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上,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指出有近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然而全球範圍內只有少數人可以獲得優質的精神衛生服務。
精神障礙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而是一組以精神和行為異常為特徵的疾病總稱。常見的精神障礙包括:抑鬱症、焦慮症、人格障礙、躁狂抑鬱症等。生活中,他們性格反覆無常,為小事發脾氣或疑心重重。他們對不同人產生不同反應的強度、情緒,及其他人無法理解的「象徵性思維」。這類病症成為人們婚姻關係、情感生活中潛在的「定時炸彈」,困於水深火熱中的他們飽受折磨,正等待被「救贖」。
28歲的小梅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個「病人」。因患有抑鬱症、疑似邊緣人格障礙,她已吃了八年的藥。感情經歷豐富的小梅,有30多個「戀愛對象」。她總會委屈自己做很多不喜歡的事情取悅對方,但結果總是被「拋棄」。她甚至總期盼每一個對象出現意外或得了絕症,這樣他們就永遠不會離開她。這一切的傷害,究其原因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由於父母從小對小梅採取的教育方式都較為極端,缺乏良好的溝通,給小梅留下很大的陰影。
今年44歲的小高在一家私人企業做工程管理工作,有過兩段不順心的婚姻。由於自己對顧家周到的前妻關心極少,最終前妻出軌,給第一段婚姻畫上句號。第二任婚姻,小高對隱瞞不能生育的妻子動手後,兩人之間有了隔閡;後來小高和妻子領養了一個孩子,又因婆媳矛盾、孩子教育等問題經常吵架。去年年底小高發現自己失眠嚴重,依靠安眠藥才能入睡醫院檢查結果是,自己患有中度抑鬱症、躁鬱症。
32歲的林曉芝有著讓人豔羨的工作和外貌,本應該擁有幸福美好的生活。但事實並非如此。林曉芝的情緒反覆,崩潰時說話音調升高、情緒激動。她愛臆想,總把對方保持禮貌的行為,錯以為是對方喜歡自己。 林曉芝有一個不願承認與自己有關係的「男朋友」。有一天晚上,林曉芝想要見他,對方卻以下班太累為由拒絕見面。在遭到對方再次拒絕後,林曉芝氣急敗壞衝到對方宿舍大吵。對方不得不給她父母打電話將她帶走。之後,林曉芝被確診患有焦慮症、抑鬱症。林曉芝認為,導致她精神出現問題的原因來自原生家庭:林曉芝父親曾抓著她的頭撞牆。從小叛逆的林曉芝,在情感上非常需要被人認可、疼愛、呵護。
以上內容均來自百合情感研究院提供的真實案例。小梅、小高、林曉芝患有的這些症狀,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在這個激烈變動的時代中,有人因心理素質差,精神刺激耐受力低,受挫後精神異常;有人因無法適應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導致情緒崩塌;還有人因家族先天因素,易感性較高。每一個人都會遇到孤獨落寞、壓力挫折、情感糾葛……但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獨自走出來。
據央視新聞報導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高達620萬人。 然而,真正認識到精神疾病的人很少,接受治療的更少。原因是這些精神障礙患者最害怕身邊人的另眼相看,把自己和「精神病」掛鈎。
但好在他們身後有一群人正化身「情感擺渡人」,幫助他們將坎坷化為坦途,重獲「新生」。她們是情感諮詢師。胡嵐是一名百合情感研究院的諮詢師,小梅就是她服務的用戶之一。談及小梅,她說小梅在成長過程中,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論和觀念,這些觀念支持她現在所有的行為,這是長期痛苦的過程中,出於自我保護形成的。在胡嵐對小梅進行了全方位的情感分析後,決定的服務方向是——從認可她的觀點和理論,到體會她的痛苦,再到指導她和對方做互動,及不斷鼓勵她。
面對小梅的情緒反覆,胡嵐會始終保持穩定的狀態應對。當她出現情緒崩潰時給予安撫包容。此外,胡嵐還引導小梅感受體驗新事物,與伴侶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二者之間進行相互理解,心情也積極向好,感覺所有的事情都向美好的方向發展。在胡嵐的幫助下,目前小梅的情況比較穩定,心情也很不錯。
在百合情感研究院裡,還有12位不同級別的情感諮詢師與胡嵐一樣,正恪盡職守為億萬中國家庭幸福而努力奮鬥。面對焦慮、抑鬱等常見的情緒問題,百合情感研究院督導師談檀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議:第一,梳理自己的壓力狀態,主動為自己減壓。把來自工作、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事件進行列舉分類,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先從緊急且重要的事情開始做;第二,調整認知,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也從積極的角度看自己;第三,每做好一件事或往前推進一小步,都要及時肯定自己;第四,適當降低對自己的過高要求,知足常樂,每天記錄三件值得肯定自己或能讓自己開心的事;第五,主動跟家人、朋友傾訴或求助,幫助調節情緒、放鬆心情或尋求有效的解決的方法。
談檀表示「一個人有焦慮、抑鬱情緒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發現這樣的情緒持續3個月以上,並自己無法紓解。或者你已經處於比較嚴重的抑鬱、焦慮情緒狀態時。你可以進一步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和情感諮詢師的幫助。」他還呼籲全社會正視心理疾病,增強認知度、提高接受度和包容度。而精神疾病專家也表示,一些輕度的焦慮、失眠、抑鬱等精神疾病可以通過休息、放鬆來解決。如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超過70%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