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版數字報-小組作業緣何「組」不起來

2020-12-12 新民晚報數字報
  張曉清 潘顏 (上海交通大學) 本版圖片 視覺中國

  臨近期末,課程結課給同學帶來了很大的壓力。除了從小學起就熟悉的期中、期末考試外,小組作業也是一種大學裡常見的考核方式。小組作業因為可以鍛鍊成員溝通和合作能力的優勢受到眾多大學老師的追捧。但其是否真如想像的一樣,可以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呢?

  剛進大學時,面對從前很少接觸的這一考核形式,同學們常對小組作業充滿期待,對和同學們一起合作完成作業的模式充滿了好感,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曾經備受推崇的小組作業卻成了同學們最害怕遇到的考核方式。 

  考驗組員間同學情誼

  「如果你沒有因為小組作業和同學吵過架,則你的大學生活不夠完整。」在大學,為小組作業吵架甚至已經成了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每個人身邊幾乎都會發生因小組作業而出現友情危機的情況,期末時的朋友圈也總能刷到那麼幾條抱怨小組成員的內容,同學們常常因為作業分工的問題產生不快,即使不撕破臉皮,也難免會產生隔閡。「划水」「抱大腿」等行為一次次地考驗著同學間的友情,同學們一邊痛恨著不出力的「划水者」,一邊又期待著能「抱到大腿」,體驗一次不勞而獲。平日裡上課積極發言的同學在組內討論時卻充當「甩手掌柜」,熱鬧的微信群在問及分工進度的時候突然「沉默」,一臨近交作業的截止日期就頻繁以各種理由推託……最後要麼是組長在截止日期的前一晚通宵獨自做完所有作業,要麼是組員們被組長威脅著不情不願地胡亂了事,然後「相忘於江湖」……

  頻頻落入責任分散效應

  喬治·華盛頓曾說過:「我的觀察是每當某個任務一個人就可以完成,兩個人就會做得更差,三個或更多人時則幾乎沒什麼行動。」我們常常無法在小組作業上做到最好,仿佛所有人的能力一遇到小組作業就大打折扣。這些現象或許可以用責任分散效應來解釋。當群體規範和內聚力失調時,人們可能覺得團體中的別人沒有盡力工作,或認為個人的努力難以衡量,與團體績效之間沒有明確的關係,故而降低個人努力。當同學們聚在一起完成一個作業的時候,便很容易受到責任分散效應的影響。最後,在全體默契的拖延下,再次落入吵架、趕死線的惡性循環中。

  評價模式助長作風

  責任分散效應也並非不可避免,但老師對於小組作業的評分模式助長了同學間這種「推鍋」的行為。比如,最常見的給分模式是按照小組作業的整體效果給所有組員評一個相同的分數。在所有人都是一個分數的情況下,付出更多努力完成作業便成為了一件「不划算」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可以付出最少的努力,輕鬆地拿到一個分數。一些對小組作業的不良風氣有所了解的老師會提出給組長更多的分,卻反而加深了其他組員的不滿情緒,成員們往往出於「公平」的原因,理直氣壯地拒絕完成組長分配的工作,使得小組作業完全成了組長的個人作業。

  他山之石或可借鑑

  在國外,許多課堂的教授在布置的小組作業時間結束後,會給每位學生一張調查表,看看每個學生貢獻度有多少。這時,你如果有任何意見,都可以通過該方式表達給教授。這種模式或許對小組作業的積極性和公平性有所幫助。在成立小組之前,應當制定小組章程,包括小組願景、小組價值觀、小組決策規則和小組交流方式等。在工作進行之前,指派小組角色。每一位小組組員需要各盡所能、各司其職,只有作出明確合理的分工,才能有良好順利的合作。分配角色時,要儘可能詳細地描述角色的任務,讓小組作業能夠發揮出本應具有的功能。

相關焦點

  • 「組」不動的大學小組作業
    在楊武看來,小組作業簡直是「組長不動沒人動,小組永遠一動不動」。那麼,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小組作業又該如何「動」起來呢? 小組作業「江湖險惡」 儘管熬得辛苦,但楊武的努力沒有白費,4份小組作業中,1份拿到全班最高分,另外3份的分數也排在各小組前列。
  • 校園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
    小組作業已經成了大學生群體裡的一個「民生問題」,既能反映學生群體的狀態,也是一面可以照見學生考核、教學管理的鏡子。在高校,小組作業頗得老師們「恩寵」。它們作為課程的平時成績或者期末考核,要由幾名學生協同作戰、共同完成,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溝通等能力。
  • 大學生小組作業實力避坑指南!不看後悔!
    上大學之後,最頭疼的莫過於小組作業了。沒有經歷過小組作業的人會覺得還好啊,不就是幾個人做一份作業嗎?這有什麼?但其實,小組作業處理得好的話還好,處理得不好就是組長自力更生,然後惠及四方,一帶八路。為什麼現在很多大學生做小組作業時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的問題?那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1. 組合親密,不好翻臉一般組隊大家都會選擇同寢室的,或者比較熟悉的同學一起組隊。在這其中,必然有能力強的和能力弱的,有比較上心想拿高分的,也有無所謂分數的。
  • 「組」不動的大學小組作業: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在楊武看來,小組作業簡直是「組長不動沒人動,小組永遠一動不動」。那麼,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小組作業又該如何「動」起來呢?  小組作業「江湖險惡」  儘管熬得辛苦,但楊武的努力沒有白費,4份小組作業中,1份拿到全班最高分,另外3份的分數也排在各小組前列。
  • 大學生的小組作業為什麼建議熟人組隊,網友:現實太骨感!
    大學生小組作業,是大學生在校內都會遇見的事情,一般是老師布置的結課作業,這份作業是對本學期課程內容的的總結和升華,老師有具體的框架和要求,同學們在框架內進行分工與和合作完成小組作業。那麼小組作業應該怎樣進行組隊呢?
  • 思考——大學小組作業
    上一篇文章,我說了大學小組作業的看法,而這一篇文章,我將從我個人的視角,談一下我們該如何看待小組作業!首先我們要清楚大學小組作業的目的。其實來到了大學,手寫作業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更不能滿足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社會更加需要社會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大學像是一座橋,我們大學生就是走在橋上的人,橋的一邊是學校,橋的另一邊是社會,大學正是能讓我們更加順利地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因此,在大學,最要緊的是培養我們適應社會的能力!
  • 你永遠叫不醒小組作業裡划水的人!
    上大學後 大學課程的練習題相對於高中來說會少一點但是許多課程都加了一項實踐作業 它叫做:小!組!作!業!被小組作業支配的恐懼 你還記得嗎?
  • 大學課堂愛布置小組作業
    小組合作的益處多多,除了培養合作意識外,還可以增強責任感、加強自學能力,培養積極主動性格。此外,團隊合作還是一個認識他人,認識自己的過程。只有認識自己的長處,認識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才能找到自己擅長的位置,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  小組作業遭學生不滿?  前段時間,曾大學生在朋友圈抱怨說:「小組作業是世界上最噁心的作業」,紛紛引來不少同學點讚。
  • 當代大學生小組作業展示現狀,學姐血淚教訓:這3點,能避則避開
    文|小包讀書間高中及以前的學習成績是用期末分數來衡量的;到了大學,衡量成績的標準不僅僅是考試分數,它還包括平時成績(出勤率、作業完成度等等方面),而最常見的平時成績考核就是小組作業,也就是老師會要求5-9個人分成一個小組,然後合作完成作業。
  • 被「小組作業」支配的恐懼,我到現在還記得!
    組!作!業! 被小組作業支配的恐懼 你還記得嗎? 小組作業,又稱大作業,是一種多人合作完成任務的新型教育模式,廣泛應用於大學課堂。 分好組後 小組作業就開始了 通常它被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 大學裡讓人頭疼的小組作業!大學生:不想當組長
    正在上大學的你們,不知道有沒有和學長一樣,因為小組作業而煩惱過?經常看學長文章的同學應該都清楚,這裡就不多介紹了。這篇文章,我們就來一起說一說,怎樣做好小組作業?組長應該如何分配任務呢?第一:組長的煩惱我們大學小組作業,基本上是八個人一組,最多的時候是十個人一組。因為有些時候是三個班一起上課,有些時候是五個班一起上課,情況是不一樣的。我們寢室都是一個班的同學,然後我們基本上是一個寢室為單位,做一組。有時候,可能還要加入兩個其他寢室的同學。
  •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
    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是指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旗下的《中大學生報》,因為其「情色版」的內容受到報章報導而於2007年5月所引發的一連串事件
  • 大學裡的小組作業,讓我看清了太多人!
    有道是:「小組作業見人品。」現在獨自熬夜趕作業留下的淚,都是當年分組時腦子進的水。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事: 做作業答應得好好的同學,說消失就消失。電話不接,簡訊不回。
  • 「你永遠叫不醒小組作業裡划水的人。」
    大學生的思想國小組作業,被不少人戲稱為「小組作孽」。忙的人,忙到窒息;閒的人,無所事事。你經歷過小組作業的絕望嗎?你是否也在為小組作業裡划水的同學抓狂?你永遠叫不醒小組作業裡划水的人。最近,有一個學長在朋友圈和QQ空間發尋物啟事,他的U盤掉了。他向來是一個細心嚴謹的人,在大學三年都沒掉過東西,卻一掉就掉了重要的U盤。了解事情原委之後,才知道原來是小組作業惹的禍。
  • 與法國人做小組作業是什麼體驗?
    顧名思義,小組作業即是幾個人一組,在規定的時間內,根據課程、教授的要求在給出或自選的課題下進行研究分析,通常以寫報告及做presentation的方式進行研究成果展示。國內的大學中,這種作業方式似乎並不盛行,然而在法國,小組作業簡直是家常便飯,有相當大比例的課程需要做小組作業。有的老師會將它計入平時成績作為參考,有的則直接當做結課成績,小組作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大學生小組作業成災難性合作?網友表示:都是這樣過來的
    小組作業,指的是多人合作完成課程任務,共同完成一項作業或展示,這一教育方法廣泛應用於大學的課堂。這本是一個考驗學生利用知識和培養協作精神的好辦法,但是區別於開始的初衷,這種小組作業成為了大學生口中的「災難性合作」,知識沒有系統學好,合作精神也沒體現,同學關係也惡化的很嚴重。
  • 大學裡的小組作業,你怎麼看?
    大學生的思想國「同學們,咱這門課有一個團隊合作的實踐報告作業……大家課下討論一下,確定好小組名單交給學習委員,可以開始準備做了呦,非常鍛鍊大家的合作能力,祝你們期末都取得好成績~~~」啊啊啊!上了大學,沒有了固定的教室, 沒有了固定的同桌,卻有了小!組!作!業!
  • 「小組作業是大學生活裡最令人作嘔的事之一。」
    很多作業的成績是按組打分全組相同的,並不是每個成員的工作都是被監控、可評價的,既然做多做少都是一樣的結果,我好像在小組中也沒那麼重要,誰又甘願比別人多無償付出一些呢?   不同的老師對小組作業的打分有不同的實施細則,我經歷過的大多數小組作業採取小組統一分數形式,也有一些老師輔以組內互評、個人作業、分工細則、展示表現等指標調整組內成員的分數。
  • 澳大學分派小組作業 留學生被指拖後腿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劉洋】 據外媒《今日阿德萊德》10月20日報導,澳大利亞不少大學採取小組作業的方式,學生合作完成任務,並獲得相應的學分。然而有不少澳大利亞本土大學生表示,部分英語水平比較低的留學生拖了小組的後腿。這種小組作業的方式意味著勤奮認真的學生帶動懶惰的差生。
  • 為小組作業獨自熬夜流下的淚,都是當初分組時腦子進的水…
    而小組作業背後的「江湖」也令人擔憂:有學生稱期末小組作業是一部虐心大戲:「三年閨蜜能反目成仇」「讓友人變路人,路人變仇人」「簡直是破滅友誼的大神器」……甚至有學生認為小組作業是一面「照妖鏡」,稱「小組作業見人品」。「要是能少點套路,多點真誠,也不會那麼心累了。」在楊武看來,小組作業簡直是「組長不動沒人動,小組永遠一動不動」。那麼,小組作業為何「組」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