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

2021-01-07 科學網

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53:33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Jenny P. Y. Ting研究組,利用輻射倖存者的多組學分析發現能夠輻射保護的微生物和代謝物。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0月30日出版的《科學》上。

研究人員調查了從高劑量輻射中恢復到正常壽命的小鼠種群。這些「精英倖存者」擁有獨特的腸道菌群,這些菌群在輻射後壯大,並在無菌和常規飼養的小鼠中免受輻射引起的損害和死亡。細菌類群Lachnospiraceae和Enterococcaceae成員的豐度升高與放射後造血功能恢復和胃腸道修復有關。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細菌在接受放療的白血病患者中更為豐富,並且這些患者還表現出較輕的胃腸道功能障礙。

在這項研究中,代謝組學揭示了精英倖存者糞便中微生物來源的丙酸和色氨酸代謝產物的濃度增加。這些代謝物的使用可引起長期的放射防護,減輕了造血和胃腸症候群,並降低了促炎反應。

研究人員介紹,電離輻射會導致急性輻射綜合症,從而導致造血、胃腸道和腦血管損傷。

附:英文原文

Title: Multi-omics analyses of radiation survivors identify radioprotective microbes and metabolites

Author: Hao Guo, Wei-Chun Chou, Yunjia Lai, Kaixin Liang, Jason W. Tam, W. June Brickey, Liang Chen, Nathan D. Montgomery, Xin Li, Lauren M. Bohannon, Anthony D. Sung, Nelson J. Chao, Jonathan U. Peled, Antonio L. C. Gomes, Marcel R. M. van den Brink, Matthew J. French, Andrew N. Macintyre, Gregory D. Sempowski, Xianming Tan, R. Balfour Sartor, Kun Lu, Jenny P. Y. Ting

Issue&Volume: 2020/10/30

Abstract: Ionizing radiation causes acute radiation syndrome, which leads to hematopoietic, gastrointestinal, and cerebrovascular injuries. We investigated a population of mice that recovered from high-dose radiation to live normal life spans. These 「elite-survivors」 harbored distinct gut microbiota that developed after radiation and protected against radiation-induced damage and death in both germ-free and conventionally housed recipients. Elevated abundances of members of the bacterial taxa Lachnospiraceae and Enterococcaceae were associated with postradiation restoration of hematopoiesis and gastrointestinal repair. These bacteria were also found to be more abundant in leukemia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otherapy, who also displayed milder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our study in mice, metabolomics revealed increased fecal concentrations of microbially derived propionate and tryptophan metabolites in elite-survivors.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se metabolites caused long-term radioprotection, mitigation of hematopoietic and gastrointestinal syndromes, and a reduction in proinflammatory responses.

DOI: 10.1126/science.aay9097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6/eaay9097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小柯機器人—科學網
    腸道微生物或可防輻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53:33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Jenny P. Y. Ting研究組,利用輻射倖存者的多組學分析發現能夠輻射保護的微生物和代謝物。
  • Microbiome:野生哺乳動物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對核汙染的反應
    相比於CEZ外部的田鼠,CEZ內部的田鼠的皮膚菌群群落表現出更高的相似度,而地理區域對田鼠皮膚菌群的影響大於輻射;與皮膚菌群不同,田鼠的腸道菌群群落結構與接受輻射的水平顯著相關,且輻射的影響大於地理區域。
  •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4 22:55:03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Willem M. de Vos小組發現,剖宮產嬰兒的母體糞便微生物菌群移植可迅速恢復正常腸道微生物發育
  • 微生物可以吃掉輻射?
    爆炸產生的有害輻射,使得車諾比核電站周圍的區域在大約2萬年之內,仍不適宜人類居住。然而,核電站的令人擔憂之處不僅僅在於爆炸。如何處理核反應堆產生的核廢料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核電站的動力來自於高放射性元素(例如鈾)。這些元素又會分解為其他放射性元素。鈾和其副產物釋放的電離輻射可以改變我們的DNA。長期暴露於核輻射之下,更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 腸道或者血液,腸道微生物在體內的位置決定了你的免疫能力
    另一位研究者 Ganal Vonarburg 解釋說,「根據相關微生物及其在體內的位置,效果完全是可以預測的。這表明腸道微生物在我們受到嚴重感染之前就掌管了我們體內抗體的發展,這個過程當然不是隨機的。」與血液中的抗體(IgM 和 IgG)相比,腸內膜中的抗體(IgA)有不同種類。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腸道微生物現在認為是人體的一個新「器官」。而腸道微生物生態的研究近十年來也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但是腸道微生物研究存在的重要的瓶頸在於樣品的採集。對正常人來說,除了收集糞便之外,小腸、升結腸、橫結腸等部位的取樣幾乎不現實。另一方面,由於腸道細菌受到外部環境和宿主腸道環境的雙重影響,如何區分外部環境和腸道內環境對腸道菌群的作用變得十分重要。
  • 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可預示結腸癌預後
    研究揭示腸道微生物可預示結腸癌預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8 14:59:04 法國國家醫學研究所(inserm)Laurence Zitvogel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腸道微生物能影響腦發育嗎?
    耐克邁耶興奮地看著從孩子們糞便中取得的微生物——寄居在他們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群組,她想知道嬰兒的腸道微生物是否能影響他們的腦部發育。  關鍵銜接項目  耐克邁耶的研究是個起關鍵銜接作用的項目。以往研究大多是利用動物實驗,將它們飼養在乾淨的、沒有微生物的環境中。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本文總結了人體腸道中病毒、真核生物、細菌和宿主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微生物群的失衡可能導致的疾病如肥胖和克羅恩病等,以及微生物環境在人體內的成熟過程,期望有助於診斷和治療與腸道微生物失衡相關的疾病。1 人體腸道微生物人體的微生物主要分布在體表[1]、腸道和口腔[2],微生物的種類及數量構成是不同的。其中,腸道中的微生物數量約為機體自身細胞(1013)的10倍,在自然界中,結腸中分離出的微生物密度最高,人體糞便乾重的 60%為細菌。
  • BioRxiv:單細胞水平檢測腸道微生物
    2020年2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生活在我們腸道中的腸道微生物群在控制新陳代謝和減少肥胖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風險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我們的飲食中添加某些形式的纖維,例如菊粉,能夠促進有益微生物生長並調節其平衡以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 飲食可通過翻譯後修飾影響小鼠腸道微生物蛋白質組
    飲食可通過翻譯後修飾影響小鼠腸道微生物蛋白質組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8 15:26:37 美國哈佛大學Wendy S.
  • 腸道微生物共同作用加劇脊髓炎症
    腸道微生物共同作用加劇脊髓炎症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4:47:52 日本綜合醫學科學中心Hiroshi Ohno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共同作用加劇脊髓炎症。
  • 治療腸道或可改善抑鬱症:微生物菌群如何影響大腦
    BBC的「微生物與我」系列科普已經分析了多種關於腸道菌群對人體好壞的論調,但要說它們可能與精神健康有關,可能最令人難以置信。這些以消化道殘餘物為食的微觀清道夫怎麼可能影響我們的大腦呢?該系列的其它文章中提到過,這些研究發現中有些可能言過其實、聳人聽聞了。但距菲利普斯的實驗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如今「腸道-大腦」論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
  • 近期腸道微生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我們正試圖了解腸道微生物如何與諾如病毒相互作用,以尋求新的治療策略。【2】PNAS:腸道微生物紊亂導致腸癌的發生doi:10.1073/pnas.1912129116最近,來自法國Collège大學微生物系的一項研究證明,腸道菌群失衡會促進大腸癌的發作。
  • Science16S+代謝組學如何進行識別輻射倖存者的輻射防護機制研究
    ,發現了具有防護作用的特徵微生物菌群和代謝物,首次探究腸道菌群對放療輻射的保護機制,為其臨床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為了確定腸道微生物群是否對精英倖存者具有特異性,作者在輻射後第290天對糞便微生物進行了高通量16S rRNA基因測序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精英倖存者與對照組相比具有獨特的微生物群落(圖1B)。可通過UniFrac差異距離分析(圖1C)進一步量化數據,並得到微生物分類單位的熱圖(圖1D)。從這些結果可推測:特定腸道菌群可以防止輻射損傷。
  • > 防輻射面料
    防輻射面料分為金屬纖維防輻射面料、銀纖維防輻射面料、彩色銀纖維防輻射面料、蠶絲銀纖維面料、其他科技面料。金屬纖維防輻射面料:金屬纖維含量在30%左右,經中國上海測試中心的檢測表明電磁波屏蔽效能達32.2db,屏蔽率可達99.9%以上。
  • 調理好腸道菌群隨時可「瘦身」
    人民網上海9月18日電 2013年《科學》雜誌評選出的科學領域年度十大突破中,「微生物與健康」榜上有名,圍繞微生物群與人體健康的研究已成為學界熱點。9月18日,上海市科協第十二屆學術年會綜合學術研討會——腸道微生物群與健康專場在科學會堂召開,來自臨床研究、基礎研究的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濟濟一堂,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探討關於腸胃的那點事兒。
  • 寶寶的免疫力好不好,媽媽的腸道微生物是關鍵
    ,從我們出生開始,我們自身的腸道微生物就在一點一點塑造我們的免疫系統。這些厲害的科學家們來自於瑞士伯爾尼大學,他們發現如果在鼠媽媽的腸道內塗抹些細菌,這對新出生小鼠的先天性免疫系統會有一定的影響。實驗選用的細菌是微生物界大家都很熟悉的「老朋友」——大腸桿菌E.coli,不同的是,實驗人員賦予了它神奇的「自動消失功能」,在植入鼠媽媽腸道內後,E.coli會逐漸減少並在子代小鼠出生前消失,這樣就能保證子代小鼠出生的時候是無菌狀態。
  • Nature:母乳保護新生兒免受感染 源頭竟是母體腸道微生物
    哈佛醫學院近日發表在《Nature》上的最新研究表明,這種保護作用至少部分來自母體腸道中的微生物,這種特定微生物產生的抗體會通過乳汁和胎盤傳遞給後代,以保護新生個體免受大腸桿菌的感染。研究人員觀察到,具有母親的保護性抗體的小鼠比沒有此類抗體的小鼠對大腸桿菌感染的抵抗力要強得多,它們的腸道中的大腸桿菌含量少了33倍。
  • 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
    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英國NERC中心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acterial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urnover within the Intestines of Developing Zebrafish」的文章,以模式動物斑馬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斑馬魚腸道微生物群落構建及演替新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