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傳得天心在——寫在梅葆玖先生逝世四周年之際

2020-12-20 北京日報客戶端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暮春時節,聽到這熟悉的唱詞,我總會憶及已隨春歸的梅葆玖大大。閉上眼,我依稀能聽到他的聲音——清朗中含著溫婉;回眸間,我仿佛瞥見爺爺和他聊天的情景——朦朧又無比真切……記憶的碎片拼湊在一起,在我心裡幻化出一幅色彩斑駁的圖畫……

要看電視劇

一到寒暑假,我總會到爺爺家住上一段日子,因而總能見到一些來家裡跟爺爺學戲的人。對於來者,我並不關注,但玖大大很特殊,他每次來學戲,爺爺都會留他在家裡吃飯。

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我住在爺爺家,每天晚上都要準時看兩集電視連續劇,很上癮。那天下午玖大大來了,爺爺給他說《太真外傳》這齣戲,我在旁邊玩兒。等吃完晚飯,他還不走,和爺爺在客廳裡繼續說戲、聊戲,眼看著電視連續劇播出的時間就要到了。我想跟爺爺說開電視,但又不敢,我知道爺爺規矩多,脾氣大,只得跑到廚房去磨奶奶。奶奶說,爺爺和客人說話呢,開電視不好。可我連著看了很久的電視劇,今晚不看可就接不上了。我心裡就跟著了火一樣,不敢說,但真著急。我一會兒跑到客廳,一會兒跑到廚房。奶奶安慰我說,一天不看沒什麼大不了的。我可不答應,心裡「煩」透了玖大大,他屁股真沉,還不走,耽誤了我的「大事」。

▍照片上的題字是梅葆玖的絕筆。他將梅家兩代人的劇照合在一起,作為生日禮物送給作者的奶奶宋喜珠。

最後,我壯著膽子跑到客廳叫爺爺,衝爺爺使眼色,爺爺明白我的意思,卻向我擺手說:「去幫著奶奶幹活去。」我撅著嘴、皺著眉又跑進廚房去求奶奶,奶奶還是那套老話,我急得都快哭出來了。我沮喪地坐在客廳裡,看著爺爺和玖大大談笑風生,爺爺還時不時給玖大大做示範動作,我心裡真撮火!這時,玖大大突然指著我對爺爺說:「二叔,孩子是不是要看電視啊?您就讓他看吧,咱們說咱們的,他看他的,不礙事的。」我不好意思地縮了縮脖,眼淚在眼圈裡直打轉,一肚子的委屈啊!爺爺客氣地說:「沒事,他不看。淳,聽話,去幫奶奶幹活去。」我坐在沙發上一動不動,嘴裡嘟囔著,眼睛直勾勾地盯著玖大大。玖大大笑著對爺爺說:「二叔,孩子想看電視,您就讓他看吧……」

時至今日,那晚我最終看沒看上那集電視劇,那部電視劇的名字是什麼,我早已記不清了,可時間愈久,玖大大的話在我心裡愈清晰。他能關注孩子的情緒,能理解孩子的情感,能尊重孩子的意願,如今想來,真是難能可貴。那個時代,在成人眼中,孩子往往被忽視,無論是自家的還是別人家的。豐子愷說:「孩子是真正的人。」作為成年人應該珍惜他們、尊重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一個有赤子之心的人方能讀懂孩子的心,方能把孩子的事兒放在心上。

陪爺爺看戲

《太真外傳》復排首演那天玖大大派車接爺爺、奶奶去吉祥戲院看戲,我有幸隨往。

我們一到吉祥戲院後臺,迎面就碰見了王少樓先生的侄孫女王怡,她熱情地跟爺爺、奶奶打招呼:「二爺爺、二奶奶您來了。」過了一會兒,她從外面給我們買來了冰棍兒。

隨後,我舉著冰棍兒跟著爺爺、奶奶走進了貴賓休息室。玖大大正在和一位老者聊天,見我們進去,趕忙起身向爺爺介紹身邊的老者說:「這位是溥傑先生。」隨後又向溥傑先生介紹說:「這位是幫我恢復排演這齣戲的徐元珊先生。」 溥傑先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滿頭華發,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身形瘦小,西裝筆挺,皮鞋一塵不染,手裡拄著一根文明棍;從頭到腳盡顯精緻優雅,雖已耄耋,精神矍鑠,氣度非凡。

戲開演後,我和奶奶坐在臺下看戲,身邊的位子始終空著,那是給爺爺留的。作為這齣戲的復排導演爺爺那晚一直忙前忙後,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過問。他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將《太真外傳》這齣梅派經典再度完美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他精心復原戲中的每一個細節,就連舞臺上燃的檀香,他都要求儘量要跟梅蘭芳當年演出時用的一樣。整場演出,爺爺一直在後臺為玖大大把場。一齣戲演下來,臺上的玖大大出了一身汗,臺下的爺爺捏著一把汗。散戲回到家裡,我吃著燒餅夾醬牛肉,開心地笑著,爺爺看著我滿足地笑著。

《太真外傳》這齣戲是梅蘭芳於1925年夏至1926年春創演的。梅蘭芳在1925年到1933年經常演這齣戲,並留下了全面且高質量的唱片資料,但沒有留下錄像資料,這就為恢復排演這齣戲帶來了很大困難。演員的演唱如何跟身段表演配合,主演、龍套怎麼配合,服裝、道具、舞美等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要恢復老戲,就得倚靠老人兒。爺爺雖是梅蘭芳劇團的當家武生,但他很有心,每次為梅蘭芳唱完開場戲之後,他總是站在後臺看梅先生的大軸戲。他酷愛梅派藝術,對其真諦有深刻的理解。梅派新舊劇目的唱、念、做、打,他樣樣精通,造詣極深。因此,晚年的梅蘭芳常常請他來給求教的弟子們傳藝。

▍徐元珊(右)在為梅葆玖說戲。

請爺爺擔任《太真外傳》等梅派經典劇目的復排導演,是玖大大對梅派藝術充滿敬畏的表現。他不會因為自己是梅蘭芳的兒子就隨意編演,他要對得起梅蘭芳,更要對得起梅派藝術。梅派藝術的每一個細節都凝聚了前輩無數藝術家的大量心血,不能隨意更改。京劇講究傳承,不是看看錄像、聽聽錄音就能學會的,學戲就得跟著老師一板一眼、踏踏實實地學。在我看來玖大大對京劇的貢獻更多的是繼承,他把梅蘭芳的藝術原原本本地傳下來了。

《太真外傳》是玖大大創作《大唐貴妃》的藝術藍本。2003年,玖大大在上海演出《大唐貴妃》,他打電話邀請奶奶去上海觀演,並提出由他承擔交通食宿等一切費用。奶奶婉言謝絕了。後來,奶奶跟我說:「葆玖是真心請我去,他越是這樣我越不能給他添麻煩。」

梅府有家宴

玖大大不僅努力傳承梅蘭芳的舞臺藝術,還將梅家的飲食文化從歷史帶進了現實生活。

北京大翔鳳胡同24號,這座三進古樸的院落有著一份難尋的清幽。這裡便是匯聚了南北菜系的梅府家宴。玖大大是這家私房菜館的創意者。

在梅府家宴就餐的客人可以盡享文化美味。三進小院分別有梅、蘭、竹、菊四個廳,每個廳裡精細和雅致無處不在。梅蘭芳唱段的背景音樂,餐具上刻印的蘭花指,陳列在展櫃裡的老戲裝,牆上泛黃的老照片:這裡儼然就是一個小型的梅蘭芳藝術博物館。這裡的服務人員有迎接客人、講解梅派文化的管家,有熱情周到、讓人倍感親切的梅嫂。客人們用餐後會收到一份特殊的紀念品——一張用毛筆手書在紅色灑金箋上的餐單。

過去,京劇界的好角兒都愛吃,會吃,講究吃,梅蘭芳也不例外。品梅家菜的味道,如同聽一個悠遠溫暖的故事。曾祖父徐蘭沅不僅胡琴拉得好,平日裡還做得一手好菜。當年梅蘭芳一家常到徐家吃飯,都愛吃徐蘭沅做的飯菜,因此梅府家宴北方菜系是以徐家菜品為主的。奶奶宋喜珠繼承了徐蘭沅的廚藝,被玖大大聘為梅府家宴的顧問。有時奶奶會到梅府家宴對廚師們進行現場指導,偶爾,玖大大也會帶著廚師們到奶奶家登門求藝。

徐家菜的特點是看似平常實則不尋常,在家常裡蘊藏著獨特,在簡單中包含著複雜。比如徐家的燜面,這裡面的學問就不少。和面,做湯汁兒、抻面、燜面,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做湯汁是關鍵,湯汁兒裡有肉絲、蝦仁、西紅柿醬……製作湯汁兒的選料、火候兒樣樣都有說道。這道菜被梅府家宴命名為「徐蘭沅燜面」。徐家菜和梅派藝術有著相通之處,正如徐蘭沅總結的梅蘭芳聲腔藝術的特點:「由簡入繁繁又簡,簡內儘是精華點;皮毛易學味兒難磨,多年藝術內中偃。」奶奶說要想做好這道燜面,且得實踐琢磨呢,就跟學梅派藝術一樣「味兒難磨」。

梅府家宴的菜餚用料天然,清怡養顏,很像梅蘭芳的藝術與為人。梅蘭芳身邊的人總能被他平和的氣息所感染,梅府家宴的客人常會被梅家醇厚的味道所吸引。玖大大用浸潤的方式傳播著梅派藝術,讓來到這裡的人不知不覺地走近京劇。

玖大大去世後,梅府家宴的管家還來看望過奶奶,勸奶奶節哀。後來不知何故,梅府家宴關門停業了。每每想來,總覺得惋惜。

前些天,我跟奶奶提起想寫一篇懷念玖大大的文章,奶奶打開了話匣子,憶起往事。從《太真外傳》到梅府家宴,我聽得耳熱,她說得動情。我們祖孫二人的記憶時而重疊時而離散。最後,奶奶笑著說:「葆玖每次來都愛帶點新鮮玩意兒。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一回,他帶著咖啡機和咖啡豆,進門就給我們磨咖啡,那咖啡香極了……」聽著奶奶的述說,我仿佛也聞到了那咖啡的香氣……(責編:李葵)

來源:北京晚報·五色土|作者 徐淳

編輯:楊昌平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焦點

  • 戲以人傳育少年 永存不朽京劇魂——悼梅葆玖先生
    今年兩會期間,請梅葆玖籤字、寫寄語的媒體很多,面對著厚厚的一疊首日封,有人為老爺子搬了椅子,請他坐下慢慢寫。  梅葆玖連連擺手說,「不多不多,看我站得穩著呢。」80多歲的老人家,堅持站著籤寫了近半小時。  「九爺爺從來不會拒絕籤名,有時候都得我們身邊人幫他擋著。」
  • 王超逸:懷念季羨林先生(上)——寫在季老逝世十一周年之際
    內容提要:本文以作者與季羨林先生33年前在中國文化書院的師承關係為契機,以季老與書院的關係為主線,通過對季老的言、行、事點點滴滴的真實回憶與感思,將傳主豐富的性格與思想魅力呈現在讀者面前,將學問家的人生還原到生活的細節中。讓讀者聽其言、觀其貌、感其情、慕其志,讓讀者看到人間季老又向我們走來。
  • 「根深葉茂 德藝雙馨」——紀念葉濃先生逝世一周年
    2020年1月4日,著名新聞工作者、『德藝雙馨』藝術家葉濃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際,葉濃先生生前好友和學生齊聚一堂,用手中的筆墨書寫對葉濃先生深深的懷念與敬仰之情。2018年舉辦葉濃詩詞師生書畫作品巡迴展書 畫 作 品 欣 賞悼 念 詩 詞 節 選大德望恩師葉濃(張茂林)大人千古:『品才藝數德兼備留得風骨昭後世
  • 各界人士前往靈堂悼念梅葆玖 有老人跪地悼念
    26日,北京京劇院為梅葆玖設置靈堂,接待前來弔唁的各界人士。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前來緬懷梅葆玖先生的人一直絡繹不絕,一位老人更是在兩位年輕人的攙扶下,下跪悼念梅葆玖。  梅葆玖先生的徒弟李勝素(左一)等在靈堂。
  • 89歲演員盧燕悼念梅葆玖:親愛的玖弟 永遠懷念你
    盧燕和梅葆玖(資料圖)  搜狐娛樂訊 4月25日上午11時許,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在京逝世,享年82歲。25日下午,與梅葆玖相交甚篤的著名演員盧燕發文悼念:「親愛的玖弟,你好好的健健康康的怎麼就走了呢?二月裡我們還一起吃飯,你說等我百歲生日,要給我唱麻姑拜壽,可這遽然作別,叫我如何接受啊!」26日上午,盧燕再次發文追憶梅葆玖,稱:「情同手足八十載,而今再唱無人和。我最親愛的玖弟,我永遠懷念你。」
  • 一代翻譯大師|紀念卞之琳先生逝世20周年
    今天,小編分享著名翻譯家許鈞先生為《卞之琳譯作選》所作前言,和大家一起紀念先生逝世20周年。1988年,當《追憶似水年華》全書由譯林出版社組織翻譯,即將出版之際,卞之琳在《中國翻譯》1988年第6期發表了一篇《普魯斯特小說巨著的中譯名還需斟酌》一文,文中有這樣一段回憶性的文字:「……三十年代我選譯過一段。
  • ...儀式暨紀念吳雲心先生逝世3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在嘉興博物館舉行
    「吳雲心書畫作品再捐贈儀式暨紀念吳雲心先生逝世3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在嘉興博物館舉行發布時間:2019-04-15 15:16:24「吳雲心書畫作品再捐贈儀式暨紀念吳雲心先生逝世30周年書畫展開幕式」在嘉興博物館舉行4月12日上午,由嘉興市政府主辦,嘉興市文旅局
  • 抹不去的背影——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
    抹 不 去 的 背 影——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仲 玉 龍今年適逢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先生的經典名篇、學術風範和人格魅力成為寶貴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財富,熠熠生輝。
  • 殷南柱:最後一節課——紀念恩師傅二石先生逝世三周年
    傅二石先生最後示範作品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恩師傅二石先生離開我們三周年了,公元2017年的7月31日是先生的忌日,今天師母帶我及周忠華、吳勝祥、嚴海棟等生前好友來到師祖傅抱石先生和老師傅二石先生的陵寢前祭拜,見老師目視遠方觀察自然的塑像,餘頓覺思緒萬千、百感交集。
  • 經典之樹常青——紀念卡爾·薩根逝世20周年
    ·薩根逝世20周年。  關於薩根其人,最完整的介紹當推美國科學作家凱伊·戴維森所著六十餘萬言的《展演科學的藝術家:薩根傳》。此書中文版由老友暴永寧君執譯,我本人擔任責編,2003年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首次推出,2014年又納入「科學大師傳記精選」系列出了新版。奧地利傳記作家史蒂芬·茨威格有言:「歷史是真正的詩人和戲劇家,任何一個作家都別想超越它。」
  • 邵勤:終生為師——紀念謝天佑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如果不是謝先生不斷提出新的問題,比如為什麼秦王朝會速亡,為什麼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不同於近代的民主思想,等等,就不會有我當時發表的那些文章。而且那些文章大多經過謝先生的修改,尤其是結論的部分。我當時覺得寫好論文的結論是最大的挑戰,經常寫到最後,就有力不從心之感。
  • 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 清華大師後人說大師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岸清華盛事  今年是被譽為兩岸清華大學「終身校長」的梅貽琦先生逝世50周年,位於臺灣新竹的清華大學推出系列紀念活動。其中的「憶清華名師」演講,邀請到梁啓超、王國維、李濟、聞一多、夏鼐、史國衡等6位清華大師的後裔,前來新竹清華大學暢談清華往事,以此讓清華後人對兩岸清華大學的淵源有更深的認識。
  • 推薦|為何只有偽裝與反抗,才能活下來——寫在葉永鋕逝世20周年之際
    有明星專門為他寫了《玫瑰少年》一曲,以及拍攝紀錄片《不一樣又怎樣》,以紀念葉永鋕事件背後所帶來的影響。今天,是葉永鋕逝世20周年,籍此之際,我們也邀請了一些朋友來分享葉永鋕對ta們的影響以及改變,ta們也有一些話,想對葉媽媽說:第一次聽到葉永鋕這個名字,已經記不清是什麼時候了。對他印象,是通過蔡依林的《不一樣又怎樣》系列紀錄片中採訪葉媽媽的片段而逐漸加深。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活動,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李燕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10.24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2020年10月24日上午,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隆重舉行「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平湖站」開幕儀式。
  • 師恩難忘——紀念蕭乾先生逝世廿周年
    那天,我是從馬路對面的陳荒煤先生家出來到蕭府的。荒煤耳背,我說話他聽不清,我就把聲音放得很高。到了蕭府,因為興奮,聲音仍是高八度。與蕭乾交談不久,他忽然一轉身,移到桌子對面坐下與我對談。  告辭時,蕭乾堅持送我下樓。到樓梯口,他忽然把嘴湊到我耳邊,輕輕地說:「以後跟老人談話,把聲音放小一點,老人愛靜。」
  • 人民日報:梅葆玖的「保守」意義不輸創新(1)
    梅葆玖(資料圖)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聲哀慟。葆玖先生致力於京劇藝術、尤其是乃父梅蘭芳大師開創的梅派藝術的傳承,成就卓著。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親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傳統藝術之精華,為中華民族保住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保」住這份遺產,「守」住梅派的精華,是京劇、尤其是梅派健康發展的基礎,他的「保守」的文化意義,絲毫不輸於創排幾齣新劇目。當然,「保守」的葆玖先生並不僵化,他所做的傳承不是機械的複製,而是要讓梅派的精神通過新一代京劇演員的身體,實現更好的世代傳遞。
  • 金庸先生逝世兩周年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金庸先生逝世兩周年祭: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2020-10-30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
    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10.24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2020年10月24日上午,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隆重舉行「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平湖站」開幕儀式。
  • 那些仰望星空的靈魂 | 史鐵生先生逝世十周年紀念
    ——莫言2010年12月31日清晨6點,史鐵生先生帶著所有的病痛和玄思永遠離開了我們。今天是他逝世十周年忌日,僅以一組小文獻給史鐵生先生,以表紀念。命若琴弦——寫於史鐵生逝世十周年之夜 歐陽薦楓 這個深冬,讓人想起秋天想起秋天淅淅瀝瀝
  • 東大舉辦系列活動 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百年
    □通訊員 唐瑭 南報融媒體記者 談潔 實習生 周婷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這句為世人熟悉的話最早始於中國現代高等師範教育開拓者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今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前身)監督(今稱校長)定下的校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