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編輯部 | 袁廣泉先生悼念專號

2021-02-06 新史學1902
一、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石川禎浩教授所擬悼詞

                               


袁廣泉先生畢生所撰歷史學論文大約不足十篇,這個數字不算多。但我們絕不能以此基準來評判袁先生一生的價值。他的譯著篇幅超過撰著數倍,而其成就亦非數量可以計算。袁先生擅長在深刻理解原著意義的基礎之上,完成同時令原著作者與讀者滿意的譯文。而這一切得成為可能,正因他對於歷史學深厚的造詣與摯愛、卓越出眾的文採,以及對世俗評價恬然自處的風骨。我們對擁有如此才能與性情的袁先生既欽羨又尊敬,因此渴望得到他的翻譯。而事實上,有許多作品正因袁先生其人其學的翻譯之功,才使中國讀者真正認識到其意義。在因心肌梗塞倒下前一刻,袁先生剛將《梁啓超年譜長編注釋本》的文稿交付出版社,孰料竟成為最後的作品。幸耶?不幸耶?待不久之後此書出版之際,世人也終會知道,失去他是怎樣重大的損失。

——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 石川禎浩 (瞿豔丹譯)

驚悉廣泉兄辭世,悲痛不已。記得2011年蒙森時彥先生邀請,訪學京都大學,廣泉兄幫助預訂宿舍,又引我辦理圖書館借書手續,一年時間關照不斷。我們共同參加論文發表例會,切磋中日歷史文化,每次會後都到附近居酒屋聚餐,其學術氛圍構成京大人文研一道特有風景。廣泉兄是個憨厚、謙和的山東漢子,大家都喜歡他,他夫人包的山東大餡餃子也真好吃。回國後我們仍有聯繫,他的近代史研究譯著為同仁所喜聞樂道。嗚呼!天不假年,廣泉兄別矣。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王也揚

袁廣泉先生的筆譯口譯,難出其右。居然能現場傳譯康德!可惜不得其所。曾設法為其薦一合適位置,無奈過不了時下的評估標準。真是可惜。有幾部多位譯者合作的書,中(兩岸)日學人不約而同認為袁的翻譯最佳。體制本應為這樣的長才留有適當空間,而不是讓他在各種評估中掙扎。其作用遠比發表可有可無的論文或出版可有可無的著作大得多。應該出一個紀念集,京都和兩岸與之有關的學人,都是有口皆碑。

——浙江大學資深教授 桑兵

上周末忽得噩耗,廣泉兄遽逝,不覺大悲!10年前初見廣泉兄,深感他是個熱心人,性格直率,為人坦蕩,性情儒雅,毫不做作,與他結識後時有往來。廣泉兄的中日文俱佳,多年來翻譯了不少有關中國近代史的日文學術著作,忠於原作,文字講究,讀來並無那些賣弄造作的翻譯腔,為當今譯界難得的清流。他曾多次邀我去他任教之地走走,然未及成行,廣泉兄已駕鶴西去,悲痛之餘,望廣泉兄在天國安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史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汪朝光

第一次知道袁廣泉教授的大名,是2006年石川禎浩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一書的中文版出版之後。最初只是因為關注石川先生的書而關注到譯者。之後不久,有機會見到石川先生。石川先生特意向我介紹了袁廣泉教授。石川先生說:「袁廣泉教授是我們京都大學最信任的專業譯者。我們的書都請他來翻譯。」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隨後幾年,陸續看到京都朋友們的書陸續被袁廣泉教授翻譯成中文出版,如《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中國抗日軍事史》、《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近代東亞翻譯概念的發生與傳播》、《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與文化》等。我們都知道,京都學派以嚴謹的實證研究著稱,他們如此信任一位譯者,將自己的心血之作都交給一個人來翻譯,自然非同尋常。在當下中國翻譯不算學術成果的考核體制下,一位學者能如此潛心於學術翻譯,更令人敬佩。我和廣泉教授只有兩面之緣,相識時間不長,幾年前有朋友約我和深町英夫教授選編一本《日本學者筆下的二戰史》,其中有兩篇請廣泉教授翻譯,他慨然應允,並很快就譯出。遺憾的是,這部書稿至今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出版,只能對廣泉教授道聲抱歉了。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歷史系主任  王奇生

得知袁廣泉先生噩耗,非常痛心!袁先生才57歲,正是出成果的大好年華,非常非常遺憾!!請袁先生給《抗日戰爭研究》翻譯過文章,也請袁先生參加了國家社科基金抗戰專項「日本《戰史叢書》翻譯工程」,袁先生不但日文好,能看出日文原文的錯誤,中文水平也很高,是一流的日文翻譯家。袁先生遽歸道山,不只是日文翻譯界的損失,也是中日學術交流的一大損失。袁先生走好!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高士華

經過一個多月的搶救,袁廣泉老師最終還是告別了這個世界!噩耗傳來,我在想雖說生老病死乃人生定律,可命運突然按下的停止鍵,總讓人感到殘酷和不甘。

袁老師是我留學時代的同門師兄,因較我年長,所以在我讀書時並未能見過真人,只屢屢聽聞其三年就提交了博士論文等優秀的事跡。後來袁老師前往京都大學任職,第一次見面就被他流暢的日文震撼。他說起日語來淡定、自如,語氣溫柔,讓人很難與他那麼高大魁梧的身材聯繫在一起。他樂於助人,我第一次用日語投稿時,他曾仔細幫我修改文法錯誤;我回國後需要日文資料時只一封郵件他就會替我掃描好發給我。

未曾想天妒英才、生命無常,唯願袁老師安息!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編審  高瑩瑩

在我2017年12月到京都大學之前,我雖尚未與袁廣泉老師謀面,卻在讀書問學之路上早已久聞袁老師的名諱,非常期待能夠與他見面深談。吾生也晚,問學也遲,最早獲聞袁老師的名諱,還是讀碩期間閱讀石川老師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史》一書時,深感著者功夫之深,譯者筆力之健。2010年,狹間老師來中大講學三月,在朝夕閒談時常常聊起袁老師,狹間老師後來那篇《西周留學荷蘭與西方近代學術之移植》一文當時就交由袁老師翻譯。狹間老師講袁老師日文固然好,難得是中文也好。或許這也是狹間老師在研究西周留學翻譯歐洲學術術語時的感悟之一吧。這常常令我深思譯者在中外學術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此後陸續讀了袁老師譯介的其他京都學人的著作,更是期望當面向他請益。

不想從聞其名到睹其人,竟然在11年之後。那晚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暢談許久,後又陪同他到一樓吸菸區聊,因吸菸區僅有兩人,不經意間,袁老師提起許多往事,講到《中國共產黨成立史》翻譯、問世的波折,講起他自己手頭都沒有這本書了,卻又要到處求購。我聞之惻然,應允回國後將我的那本轉贈於他。繼而聊起翻譯《梁啓超年譜長編》譯註的事,得知我在京都正在協助狹間老師比對《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稿本》與《梁啓超年譜長編》一事,甚是激動。也是在袁老師的鼓勵下,此後開始進行《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稿本匯校》的工作。前數日,剛剛收到袁老師新譯的《「紅星」是怎樣升起的:毛澤東早期形象研究》一書,這也是他在京都時談起的譯書。熟料我尚未閱竟全篇,即聞袁老師逝世的消息。想到袁老師在逝前已完成《梁啓超年譜長編》譯註的中文稿,尚未踐行蒞臨中大共同研討梁啓超之諾,即溘然長逝,令後學悲痛莫名。承譚徐鋒兄告知袁老師逝世之事,又約寫幾句話紀念袁老師,謹略述數語,以慰逝者。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  安東強

知道袁廣泉先生,是因為他的名譯《中國共產黨成立史》,記得其中很多細節,在他謹慎而奇妙的筆端,湧現出來,讓歷史的奇妙感蓬勃而出。

結識袁廣泉先生,已有六七年,他幫助了我很多,幫忙翻譯了近百萬字譯著,尤其是《梁啓超年譜長編注釋本》,兢兢業業,認真負責,再加上豐厚的學養,讓人放心。此書現已入選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項目與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我已第一時間稟報於他,這無疑是對於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諸位前輩多年心血與袁先生精心譯作的高度認可,期待不久能儘快推出,以緬懷袁先生的勳績。

與他見面不多,卻頗有共同語言,因為都是有所固持的人,記得喝了幾次酒,每次都很快意,電話也經常聊。他有一次因為要陪老人來北京遊玩,讓我幫忙找了賓館,為他的細緻與孝順感動。

他是如此高大的山東大漢,卻又心細如髮,體貼入微,我記得他談到他愛女時的幸福感,在酒杯與酒窩之間洋溢著特別的情緒,那一刻,我知道這是一位值得交心的朋友,儘管論年齡他是我的師長。

錢穆先生曾說:「朋友的死亡,不是他的死亡,而是我的死亡。因為朋友的意趣形象仍活在我的心中,即是他並未死亡;而我在他心中的意趣形象卻消失了,等於我已死了一分!」袁先生的去世,對於我有一樣的沉痛感,我深深為他去世時不能前往致悼感到痛心。

他是一位有著俠肝義膽的忠厚漢子,甘願在如此喧囂的學術名利場裡為他人作嫁衣裳,留下的不僅是近千萬言的不朽譯著,而且是高貴而稀缺的人格,以及可以慰藉家人、師友的美麗心靈。

石川禎浩老師給我的信裡說「在這個庚子年,人生無常這四個字顯得格外沉重」,痛哉斯言!作為後死者,我們有責任銘記並激揚這種人格與學風,如此,學風才可能清朗,人間才成其為美好人間。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譚徐鋒

相關焦點

  • 羅志田:從《新史學》看臺灣史壇的嘗試
    《新史學》的一個特色是嘗試以「專號」的方式刊發同一專題的文稿,有意識地在學術領域方面開新。專號的方式近年西方學刊使用較前為多,一般選題多是比較「趨時」且易為人所注目者。而該刊的專號則出現更頻繁,差不多每卷都有一期是專號。值得一提的是,該刊的專號雖然多,在具體操作上仍比較審慎,有原則而不勉強湊數。據說也有規劃設計好專號,但收到的論文不足以構成一期專號,結果取消專號名目者。
  • 石川禎浩︱風骨錚錚的翻譯生涯——追憶袁廣泉先生
    2020年5月22日凌晨,知名翻譯家、江蘇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袁廣泉先生病逝,享年57歲。袁先生翻譯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史》、《孫中山與「科學的時代」》、《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中國抗日軍事史(1937~1945)》、《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等諸多日本中國史研究著作,翻譯之功備受作者認可、讀者推崇,在學界享有盛譽。
  • 「副教授」袁廣泉不幸早逝,日本知名學者深情懷念
    袁廣泉先生,照片由袁先生遺孀鞠女士提供。 文丨石川禎浩;譯丨蘇枕書 2020年5月22日凌晨,知名翻譯家、江蘇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袁廣泉先生病逝,享年57歲。
  • 悼念顧自忠先生專題
    顧自忠先生曾任學校老師,威縣文聯主席,威縣政府縣長。前幾年開設詩詞講座,給大家講格律與創作經驗。悼念顧自忠先生專題        悼念顧自忠先生孫麗珠蒼天垂淚撒梨花,大地傷悲掛白紗。贈送專刊成憾事,仙魂已去化雲霞。
  • 悼念沈昌文先生
    悼念沈昌文先生 2021-01-16 0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沉痛悼念鄭張尚芳先生
    著名語言學家、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鄭張尚芳先生2018年5月19日仙去,萬分悲痛,深切悼念,先生走好!
  • 悼念著名詩人劉章先生作品選
    河北省詩詞協會主辦    2020年第25期/總第25期編者按:著名詩人、原《中華詩詞》《詩刊》編委、河北省詩詞協會副會長劉章先生逝世以後,全國詩界震驚,紛紛以詩歌、詩詞形式悼念、紀念、緬懷這位對詩壇有重要貢獻的先輩。
  • ...馬克思,李大釗,中國共產黨,專號,王玉,馬克思主義,學說,唯物...
    他把這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刊登了7篇從不同角度、立場來介紹和評價馬克思及其學說的文章,把對馬克思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這期專號都有哪些內容?怎麼組稿出版的呢?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校刊編輯部編輯王玉在研討會上表示,1919年馬克思主義專號是五四前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一個生動案例。
  • 年鑑學派和「新史學」的墓志銘——評介《碎片化的歷史學》
    年鑑學派及其所代表的「新史學」當屬20世紀最重要的史學現象,它們不僅在法國史學界長期佔主導地位,而且對全世界的歷史學和社會科學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我國已故的史學前輩張芝聯先生頗為重視對年鑑學派和新史學的研究。除親自撰文評介外,他還敦促我們:「今後要繼續注視年鑑學派的發展趨向,以便在一適當時機對它作出全面的評價。」
  •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
    錢楊著作德文譯者悼念楊絳先生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驚聞當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外國文學研究家、清華老學長楊絳先生仙逝,《圍城》和《我們仨》的德文版譯者、德國著名漢學家莫宜佳(Monika Motsch)博士,與其丈夫莫律祺先生(Mr.
  • 沉痛悼念李碩豪教授
    蘭大教授李碩豪老師昨日因意外原因不幸辭世,有幸與先生會面五六次甘肅省政府督政甘肅省高等學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甘肅省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甘肅省基礎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指導委員會委員蘭州大學第六屆學術委員會人文社科委員會委員蘭州大學文科類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蘭州大學學風建設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國高教研究》雜誌編委《高等理科教育》雜誌編輯部主任
  • 通訊: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臺北11月20日電 題:在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觸摸「新史學」心跳  中新社記者 關向東 黃少華  位於臺北南港的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上周末起將休館半年進行內部裝修,計劃於明年7月擇吉重開。記者趕往參訪心儀已久的「新史學」大師。
  • 【春風詩社微刊】第109期||悼念李昌邦先生
    ,悠然千古     (唐基蘇)李昌邦先生一路走好!文/金渲詩友悼念詩詞 調寄鷓鴣天文/宋長興初識先生正手談憶秦娥一悼念昌邦       文/黎小泉          星隕墜,象山灕水含悲淚。含悲淚,哀樂低回,親朋心碎。          傳承國粹呈聰慧,培桃育李令人佩。令人佩,縱橫黑白,無怨無悔。
  • 訃 告 | 沉痛悼念易玉麟先生
    玉麟先生的警政工作生涯,曾擔任臺灣省警察大隊警長、區隊長,臺東縣警察局寶桑派出所主管、刑警組長,高雄市警察局科員、副主任等職,公元 1980 年退休。     玉麟先生退休後創辦公益事業,致力於文化傳承,曾獲選模範老人。
  • 年鑑學派的新生——談後布羅代爾時代的勒高夫「新史學」
    部分學者逐漸摒棄布羅代爾強調的以「總體史」和「長時段「為主要特徵的歷史觀和歷史研究方法,轉而將注意力重新回到傳統的、分科明確的、具體的敘述史學上,其中勒高夫「新史學」無疑是對年鑑學派傳統方法的解構和創新。這不是對年鑑學派史學傳統的反叛,相反因為「新史學」的提出和發展,此後的年鑑學派實現了自我造血而迎來新生。
  • 孫江:語言學轉變之後的中國新史學——《新史學:概念、文本與方法》序言
    孫江主編《新史學:概念、文本與方法》(第二卷)中華書局2008年歷史就是敘事,是某人將某事表述給某人。
  • 「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墨香滿堂悼念先生 文豐筆健青山同泣
    11月7日,我校師生及相關單位代表前來校本部實驗樓報告廳深切緬懷歐陽中石先生。」的橫幅下,歐陽中石先生的遺像被潔白的鮮花環繞。靈堂兩邊擺放花圈,四周懸掛上百幅先生學生和我校師生自發獻上的書法輓聯。靈堂中迴蕩著先生生前演唱的《數太保》《甘露寺》《取帥信》京劇選段,綿長悠遠。
  • 敢將私誼哭斯人——悼念步平先生
    去年6月5日晚,步平先生請參加第二天抗戰研究工程學術委員會的外地委員吃飯,南方的幾位除了復旦的吳景平、南大的陳謙平、南師大的張連紅等先生,較意外的還有似乎比我更不做抗戰史研究的中大的桑兵先生。那天步先生氣色不錯,大家七嘴八舌,他也時而插話。
  • 新史料–新史學:第二屆山東青年史學家論壇通知(第1號)
    新史料–新史學——第二屆山東青年史學家論壇通知(第1號)
  • 劉小楓:新史學、帝國興衰與古典教育
    據說,梁啓超在《新史學》中表達的歷史觀其實與蘭克學派的教科書有關。[25]《新史學》篇幅很短,與梁啓超的其他同類文章一樣,涉及西學的地方往往蜻蜓點水,要確認他的觀點是否來自蘭克並不容易。《新史學》發表之前,梁啓超的一些文章倒顯得帶有蘭克的政治史學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