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搖青,手工炒青,一個70歲老制茶師傅眼中「手工」巖茶

2020-12-17 小陳茶事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有些時候,流行總是親睞一些稀罕的事物。

比如手工茶。

近幾年開始流行全手工武夷巖茶。

不管茶農還是商家,都能華麗麗地拿出幾泡全手工巖茶,門檻之低流行之盛堪比「牛肉」。

對於這些形形色色的全手工巖茶,村姑陳是敬而遠之的。

首先,手工與全手工,一字之差,卻相差甚遠。

每每拿到全手工的巖茶,村姑陳腦子裡就冒出幾個問題:

1、這泡標榜了是全手工製作的巖茶,是用帥氣而精準的開青動作搖制的嗎?

2、制茶師有沒有把手伸進200多度的鍋裡炒茶?

3、且不說制茶師在帶齒的竹匾上揉茶動作準確與否,我關心的是制茶師傅是否堪比大力水手,力氣夠不夠用!

這幾個問題,相信大多數制茶師,是回答不了的。

嗯,請回答2020。

當下的許多全手工巖茶,可能只是在我們最常見的手工搖青環節,用到了人力、使用了人手。

然而,就算是人工搖青,也未必就是真的——試看今日之武夷山,真正能把一泡茶搖到底的又有幾個?

大多數人,可能搖兩三遍就用上機器了。

人會累,機器不會。人會耍嘴皮子,機器不會。

《2》

突然很好奇。

在沒有機器的那些年,武夷巖茶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我微信了幾個70歲左右的老師傅。

他們經歷了傳統制茶的時代,歲月在他們身上刻畫了年老的印記,但他們卻無比自豪地伸出指頭說,「我做茶50年了,全手工制茶我們比誰都了解!」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開青」,也說「開篩」,它是曬青的一個環節。

據這幾個老師傅坦言,他們當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開青的,有人自承學了七八年仍然不會。

李麻花一頭霧水,這神秘的「開青」究竟難在哪裡?

容我先描述一下開青動作。

這開青,必須由兩個人合作完成。一個人端著水篩不停搖晃,另一個人抓起一團青葉,瞧準時機把青葉放到水篩上,等青葉落入水篩的同時,持篩的人甩動一下水篩,本來是團住的青葉馬上均勻平鋪在水篩上。

一個抓得準,一個甩得快,兩人配合得好,才能把採下山的茶青快速鋪開攤晾。

這跟福鼎白茶的攤晾,一脈相承。只是福鼎白茶的攤晾,水篩是靜止的。而武夷巖茶的開青,水篩是晃動的。

李麻花一直在想像,這個甩開青葉的動作是何等帥氣和漂亮:

鮮嫩的青葉在他們控制的水篩上,十分聽話與服帖。開青師傅必須集中注意,抓住青葉拋上水篩的瞬間,掌握青葉落下的節奏,他一帶一甩,動作乾淨利落,青葉乖乖地平整鋪滿水篩。

青開得好,水篩上的青葉就像一根根用手擺放上去一樣,整齊劃一。

《3》

村姑陳原本以為,開青時的分,是徒弟抓青,師傅開篩。後來發現,其實抓青的難度也不小,學藝不精的徒弟是無法跟師傅配合完成的。

抓青,要快、準、狠。

抓青的人,需要一次精準地抓起2斤左右的青葉,這個重量的青葉,剛好能鋪滿整個水篩。

抓青的人,他拋青葉的力度和時機要計算準確,這樣才能可以避免青葉掉落地上,也才可以讓開青的人輕鬆甩開水篩。

如果有一兩次青葉分量不足,他要能快速用青葉填補滿水篩的空餘部分。

這讓我想起一個打籃球的朋友,他連續兩年競技3分球投籃比賽,去年成績平平無奇,今年拿了冠軍。

我很好奇,他說,今年是打後衛的朋友負責傳球,他能很舒服地接到球投籃,兩個人配合得好。

果然,配合,很重要。

如今的武夷山,要找到會開青的師傅,已經很難了。找到能配合開青的抓青師傅,那就更是難上加難。

有個老師傅說,「有個說自己會做手工茶的茶師,名氣不小,茶品牌挺大,讓他開個青看看,他都直擺手。」

看來,開青這種技術活,將隨著武夷山制茶師們對它的不重視,以及機器化時代的來臨,而漸漸退出江湖。

最終,只能成為書裡,或者博物館裡,擺放的幾件道具罷了。

《4》

要說純手工,搖青,也必定是重中之重。

每年,在武夷巖茶的做茶季,搖青會頻繁地出現在你們的朋友圈裡,各種角度、各種花式,各種作秀,甚至各種惡搞。

搖青的原理,是要讓青葉在水篩上面相互碰撞,讓葉片軟化破損以達到進一步氧化發酵的目的。

老制茶師說,在沒有搖青機器的年代,茶農們,真的是實打實地從頭搖到尾。

那時候的搖青,拼得是體力和毅力。

而現在,做茶舒服了,有機器了,大家就不想再這麼累了。

現在人做巖茶,前半場有人參觀拍照時用手工搖青,後半場無人觀賞且體力不濟,便快快把青葉送進了搖青桶。

老師傅笑曰:「現在啊,大多數年輕做茶人,擺出的只是搖青的花架子,姿勢和力道都不太對。」

他解釋說,標準的手工搖青,要讓水篩中間的青葉高高地跳動起來,而不只是水篩邊緣一圈的青葉在搖動。

「那只是在摩擦青葉,達不到搖青的效果!」老師傅指出癥結。「青葉在水篩上面必須拋起落下,要能正反面翻轉。」

搖青的幅度和力度不夠,中間的青葉搖不動,做出來的茶發酵不均勻,就大大影響成品茶的質量。

幸而現在科技進步了,如果手工搖不好青,還有機器可以依賴,過去的做茶人每一遍動作都要搖到點上,再苦再累都不能放鬆。

當然,做茶工之間,有身形高矮力氣大小技術好壞之分,故而,從前的做青間裡,會有統籌師傅合理分配人手,氣力小搖得差一些的搖完一輪,下一輪換技術好的搖,每一批茶這樣交替搖青,才不會出現兩批茶搖青程度的明顯差距。

「過去有經驗的師傅搖得巧,開始輕搖,逐漸加重,不像現在搖青空有花架,或者蠻幹。」老師傅回憶起往事眼神裡都帶著故事,「你們是沒見過啊,大師傅搖出來的青是透亮的!」

聽完這席話,不但是老師傅,就是村姑陳和李麻花眼前,也立馬就出現了一幅美好的畫面。

《5》

說完手工搖青,來說炒青。

手工炒青這個技術,更是相當了不得,200多度的鍋裡,赤手炒茶,李麻花光想想就覺得指尖發燙。

「不是什麼特製的炒茶鍋,就是日常炒菜用的鍋,每天都要用磚頭把鍋磨亮,避免洗完鍋水分殘留生了鐵鏽。」

炒茶前,要先把鍋燒熱,「我們也不知道多少度,只是記得大半個鍋都是紅的,青葉扔進鍋裡噼裡啪啦響,像放鞭炮一樣。」

老茶師說現在的炒鍋很多都是擺設用的,鍋是黑的,哪裡能像過去那樣燒到發紅。

燒紅的鍋起碼200多度,光著手伸進去炒茶是要克服心理障礙的,試問現在幾個年輕做茶人能有這個技術?

炒茶師傅的手,當然也是人肉長的,也怕痛。

所以,炒茶是有技巧的。需要巧妙避開鍋面,只碰到茶葉,手貼著茶葉翻炒,如果手指碰到炒鍋,那會直接燙到起泡的好嗎?

那就不是炒青了,是紅燒手。

炒青時,由於溫度太高,青葉在鍋裡片刻就會紅了焦了。

所以,用手炒動茶葉時,必須要讓鍋裡的葉子全部翻動起來,一旦漏了幾片就會粘鍋燒焦,壞了這一鍋的茶。

至於這鍋茶要怎麼炒,跟上一輪搖青情況有關。

搖完的青葉送過來時會交代炒茶師傅說,「這批茶搖得幹了些,炒的時候幅度小一些,不要再往外散水分了。」

炒茶時間久了,有些老師傅可以閉著眼憑感覺炒茶,手指能準確地拿捏在茶葉上,不會被燙傷。

跟我們聊天的一位老茶師笑著說,「我們當時還比賽來著,拉掉燈,6個人6口鍋一起炒,能聽到有人燙到齜牙的聲音。」

想到這個畫面,不禁菀爾。在那樣艱難的年代,武夷山的老制茶師們還有如此的娛樂精神,真是難得!

《6》

當村姑陳和李麻花覺得炒茶已經很難了的時候,老師傅說,揉茶最難!

揉茶,是練下盤功夫和拳掌功夫。

首先,馬步要扎穩,身體矮到一定的高度,適合用力才行。

其次,兩手要配合到位,一手撈回茶葉,一手對著另一隻手的虎口推上去,好像在練一門高深的武功。

第三,力量要均勻,揉茶是十分費力氣的,但更要注意力量的均衡。如果前一揉重了,後一揉又輕了,那就難以讓茶葉均勻受力。

揉茶的目的是要讓茶葉成型,外形的緊結勻整與否跟這個環節密切相關。

如果喝到的成品茶,條形是不均勻的,那基本可以斷定,制茶時,在揉茶的環節,沒有做到位。

要看一個人會不會揉茶,除了架勢之外,還有個細節很重要。

用來揉茶的竹匾上面有凸起的小齒,它極為關鍵。

有經驗的師傅會把竹匾水平傾斜一些,讓這個小齒的方向對著把茶推揉上去的角度,那是發力的最佳角度。

「有些人說自己會揉茶,但只是平平擺在那裡,沒有把竹匾斜過來,就被我一眼識破!」老師傅笑著說。

揉茶比搖青更考驗力氣。

在還沒有發明揉茶機的時候,4個人才能揉出一斤毛茶來。一晚上揉下來,手都累得發抖。

吃飯都端不起碗的那種抖。

《7》

全手工巖茶是很難得的。

它難得在那個艱難的歲月,茶農們依然懂得環環相扣,把一泡巖茶做得活色生香。

放到現在,科技技術成了第一生產力的年代,我們並不敢苛刻地要求每一泡茶必須全手工製作。

過去的茶少,一個村子的茶產量可能跟現在一戶人家的茶產量差不多,全手工可以做得過來。

而現在動輒上萬斤茶青,要說全手工做茶,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那麼,是不是全手工巖茶就要消失於歷史的塵埃中了呢?

並不是。

希望繼承衣缽的年輕茶師們,即使不能百分百地還原這門古老技藝,也依然要心生敬畏,哪怕只是口口相傳,也要讓它傳遞下去。

否則,我們的後代們,只能在歷史書中,去追尋手工制茶的點滴了。

就像我們今天,去探尋古老的樓蘭文明一樣。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什麼才是純手工巖茶,這可能是實用的手工茶指南了!
    10個茶友們關係的純手工巖茶的問題,來看看茶農是怎麼說的吧。《2》村姑陳:最近有不少人問武夷巖茶有沒有純手工製作的巖茶,巖茶有純手工製作的巖茶嗎?茶農:武夷巖茶有純手工製作的,也叫手工茶。村姑陳:那純手工的巖茶好做嗎,做10斤茶要多久?
  • 走近「肉桂王子」——探訪武夷山最大的手工制茶工坊
    時值立夏之日,來自五湖四海的旅遊達人齊聚武夷山,與巖茶相遇。福建省武夷山素以山水奇秀著名,山中所產茶葉被譽為名山靈芽。探訪武夷山最大的手工制茶工坊,在「只做肉桂,所以專業」的武夷茶人吳永鵬師傅的帶領下,讓達人與網友第一時間、零距離的了解武夷肉桂茶從採摘到烘乾的全過程,了解中國茶文化的奧秘與精髓。
  • 鐵觀音屬於武夷巖茶嗎?有什麼不一樣?
    鐵觀音並不是武夷巖茶,鐵觀音和武夷巖茶都歸屬於烏龍類,而鐵觀音和武夷巖茶是不一樣的兩種茶。鐵觀音茶葉是閩南地區烏龍茶的代表,武夷巖茶是福建武夷山烏龍茶的代表,相關詳細介紹如下。1、採摘標準不一樣:武夷巖茶在採摘茶過程中,武夷巖茶的採摘標準是採摘大開面到中開面的茶,茶枝的第一葉與第二葉的比例必須維持在1:1到1:2之間的;鐵觀音茶葉的採摘標準是採摘小開面到中開面的茶,第一葉和第二葉之間的比例略小。
  • 高橋探店/遇見高性價比的精品茶
    金馳茶業金馳茶業開設於2001年,是高橋茶葉茶具城最早一批以銷售茶葉茶具為主的連鎖品牌,來自鐵觀音之鄉-福建,世代事茶,且自家擁有數十畝茶園和兩個茶葉加工廠,整個制茶工藝均採用傳統純手工古法製作安溪鐵觀音製作工藝,要經過:涼青、曬青、涼青、做青(搖青一攤置)、炒青、揉捻、初培、復培、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製成成品。金馳茶業做鐵觀音有近20年的歷史,產品可根據需求提供定製服務,以優質茶葉和自有工廠,確保每一片茶都是高品質好茶。
  • 武夷巖茶入門知識:巖茶三十問,全面詳解,讓你徹底了解!
    即便同一個師傅亦不可能將每一批茶做成一樣,一般來講師傅會因該茶本質而靈活把握製作工藝,所以同一種茶會有等級之分,及略不同的口感。相對來說。焙火重些,剛做出來時間短些,茶湯的顏色都會偏紅,但是巖茶的茶湯標準是以橙黃色又名琥珀色為標準的,所以不是越紅越好的。 11、問:可以介紹一下大紅袍母樹嗎?
  • 信陽老茶人手工炒茶30餘年 茶葉賣到北上廣
    本報記者 周濤一個人,一雙手,一口鍋,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傳統手工炒茶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機器制茶時代的到來,除了採茶需要人工參與外,所有過程均可實現機器流水線操作,手工炒茶正在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初見伍德軍時,他正在自己的茶廠裡炒茶。「現在這道工序是殺青,也就是茶葉在經過攤青後,我們要把茶葉內依然還有60%-70%的水分進一步做幹。」伍德軍指著眼前的一口鐵鍋告訴記者,「這鍋底中間最燙的地方得有230℃以上。」說完,只見他手掌朝下,快速地將青葉在鍋底劃出一個美妙的弧度,然後瞬間撩起一捧青葉手掌一翻,青葉如雨點般簌簌落回鍋裡。
  • 綠茶炒青易,紅茶發酵繁,武夷巖茶焙火是最難!
    但也有茶友會如此評價巖茶:野性十足、入口燒,回甘甜,炭火味讓人上癮。村姑陳第一次喝巖茶時,是驚奇的,奇於巖茶的火味;之後便是驚喜了,喜的是對茶葉又有了一種新的認識。巖茶為什麼有火味,相信每一個喝巖茶的人都會冒出這樣一個疑問。無論是白茶、綠茶、紅茶,都是一種鮮香、清甜的味覺體驗,但是巖茶,卻帶來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 到武夷山旅遊,少不了品茶買茶,但來到這就一定能買到好巖茶嗎?
    武夷巖茶的「巖」具體指什麼?最初,武夷茶的工藝製作只有炒青的做法。在武夷茶演變史的過程中,出現了採青、萎凋、做青、揉捻、烘焙、揀剔等複雜精細工藝等。公元 18世紀後,延續到現在的武夷巖茶不但建立在它生長的環境土壤外,還有盡力在製作工藝上把這個所謂的「巖」做出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巖韻」,即巖骨花香。
  • 做有溫度的手工鞋
    從18歲開始接觸手工製鞋,到與紅蜻蜓鞋業相伴19年,潘洪興以手工製鞋起家,見證了溫州製鞋工業化流程的起步、發展、壯大和輝煌。對他來說,50年來堅持做鞋一直未放棄,緣於對這一行的熱愛。如今,皮鞋消費又迎來高端定製的潮流,潘洪興也再次迎來製鞋生涯的「第二春」,這也讓他對定製手工鞋有了更深的認識,「現在客戶定製手工鞋更多的是品質生活的追求,對這手工製鞋提出更高的要求。」
  • 您知道手工茶和機器茶區別嗎?和普洱茶几種炒茶方式?
    第三種是:手工鐵鍋。手工炒制比起機器炒制,更具有靈活性,根據制茶師傅的制茶經驗,制出不同口感的茶葉,對於數量少、價格昂貴的古樹茶,山頭茶,幾乎都是手工來製作。機器茶和手工茶的區別?一、產量不同機器茶的速度快,生產效率高。
  • 如何鑑別全手工與半手工紫砂壺?
    如何鑑別全手工與半手工紫砂壺?全手工紫砂壺的制壺特點主要是以拍打泥片進行拼接,最終才能使泥片的氣孔率高,泥性活,適茶性優越。其燒制的方法還分為一次燒成壺以及多次燒製成壺,雖然說一次燒製成壺通常會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一次成型的壺,容易養出寶光,還能將茶性發揮的非常好。然而多次燒制而成的壺,雖然說賣相都很好,但是它的適茶性卻是因為多次的燒制反而不如一次燒制而成的。
  • 西湖龍井手工炒茶技藝後繼乏人?大師帶徒弟
    炒了40年茶的老師傅樊生華,平日裡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帶徒弟,他說:「趁自己還幹得動,多教幾個年輕人,把老祖宗留下的炒茶手藝一代代傳下去。」  近年來,隨著機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龍井手工炒茶技藝後繼乏人。面對這一窘境,龍塢茶鎮不少有識之士加入到拯救手工炒茶技藝的隊伍中來。
  • 漸行漸遠的手工炒茶技藝
    陳立迎今年54歲,從1987年開始,他開始種植茶園,自此便與綠茶結緣。從白手起家到進入綠茶行業,陳立迎深耕30多年。「剛開始也就一畝多地,自己採摘,自己炒茶。」陳立迎說,那時候他和妻子兩人自己採茶自己炒茶,白天採茶,晚上炒茶,「採完茶葉之後需要攤晾,一般四個小時左右。」陳立迎介紹,攤晾是個很重要的步驟,「攤晾的目的是為了散失水分,散失水分有助於殺青,增加香氣。」
  • 三個叔叔手工吐司,享受下午茶悠閒慢時光
    下午茶來自英國,漸漸成為了現代人的一種休閒習慣,尤其對於上班族來說,喝點東西,吃點小食等,讓自己休息一下,聊聊天,能很好的調節一下工作的緊張和疲勞。現在,下午茶在中國早已經成為了廣泛的一種休閒。  很多白領人士特別享受下午茶時間,可以自主選擇一下下午茶的搭配。茶飲,果汁,點心等,都是下午茶時光中出現最高的一些事物。三個叔叔手工吐司,新鮮,純手工,無添加,是下午茶的絕佳選擇搭配。
  • 蚌埠找手工活加工手工小鎮
    蚌埠找手工活加工手工小鎮答案當然是有,手工之家就是這樣的企業,在這一點上,手工之家的每一個加工會員都是,都有發言權,手工之家的勵志珠珠繡外發手工活,不要押金、負責回收、保證加工費,而且簡單、自由、環保安全,是非常適合居家就業創業的好項目,不僅如此,手工之家的合作模式非常好,是終身會員制,只要成為加工會員,就能一直在家免費領取加工材料
  • 漸漸失傳的傳統美食 探訪手工瀨粉傳承人
    隨著流水線生產的普及,傳統手工製作的瀨粉已經沒有多少人會做了。餘植華,餘師傅就是少有的仍在堅持手工製作瀨粉的手藝人。位於厚街上柵的一家手工製作瀨粉店,每天凌晨兩三點多,餘師傅忙碌的身影就會在這裡出現。檢查原料,燒爐製作,這樣起早摸黑的日子。
  • 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藝 我的掌心 你的茶香
    從鮮葉到幹茶,一切都由一雙手控制。這是延續了數百年的手工炒茶傳統。隨著機器的出現,茶葉生產已經轉移到生產線上。在日照,已經完成了手工炒茶、手工機械結合、機械化、智能化的轉變。但每到茶季,總有老茶人仍然選擇用手掌感受茶的鮮活,以掌心的溫柔翻轉,帶來茶葉的清香四溢。
  • 龍翔食堂一年大變 毛師傅龍遊手工面昨賣出157碗
    掌柜訪談  餐廳老闆叫嚴建峰,37歲,是個結結實實的龍遊人。他早前開過小飯館和水果店,2002年在龍翔包了攤位,專賣中高檔女裝,一直做到現在,在龍翔也算「老人」了,他說自己在四季青也有攤位。  一個賣女裝的小老闆,怎麼來包公司食堂?  嚴建峰說,以前的食堂比較差,他在龍翔這麼多年,和大家一樣深有感觸。
  • 李亞鶴對傳統手工木匠的擔憂
    從某種意義上說,傳統手工不再遍布滿街正是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的證明,當木匠的手鋸被電鋸取代,以往一斧一斧緩慢的雕刻方法,用雕刻機幾分鐘就能完工,在如今的生產流水線上,一個工廠一天更可下線數百套家具。但高效率帶來的是「特色化」的丟失,以往家家戶戶要做家具,都是買好木材請木工師傅親自上門打造,如今演變成了上大賣場購買板式家具,市場萎縮了,堪稱「藝術家」的能工巧匠逐步退出舞臺,老行當式微,也成為了「效率一族」和「人文一族」永遠的爭論議題。
  • 純手工熬製 手速慢點都搶不到的「馬灑手工紅糖」!
    雲南馬關傳統的手工紅糖製作歷史悠久,代代相傳,如今還保留著原始的製作方法。時下,正是紅糖開炸季,馬灑村的紅糖廠裡熱鬧起來了,現在就跟著記者一起來感受手工紅糖的製作過程和拉糖絲的樂趣。馬灑村手工紅糖分廠位於距離馬關縣馬灑村西門1公裡的路邊,在製糖作坊裡,經驗豐富的熬糖師傅們按照分工正在有條不絮地忙碌著。今年60歲的熬糖師傅楊正清已經熬糖40多年了,他介紹,熬糖第一步是清洗甘蔗,再進行榨汁,榨好的甘蔗汁需要經過四道過濾工序,確保沒有任何雜質,隨後緩緩流入大鍋裡;五口大鍋同時開工,一柄沉重的大勺在熬糖的老師傅手中不停地攪拌著,隨著水分的蒸發,變成了濃稠的糖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