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幼教大會已經落下帷幕,但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幼教人依然被陽光雨露的魅力所吸引,在幼教大會結束的一周後,12月5日來到了陽光雨露漯河區域進行為期3天實地的參訪,了解陽光雨露的理念是如何有效的落地,一起探討幼兒教育的最佳實踐。
陽光雨露幼教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學前教育專業委員會
副理事長
美國常青藤學院教育集團中國區總裁
每一次看到這些孩子們的時候都特別的親切,有的寶貝是從幾個月抱在媽媽懷裡的時候就來讀早教,然後後面又讀我們的幼兒園,現在又讀我們的小學。後來媽媽生了二胎,然後他那個班級我為什麼特別印象深刻,他班級裡面的家長經常搞聚會。然後一個班級的所有的家長玩的都特別好,然後我就老看到他們發的聚會的照片,後來我就問了一次:「你們班的團建怎麼搞的比職工的團建好?」
後來寶貝媽媽就告訴我:她高中階段的同學基本上年齡孩子年齡差不太多結果他們高中的那一屆的同學差不多就扎堆把這孩子全送到園裡頭,集中在一個班,他們那個團建不僅是班級的家庭聚會,簡直就是一個高中同學會,這種現象在陽光裡頭特別的普遍。基本上來講我們會發現很多的孩子,他會七大姑八大姨,他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很多的孩子都會在陽光雨露裡面讀書,而且也有很多的孩子真的就跟我們這個寶貝一樣,甚至比他們更早一點的,陽光雨露第一批的孩子,後來慢慢長大了以後,他自己的孩子再送進來。
所以我現在是說句實在話,我都很少到園所裡面去,為什麼?有一個很受打擊的地方,因為有很多家長是我當年的學生,所以帶著孩子興奮的來見到我,叫我奶奶。
大部分的朋友我們是第一次見面,所以我還是想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我叫徐玲,來自陽光雨露,站在這個講臺上已經28年了,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整整28年。這28年間前面的14年是在體制內的,在公立的實驗小學當老師當校長,在教育局做基礎教育教研和管理。後面的14年,也就是2006年的時候,我辭掉了工作,全職投入到陽光雨露的發展當中來。有沒有人關注到陽光雨露的發展歷程?
陽光雨露是在2003年成立的,其實在成立陽光雨露的時候我還沒有辭職。2003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在小學裡面當校長,是在體制內,我是1999年的時候,被評為教育部的第一批教育教學專家,然後教育部就拿錢送我們脫產到華東師範大學去讀教育碩士。
在那個階段我是第一次接觸到了兩個關鍵性的詞彙,一個叫做多元智能,現在我們覺得多元智能都很普遍,各種各樣多元智能的書籍都很多。但是當時是哈佛大學的教授霍德華加德納第一次提出來多元智能,所以多元智能還沒有形成很有理論性的書籍,我們拿到的資料基本上都是原版的英文的影印的一些頁子。
第二個就是接觸到了早期教育,因為當時我是跟鍾啟泉教授在讀《中美比較教育研究》,我們這一批專家的學習是在華東師範大學中美教育比較研究所進行的,所以其實我們一直是在做中外兩種教育模式的這樣的比較,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的請到的外面的專家來給我們做這樣的一些最先進的,當時看來是比較早期的教育理念的一個傳遞。一個是多元智能,另外一個就是早期教育。非常巧合,因為當時我自己剛好也懷孕生了寶寶,我的寶寶是01年出生的,所以我對早期教育的關注度就比較高。等到我們學習結束以後,申請課題的時候,我就申請了一個課題,叫做《0~12歲的教學研究》,然後國家給了一筆經費,我就帶著這個課題回到了漯河,繼續當我校長,同時做這個課題的研究。之後我就發現有一個問題,因為6~12歲我自己有小學,在我的小學裡邊我都能夠去關注去做課題的實驗。但是0~6歲的部分,依託別的教育機構其實是很難進行的,所以我就給教育局打了一個報告,申請成立一個0~6歲的早期教育的這樣的一個機構,很快這個文件就被批覆下來了,教育局同意我成立這樣的一個機構,但是同意的方式也很特別。三個條件:第一場地自找,經費自籌,人員自招,等於給了我一個紅頭文件,但是什麼事情都要我自己籌備。我當時就覺得很鬱悶,找場地就是一個很大的事情,但是大家不要忘了,我當時所在的學校是我們當地最好的小學,我們小學對面房地產開發商就免費提供了當時的場地給我們用,免費用就用了10年。就是我們現在的黃山園,當然後來我們就把它買下來了。然後就在2003年的時候,我們成立了第一家早期教育的機構;然後到2004年的時候就成立了「陽光雨露嬰幼園」,為什麼沒有叫的幼兒園呢? 因為我們希望的就是從一歲半的孩子開始一個全日制的學習,所以我們當時就起了名字叫嬰幼兒園,收的孩子最小是18個月,是漯河大學的一個教師的孩子,這就開始了我們第一步的課題實驗。
那個階段其實我要解決的是兩個問題。首先第一個要把我的研究持續不斷的做下去。第二個,因為這個經費是自籌的,人員是自招的,那麼我一定要解決什麼產品經營的問題。2003年,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話是個非典時期。非典過後,其實很多孩子是不出來的,所以我們當時做了一個舉措,來早教中心上課,就堅持來早教中心上課,不管你是打車來的,還是坐公交來的,我們都給你報銷車費。
但是就這樣的情況下,其實那個時候的生活是非常艱難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等著每個月我發了工資以後,然後再拿工資去跟這些老師發工資。
所以像曉璐他們那一第一批的早教老師,一個月拿300塊錢,拿了整整一年,一直到2004年的時候,我們的早教機構人員就非常多了。包括我們到嬰幼園開了以後的滿園的狀況也非常好了,才逐漸的進入到良性循環。在這個過程當中,當我們的整個的經營進入良性循環以後,包括對整個的教育課題階段的孩子的發育研究越來越成熟,你就越來越發現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這種經營性的工作確實你在體制內做學校要有意思的多,當然難度係數也要大很多。因為在體制內的時候,基本上我只需要搞定兩個部門:一個是教育局,還有一個是財政局。因為你所有的經費主要靠財政撥款,雖然它有統一的標準,但是實際上來講裡面是有調整的餘地的。相比較而言,你要是能夠把政策弄懂的話,你能拿到的經費就相對比較多,所以基本上是這個概念。
真正自己去做經營以後,你才發現,除了動物檢驗部門不找你,基本上你要跟方方面面的機構要打交道。那個階段我突然意識到,民辦學校跟公辦學校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開設了我們的第一個早教中心跟幼兒園。
就是我們剛才說到的黃山園,他在一個公務員小區的兩側,北側有400個平方,我們做了早期教育,南側五四百個平方,我們做了嬰幼園,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託育,從一歲半的孩子到6周歲。當時裝完了以後,我看著兩側的房子,我跟我先生講了一句話,:「能夠把0~6歲的體系完全打通,我覺得我這一輩子就沒什麼遺憾了」。那個時候萬萬沒有想到後面還有這麼飛速地發展。
這是北京的石景山園。
最北邊的我們開到了大慶,最南邊開到了三亞,這是這樣的一個園所,也是我們買買下來的,然後最東開到江蘇的宿遷,西邊我們看到了重慶和廣西的桂林,輻射面還是比較廣的。
當然實際上以我們走南闖北的經驗來看,真正重視教育的地方其實很核心是在兩個區內,我們大家有沒有關注過,一個是在東三省。我在東三省曾經創造過什麼樣的奇蹟,就是他的早教中心開業,請我去給他講座,我一場講座下來現場報了200多個人,然後他一下子就收了好幾百萬,早教中心直接容不下就開了第二家早教中心,東三省的教育的重視程度是非常的高,不是因為他們有文化,而是因為東三省其實經濟沒有那麼強的時候,大家最主要的出路是考學。 一定要拿到大學學歷,然後考進體制內,這是東三省公認的一條成長的路徑,所以他們在教育上的投入非常大。第二個區位很明顯,其實就是華中地區。華中地區,不管是山東、河南、河北、湖北,這些區位裡面是非常鮮明的,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比較高,投入比較大。這裡邊其中有一個因素當然跟東三省是有點類似的,因為它比的東南沿海比較南部的那些地區,它的經濟沒有那麼發達,大家想改變自己的家庭的命運的時候,其實都靠好的教育,這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還有一個因素是,因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的發源其實是在中部地區發源的比較早,所以相對來說這些地區的文化底蘊是比較深厚的。
大家還有非常典型的詩書傳家的這樣的一個什麼思想,萬般皆下苦,唯有讀書高,還有這樣的一些觀念,所以整個的中部地區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是比較高的。
所以大家看到,我們在中部地區開的學校還是比較多的,我們南昌園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森林裡的幼兒園,但是今天大家看到的漯河的愛潤園,所以這就是我說的,無論哪個溫度都有陽光雨露。
經常會有人問我說,陽光雨露是開幼兒園的嗎?我經常都會回答他,其實不是的。回過頭來想一下,我們在漯河最開始做的時候,我們開的第一家是早教中心,緊接著第二家是什麼?嬰幼園。到2006年我們才開第三家社區配套的標準化的幼兒園。然後到2010年的時候,我們又建了陽光雨露教育大廈,就是我們說到的教育綜合體。
所以你可以看得到2012年的時候,我們開了一個陽光雨露的實驗小學,從陽光雨露在一個地區的發展來看,其實我們不只是開幼兒園,我們更核心的是在做區域教育集團,這個區域教育集團從來沒有離開過四個字,叫做兒童教育,0~12歲的兒童教育,只不過它的形態不一樣。
有以託育的形式進行的全日制的,有以興趣班或者每周來兩次的方式進行的,也有我們的家庭教育的論壇,我把它歸納成三種方式,一個叫重教育,一個叫輕教育,一個叫泛教育。
什麼是重教育?就是我們慣常說的學校教育,包括託育機構,包括幼兒園,包括中小學,也包括高等教育。這種教育很典型的模式是什麼?你每天都要來,一周至少要來5天,一天8個小時,這是非常典型的重教育。
那麼我們看到我們的早教機構,像今天大家在的兒童教育綜合體,他一周可能只來一天或者是兩天,對吧?只能來一次或者是兩次,一次來一個小時或者是兩個小時,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開店的模式,它不是學校教育的模式,它是一個輕教育。
那麼還有我們講到的家庭教育,比如說有可能像明天下午我跟家長開了一個家庭教育論壇,也有大家刷到的抖音短視頻裡面,我們的家庭教育的理念的傳播,也有我們象往觀察記錄課程裡邊的家庭教育課程,那麼你會發現那些教育是什麼?就是碎片化的。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就像在座的各位,今天我們來漯河參觀,我們聊一聊,這種方式其實是非常典型的碎片化的,隨時隨地都可能進行的教育模式,這叫做泛教育。所以我把它歸納成三個,重教育是一天、一周5天、一天8小時;輕教育是一周1~2次,一次1~2個小時;泛教育就可能隨時隨地碎片化的進行的教育叫做泛教育。那麼你會發現這三種教育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都叫做教育。
我們現在很多人,我為什麼要跟大家分享這個觀點?很多人前幾年大量的收購幼兒園,收完以後,計劃去上市。為什麼大家用這種方式?因為在此之前有成功的案例。舉個例子,像樸新也是做k12教育的,他出來以後,他就是大量的收購了一些早期 K12的輔導機構,收購了一堆,然後去上市,它就成功了。為什麼大量的售後幼兒園就沒有成功呢?原因很簡單,我們剛才說到的課外輔導機構,它其實是一種輕教育的模式,但是幼兒園是一種重教的模式,用輕教育的套路用在重教育裡面,它其實是行不通的。
我們現在很多開輔導機構的,我們也幻想有一些線上的手段和線上的方法,但是你們有沒有發現線上教育是屬於泛教育,泛教育它不屬於輕教育,因為他是碎片化,他隨時隨地都能進行的,對吧?泛教育又是另外一種玩法,所以你會發現這三種玩法都是三種不同的套路,而我們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同一個區域裡面,把這三種模式都有一些組合,然後形成一個區域集團,來實施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完整的教育。你看基本上幼兒園的全日託的模式,它是屬於學校教育的部分,開店的兒童成長中心早期教育的這樣的模式是屬於社會教育的範圍。我們說到的家庭教育碎片化的,它可能是屬於家庭教育的範圍,我們的很典型的一個特徵,這也是為什麼經常會有人問你們是不是開幼兒園的,有時候不完全是。
其實我們是在做重教育,輕教育和泛教育的一種組合,但是它不同的形態都圍繞一個核心的關鍵詞,就是兒童教育是本質上是不會發生變化的變化的,變化的只有它外在的形式。
前一段時間在亞洲教育論壇上,大家評選亞洲教育的50強,陽光雨露也獲了獎,才能還比較靠前。
很多記者都問了我一個問題,當下的這樣的輿情形勢下,學前教育的發展還有沒有前景?
我當時很堅定的回答,我認為學前教育的發展才剛剛開始,為什麼?我也能理解大家為什麼關注這個話題。你看這是2018年國務院的新政策發布以後,我在19年的時候,給人全國人大培訓的時候做了一張放中間。2018年來2019年會更難?更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到2020年怎麼著改變了是吧?在座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從事幼兒教育的,在座的各位自己有幼兒園的舉手,對吧?活的容易嗎?真不容易。對吧?2021年以往年會,是因為我們都面臨三個關鍵性的要素,一個是社區配套用的,我告訴大家有沒有面臨這樣的問題,有沒有證據?
你的園兩三年前就已經社區配套,要交給政府,本質上它還不是普惠的問題,本質上是必須無償的交給政府。那麼政府拿了以後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他就直接開到公辦幼兒園;另外一種方式是他現在沒有那麼多的人手,他也沒有這麼多的經費,因為疫情期間政府也不容易。所以你這個階段他也沒有那麼多的經費,他做不了。所以它會暫時讓你經營,委託你經營,但是前提條件要求你辦普惠園。
但是這裡邊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在哪?因為我們有一個園是買的,也遇到這個問題,政府就跟我們商量,你無償交給政府,政府再無償讓你使用。我說你不是你這政府換人了嗎?他說讓你無償永久使用,表面上聽起來跟我們經營是不是沒什麼區別?其實是有區別的。你知道區別在哪嗎?所有權不再是你的。就是資產的所有權在這裡面,他是政府的,他只是讓你用提此而已,你就只有使用權,你不會再有所有權。
當然這裡邊坦白的說,陽光雨露遇到這樣的問題還比較少,為什麼?我剛才說過了,辭職之前我是在教育局工作的,所以我天然有對政策的敏感度。社區配套要我們必須交政府文件,不是今年下的,是2010年下的第一個文件。當時的文件裡面就明確說了,社區配套的幼兒園必須要交政府,但是大家都沒在意,然後2012年之後,住建委和教育部聯合體各部門四大部門又重新下了一個文件,強調社區配套的園所必須要交政府,大家還沒有交。到2014年的時候又重新下文件重申這個問題,所以有一部分地區就開始執行了。
比如說蘇州,比如說上海,那麼絕大多數地區都把這些文件只是當個文件放在那,我說清楚了。所以那個時候其實我就知道了,社區配套是不能拿的,所以陽光雨露的系統裡邊,我們社區配套的園所佔的比例非常的少。什麼時候我們都要做教育的人,都要把政策放在第一位,永遠都不要幻想這個政策上去以後會不會執行,他當下有可能不會執行,但是不管他什麼時候執行,你都毫無招架之力。
所以你會發現這個政策對那些有僥倖心理的機構來說,具有致命的影響。就像剛才所說,我們的陽光雨露,我們在漯河地區收費排第二,對吧?但是我能告訴你的是我們現在排第一,為什麼?因為原來排第一的就是一個社區配套的。它就是一個單體園,但是他就是一個社區配套的園,已經在強制普惠了。所以社區配套是我們必然要面臨的問題。包括昨天我去安陽,安陽還有一個地產商拿了一個18個班的社區配套園所,建的非常漂亮的一個園所,要給我們做。
然後我就跟他老闆開玩笑講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說您先不用跟我談,你要多少租金,籤多少錢,你先告訴我你有沒有資格來籤這個園。按道理你是必須要交政府的,你根本就沒有資格自己來籤租賃協議的,確實是這個問題。
第二個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口碑的問題,這個問題你社區配套對我們的影響會?更大。因為目前來講,我們國家是要求80%是普惠。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沒有受什麼影響,是受影響了是吧?有一些地方政策特別有意思,因為我天南海北都有園所,所以我們政策的關注度比較高,我就把政策歸納為三類。第一類是屬於當地財政比較有錢,而且執政比較清廉。
大家剛才看到我們北京園了吧,原來北京園一個月收8600元,然後普惠以後一個月750元。但是北京政府補你一年的房租,就是每年你的房租是全額補的,我們這個園的房租差不多600多萬,然後一個班開班經費是30萬,10個班就是300萬,一個孩子一年的生均經費是12,000,300個孩子是360萬。基本上還會有1000多萬的補貼到手,你說他能不能生存?肯定是可以的。
今年上半年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幼兒園一共開了9天。但是大家都不急,為什麼不急?因為2月份的時候,政府就把半年的所有的補貼全給你打上了,然後告訴你你聽話,老老實實在家待著,什麼都不要講了,是這個概念。那麼前一段時間我們在蘇州也是拿了一個這樣的園所,我政府建好1.3萬個平方,建好裝好交給我們用,那麼我們基本上能收到1500塊錢左右,他的補貼也是有300,然後還有一些其他的補貼。
那麼你就會看到有一些地區是這樣子的,它的執法力度比較大,但是它的財政補貼的力度也比較大,相對比較好一點的區域。也會有一些特別次的區域,財政也給不了錢,然後補貼也到不了位,他給你的普惠的定價還特別的低,350或者400,強制性普惠,對吧?
這些區域裡面確實是會出現很多的報復性的事件,我就發現中部地區特別有意思,其實不管是武漢也罷,還是鄭州也罷,這個政策都屬於兩類中間。給你很多錢嗎?不給。。管你很多事,其實也沒有那麼嚴。所以在這個區域裡面,其實依然還是有生存的空間的,就看你怎麼去看待這個事怎麼去做。
然後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比較大的金融機構,一個證券公司跟我們談,你知道他專門幹什麼的嗎?專門給幼兒園借錢,你要開幼兒園開新園,然後你有500萬還不夠,你再需要借個兩三百萬三四百萬還可以借給你。然後,如果你的園所經營當中有問題,需要升級改造,差了一兩百萬,需要投個三五十萬元,他可以借給你,他是屬於這樣的方式。然後這個政策出來以後,他就告訴我說,以後我們借錢只能借盈利性,我說你錯了,你的大部分客戶其實都應該是什麼?非營利性的,非營利性的幼兒園真的沒有結餘嗎?其實不是。只要他不是普惠的,或者叫做即使是普惠的,在政府補貼到位的情況下,幼兒園裡面是有結餘的。所以非盈利性幼兒園並不是說沒有結餘,只是非營利性幼兒園跟營利性幼兒園的區別有兩個,也就是說非營利性幼兒園,第一你的財產不歸你,他是你捐出去的,他是個公益組織。第二,你的結餘你不能拿當做利潤來分,你可以發工資,可以發你的勞務補貼,可以發你的補課費,可以去報銷,但是你不可以當做利潤來分配。那麼你就會發現,其實這樣的元素它是需要不斷的在增加教育的投入,這個過程當中真正的,將來能做的好的,有可能會是這樣的園所。所以以我的判斷,未來園所發展有前景的就兩類,一類就是我們說到的高品質的高收費的盈利性,另外一類是屬於高品質的非營利性的幼兒園也依然是有生存的空間。
我們目前跟他在談的一個金融產品就跟有關係,我們合作方式特別簡單,舉個例子:您的園所現在普惠了,手頭沒有那麼多錢,但是你要做升級改造,缺點錢。那好,要不要借錢給你,你這個錢借了以後花到什麼地方去,他不能做專業的評估,他委託我們來做專業的評估。
我們評估完了以後覺得ok,然後他得借錢,然後見到你了以後,我們幫他一起來做這個錢的使用性的一個監督。那麼有了這樣的一個專業機構做支撐的話,那麼他才敢把這個錢再借,給要回來。要不然現在的政策的話,他不敢做這種事情的。好,這是我們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普惠園的問題。
第三個問題就是疫情的問題。我昨天晚上剛看到一個朋友發的,因為我有一個高校的朋友圈子,我不知道大家更高校的關注度高不高,是華科的一個老師發出來的一個東西,基本上是要求武漢的高校在元月1號的放假,我不知道你們聽說這個事了嗎?其實這是個非常不好的信號。
專家給出的建議的原因是防止春節前後疫情的再一次的爆發,對吧?但是這樣的一個信號會不會引起大家的恐慌?
一定會,所以依然我們有可能面臨著會早一點放假,晚一點開學這樣的可能性。當然大秘密的封城肯定不會再有了。假期到底是有多長?肯定比正常的寒假時間要長,這就是確定性。對吧?所以就依然會面臨這樣的一些難題。
那麼就是這麼困難的情況下,為什麼我依然會說學前教育的現代化變的發展才剛剛開始,原因很簡單,因為如果你了解學前教育的發展史,你就會知道我們的學校的發展是分階段的。
2010年之前,幼兒園有人管嗎?沒有人管。很多園所開了十幾二十年都沒執照,是吧?也沒人找過你,你愛收多少錢就收多少錢,對吧?陽光雨露最初開的時候,價格怎麼定?很簡單,就是當實驗幼兒園收多少錢,我們收到了三倍,就這麼定的。而且我們基本上是年年漲價,後來形成一個固定的規律,就是每兩年漲一次,每兩年漲一次,確實是這樣子,沒人管。因為那個階段根本沒人關注學前教育。
一直到2010年國家教育改革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以後,學前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篇章出現,這個時候我們才提出來要大力發展學前教育。所以就有了幼兒園數量的飛速的增加。從10年的138,000所到現在的將近30萬所,數量翻了一倍。所以這是學前教育的第二個階段,就是2010年到2020年期間,數量快速的增加。
第三個階段你就會發現,這個時候大家還以衡量幼兒園的數量為標準來看園嗎?
不會。對吧?進入了產業升級。所以我為什麼說真正的2018年是個行業拐點,拐點不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政策,2018年11月15號的國務院令,而是你關注這個數據:2018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有了4657萬的在園幼兒;有多少幼兒園?國家統計的數字頒布的有證的園所是將近30萬所。換句話來說,大家有沒有算過4 4657萬÷30=170,平均一個園所170個孩子。我們有多少幼兒園當時建設的時候就以6個班的規模為標準建設,大部分都是9個班或者10個班,對吧?170人意味著什麼?平均下來全國所有的幼兒園都都不滿園,那就說明我們幼兒園的產能是過剩的。
在幼兒園沒有那麼多的時候,我們叫做電梯紅利時代。什麼意思?就像我們要上20樓,跑到一樓大廳,我只要能擠進借電梯,不管我們體力好不好,我上去就行了,對吧?幼兒園的數量沒有那麼多,所以我們只要搶到一家園,我把它裝好,我一裝完立馬招生就能滿園,我就能掙到錢。所以那個時候你開幼兒園的掙的錢,實際上本質上跟你的質量有關係嗎?沒關係。是因為幼兒園的數量太少,孩子要上學,是跟國家紅利人口紅利有關係,但是現在絕大多數幼兒園其實都不滿園。所以這個階段你就會發現,以前坐著電梯就上去了,現在你要辛辛苦苦的去爬樓梯,一步一步踏實的往前走,把你的質量做上去,然後你才有可能拿園,才有可能有發展,所以這是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發現為什麼這兩年大家都不搶園了,因為搶了以後做不滿,也會有問題。
昨天我去安陽的時候,我們安陽區域的老總就跟我講了一件事,我們安陽區裡面有兩個人所是我們當初收購的。收購的時候,他當時在當地是收費最高的人,當然比我們現在的收費還是要低一些。
老闆投了這兩個園非常的近,組織了一個非常有力的隊伍,因為他原來也幹過,他自己幹,幹了大概有一年多,一直都不滿,撐不下去了把它轉給我們了。裡面有一個隱患的地方,老闆也是房東之一,我說清楚了嗎?我們接了以後我們把它幹滿了,現在他在當地是不是最貴的,而且兩個園所都買了,你想這個老闆是作為房東,開始有想法了,對吧?他就去找我們的區域長,先是威逼利誘,能不能脫離陽光雨露,遭到拒絕以後又威脅說,不行的話我們就把房子收回來。然後我們區域長就跟他說了一句話:你又不是沒幹過,你也沒幹成,對吧?因為有些事還依然幹不成,真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你就會發現在這個過程當中,其實我們面對的問題不是說在拿場地的問題,而是怎麼讓他滿園的問題,是我們接下來面臨的核心的交易,也就是園所的質量和發展。我剛才跟大家講的幼兒園發展的三個階段。
我給大家講一壞一好兩個消息,你看我們知道託育本質上是解決了三歲以前的問題,是這個意思吧?未來0~3一定是紅利,為什麼?我剛才跟大家講了學前教育的發展規律,我再給大家講講整體教育的發展規律,教育是屬於管制經濟。我說清楚了吧?它跟別的經濟方式不一樣,你開個小店我還不想怎麼開,ok。你只要不違反國家大法,教育絕對不會那麼open的。因為它涉及到意識形態,我們國家的教育什麼時候開始發展起來的?1984年。79年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以後發現人才不夠用,開始重視教育。1984年我們開始抓教育,在教育上加大投入,首先抓的是什麼?義務教育。所以從1984年到1994年,國家用了10年的時間,做了一件事叫做普及9年義務教育。在座的各位,如果你出生在85前,生活在農村,基本上你們村裡的小學和初中都是在那個階段怎麼樣?建起來,是這個概念,因為國家的錢全投了。投完了以後,1994年普九驗收完畢,發現初中的畢業的半大小子滿大街流竄;接下來開始抓什麼?高中。各地開始建示範性高中,所以你會發現從94年到99年5年的時間,像黃岡中學,各地市的示範性高中都是在那個階段興旺發達起來的。高中畢業以後,你會發現考大學的孩子有多少?這是前十幾名都考上,剩下絕大多數都怎麼樣?考不上。大學生學歷只有18%,所以從1999年開始,大學特教擴張了10年,一直擴張到2009年。
前武漢大學的校長,劉校長寫了一封信,說大學要再這麼擴招下去,等於職業技術學院,就保證不了質量,不是這樣的。所以2009年的時候停止了大學擴招,大學擴張用了10年 ,先從小學、中學、高中到大學全都完了,發現6歲之前沒人管,所以10年出臺了《國家教育改革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重視3~6歲的幼兒教育,所以我們才迎來了學前教育,也就幼兒園的大發展的十年。
然後到了2019年國家又下了一個文件叫做什麼?今年是託育元年,要開始解決0~3。所以你看到教育發展的規律,你就知道10年做義務教育,5年做高中,接下來10年大學教育再10年,幼兒園,未來10年是託育,這算不算一個好消息?對吧?你說白了在幼兒園這個階段,你就進入了爬樓梯階段;但是在0~3的階段,你很快會趕上電梯紅利,這是個好消息。
0~3跟託育是不是一回事?託育不是一門好生意,如果我們從生意的角度來看待託育的發展,那麼你就會發現做生意想收益只從兩個維度,一個經營本身,對吧?就是我經營能有收益。第二個是從資產本身,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武漢假如10年前房子最低價的時候,你買了5套房子,你這幾年間你啥也別幹,你光把這房子賣了,你是不是都有收益?這叫資產性收益,我說清楚了,所以收益就來自兩種,一種叫經營性收益,一種叫做資產性收益。
好多人就拆二代就面臨什麼樣的情況,它靠資產性的收益富了,然後拿了錢踏踏實實投了一個實業,靠運氣賺來的錢,憑實力把他給挖走了,對吧?推也是這個樣子,為什麼?
我從這兩個維度大家要明白,你看從經營的角度來講,一個託育機構最高的上限人數是多少個?知不知道?在座各位有開託育所的嗎?80以內國家有明文規定,我說清楚了嗎?一個託運機構最高上限是不能突破80的。那麼你就知道了,你80人跟300人,你的經營性收入會大於幼兒園嗎?一定不會。我說清楚了嗎?你就是一個孩子收1萬,你一共才80個孩子,也最多收80萬,他說有上限,所以它的經營利潤一定是很低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託育不是好生意。但是它是一種小確幸,什麼意思?如果我是一個幼兒園老師,或者我是一個有愛心的媽媽,我不想找別的工作,我就想看我的孩子,我在我家附近搞了那麼兩三百平方三四百平方一套房子,成本也不高,我收那麼三五十個二三十個孩子,然後我一年能掙個10萬20萬塊錢,我可舒服。從這個維度來看,他是可以做的,它是一種小小的確定性的幸福,做了自己喜歡的事,順便掙個養家餬口的錢,僅此而已。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講,它的經營性收入還是不行。
第二個我們說到資產性收入,我問大家一句話,你見過幼兒園空房轉讓的嗎?不會吧?因為幼兒園的場地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對吧?幹不下去了,我轉手我總會收回來點本錢,對不對?你託育機構早教中心基本上到最後都是什麼?幹不下去就關門大吉。有人給你付轉讓費嗎?大量的零租金轉讓轉不出去,所以託育系統的資產是沒有價值的,因為本質上它就是個三五百平方五六百平方的一個商鋪,那你要租誰的呢?我說清楚了吧?幼兒園的場地是相對來說,對戶外場地的要求,它是有稀缺性的價值的,但是託育機構的資產是有價值的。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託育真不是一個好生意。如果你從小確幸的角度去進行這種投資是ok的。南方有一大批這樣有情懷的,也就是願意做個小小的幼兒園的,開個家庭多方這種形式的,做託育機構的,應該能活下去。
但是如果從做生意,從投資的角度,這東西堅決不能投。我說清楚了嗎?投了就這麼瞎是。你賣都賣不出去,因為你沒有資產的價值,幼兒園還有轉讓一說,託育絕對沒有轉讓一說的。
所以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是一個壞消息。未來的十年一定是0~6歲綜合一體化發展的一個階段。為什麼我這麼講?也不要忘了我剛才跟你講的一個數據,全國30萬所幼兒園,平均一個園所收孩子多少個?170剩下的房子他會空在那嗎?一定不會他會往下幹嘛?越收年齡段越低。不過0~6歲託育一體化一定是一個國際趨勢,海外也可以如此,國內比較前沿的是上海,上海剛剛出了一個文件,到2022年也就是兩年之後,所有的幼兒園必須要有50%以上實現0~6歲託育的地方,還有大量的鼓勵幼兒園去做託育這件事。
那麼你就知道了未來10年一定是0~6歲發展的一個階段,但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發展很關鍵。
第一個就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我給大家舉例子,這個場地看過了嗎?2000多平。3個託育班,最多60個孩子。如果按一個孩子3000多一個月的收費標準,一年下來基本上200萬。場地費用100萬,基本上經營性的支出的費用是不是也得那麼多?所以這三個託育班是不是能幫助他主要的成本?我說清楚了嗎?然後後面有4個早教教室,一個早教的單體教室最大的容量一間教室是容納150個孩子,因為早教是每個人來一個小時,他們從9點排到下午的6點,大城市甚至排到7點是ok的。 所以他這種流動的方式,一個早教教室最大容量是150個孩子,我們做過測算,如果按150個孩子,一個孩子現在大概是12,000的收費標準,4間教室就是600個孩子,600個孩子,一個孩子12,000左右的收費標準的情況下是多少錢?720萬。我說清楚了吧?即使我們按它完成80%來算合格基本上也就500多萬。那麼這就是主要的利潤來源。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一定要做綜合體,而不是一個單獨的託育機構,這個很關鍵。單純的託育機構可不可以做?可以做,我說的你本身就是經營者,你是一種小確幸的心態來看待他是ok的。如果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一定是要做綜合體,你才能夠有更好的一個收益。本質上來說有幼兒園、有託育機構,這樣的一個組合也是一個很好的綜合體。
再舉第二個例子,大家去看愛潤園的時候,愛潤人的託育和早教跟愛潤園是融為一體的,是非常典型的園中園模式。園中園園所裡面有場地,可以採取多種經營,當然多種經營的前提條件有兩個:第一個你要單獨開門,你一定要單獨開門。第二個就是你一定要拿到兩個不同的資質,就是同一場地採取包容性的這是一種方式。
第二種方式就像我們今天在的這個地方,為什麼我們會選在這開一個綜合體?因為他隔壁是什麼?MOCO幼兒園我們本質上不是想做店中店,我說清楚了嗎?因為MOCO幼兒園所處的區位,它一定是滿人的,600個孩子,他沒有多餘的房舍拿來做別的事情。所以就一定要在幼兒園周邊的區域裡面再開一個綜合體,跟幼兒園形成一個優勢,互補。
我們在江蘇的宿遷也是這樣,海天園規劃的是什麼班?我們給他改了12個標準班,但是你說他現在是多少孩子?450,所有的能裝孩子的地方全給我裝上孩子,所以我好幾年都沒有再去過,為什麼我不能看見那樣的情景,但是你沒有辦法,這個時候他如果再做增值怎麼做?我們就在園所旁邊的門面房裡面再拿一個這樣的類似的綜合體,它一定要形成這樣的多種經營的優勢,才能夠有效,就是我剛才講到的第一點,要發生經營模式的改變,這叫產業升級。
第二個,除了經營模式的改變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管理的方法,經營的方法也需要改變。這就關注到了第二個問題。我給大家講做教育一定要看政策的。第一個政策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這個綱要就意味著我們的幼兒園數量快速增加,我們所有現在感受到的競爭壓力,園所數量的劇增都跟第一個文件有直接關係。
第一個文件用了10年之後,第二個文件是在去年的2月23號出臺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計劃》,它的總體目標裡面,你看明確提出了8個發展目標,其中跟我們有關係的是第二條,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因為現在我們的數量肯定是已經普及了,質量在哪?所以接下來未來10年一定發展質量,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明白它就是通過這三種管控手段,商業模式和重新定義規則,做質量升級才是我們未來發展方向,所以你會發現現在真正的關注託育的機構多嗎?願意給託育提供產品的資源,資金的機構也很多,包括幼兒園在內,但是有質量管控系統實際上是很少。
所以明白這一點之後就知道了我們未來要靠我們質量提升來提高我們的經營效率,這是我們唯一的出路。這是我剛才跟大家分享的介紹的內容,基本上就是介紹了我的個人的一個研究方向,陽光雨露的發展的一個前景,以及我們對整個形勢的一個判斷,大家心裡有個數。
所以大家可以跟我們一起看,走進陽光雨露;可以跟我們一起學,我們共同在私董會上探討定位課程;也可以跟我們一起幹,在你的區域或者有陽光雨露的區域,我們形成互助的優勢,共同迎來陽光雨露,迎來整個學前教育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