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輔導這種形式在我國雖然開展了一段時間,但水平參差不齊。在研究中,輔導人員的活動設計水平也有較大差距。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教師在設計、性質、目標和對象上要全面考慮,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輔導人員的知識水平,是否受過系統訓練,都影響活動的設計,最後也會影響到輔導效果。院系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要特別注重互動性、實踐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團體心理輔導方法主要有:
角色扮演法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種很重要和常用的技術。20世紀20年代,為了培訓有效的生產領班,心理學家莫雷諾根據他自創的團體心理治療技術——心理劇改變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訓方法,其方法是讓團體成員依據一定的故事情節,簡單模仿故事中的人物,體驗不同的社會角色,達到理解他人、增進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不同技藝和觀念、增進人們之間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來研究困難情境中不同行為的可能結果的優點。此法對於大學生增強人際關係尤為有效。
在實施角色扮演法時,受訓者扮演分配給他們的角色,並獲取有關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際關係的問題)。當然,在進行角色扮演時,學員對他所進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難,對學員在培訓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隨著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角色扮演這一沿用至今的教學方法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展現出來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訓的實用性。
安排一定的訓練任務,要求組員按時完成,以達到養成良好行為、克服不良行為的目的。其中行為訓練法應遵循從易到難、示範性、及時強化原則。其程序為情景的選擇與描述——確定訓練目標——團體討論——提供示範——正式訓練——總結與評價。
是通過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組員扮演。心理劇是一種以現實生活為模式的團體心理輔導方式。它以特殊的戲劇化形式,讓參加者通過演出這個角色,體驗到一些以前沒有意識到的情感和態度,並達到宣洩情緒、減輕壓力的目的。在大學校園當中,可根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問題編排一些反映實際情況的校園心理劇,通過誇張的藝術表現形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達到思想上的碰撞、心靈上的共鳴,以取得較好的心理輔導作用。
此類心理輔導是以「遊戲」作為中介,使成員的內心世界投射出來,進而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心理遊戲在西方發達國家早已流行,最近幾年才進入中國。心理遊戲進入高校課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種新嘗試。當代大學生因為價值觀的多元化,加上社會競爭激烈,他們對生命的思考、對周圍存在的關懷已開始慢慢淡化。開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遊戲活動,一方面可以調動起學生切身參與的樂趣,體驗到意外的發現;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遊戲活動喚起當代大學生對生活的激情,對周圍人的關注,對父母的關愛,極大地衝擊了個體的人生價值觀念。
音樂可以說是最能表現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的藝術形式。藉助音樂旋律的節奏,可以調節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使之趨於和諧、平衡並逐漸向健康發展。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豐富情感,有利於人格的健康成長。其原理是運用音樂體驗的形式,幫助被治療者達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機制是審美反射的生理機制和聯想的認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過程。音樂治療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起著調節情緒,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