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半島記者 陸金星 報導
膠濟鐵路濰坊段沿線站點眾多,有高密站、岞山站、坊子站、二十裡堡站、青州站等站點,而其中依託坊子站建成的德日建築群——坊茨小鎮,無疑是整個濰坊段的最大亮點。在2013年3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坊子德日建築群就名列其中。與坊茨小鎮相同,依託二十裡堡車站開辦的大英煙公司建於1917年,目前也已保護性開發成為了濰坊1532文化產業園。濰坊在膠濟鐵路老站點的保護開發上下足了功夫。
高密站:進入濰坊段的第一站,記者來到了高密。現在的高密火車站在德建車站原址上建設而成,原站房已不復存在。周邊的老居民告訴記者,在高密站南側還保留一處德建教堂遺址。記者經過實地探訪發現這處建築外觀風格獨特,外表刷的黃漆很是特別,而建築內部則空閒著。採訪時,81歲的孫守孝老人介紹,這處建築為德國人所建,原為教堂,後來高密一中當作了學生宿舍,目前處於保護狀態。
岞山站:離開高密站,記者輾轉來到德建岞山站。原岞山站位於濰坊昌邑市岞山鎮,建於1901年,離濟南站約250公裡,離青島站約140公裡。該站已經廢棄。站房周圍雜草叢生,鐵軌在雜草中已鏽跡斑斑。岞山站的站房依然保存完好,繞到站房另一側,牆上「岞山站」三個大字依然清晰。在附近居民何德榮的指引下,記者來到了離站房不遠的一處水塔,該水塔保存完好,建築風格別致,水塔上留下的彈孔見證了那段戰火紛飛的歷史。據何先生介紹,1984年6月岞山站停用,後來改作貨場,現在已徹底棄用。
坊子站:車站位於濰坊市坊子區一馬路,始建於1902年,距離始發站青島站169.83公裡。坊子站保存完好,目前還在使用。德國人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在濰坊段突然向南拐了個彎,坊子站因此誕生。而這看似不便利的舉動為德國人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根據探明的諸量,坊子煤礦當時為全國第三大煤礦,德國人依據籤訂的《膠澳租借條約》取得了膠濟、膠沂濟和由濟南到山東西部邊界的鐵路修築權,以及鐵路兩旁30裡內的礦山開採權。正是如此,德國人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在濰坊段向南拐了個彎,開始了對坊子煤礦長達17年的資源掠奪。一戰爆發後,日本出兵山東並佔領膠濟鐵路,展開了對坊子煤礦長達30年的破壞式開發,期間共從坊子煤礦掠奪煤炭400餘萬噸。
坊茨小鎮就是以膠濟鐵路坊子段為中軸線兩側發展建設而成。這片德日式建築群形成於德日殖民時期,現有德式建築103處,日式建築63處,在全國都是比較罕見的。其中德軍司令部、德軍醫院、火車站、扇形機車庫、電報大樓、郵局、煤礦、修女樓、教堂、學校、兵營、水站、高級軍官別墅區等都保存完好。其中的扇形機車庫,據稱是世界上僅存的兩座扇形機車庫之一,具有非常寶貴的價值。目前相關單位正在對扇形機車庫進行保護性修復。中國建築學會近代建築史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教授張複合說:「各種功能的建築幾乎應有盡有,這樣的德日式建築群在我國獨一無二……此類建築我在世界各地只看到過兩處,一處在德國的漢堡,再一處就是這裡,值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古城保護專家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教授說:「坊子德日式建築是中國的,也是整個世界的。與其他近現代歷史建築遺存相比,具有許多獨特的價值。遊人至此,可以慎終追遠、憑古吊今。無論從發展抑或傳承的角度,我們都不能遺棄記憶,葬送文脈。」
二十裡堡站:德建二十裡堡車站站房保存完好,始建於1903年,距離青島站178.34公裡。站房後邊就是建於1917年的大英煙公司舊址,目前該園區在保持大英煙公司舊址工業風格的基礎上,開設了1532文化產業園,秉承「建設文化名市、塑造品質南城」理念,對園區進行提升改造,著力打造集特色旅遊、文化創意、物流倉儲、商務展示、時尚發布於一體的「城市會客廳」。
濰縣站:濰坊車站就是在德建濰縣車站舊址上建成的,老站已不存在。
大圩河站:過了濰坊站,記者來到大圩河車站,這裡的老站房已經被拆除。64歲的附近居民賈秀美告訴記者,在車站不遠處還有一處德國人建的鋼結構鐵路橋依然在使用。記者現場看到,鐵路橋為鋼鐵結構,外觀呈灰色,橋梁保養完好,根本看不出已經經歷過百年風雨。
昌樂站、青州站:昌樂、青州站的德建老站都已被拆除,記者多方了解才找到了站點旁的兩處老建築,但附近居民都不知建築的原來功用。
保護性修復與開發提升文化產業競爭力
過了青州就是淄博的地界。本次濰坊段探訪,最讓記者印象深刻的就是坊茨小鎮建築群保存的完整性。百年歷史的坊茨小鎮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國外文化有機結合的典型代表,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教育、藝術價值。當地政府對坊茨小鎮以及膠濟線濰坊段沿線的保護性修復與開發,培育了特色小鎮,促進了產城融合,加快了新舊動能轉換步伐,提升了文化產業整體的競爭力。
下期我們將推出「膠濟鐵路、濟青高鐵沿線探訪——淄博段」,繼續帶您沿著鐵軌探尋百年滄桑。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