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2016擬出原創新書(30種)

2021-02-08 新史學1902


「新史學」關注更加立體的歷史,既追尋普通民眾和日常生活,留意日常生活巨大而糾結的力量,反思這股力量如何作用於政治和歷史;也期待將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一切歷史變得更加豐富而生動,於眾聲喧譁之中,由深邃的掘進,呈現歷史的複雜性與穿透力。


2016,也許這個冬天足夠清冷,然而,有了書,便有了光與熱!



新史學&多元對話系列


明清社會和禮儀 科大衛 著



是否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中國社會?在過去一百年,西方與中國的接觸中。西方學者循著三個方向探討中國社會的統一性:一是管治的觀點,認為社會秩序源於政府控制;二是控制理論的觀點,認為取得功名的士紳階層與朝廷聯手,使得社會符合國家的要求;三是「公民社會」的觀點。作者通過講述宗族、禮儀與社會的關係,指出了這三個方向都有其不足之處,對於是否存在著一個統一的中國社會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展現了中國社會的獨特性和複雜性。這本論文集的時間跨度長達18年,從1989年到2006年,地域跨度從珠三角,到華北的山西、江南的長三角,輻射半個中國,體現了不斷具化、深入的過程。


科大衛,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學士、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比較史學與公眾史學中心主席、偉倫歷史學講座教授,歷史學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南方的宗族、中國經濟史、中國社會的歷史(1500-1949)、香港史。代表作為《皇帝與祖先》、《近代中國商業的發展》。



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  侯旭東 著




本書以西漢為例,將中國古代帝國持續存在的君臣關係細分為禮儀型與信-任型兩類,認為後者是歷史中「結構性的存在」,圍繞它產生的言行是歷史中極為活躍與能動的力量。結合西漢歷史,具體到每個皇帝統治來分析圍繞此關係產生的言行:建立、維持、廢止與重構關係而反覆發生的過程,解釋了此關係長存的背景與動因、來源與根基,以及此種關系所激發的君臣言行如何西漢構成歷時進程。力圖圍繞日常互動中呈現的君臣關係,重返歷史現場,捕捉當時人的不同感覺,重新梳理西漢歷史。嘗試從「關係過程」與「關係的關係」兩個角度提供一種認識中國歷史的新思路,為擺脫史學中碎片化的實證研究與抽象的結構分析及兩者間的疏離與對立提供一種可能的出路。這是一項參照社會學、人類學學說展開的具體歷史研究。


侯旭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魏晉南北朝史,兼及秦漢史。先後從事北朝民眾佛教信仰與北朝鄉村社會的研究。近年,尤為關注簡牘的整理與研究,並致力於探索漢魏六朝的國家統治機制、形態與帝國制度的日常運作,著有《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以造像記為中心的考察》《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縣與村裡》等。

 


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  王東傑 著




本書作者長期關注中國區域文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書從社會文化史的角度,對近代四川的區域認同、學術源流與文化想像進行了深入的勾勒,關注了清代四川地區移民會館崇祀中的地域認同、近代四川地方認同與學術自覺,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旅外川人認知中的全國與四川,以及作為四川重要文化符號的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既重建了相關的歷史過程,又發掘出近代中國區域認同的特殊意義,對於我們認識四川提供了獨到的視角。


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歷史學博士,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研治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史,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運動(1925—1939)》(北京,三聯書店,2005),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文章數十篇。



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    李尚仁 著



人稱「熱帶醫學之父」的英國醫師萬巴德,是現代醫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對象皮病與瘧疾的研究,為昆蟲病媒(insect-vector)概念的建立做出重大貢獻。萬巴德早年曾擔任大清帝國的海關醫官,在打狗任職時與第一位來臺醫療傳教士馬雅各布共事,並於廈門完成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他隨後與康德黎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是今日香港大學醫學院的前身,孫中山則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萬巴德長期擔任英國殖民部的醫學顧問,協助擬訂大英帝國的殖民醫學政策。他創立的倫敦熱帶醫學校是歐美頂尖的醫學研究機構。本書使用大量的原始數據,包括未出版的書信、日記與手稿,詳述萬巴德一生事業,勾勒其時代背景,剖析他的科學成就,是迄今對萬巴德最詳盡、深入的傳記研究。


李尚仁,臺大醫學院牙醫學系學士、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London)醫學史博士。曾任大學學院衛康基金會醫學史研究中心(The Wellcome Trust Center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t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博士後研究員,現擔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目前研究主題為英國熱帶醫學史及十九世紀中國的西方醫學。



 

一七六六年的盧梭 徐前進  著




「盧梭是啟蒙思想家」,這是個充滿現代理想主義的斷語,會掩蓋歷史分析的諸多可能。他是舊制度、啟蒙與革命時代的人,一個科學、迷信與倫理邊界上的孤獨者。生前他在變形,從啟蒙哲學家到浪漫派,去世後又有兩個盧梭,一個是生命意義的,一個是政治意義的。盧梭是現代解釋學裡的變形體,他的故事在歷史的大時刻會有不同版本。18世紀的法國,制度、風俗與人心是打不破的循環,文字懸空,知識體系分裂,理想無力改觀現實,價值理性、工具理性、生存理性交疊。革命家要衝散一切,卻時時有無力感。個體的確定身份是不是舊制度的出路?什麼能賦予個體以確定的身份?舊制度進退無路時,從普遍的破碎感裡生長的理想既給人希望,又讓人絕望,能否從盧梭生前身後的命運起伏中發現法國現代歷史的悲劇性?「一七六六年的盧梭」是一個包含諸多可能性的起點。

 

 徐前進,法國史青年研究者,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東北師範大學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  胡鴻 著

 


華夏與華夏化是中國古代史上十分重大的問題。由於歷來的研究者都局限於以族群和文化的角度來討論這一問題,故而未能窺其全貌。本書擱置族群屬性與族群融合的相關討論,採用政治體的新視角來研究華夏與華夏化,從政治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深入而獨到的分析,很有學術創見。


胡鴻,北京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博士,現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史尤其是民族文化史,博士學位論文《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獲2013年度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以及2012年度北京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中華學人叢書


吳天墀文史存稿(增補本) 吳天墀 著



吳天墀先生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在宋史、西夏史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此書所收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主要集中在宋代社會文化、政治變革與地域社會,視角獨特,善於從通史的前後貫通來發掘研究課題,對於後學研習中國史頗具教益。


吳天墀(1913-2004) 男,漢,別名浦帆,四川萬縣人。193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系。歷任四川教育科學館研究員,西康省政府秘書兼省立雅安圖書館館長,蘆山縣縣長,四川大學歷史系講師、副教授、教授,西夏史碩導及宋史博導,中國社會科學員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四川師範大學與寧夏大學兼職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期致力於西夏史研究,1980年出版的《西夏史稿》,堪稱西夏研究史上的裡程碑。



檔案中的歷史:清代政治與社會   劉錚雲 著




本書是作者近四十年的專題論集,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檔案所寫的有關清代政治、社會諸面向的論文,一類是討論或整理清代檔案的相關論文;依發表時間先後,前者分別收在上編與中編,後者則收在下編。上編論文聚焦在政治,主要是地方政治的制度與運作;中編在社會,以基層社會的會黨、教門、商販、夫妻關係為主;下編偏重在史語所內閣大庫檔案整理工作與資料彙編、個別檔案的介紹。所論皆深入而細密,每文皆創見疊出,值得予以關注。


劉錚雲,臺灣大學歷史學士(1973)、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博士(1983)1984年進入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服務,2001年-2004年曾借調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目前於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研究員。曾長時間負責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整理工作,主要利用檔案從事清代政治與社會史研究,主編檔案目錄、檔案數據、檔案教材、未刊稿鈔本等五種,發表論文、書評三十餘篇。



近代知識人的困局及其衝決(暫名)   楊國強 著




本書為楊國強教授的訪談錄,他認為「真正做我們這種學問的人要有兩個基本的品格:第一,不要太笨,很笨的人當然要吃虧,據我看來,這一條基本不成問題。第二,要木強、木訥,要坐得住,所以孔子講『木、訥,近仁』,是有道理的。你坐不住,永遠做不出學問,這包括很多,比如甘心耐寂寞啊,甘心清苦啊,從年輕時代就煉出一種孤獨和寂寞的耐力。」這些別有會心的文字,深夜讀來,讓人倍感警醒。


楊國強,1982年2月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政教系。1985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師從陳旭麓先生治中國近代史。1989年初進入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變遷研究。曾擔任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兼近代史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及現代思想文化所兼職研究員,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特約研究員,東華大學客座教授,上海歷史學會理事。2003年起被聘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



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1600-1949) 張壽安   主編




近代中國知識轉型與知識傳播是一個龐大且具特殊意義的課題,這是近代史上中西學術交會、互滲、裂變與再造的複雜過程,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本書從兩大面向展開:一是探討中國傳統學術自身的分化,一是梳理西方科學式知識在中國的建構與實踐。試圖藉此考察中國近代性的全面發展,重啟中西對話。


張壽安,河南省嵩縣人。1951年生於臺灣。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中文研究所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1986)。曾任香港浸會大學講師、美國Seton Hall大學助教授,現任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明清學術思想史、禮學思想史。著有《以禮代理:凌廷堪與清中葉儒學思想之轉變》,《龔定庵學術思想研究》,及《清中葉徽州義理學之發展:從戴震、程瑤田到凌廷堪》、《十七世紀中國儒學思想與大眾文化間的衝突:以喪葬禮俗為例的探討》、《禮教與情慾:近代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的內在衝突》及《清代揚州學派研究之前瞻》等論文二十餘篇。



乘桴新獲:從戊戌到辛亥  湯志鈞 著




本書是作者在旅居日本期間搜集整理的近代史料、調查訪問、講課記錄等論文、札記,對於戊戌變法時期、辛亥革命時期很多著名人物的留日事跡進行了考察,搜集了不少日文珍貴史料。作者學養豐贍,對於近代史實爛熟於心,此書堪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必讀書。


湯志鈞,1924年生,江蘇武進人,著名歷史學家。早年就讀於無錫國專,194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1978年上海社會科學院恢復,他被調回歷史研究所,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主任,1982年又任副所長。先後赴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東京大學等著名大學講學。著有《戊戌變法史論》、《戊戌變法人物傳稿》、《戊戌變法史論叢》、《章太炎政論選集》、《章太炎年譜長編》、《戴震集》、《康有為政論集》、《戊戌變法人物傳稿》(增訂本)、《戊戌變法史》、《康有為與戊戌變法》、《陶成章集》、《近代經學與政治》等。



德意志美德    李伯傑 著




在「德意志美德」當中,秩序是最重要的一個範疇。談到美德,除了那些「基本價值」或曰「終極美德」之外,作為價值的秩序的作用本來就超過其他美德,所以秩序也被稱為「母美德」。在德意志美德體系中,其他「德意志美德」都是從中派生出來的。秩序之於德國人,意義似乎更為重大,其表現為一種超強的秩序意識和秩序規則。是的,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相比,德國文化中表現出一種超強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意識甚至構成了德國文化的基礎。這種秩序感源自何處?為什麼德國人的秩序感會特別強烈?


李伯傑,雲南昆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西語系德語專業,現任教於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德國文學與德國文化。從事德國早期浪漫派文學和德國文化史研究,著有關於德國浪漫派和德國文化史的學術論文數十篇,專著《德國文化史》,翻譯了美學、文學理論、文化理論等方面的學術著作近百萬字,曾在《讀書》上開設「德國文化史隨筆」專欄,是「騰訊·大家」專欄作者。



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陳寶良 著



本書對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作了綜合性的研究。既從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的角度,探討明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時代背景及其特色;又就士大夫及其相關概念進行辨析,並對士大夫的內涵加以具體的界定;進而從求真務實、德才之辨兩個面相對明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種種轉向加以總體性的探討。作者揭示了在明代特定的歷史情景下,士大夫群體的「時代心理」和「社會心理」,以及士大夫心態的內在演變理路。


陳寶良,1963年生,浙江紹興人,師從著名明清史學家顧誠先生。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職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現任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民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理事。主要著作有《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中國流氓史》、《中國的社與會》、《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明末清初的耶穌會士》、《明代社會生活史》、《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中國風俗通史·明代卷》、《中國婦女通史·明代卷》、《明代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等。其所著《明代社會生活史》,被《中華讀書報》評為「2004年度十大社科圖書」,併入圍「首屆華文傳媒圖書大獎」(歷史傳記類)。



轉型中的困境:民國時期的鄉村教育 朱漢國  主編



本書全面系統地梳理了民國時期鄉村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困境及問題,客觀地總結了民國時期鄉村教育發展的特點及教訓,其研究既充實了民國史研究,也深化了中國教育史研究,呈現了民國鄉村教育的真相與困局,有助於深化對民國鄉村教育的認識。


朱漢國,男,1954年11月生,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現兼任教育部教師教育專家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研製組負責人、中國現代史學會副會長、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研究員等職。多年來致力於中國近現代政治思想史、中國近現代社會史研究。



近代中國之公民運動 王昱峰 著




公民是與臣民相對立的概念,是伴隨民主政治制度的產生而出現的。近代中國的公民教育自國外傳入,經歷了清末的萌芽、民國初期的快速發展和隨後的低迷。本書通過對近代中國歷史上關於公民教育的學理思考與制度化設計的梳理,兼及臺灣的相關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認識近代中國公民教育的歷史畫卷,極具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 


王昱峰,臺灣雲林人,1962年生,東海大學法律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博士,博士論文題目「公民公共性的研究」。長年研究「公民」、「公共性」等議題,深入挖掘中國思想中缺乏「公共性」的歷史根源,以及這個現象所造成的種種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他反覆思考、研探,積稿無數。作為一位業餘的書法評論者,曾為若干書法專集撰寫序評。目前遯居臺北近郊,以龐大的藏書自隨,上下古今,隨時研究任何言之成理的問題。



藏傳佛教於西域和中原的傳播——《大乘要道密集》研究初編   沈衛榮 著




藏傳佛教自西夏時代就已經開始向西域和中原傳播,並在元、明兩代成為中國佛教傳統中一個十分醒目和有影響力的傳統。以往由於缺乏文獻資料,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十年來,作者在敦煌藏、漢文文獻、黑水城出土漢文、西夏文佛教文獻,吐魯番出土回鶻文文獻和散見於世界各地的元、明善本文獻中發現了大量的漢譯藏傳密教文獻,其中以傳自元、明、清三代宮廷的藏傳密教儀軌集成《大乘要道密集》最具價值。作者利用這些新發現的漢譯密教文本,發掘其藏文原本,通過對這些文本進行過細的文本研究,最終重構11至15世紀藏傳密教在西域和中原傳播的歷史。


沈衛榮,德國波恩大學中亞語言文化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藏學、佛教學研究,近年專攻藏傳佛教於西域和中原傳播歷史的研究,在黑水城出土文書和現存元、明時代秘傳佛教文獻中發現了大量漢譯藏傳密教文獻,對藏傳密教自西夏、回鶻時代開始,歷經元、明二朝在西域和中原傳播的歷史有獨到的研究。他主編有《西域歷史語言研究集刊》、《漢藏佛學研究叢書》等刊物,出版有《西藏歷史和佛教的語文學研究》、《聖入無分別總持經對勘與研究》、《一世達賴喇嘛傳》、《尋找香格裡拉》等學術專著以及大量中、英文論文。



戲臺上的中國——張愛玲的戲曲世界與中國想像   陳丹丹 著


        


陳丹丹, 哈佛大學博士,現為紐約州立大學法明代爾州立學院助理教授,「中國法律與歷史國際學會」 (InternationalSociety for Chinese Law and History)財務長,2014年7月起為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Associate in Research。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電影與思想史。


作為一個從小接受西洋教育的新青年,張愛玲對戲曲的熱愛有些令人驚訝。在《傳奇再版的話》一文中,她坦言要去看蹦蹦戲卻尋不到人相陪——這個本應「洋化」的作家,竟似比別人都鄉土!又或者,從她「洋化」了的目光中,戲曲反是格外新奇的。 由是,張愛玲對戲曲的發現,就有點少年人驀地相逢的新鮮感,如胡蘭成所寫,「她讚嘆越劇「借紅燈」這名稱,說是美極了。為了一個美麗的字眼,至於感動到那樣,這裡有著她對於人生之虔誠。她不是以孩子的天真,不是以中年人的執著,也不是以老年人的智慧,而是以洋溢的青春之旖旎,照亮了人生。」



雷海宗全集(八卷本) 王敦書   江沛 主編

 



雷海宗先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他先後主持南開大學歷史系、清華大學歷史系與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學貫中西,品格高尚,在中國史與世界史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書擬系統收集雷先生的著作、書信與檔案,既是對雷先生一生淵博學問的總結,也是對中國近代史學史與學術史的精彩回眸。


雷海宗(1902-1962) ,原名雷得義,字伯倫。著名歷史學家,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教授。1919年至1922年清華學堂高等科。此後考取公費,入芝加哥大學留學,主修歷史學,輔修哲學。1927年以《杜爾閣的政治思想》獲得博士學位,導師為美國著名中古史家詹姆斯·湯普遜。回國後歷任南京中央大學史學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學歷史系教授,武漢大學史學系和哲學教育系教授。1932年後任清華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歷史系教授(曾任歷史系主任和文學院代理院長),對清華大學歷史學科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有「聲音如雷,學問如海,史學之宗」的美譽。


歷史記憶


武則天傳(插圖本)    雷家驥  著



不同於多數武則天研究文章、論著的主題偏好、預設立場或局部研究、宏篇大論,本書通過對武則天的成長過程與心理發展、婚姻關係與家庭角色、行為模式與掌權經過、國際戰略與國家安全、以至內政——包括政策措施、財政經濟、人口流動、社會變遷、文化教育以及宗教關係等方面的研究,對武則天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系統而中觀的論述。


雷家驥,臺灣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陜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上海師範大學域外漢文古文獻研究中心兼職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訪問教授。研究方向為隋唐史學觀念史、政治與制度史、五胡治華史以及國家權力與戰略。代表作為《中古史學觀念史》、《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和《武則天傳》。



童慶炳口述自傳 童慶炳口述   羅容海整理





童慶炳先生是北京師範大學的資深教授,是我國文學理論領域的領路人,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詩學、文藝心理學、文學文體學、美學方面的研究,培養出了大批的學者、作家。此書見證了他學術道路的風雨兼程,多年如一日的嚴謹、勤奮、平易近人的精神讓人感佩,自傳對於很多重要事件做了深入敘述,呈現了很多珍貴的歷史瞬間。



我與教育 舒新城  著

 



「我與教育」的「我」,有兩個意義,一是指我自己,就是我自己對於教育的經過與經驗,和由此經過與經驗所產生的教育觀念。一是指普通的「我」,既是任何人都有一個我,那各個我對於教育,當然也有不同的觀念。我不是你,也不是他,所以別人對於教育的觀念如何,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只是我自己個人的意見,今天所講的,便是我自己對於教育的觀念。


舒新城(1893—1960)系湖南漵浦縣人,是我國著名教育家、出版家、辭書編纂家。曾任中華書局編輯所所長、中華書局代總經理。1949年後,曾當選為第一、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其1936年主編《辭海》成功,1957年接受毛澤東委託,再度出山,主編《辭海》。


民國北京研究叢書     黃興濤 郭雙林 主編


民國北京犯罪問題研究     馬靜 著




本書基於北京檔案館館藏資料,以民國北京普通罪犯為研究對象,從犯罪者的數量、犯罪類型、犯罪群體、監獄、社會輿論等方面入手,對民國北京的犯罪問題進行了全面而細緻的研究。揭示了民國北京下層民眾的動蕩生活,以及國家權力對基層社會的控制。



北京婢女問題研究(1912-1937)     張秀麗  著



本書以1912—1937年的北京為時空範圍,通過論述北京的婢女構成、婢女買賣、婢女的日常生活、婢女的情感與婚姻、政府禁婢法令、婢女救助與安置、婢女解放運動等問題,展現了民國時期北京婢女問題的複雜面相,探討了社會轉型和城市劇烈變動對婢女褪去傳統色彩、向現代轉型的影響。這一消失的群體,藉此浮出水面。



北京的洋市民:歐美人士與民國北京      李少兵 著




本書講述了歐美人士與民國北京的互動。從人口、日常生活、社交、管理、法律訴訟等方面還原了歐美人士在北京的生活,也論述了在京歐美人士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生的密切聯繫。對於這些歐美人士與北京這座古老城市的近代轉型,以及他們對北京的觀察,都進行了細緻的梳理。



民國北京研究經典回眸 黃興濤 陳鵬 編



民國史與城市史研究都是當下歷史研究的熱門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化意義,湧現了不少精彩的研究成果,本書精心遴選既往北京研究名作,透過此書,既可以一窺民國北京研究的既往歷史,又可以為未來相關研究樹立標尺,提供參照。



民國北京的公共衛生      何江麗  著



本書描述了民國時期北京的公共衛生狀況。探討了近代公共衛生觀念、設施、實踐對北京傳統衛生的影響,論述了近代公共衛生對北京民眾生活的改變,以及對城市由傳統向近代轉型的推動。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青藏考古考古研究  霍巍 著




本書主要內容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闡述西藏考古對於西藏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價值與意義,以及對西藏考古的既往研究史的回顧、20世紀以來主要的研究進展以及成果、目前的研究趨勢和發展前景等進行簡要的總結。第二部分,依時代先後對西藏考古重大發現及研究情況進行論述,第三部分為綜論,在第二部分的基礎上提出若干理論性的總結與歸納,並對未來西藏考古工作提出設想與展望。


霍巍,考古學與博物館學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學、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任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等學術職務。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漢唐考古、美術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學與藝術史、中外文化交流等。近十餘年來,霍巍教授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國家文物局邊疆考古研究項目、中日、中美國際合作項目、美國亞州文化協會(ACC)資助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開展以我國西南地區(含西藏)為中心的田野考古與綜合研究。



考古學前沿研究:理論與問題 陳淳 著



本研究以討論主題的不同,分為四個部分。立足於國際考古學界公認的三個基石來昭示理論和問題意識的主導作用,介紹舊石器時代研究的新進展、人類起源研究、農業起源和文明和早期國際起源等問題的思考和研究,以求將國際學界流行的理論方法與中國考古學和歷史學實踐相結合,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陳淳,1948年生。史前考古學專業。1982年研究生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師從賈蘭坡院士,獲碩士學位。1982~1986年任職於上海大學文學院歷史系。198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與南京博物院合作於江蘇吳縣太湖三山島發現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1986年10月赴加拿大麥基爾大學人類學系留學,1992年獲博士學位。1996年10月返國,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教授。在國內外學術刊物、論文集中發表論文、綜述、譯作等共一百二十篇。



唐宋天文星佔與帝王政治   趙貞  著



本書以星變為切入點,以史傳佔驗為核心,從政治和祭祀禮儀兩方面討論星佔,重點考察星佔對唐五代帝王政治的特別影響。今天看來,星變由於是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因而古人對星變象徵意義的解釋均屬附會,但是它在當時卻為大多數人所相信。通過天上星官與人間社會的對應模式,進而將災禍和危機的出現與帝王政治中的人物和事件聯繫起來。兩者的有機結合,共同成為帝王處理軍國大事的重要依據。唐宋的政治中,每每鬥爭的非常時刻,總會有人從大象的角度來為事變的正常進行尋找合理依據。天文現象的象徵意義也被各種政治勢力所利用,這在武德二年王世充受禪、延和元年睿宗傳位太子以及大 佑四年哀帝禪位朱溫的政治事件中得到了印證。考察天文星佔能夠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唐宋政治的歷史背景,解讀隱藏其背後的歷史真相。


趙貞,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1994年9月至 2004年6月,先後在西北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學習,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2001年在西北師範大學師從李並成與劉進寶教授,獲碩士學位,論文題目《晚唐五代宋初的靈州道研究》。2004年在首都師範大學師從郝春文教授,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唐五代星佔與帝王政治》。2004年7月進入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6年7月入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任教。在《文獻》、《中國歷史地理論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史學月刊》、《敦煌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現主要從事隋唐史、敦煌學和天文學史研究。



清代衛生機制的演變及現代性省思 餘新忠  著



社群與政府處理疾病的策略與方式,反映社會或國家治理的主流理念。專業醫生、艱澀的醫典其實並沒有壟斷對身體、疫疾的想像與解釋。處在醫療關係最底層的病人或其家屬其實都各有一套身體觀、疾病觀、療疾習慣、死亡觀等;宗教人員也可能另有一套。療治疾病非單向行為,而是互動的過程,純粹醫學技術的施展只是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醫學知識系統的發展,與整個文化的發展,應該有密切的相關性。


餘新忠,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主要從事醫療社會文化史和明清社會史研究。代表作為《清代江南的瘟疫與社會——一項醫療社會史的研究》和《中國家庭史·明清卷》。


 

 

相關焦點

  • 新史學2016擬出翻譯新書(25種)
  • 新史學2016年度書單
    新|史|學|2016|年|度|書|單2016年度,「新史學」走過了她的第十個年份,我們試圖拓展史學研究的領域,引進了新的史學元素,
  • 劉小楓:新史學、帝國興衰與古典教育
    [13] 在《新史學》中我們可以讀到: 何謂世界史的?其文化武力之所及,不僅在本國之境域,不僅傳本國之子孫,而擴之充之以及於外,使全世界之人類受其影響,以助其發達進步,是名為世界史的人種。吾熟讀世界史,察其彼此相互之關係,而求其足以當此名者,其後乎此者吾不敢知,其前乎此者,則吾不得不以讓諸白種,不得不以讓諸白種中之阿利安種。
  • 羅志田:從《新史學》看臺灣史壇的嘗試
    與過去標榜「新史學」的中外學刊有一個明顯的區別,《新史學》雜誌明確其並「不要創造某一新學派」,而是「要嘗試各種方法(不論已用未用),拓展各種眼界(不論已識未識)」。《新史學》則立意「不特別標榜社會、經濟、思想或政治的任何一種歷史」。該刊創辦之初,臺灣學界曾有誤解,以為是要「打倒」以歷史語言研究所為代表的「舊史學」。其實就廣義言之,以傅斯年提倡的史學取向為基準的「史語所史學」,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新史學」的一支。《新史學》所要「新」的,是要「能揭發真理、啟示人類、導引文明」,而不在觀念與方法這些「形式」上做文章。
  • 學訊| 新史料與新史學——武漢大學第四屆珞珈史學博士論壇徵文啟事
    點擊藍字學衡,添加1922年以來最為堅守的人文學科垂直媒體與服務平臺新史料與新史學——武漢大學第四屆珞珈史學博士論壇徵文啟事為了拓寬學術視野
  • 年鑑學派和「新史學」的墓志銘——評介《碎片化的歷史學》
    因此,《碎片化的歷史學》已被學術界視為一部全面評介年鑑學派和新史學的權威性著作。《外交世界》周刊評論說:「在向讀者介紹『新史學』的來龍去脈和種種變化方面,弗朗索瓦.多斯是個難得的嚮導。」該書1987年出版,1997年和2005年兩次再版。
  • 年鑑學派的新生——談後布羅代爾時代的勒高夫「新史學」
    部分學者逐漸摒棄布羅代爾強調的以「總體史」和「長時段「為主要特徵的歷史觀和歷史研究方法,轉而將注意力重新回到傳統的、分科明確的、具體的敘述史學上,其中勒高夫「新史學」無疑是對年鑑學派傳統方法的解構和創新。這不是對年鑑學派史學傳統的反叛,相反因為「新史學」的提出和發展,此後的年鑑學派實現了自我造血而迎來新生。
  • 2017新書淘寶:科技圖書30種—新聞—科學網
    「哲人石叢書」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歷時悠久的知名叢書品牌,至今仍然源源不斷地推出新書品種。《波行天下——從神經脈衝到登月計劃》是英國雲彩鑑賞學會創始人加文·普雷託爾-平尼的作品,這位作者也是觀波愛好者,不論是腦波、無線電波、紅外波,還是微波、激波、光波,都被他悉數收入筆下,展現出獨特的風姿魅力。
  • 孫江:語言學轉變之後的中國新史學——《新史學:概念、文本與方法》序言
    孫江主編《新史學:概念、文本與方法》(第二卷)中華書局2008年歷史就是敘事,是某人將某事表述給某人。
  • 出版湘軍攜近3000種原創精品亮相西安書博會
    創新引領,近三千種湘書精品重磅亮相本屆書博會上,湖南代表團將帶去現場展示、零售的圖書共計近3000種、14000餘冊。其中,2018年1月後出版的暢銷書、新書和重點書達到70%以上。作為國內出版翹楚,中南傳媒一直致力原創精品、堅持創新引領,歷屆書博會的參展圖書和主題活動都備受業界和讀者的期待。
  • 夢入神機新書2016年1月1日發布 夢入神機微博發布新書
    夢入神機新書2016年1月1日發布,夢入神機微博發布新書,夢入神機新書定在16年1月1,,夢入神機2016新書叫什麼,下面是夢入神機微博新書發布的新聞。夢入神機2016新書發布在我的縱橫中文網,我們自己的縱橫中文網。多次跳票,因網站動蕩,今年網站的動蕩絲毫不亞於寶能系和萬科的資本大戲。還好我和團隊經過努力,使動蕩平息,可以有穩定創作環境。具體情況,在新書感言中,大家請關注。很抱歉,大家等了我新書這麼久。
  • 中考作文如何擬出好標題?
    中考作文如何擬出好標題?   鄭板橋在總結自己的創作經驗時說:"題高則詩高,題矮則詩矮,不可不慎也。"因此文題就應該有著傳神的魅力,有著畫龍點睛的功效。"題好一半文"就是這樣來的。在考場上,一個靚麗奪目的標題能引起閱卷老師的注意和興趣,使閱卷老師對你的作文青睞有佳,從而獲得高分。
  • 2016新書淘寶:文學圖書80種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訂貨會上將推出馮驥才《俗世奇人》(足本)、王安憶的《匿名》、黃永玉《無愁河的浪蕩漢子·八年》(上)、路內長篇小說《慈悲》等。《俗世奇人》系列作品,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為背景,每篇專講一個傳奇人物生平事跡,素材均收集於長期流傳津門的民間傳說。
  • 原創發力 童書市場添活力
    現狀  新書多、新作少,原創力不足  2018年,在開卷公司的少兒圖書暢銷書排行榜中沒有新書,出版時間最晚的是2016年,還有5種圖書出版時間接近或超過10年,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網絡書店。  近年來,幼兒情緒管理圖書很受歡迎,但市場上此類選題圖書多達上千種,既有引進版也有原創版,既有繪本也有故事書,不但給家長造成選擇困難,也導致彼此之間競爭激烈。此外,童書中的公版書版本也極其繁多。據開卷公司統計,目前在售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各有2000多種,諸如注音版、繪本版、雙語版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繚亂。  「新書多,新作少。
  • 世紀品牌新矩陣亮相廊坊: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攜2500種新書參展2017...
    此次參展機構既包括集團整合重組的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上海音樂出版社、上海科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書畫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等12家出版單位及所屬機構,也有享譽海內外的百年品牌朵雲軒集團,參展新書品種多達2500餘種,涵蓋主題出版、社科、文學、藝術、古籍、科技、教育、少兒、生活等多個領域。
  • 進步主義史學,可以說是新史學這一理念的實踐
    進步主義史學新史學主張歷史研究應該為現實服務,進步主義史學可以說是新史學這一理念的實踐,而進步主義史學的興起,盛行,也在不斷豐富、同時又檢驗著新史學的理論建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進步主義史學一直佔據著美國史學的主導地位,當時宣揚新史學的歷史學家幾乎都可說是進步主義史學家。在美國歷史上,189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段時間,被稱為「改革時代」。
  • 新史料–新史學:第二屆山東青年史學家論壇通知(第1號)
    新史料–新史學——第二屆山東青年史學家論壇通知(第1號)
  • 梁啓超的新史學「新」在何處?他對近代意義上歷史學有哪些貢獻?
    1901年,梁啓超發表《中國史敘論》;1902年,梁啓超又發表《新史學》。這兩篇文章成為梁啓超史學思想的代表作,在文中梁啓超首先批判了中國傳統史學,認為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並非真正的歷史,只是各個王朝帝王將相的家譜,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而普通的老百姓則被忽視了。
  • 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 新史料與新史學——武漢大學第七屆珞珈史學博士論壇會議通知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新史料與新史學」博士論壇涵蓋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大學科,迄今已連續成功舉辦六屆,在學術界反響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