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的新史學「新」在何處?他對近代意義上歷史學有哪些貢獻?

2020-12-25 影像中國史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梁啓超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甲午戰爭以後因倡導維新變法而揚名天下;梁啓超同時也是知名的學者,尤其在史學領域有突出貢獻。

梁啓超在寫作

梁啓超從小就愛好史學,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他前往日本。在日本,梁啓超接觸了大量西方歷史、政治、文化方面的書籍,其史學思想因而發生了很大變化。

1901年,梁啓超發表《中國史敘論》;1902年,梁啓超又發表《新史學》。這兩篇文章成為梁啓超史學思想的代表作,在文中梁啓超首先批判了中國傳統史學,認為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史並非真正的歷史,只是各個王朝帝王將相的家譜,是為統治者服務的,而普通的老百姓則被忽視了。

梁啓超因而提出「新史學」的倡議,對中國傳統史學進行「革命」,所謂「新史學」是要以西方的進化史觀為原則指導史學的研究工作,「新史學」關注的對象是民族國家中的全體國民,只有民族國家中全體國民的進步才能使國家獲得進步。

晚清時期的梁啓超

一戰結束以後,梁啓超與友人一起前往歐洲,歐洲在一戰後的破敗景象以及西方學術界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也深刻影響了梁啓超。1920年代梁啓超回國後專注於學術,先後出版了《中國歷史研究法》、《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等書。

在這些書中,梁啓超放棄了此前十分推崇的進化史觀,轉而強調史學方法的運用。梁啓超提倡使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歷史,在研究中借鑑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甚至自然科學的相關成果;梁啓超還重視整體的歷史發展,希望從歷史大勢中總結規律;梁啓超強調史學研究中要有懷疑精神,大膽的懷疑並尋求「真」,求真是史學的重要使命。梁啓超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從事政治,因此他認為史學的功能就是為政治服務,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服務。

《中國歷史研究法》

總體上來看,梁啓超的史學思想受西方學術的影響很深,梁啓超對傳統史學的批判儘管有失偏頗,但仍然在中國史學的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新史學」的提出標誌著中國傳統史學的終結和中國近代史學的興起,民國時期的中國歷史學家在歷史研究中或多或少都受到梁啓超史學思想的影響。

參考文獻

蔣廣學:《梁啓超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陳鵬鳴:《梁啓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版;

李喜所、元青:《梁啓超傳》,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編輯 | 胡一舟 別畢卉

相關焦點

  • 年鑑學派和「新史學」的墓志銘——評介《碎片化的歷史學》
    為確立自己的主導地位,年鑑學派奪取了傳媒社會的所有關鍵崗位,並控制了歷史著作出版發行的所有環節:負責出版歷史叢書的大都是年鑑學派的人,哪些著作能夠出版,哪些著作要打入冷宮,全由他們定奪。一時間,法國的史學生產幾乎都被年鑑學派所壟斷了。布羅代爾從1968年後退居二線,但對新史學派的史學家而言,他仍是無可爭議的掌門人,並始終無所不在。
  • 孫江:語言學轉變之後的中國新史學——《新史學:概念、文本與方法》序言
    長期以來,在中國和東亞研究中,杜贊奇(P.Duara)是實踐後結構主義歷史學的代表性人物。在收入本卷的<本真的王國:超時間、性別以及現代中國的國族敘述>一文中,他首先討論了線性的歷史敘述的特徵。他認為近代歷史敘述存在著一個自我分裂的難題:一方面試圖掌握進化的、進步的未來,另一方面則固守過去的不變的本質;在線性的歷史時間中一切都是變化的,但其中有著一個不變的內核。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歷史學在新時代應更好發揮社會功能
    毋庸諱言,當前歷史學發展面臨著一種尷尬局面:一方面,歷史學研究越來越專業化,許多研究成果與社會公眾的需求越來越脫節,存在「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自命清高,這使歷史學發展面臨一些困境。另一方面,各類新說歷史、戲說歷史的圖書和以宮廷野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層出不窮,「民間歷史學」可謂洶湧澎湃,而這些作品良莠不齊、魚目混珠,很大程度上衝擊著歷史學的嚴肅性、消解著歷史學的正能量。
  • 劉小楓:新史學、帝國興衰與古典教育
    [27] 無論如何,從《新史學》來看,梁啓超並不熟悉蘭克。即便他從某個日本學人那裡輾轉得知蘭克史學的某些觀點,他也未必意識到蘭克的古典史學對中國新史學的意義。否則,「極敏之眼光,極高之學識」會帶他深入認識蘭克史學,說不定還會循此追根溯源了解西方史學的古典傳統。[28] 事實上,不僅梁啓超沒有,整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中國智識人都沒有致力於認識西方的古典史學傳統。
  • 新史學薦書136 | 楊念群《重建另一種敘事》
    作者作為我國當代新史學領軍人物,做出了獨特的貢獻,此書就是相關的一個總結。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
  • 新史學2016年度書單
    新|史|學|2016|年|度|書|單2016年度,「新史學」走過了她的第十個年份,我們試圖拓展史學研究的領域,引進了新的史學元素,
  • 許知遠:寫三卷本梁啓超傳,「我想證明我不是一個網紅」
    最近,他出版了一本新書《青年變革者:梁啓超(1873—1898)》,這是「梁啓超三部曲」的第一部。在新書發布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談到,《青年變革者》有大量對文言史料的引用和尾注,他擔心會影響流暢性。許知遠則說,第二卷的注也許更多,並且他覺得「我比梁啓超寫文章寫得好啊。」
  • 羅志田:從《新史學》看臺灣史壇的嘗試
    除了縱的古代與近代不能平衡外,從各子學科的橫向分布看,該刊已經刊發的文章基本是以文化關懷為主的社會史,有關政治、外交、軍事史等方面的文章甚少,偶有論及也多是放在文化與社會的大框架中進行論證分析,實即廣義的文化史(該刊則自命為「新社會史」)。結果,立意不特別標榜某種傾向的《新史學》很快就給人以有特定「傾向」的印象。
  • 孫江 | 近代東亞史,我作如是說
    聽說您在日本出版了一本很有影響的書,可惜還沒有翻譯成中文出版,是否就是您的博士論文?能簡單介紹一下嗎?答:這本書名叫《近代中國的革命與秘密結社——中國革命的社會史研究(1895—1955)》,是我的博士論文的一部分,可以說是實踐我所提倡的新社會史/新史學的習作。在日本,我既然選擇了一個冷門的題目,我就註定是一個另類,這本書的寫作很艱辛,出版也很艱難,連續兩次申請出版資助都沒有得到。
  • 新史學2016擬出翻譯新書(25種)
    也期待將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一切歷史變得更加豐富而生動,於眾聲喧譁之中,由深邃的掘進,呈現歷史的複雜性與穿透力。2016,也許這個冬天足夠清冷,然而,有了書,便有了光與熱!等視角和分析手段引入基層社會空間研究中,或可儘量「復原」鄉土意識在空間、制度、商貿、文化等多條脈絡交互作用下產生、成長的複雜過程,進而突破以往單線邏輯的解釋模式,重新反思近代中國的文化變遷過程。
  • 梁啓超對近代中國的影響有多大?
    梁啓超在此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所以這段時間對他思想的影響很大。在日期間,梁啓超創辦了七八種報紙,最著名的就是《清議報》《新民叢報》和《新小說》。他公開批評滿清政府,要求廢除專制。他還介紹了大量西方變法改革的經驗,並第一個把德國學者伯倫知理(J·K·Bluntschli)的國家學說介紹到中國。這期間,他還曾到美國考察半年,廣增見聞。
  • 年鑑學派的新生——談後布羅代爾時代的勒高夫「新史學」
    部分學者逐漸摒棄布羅代爾強調的以「總體史」和「長時段「為主要特徵的歷史觀和歷史研究方法,轉而將注意力重新回到傳統的、分科明確的、具體的敘述史學上,其中勒高夫「新史學」無疑是對年鑑學派傳統方法的解構和創新。這不是對年鑑學派史學傳統的反叛,相反因為「新史學」的提出和發展,此後的年鑑學派實現了自我造血而迎來新生。
  • 新史學編輯部 | 袁廣泉先生悼念專號
    他的譯著篇幅超過撰著數倍,而其成就亦非數量可以計算。袁先生擅長在深刻理解原著意義的基礎之上,完成同時令原著作者與讀者滿意的譯文。而這一切得成為可能,正因他對於歷史學深厚的造詣與摯愛、卓越出眾的文採,以及對世俗評價恬然自處的風骨。我們對擁有如此才能與性情的袁先生既欽羨又尊敬,因此渴望得到他的翻譯。而事實上,有許多作品正因袁先生其人其學的翻譯之功,才使中國讀者真正認識到其意義。
  • 立足歷史背景深入研究梁啓超學術思想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新民子等,廣東新會人,是中國近代政治改革運動的傑出宣傳家、中國學術古今轉換時期的關鍵性人物,也是近現代歷史上嶺南學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如何全面、客觀、公正地評析梁啓超的學術思想,以及他與近代中國的關係,已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重點。
  • 新史學2016擬出原創新書(30種)
    「新史學」關注更加立體的歷史,既追尋普通民眾和日常生活,留意日常生活巨大而糾結的力量,反思這股力量如何作用於政治和歷史;也期待將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乃至一切歷史變得更加豐富而生動,於眾聲喧譁之中,由深邃的掘進,呈現歷史的複雜性與穿透力
  • 孫江:近代知識亟需「考古」——我為什麼提倡概念史研究
    論者中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分歧不要緊,要緊的是是否在方法論上自覺社會史所具有的批判性。回顧中國社會史研究,無論是對歷史整體的強調,還是對地方歷史的執著,在社會史的百貨店裡最欠缺的是對作用於文本的權力關係的省思。日本社會史提供了相反的案例。
  • 中國傳統文化之近代國學大師
    梁啓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著名思想家、活動家、國學大家。被公認為「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敢於創新,推動了「史學革命」,並在革新文章風格方面,一馬當先。他就發明了一種介乎於古文和白話文之間的新文體。
  • 梁啓超逝世90周年:知我罪我,讓天下後世評說
    凡諸政治、經濟、思想、學術、社會、文化、教育、出版等領域,皆有其建樹存焉。其中的相當一部分文字,更是已經超越了個人觀察與思考的層面,直接而深刻地介入到了歷史進程的肌理與脈絡之中。他一方面積極入世,另一方面又自覺追求在「實事的理論」之上建構具有穿透力與啟示性的「理論之理論」,因此在知行的雙重維度上都為這一雲譎波詭的「過渡時代」提供了一個不得多得的意義坐標。
  • 左玉河: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
    其中由史革新主編的《中國文化通史》(晚清卷)和黃興濤主編《中國文化通史》(民國卷),在體例和觀點上有較大突破,成為中國近代文化史領域權威的通史性著作。改革開放初期復興的傳統文化史,是與經濟史、政治史並列的以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分支學科。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研究領域,並以史學研究方法為主。傳統文化史研究堅持歷史學的求真宗旨,著力弄清近代文化發展的基本歷程及其情況,進而揭示文化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