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博物館
澳門最知名的葡萄酒博物館,位於澳門新口岸之旅遊活動中心內。1995年12月15日對外開放。博物館分為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歷史區、酒窖、展覽區三個展區,通過地圖、文字、照片、葡國彩繪磚、錄像等向參觀者介紹有關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發展歷史,同時營造了葡萄酒的釀製場景。遊客在這裡不僅可以體驗酒的文化,了解酒的文明,還可以免費品嘗美酒。
澳門半島
澳門半島是組成澳門的四部分之一,是澳門居民的主要聚居地,也是澳門最早開發的地區,有超過四百年的歷史。位於澳門半島的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澳門半島在數千年前為海上的一個小島,是萬山群島的一部分,後來因珠江口西側的泥沙淤積,令珠海和澳門之間形成了一個連島沙洲(現址於今日的關閘),澳門島才開始與中國大陸相連,加上多年的填海形成今日的澳門半島。澳門半島的最高點為東望洋山北峰,海拔高度約為93米。
凼仔島
凼仔古稱潭仔、雞頸、龍環、龍頭環,位於澳門半島以南,西面與珠海市的小橫琴隔海相望。冰仔島為東北至西南走向,東部為大冰山,西部為小冰山,中部是平地。冰仔島原只是個彈丸之地,由大冰仔和小冰仔兩個小島組成。後來由於泥沙淤積和人工填海,將兩座小島合二為一,使冰仔島的面積達到6.3平方千米。現在的西沙、平民屋、賽馬場、松樹尾及中心市區等地均為填海所得。與澳門半島相比,冰仔島人口密度小,綠化面積大,生態保護得好,較適合人類居住
路環島
路環島,位於澳門冰仔島之南約2千米,島西面是珠海市的大橫琴島,相距最窄處不到300米。島上丘陵起伏,地勢為全澳最高。路環島古稱「過路環」,顧名思義是一條馬路環繞著一個小島,該島中部是山丘,多森林。這裡建有石排灣郊野公園和媽祖文化村,在這裡可以見到一尊巨大的媽祖像。只有小島邊沿環繞著一條馬路,有人聚集居住。南部有兩個沙灘:黑沙和竹灣。黑沙海灘較大也較有名氣,是澳門著名的風景名勝,有很多遊客到此參觀。該島還有一個聯生工業區、一個袖珍的深水港(九澳港)。在凼仔島與路環島之間有座長2225米的跨海大橋。這裡離半島較遠,人口較少,但這裡環境幽靜,山巒起伏,樹木繁茂,公園較多。
民俗文化
澳門擁有特殊的歷史和位置,東西方文化在其體內共融,從而發展成一個國際化的都市。從飲食來看,多元文化更鮮明。葡式蛋撻是澳門小吃中最常見的一種,外脆內甜,嫩滑的蛋漿入口即化,美味可口。不想吃西式的,也可以來個中式的,盛記白粥香滑爽口,佐以小店的油條,就是一份相當不錯的早餐。還有澳門豆撈,雖是火鍋,但卻清淡不上火。源自臺灣的帝鉤碳烤胡餅,現包現烤,皮脆肉嫩,也深受人們喜愛。
臺北
每個城市都有不一樣的風景,每個風景都是一張獨一無二的明信片,臺北也一樣。臺北市位於臺灣島北部的臺北盆地,作為臺灣最大的城市,臺北是臺灣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200多萬,其中有70%的人,都是來此尋夢的他鄉異客。臺北,如北京一樣,承載了太多人的夢想。狹窄的街道兩旁,是許許多多繁體字廣告牌,是淅淅瀝瀝滴著雨的傍晚的屋簷和清晨積水的馬路。縱使你從沒來過這裡,也會因為偶像劇的種種畫面而對這裡倍感親切。軟糯的閩南語輕而易舉地將你融化在這座城市的氣場裡,也許在這個時候,你才發現隱藏在主流風景之外的、滲透進城市每一個角落的生活趣味。與這些古樸氣息相反的是,臺北同巴黎、上海這些國際大都市一樣,是臺灣最國際化、最具國際知名度的城市。這裡從不缺乏摩登時尚的青年和快節奏的時尚生活。朝九晚五的工作,通宵達旦的夜店,衣著光鮮的都市麗人,還有日系裝扮的少男少女,處處都在彰顯著臺北現代都市的氣息。加之悠久的歷史文化,徜徉於人潮中,會讓你忘記時空,甚至你自己。
臺北小巨蛋
就在臺北這個古樸卻又充滿國際化氣息的城市裡,孕育了一座國際性大型綜合體育館——臺北小巨蛋體育館。它位於臺北市南京東路和敦化北路的交接口,是這座城市的地標,以鈦金屬板為屋頂,俯瞰,它像一隻巨大的雞蛋,極具現代感。小巨蛋分為主館和副館。主館為多用作體育館,可以滿足多項展覽、運動競技、演唱會、藝術表演、集會等大型活動地開展,觀眾席位多達1500多個,具備遠、中、近等三種伸縮舞臺呈現方式;副館由溜冰場、健身房、舞蹈教室、壁球場等組成。跟香港紅碼體育館一樣,小巨蛋雖然作為一個體育館而存在,實際上很少有體育活動在這裡舉行,卻經常有不少歌星在此舉行演唱會。
很多歌手也以能夠在體育館舉行個人演唱會為榮,臺灣藝人羅志祥是第一位在臺北小巨蛋開個人演唱會的歌手。背著一把吉他,停留在每一個可以停留的角落,是每個大都市有著音樂夢的年輕人的共同寫照。臺北是李宗盛、羅大佑、伍佰、五月天、陳綺貞這些人物夢想的開端和高潮,卻永遠不會有尾聲。那些繼續在茶餐廳演繹民歌的女子;那孜孜不倦地在地鐵口沉醉在自己歌聲裡的男生,也許未來的某個時候,他們的身影會在臺北小巨蛋的舞臺久久停留。
「臺北故宮博物院」
佔地總面積約為0.16平方千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是一座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它的原名為中山博物院,號稱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是收藏中國文化歷史物證最多的地方。中間的博物院大廈是博物院的主體建築,樓高四層,大廈兩旁是兩座三層殿式建築。博物院大廈的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侯家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銅器、瓷器等則被安放在第二層;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等;各種專題特展則只在第四層舉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包括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是中外人士到臺灣旅遊的重要參觀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