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舜水」是拉麵的鼻祖?
拉麵最早起源於我國的漢代,它的鼻祖是朱舜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這就要從日本的一家拉麵博物館說起了,一本名為《朱舜水先生菜譜》的資料就保存於日本的茨城縣水戶市德川博物館裡,它記載了日本的拉麵歷史發展沿革。
1665年>>
來日本定居的中國儒學者朱舜水在招待德川光國時,向他展示了中華麵湯的做法。在當時,麵食做法只被一小部分的貴族所掌握,沒有普及到百姓。
1884年>>
直到1884年,在函館的養和軒開始有了南京湯麵,在此後,各種中華料理陸續開店。
但拉麵的整個普及是在二戰結束後,那時,中國的湯麵以移動式在日本出現,用中國的製作方法,便宜的材料做成營養豐富的拉麵,這大大緩解了日本戰後食物的缺乏局面。
朱舜水先生影響了日本的道德文化和精神思想,並催生了一個新學派——水戶學派,在餐飲領域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據說,在日本拉麵行業裡沒有人會去爭論拉麵的鼻祖是誰誰誰,而他們會去爭論朱舜水先生的真正繼承者是誰。當然,真正的繼承者無論在商業價值還是地方知名度的宣傳價值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日式拉麵雖然起源於中國的麵食,但卻在幾百年的時間中,發展出了獨特而豐富的體系。
據說,早在江戶時代的末期,隨著港口的開放,在橫濱、神戶、長崎和函館等各處,就有了中國人聚居的中華街,也因此有了不少中華料理店,而中國的麵食也一併在日本開始生根發芽。
1910年>>
1910 年時,有一個名叫尾崎貫一的人從橫濱的中華街招了 12 個中國廚師,在東京淺草開了一家名叫「來來軒」的、以普通日本客人為受眾客群的大眾中餐店。
根據老照片,可以看到當時餐廳的菜單上,就有拉麵、餛飩、燒麥、饅頭等等。
一開張,這家餐廳立刻成了東京的熱門餐廳,客人接踵而來,暖簾邊上排了長長的隊伍。由此,日本著名的拉麵評論家大崎裕史,把 1910 年稱作為日本拉麵的「拉麵元年」。
1910~1922年>>
由於受到了「來來軒」的影響,不僅是東京市內,包括整個日本都開始出現拉麵料理店或者是有拉麵作為主打的中華料理店。
1914 年,在東京日本橋開業的「中國料理大勝軒」,被很多的調查研究認定為是東京最老的拉麵專門店。
而 1922 年,在北海道大學正門附近,仙臺人大久昌治夫婦開設的「竹家食堂」也是日本拉麵歷史上一個重要的店鋪, 「竹家食堂」的主廚是來自山東省的王文彩,擅長麵食製作。
1926年>>
1926 年,在多次的改良之後,主廚和老闆夫婦推出了以中國的肉絲麵為原型的日式醬油叉燒面,而這碗面,也成為了日式拉麵的最基本原始形態。
1958年>>
1958 年的時候,日本的日清食品公司開始生產並銷售「インスタントラーメン」(即食拉麵),於是 ラーメンramen 這個叫法,便被傳到了全世界。
以湯為魂
在日式拉麵中,最基本的三個元素就是麵條、湯頭和配菜。而其中,湯頭更是靈魂人物,所以湯頭部分在很多的拉麵店內,都會再分解成出汁(高湯)以及醬汁這兩部分,分別製作。
各種不同的食材,都可以作為高湯的原料。
比如說作為日式拉麵的原點的醬油拉麵,基本上就是以雞骨架湯作底,加入蔬菜、木魚花、煮乾等共同熬製。
在很多標榜自己的拉麵是「傳統風味」的拉麵店裡,都會用這種高湯。除了這種最傳統的湯底以外,用豬骨、牛骨、木魚花、昆布等食材製作的高湯也十分常見,在製作高湯時,很多店家會加入洋蔥、大蔥、生薑、大蒜等香味蔬菜,以解除肉類在熬製高湯時可能產生的腥重味道。
近年來,海鮮高湯也很開始流行,比如說用煮乾等各種曬乾的魚類作為原料,加上昆布和木魚花熬製高湯的拉麵店也很常見。甚至,會有不少的店鋪嘗試 W 高湯的做法,用海鮮高湯搭配雞骨架湯底,或者是海鮮湯底搭配豚骨湯底等等,將整個高湯味道的層次豐富度進行各種提升的嘗試。
雖然高湯有千千萬萬種組合,但大致也就分為白湯和清湯兩種,博多拉麵中常見的豚骨白湯就是典型的白湯,利用大火熬煮的方式,豬骨骨髓中的脂肪和膠原蛋白發生了乳化,湯底就成為了白色牛奶狀,味道鮮美濃厚。
關於配菜,最為基本的拉麵配菜就是叉燒、雞蛋、蔥、筍和海苔。叉燒大多為豬肩肉,幾乎每家好吃的拉麵店的叉燒都有自己的特色。
雞蛋,則分為全熟蛋和半熟蛋,一些拉麵店會把雞蛋浸泡在醬汁中做成「味玉」,也有浸泡在燻制醬汁中做成「燻玉」的。不過,德島拉麵則是一個特例,是使用生雞蛋的。
德島拉麵的湯頭很像壽喜燒的醬汁,所以打入生雞蛋一起吃,既減輕了鹹度,又增加了風味,也是十分特別。
而更值得一說的則是蔥,關東地區的拉麵,大多是用大蔥的白色部分,切成細絲,而關西地區則用青蔥居多,特別是京都,當地出產一種名為「九條蔥」的青蔥,辛辣度和鮮甜度的平衡特別出色,口感也很脆爽,所以京都當地人都十分喜歡「蔥拉麵」,拉面上桌的時候,雖然碗上青蔥絲堆成山,吃起來卻毫無負擔。
關於麵條,原料主要就是小麥粉和水,也會加入少許鹼水。麵條根據粗細,分為「細面」、 「中細面」、 「中太面」、 「太面」各種種類,不同的拉麵店會根據自家的湯頭,選擇最為搭配和諧的麵條。
從 1990 年代開始,小型的制面機廣為生產銷售,所以很多日式拉麵店都會選擇自家制面,以保證麵條和自家的湯頭的完美配合。
以博多拉麵為例,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麵條的軟硬程度,最硬的那種狀態被叫作「粉落とし」,就是好像把麵條扔進熱水裡抖一抖,就撈出來的感覺。當地人偏愛硬面,如果在當地點「普通」硬度的面,也會比常規狀態偏硬一點點。
三大派系
豚骨拉麵
博多( hakata )拉麵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用豚骨為原料高溫強火煮製,讓豚骨中的膠原蛋白充分析出,成為如牛奶般的白色不透明的濃厚鮮香的湯底。
味噌拉麵
應該是因為氣候寒冷,北海道味噌拉麵湯底的製作方式有些特別:客人點單後,廚師會用中華炒鍋將肉、蔬菜和大量的綠豆芽一起炒香斷生,然後加入事先用豬骨以及蔬菜熬製而成的高湯和味噌,煮開製成拉麵的湯底。
醬油拉麵
醬油拉麵湯底的特徵就是清湯,傳統多為由木魚花、海帶等製成的清湯,現在也有不少店鋪會用雞骨架和蔬菜低溫煮製而出的清湯湯底,而煮幹也是製作湯底的一種可選擇的原料。
清湯加上以醬油為主調製而成的醬汁,便成為了醬油拉麵的傳統湯頭。
拉麵安利
愛吃拉麵的小泉姑娘
如果想要了解日本的拉麵店,其實最好的捷徑就是去看一部名叫《愛吃拉麵的小泉姑娘》的漫改日劇。
早見 akari 扮演的小泉姑娘是個拉麵痴外加大胃王,看著她雙眼充滿希望之光地看著拉麵,真的恨不得立刻就衝出門去也來上一碗。
電視劇和漫畫書裡介紹了很多家日本的拉麵名店,值得吃貨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