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20-12-17 人民網

  澳門手信博物館外景。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手信是什麼

  手信,在臺灣也稱作伴手禮,往往指人們外遊時為親友買的小禮物。除當地土特產品外,手信也可以是有當地特色的T恤衫、鑰匙鏈、冰箱貼等,並非價值不菲的名貴物品。

  澳門街,有種古早味。百多年來,這種「手工製作,炭火烘焙」的香味,一直吸引著外來遊客——從當年的香港人到如今的內地人。從最出名的杏仁餅、雞蛋卷、老婆餅、雞仔餅,到永遠都吃不膩的豬肉乾、花生糖、腰果糖……都是澳門手信的關鍵詞。

  其實最初澳門餅食並不具備手信的功能。上世紀30年代,澳門的工商業以客貨運碼頭為中心,形成舊澳門最繁榮的商圈。為滿足區內的飲食需求,內港一帶的大街小巷陸續出現不少餅店,制餅業漸成規模,並迎來行業發展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幾十年來,大多數餅家前店後廠,都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

  對於那些漂洋過海的人們來說,回味澳門的杏仁餅,無異於回味故鄉的味道和濃厚人情味。杏仁餅、老婆餅等傳統餅食不再是簡單的充飢之物,逐漸成為離澳訪親的人們必帶的一種禮品,澳門手信業隨之逐漸成形。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細究起來,據說現在澳門手信的「龍頭老大」杏仁餅來自內地,豬肉乾則最早是新加坡特產,但都在澳門得以發揚光大,小本生意的糕點業也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分店從澳門半島開到離島。創辦於1935年的咀香園最早不過是清平街上一間餅屋,從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間,這家老字號始終只有一間店鋪。回歸之後,咀香園的分店幾乎一年一間,至今已有10多間分店。而鉅記回歸前是一家只有2個員工的「走鬼檔」(流動)鋪,如今在澳門也有20多家分店,甚至發展到新加坡,成為跨國品牌。

  為了量產,為了衛生,為了品質穩定,澳門各手信大號的生產流程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師傅變了廠長,機器取代人手。一位入行30多年的老師傅,西餅店、唐餅鋪都做過,見證了這些年來澳門手信業的轉型發展:「舊時做唐餅,幾個師傅圍住一張臺,杏仁餅、花生糖,什麼都在那裡完成。但人只有一雙手,不可能做太多。今日不同了,全部由生產線做,產量大了15至20倍。」難怪咀香園第三代掌門人黃若禮感慨:「如果不是回歸,手信業已經是夕陽產業,哪有鹹魚翻身的一日。」

  由此了解手信的過往

  澳門手信已有過百年歷史,手信博物館卻開張不過7年。為傳承澳門本土文化,保留珍貴歷史,鉅記餅家早在2009年就有意籌建一所與手信有關的博物館,並開始收集過往手信業的各式物品。2011年7月19日,在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旅遊局、文化局等官員的見證下,全球第一家以手信為題材的博物館開幕,由香港著名電影人、作家兼美食家蔡瀾題寫館名。

  手信博物館藏身於著名世遺景點媽閣廟附近的一間鉅記店鋪裡,外牆設計融入了澳門中葡文化特色。展館收藏了150多件與澳門手信有關的物品,有過去晃記餅家及英記餅家月曆鐵牌、百多年前的價目表、手信和月餅包裝紙、手信盛載器皿等。熟悉的包裝,熟悉的制餅工具,熟悉的老餅店……勾起長輩們的舊日回憶,勾起了舌尖上種種熟悉的味道。

  鉅記餅家以花生糖起家的手推車放在醒目的位置,當年,他們正是憑著這一輛手推車走遍大街小巷,把花生糖的香味傳得街知巷聞。現場還配置了三塊應用實景技術的互動屏幕、電子互動小遊戲等設施,讓市民、遊客進一步了解昔日澳門的手信業、老一輩澳門人的生活和手信的製作過程。

(責編:馮粒、袁勃)

相關焦點

  •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澳門手信博物館: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2018-04-12 10:30本報記者 蘇 寧攝  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知行港澳)  本報記者 蘇 寧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了: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 知行港澳: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分店從澳門半島開到離島。創辦於1935年的咀香園最早不過是清平街上一間餅屋,從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間,這家老字號始終只有一間店鋪。回歸之後,咀香園的分店幾乎一年一間,至今已有10多間分店。
  • 澳門必吃四大美食 美好記憶留在心田
    澳門雖小,卻美食遍地。無論是老街古巷之中,還是大大小小的酒店之內,隨處可見來自世界各地的美食。除了粵菜和土生葡菜,這裡薈萃了東南亞、臺、日、韓以及歐洲、美洲、非洲等全球眾多國家和地區包羅萬象的特色餐飲,使人們在盡情享受舌尖上的澳門之時,感受不同國度的飲食文化。
  • 澳門手信裡的傳統與鄉情
    (資料圖)   在澳門,縱橫街巷間美食隨處可遇。而離開澳門之時,人們總免不了帶上葡撻、杏仁餅、雞蛋卷、老婆餅、花生糖等被澳門人統稱為「手信」的精美餅食。這些「可以帶走的味道」成了澳門新的城市名片,一些品牌漸漸被遊客所熟知,也有些老店因為堅持手作成為美食風景。
  • 澳門特區旅遊局文綺華:手信創新促進澳門旅遊多元發展
    央廣網澳門8月8日消息(記者陳菲 傅曉勤,實習記者周子璇 黃昕)今年以來,為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澳門特區旅遊局開展了系列推廣活動。該局局長文綺華日前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專訪時介紹,此次推廣將著重文化創意,為旅遊業轉型提供新路向,助力澳門旅遊業多元化發展。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澳門英記「對話」年輕人:手信行業竟然可以這麼玩
    論資排輩,89歲還把自己活成年輕人的澳門英記才是真正少年王。至少,它打破了手信行業一直以來的堅定立場——「手信,端著才顯老,越老的越好。」有一種有趣叫「原創」,89歲也能玩刷屏近段時間,澳門英記與微博紅人大胃王密子君聯合進行的「其實小的也挺好」概念營銷刷了廣大網友的屏。
  • 舌尖上的唐山,這座特殊的博物館,匯聚了最地道的唐山味道
    來唐山旅遊,在當地朋友的推薦下,我來到了唐山宴,當地人戲稱唐山宴是一座能吃的博物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在唐山宴的門口,還有一組組雕塑,形象的展示了老唐山人的生活。一走進唐山宴,小橋流水的布局就讓人感到賞心悅目,正對面的戲臺上,寫著四個大字,梨園盛會,有民間藝人在戲臺上表演傳統劇目。唐山宴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能吃的博物館,是因為這裡匯聚了整個唐山最好吃的舌尖上美味,三街兩巷一條河的布局,讓我們在古典雅致的氛圍內,享受舌尖上的唐山。
  • 起源於東南亞,兼容於中國,澳門手信的魅力,不是情懷而是味道!
    說起澳門,除了那裝修豪華,服務周到的博彩業,相信就是手信業,讓去過澳門的人,印象深刻。而手信中,最為出名的兩個店,就是咀香園和鉅記,這兩家店不分伯仲,成為了澳門手信中的老大。香港劇集《巨輪》就是以鉅記為原型進行拍攝。
  • 跟著央視主播一起尋找那些隱藏在澳門大街小巷的博物館
    央視網消息:很多人到澳門都會去大三巴等歷史城區逛逛,也會品嘗澳門的美食。其實,澳門的博物館也很值得去看看。澳門雖然很小,卻有很多很多的博物館。有的博物館很小,就只有一個房間,也可能很難找,因為藏身在商場內。跟著央視主播王言,一起走進澳門街巷,逛逛澳門各具特色的博物館吧。
  • 橫琴首票轉關電商平臺澳門手信順利進境
    澳門手信入境內地再添新方式。17日,兩輛裝載澳門「澳錦記」牛油蛋卷、英記杏仁餅、黑芝麻糖等手信的貨車經珠海橫琴口岸轉關進境,這是中葡電子商務商會與澳門餅食手信業商會籤署「跨境電商戰略合作協議」後轉關進口的首票貨物。
  • 上海兩會丨代表建議:留住城市記憶 保護方言建勞模博物館
    城鄉一體化的發展中怎樣留住鄉愁?今天上午9時, 市第十四屆人大五次會議舉行專題審議會,代表們分別就五個專題開展審議。這五個專題分別是:《從嚴科學規範管理,建立健全道路交通管理長效機制》《樹立守法履約意識,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引導社會主體共同參與,加快現代公共文化建設》《加快汙染治理,改善環境質量》《立足城鄉發展一體化,著力建設新農村》。本報記者分別從審議會場發回報導。
  •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在五邑大學揭幕
    延續城市文脈 留住僑鄉記憶 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今日揭幕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黃文生今天,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將在五邑大學揭幕,僑批文化保護活化研究中心、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同時在五邑大學揭牌, 五邑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張運華教授將主持華僑華人文化研究院揭幕儀式
  • 舌尖上的澳門味道
    有消息說,一年一度的澳門美食節將在11月開始。往年去過的人都說,美食節中的誘惑會讓人掏空口袋,扶牆而出。於是,美食節的日子剛剛敲定,旅行社已按捺不住了。近日,各種圍繞澳門美食節的線路新鮮出爐,網絡上關於「澳門一日遊」、「美食節一日遊」的諮詢也多了起來。為了飽嘗各地美食,旅遊是一種方法。上班一族雖常常蠢蠢欲動,卻無奈坐在辦公桌前。而一些老饕更是鍾情於舌尖上的旅遊。
  • 香港究竟有手信嗎?韓國人心中的香港手信大跌眼鏡
    奇華餅家的香港終於有手信廣告口號深入民心,而韓國tvN人氣綜藝節目《新西遊記5》日前播出的香港特輯中,工作人員四出搜羅香港手信,作為節目遊戲的獎賞。而節目組精心選出的香港手信中有寫著香港兩個字的朱古力和許留山的果凍,讓香港網民大跌眼鏡。
  • 澳門威尼斯人去澳門旅遊時,一定要去看看!
    澳門塔:地址:南灣新填海區D區域1號地段佔地面積達13363平方米的澳門觀光塔是澳門特別行政區著名的大型旅遊設施,亦是澳門新的標誌性建築。地址:南灣新填海區D區域1號地段推薦遊玩:233米蹦極體驗——笨豬跳 高空飛翔——高飛跳338米塔頂——百步登天地址:澳門路氹城海區金光大道地段開幕式是亞洲最大的單幢式酒店及全球第二大的建築物,為澳門最大型的酒店
  • 澳門重新開放,送你一份吃住行攻略,輕鬆玩轉澳門
    被葡萄牙殖民過400多年,在這裡,或許你可以找到葡萄牙的風格建築,還有澳門最出名的葡式蛋撻,可是很出名的哦。除了美食之外,澳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逛逛,那麼跟著我的腳步走進澳門。第一站,當然是來大三巴街,又稱「手信街」,是去大三巴景點的必經之處。街道並不長,南北互通。大三巴街的店鋪匯聚著許多的手信店,澳門地道小吃店,咖啡店,最棒的要數豬肉脯及酥餅。
  • 由澳門手信,談談「澳門製造」的點心
    由手信,談談「澳門製造」的點心昨天是澳門回歸20周年紀念日,百城百味,我來說說澳門的手信。雖然手信一詞在漢語詞典中有著明確的詞意,在普通話中,手信的使用頻次並不高,而在廣東、香港、澳門,手信一詞卻廣為使用。手信,其實就是指人們出遠門時回來時捎給親戚和朋友的一些特產和小禮物之類。手信的這個「信」字是指而信手捎來的意思,沒有事前準備。其實手信個是非常很古老的詞彙。唐代,信這個字就引申指禮物及人情了。
  • 覓食澳門|用舌尖品嘗這座老城,每一口都飽含真誠
    現今,噴水 池上 擺放著象徵 葡萄牙 航海遠徵的天球儀,晚上配上燈光效果讓議事亭前地生色不少。這裡商店林立,從以往到現在都是繁盛的商業區,更因設有不少手信店而吸引旅客到此購物。議事亭前地議事亭前地【玫瑰堂】玫瑰堂就在議事廳前地附近,最初用 樟木 興建,所以也被人稱為「板樟堂」。
  • 走進澳門博物館
    澳門地方雖少,卻有不少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也已成為澳門的旅遊景點,豐富澳門的旅遊資源。澳門博物館1998年4月開幕的澳門博物館是目前最新的博物館,位於大炮臺,總造價1.3億元。大賽車博物館為了紀念澳門格蘭披士賽車40周年,澳門政府旅遊司興建了一座有關這項賽事的博物館,並於1993年揭幕,即澳門大賽車博物館。博物館位於新口岸旅遊活動中心,場內展出了許多與格蘭披士賽事有關的照片、說明文章、獎項、有紀念價值的物品、舊款賽車及著名車手曾使用的戰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