主要隨著主題的進程,逐步展現長沙的美食、發展與變遷、名勝、名人、童謠等。)盥洗室牆面在取衛生紙處張貼大小便用紙量的提示(取相應節數的衛生紙過塑張貼),幫助幼兒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養成節約用紙的良好習慣。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一-了不起的我(第一期/1)
    本文導讀 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三-春夏與秋冬(第一期/1)
    本文導讀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六-我生活的周圍(第一期/1)
    主題牆(1)活動室牆面結合主題六創設「我生活的周圍」主牆,分為生活中的標誌、幼兒園的周圍、各種各樣的職業三大版塊,主題處留白。請家長和幼兒一起搜集相關圖片或幼兒自製圖畫,幫助幼兒了解周圍環境和生活。)外走廊牆面創設「家園聯繫欄」,分為好書推薦、衛生保健和周計劃三大版塊,幫助家長了解育兒知識和周保教計劃,推動家園共育,形成教育合力。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二-好大一個家(第一期/1)
    本文導讀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三-春夏與秋冬(第一期/2)
    在手工處的櫃面上擺放書架並寫好學號,用於放置幼兒的繪畫本和水彩筆,培養幼兒自我物品管理能力。欄杆上放置與主題相關的圖片供幼兒欣賞利用櫃立面創設商店中陳設的商品價格、食品價格、商品標識、菜單等均由幼兒繪製完成,價格由幼兒共同商定,充分體現幼兒參與環境創設的過程
  • 主題環境創設-小班-主題六 我愛我家(第一期/1)
    主題牆(1)活動室牆面「我的一家」:家長與幼兒共同製作各具特色的相框,貼上全家福張貼於牆面,幼兒可相互介紹,也可自由向家長介紹班級小朋友的一家,激發幼兒愛父母、愛同伴的情感。(2)外走廊牆面:根據每月的主題設置相應的版塊,根據教育內容及時張貼與之相關的照片、資料等,保證每次教育教學活動後續的拓展與延伸。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三-金色的秋天(第二期/1)
    本文導讀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中班-主題三-金色的秋天(第一期/2)
    (4) 角色扮演區創設並將木頭積木分類擺放在白色籃子裡,貼上標籤,顯得十分整潔又便於幼兒整理。
  • 主題環境創設-大班-主題四-動物,我們的朋友(第二期/1)
    本文導讀 環境是潛在的老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兒童認知發展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中積極主動建構的」。瑞吉歐認為:「環境生成課程,課程主題來源於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環境作為「第三位老師」,作為幼兒園的一種隱形課程,應具有教育、記錄的功能,並能不斷地激活幼兒內在的學習動機。
  • 主題環境創設-小班-主題六 我愛我家(第一期/2)
    (3)美工區創設感受美、表現美的小天地,投放資源包中的幼兒操作卡,供幼兒自主創作;提供資源包中的多種彩紙、扭扭棒,以及各種紙張、油畫棒、水粉顏料等,供幼兒裝飾美化與家人的合影照片等;利用牆面創設塗鴉牆,滿足幼兒自主表現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