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生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展廳
大生紗廠原址
南通博物苑
初冬時節,濠水潺潺,南通博物苑靜靜地坐落在河畔。它由著名愛國實業家張謇於1905年創辦,是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
11月12日下午4時許,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考察調研,仔細察看博物苑歷史建築,並走進張謇故居陳列室,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發展教育、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聽取當地培育企業家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鬥精神等情況介紹。他指出,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要把南通博物苑和張謇故居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讓廣大民營企業家和青少年受到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在幹部群眾中引發強烈共鳴,大家表示,一定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努力當好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的生力軍。
「原來總書記與南通有個約定」
「總書記說,他以前來過南通,心裡記著這個地方,今天專門來看一看。」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參與現場講解工作,「原來總書記與南通有個約定。」杜嘉樂激動地說,總書記開門見山、平易近人,一下子就拉近了與南通的感情、與南通人民的感情。
今年夏天,一場企業家座談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發表重要講話時,對張謇給予高度評價:「愛國是近代以來我國優秀企業家的光榮傳統。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後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範。」
3個多月後,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張謇的家鄉,走進張謇故居陳列室,了解張謇創辦實業、發展教育、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
初冬的南通博物苑,新老建築在斑斕的色彩中相得益彰,濃鬱的文化氛圍和優美的園林環境引人入勝。張謇故居——濠南別業是南通博物苑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層建築坐北朝南、風格別致。
拾級而上,步入位於二層的議事廳,映入眼帘的是張謇畫像和一副對聯。畫中一位男子,一襲長袍在身,足著尋常布履,頭頂農家竹笠,一手荷鋤於肩,一手提袍角下擺,兩目炯炯注視著前方,氣定神閒。這就是《張季子荷鋤圖》,畫中所描繪的男子就是張謇先生。「總書記還特地詢問了畫上的題字是什麼內涵,我解釋,這是張謇為了表達自己在家鄉實現實業救國的理想,請人撰寫的題跋。」杜嘉樂說。
在議事廳西側,懸掛著張謇全家福,南通博物苑講解員陸苒苒一一介紹了照片中的人物,並指出張謇的孫輩張緒武當時不在照片中,「總書記隨即說道,哦,張緒武我熟悉的。」南通市政協主席黃巍東補充說,張謇的孫女張柔武在南通,已經101歲了,曾任南通市政協副主席,是致公黨南通市主委。「總書記非常細緻,對張謇的生平事跡非常了解。」陸苒苒說,這一點她印象很深。
傳承紅色基因以恆心辦恆業
張謇中狀元後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在落後挨打的現實面前,張謇認為只有發展民族工業才能抵制帝國主義侵略,士大夫有不容推卸的責任。在湖廣總督張之洞支持下,張謇以極大的勇氣在家鄉通州辦起大生紗廠,開始了實業救國。
博物苑裡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照片,全方位呈現了張謇實業救國的艱辛歷程和卓越貢獻。創辦紗廠、墾牧公司、輪船航運公司、銀行及麵粉廠、釀造廠……到20世紀20年代初,張謇親手創辦的大生企業集團包括69家各類企業,形成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工業體系,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影響全國乃至海外。習近平總書記仔細傾聽講解,不時詢問。
荷蘭水利工程師特萊克的照片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注意。「當大家詢問為何當年南通、鹽城地區請來荷蘭的工程師興修水利時,習總書記分析說,荷蘭是一個海拔低於海平面的國家,圍堤造田水利設施建設方面在世界上比較先進。張謇很有眼光,請來荷蘭的水利工程師。」黃巍東在現場與總書記交流,他深有感觸地說,「總書記知識淵博,分析精準,對許多情況非常了解。」
利用大生紗廠的剩餘動力碾米磨粉,創辦碾米廠、麵粉公司;創辦油廠,利用大生紗廠軋花腳料——棉籽,生產棉餅、棉油及其他工業用油,棉餅成為農作物肥料;利用油廠的廢料製造肥皂和蠟燭。為降低土壤含鹽量,大量種植的大麥、高粱等作物是釀酒的好原料,於是創辦頤生釀造廠。「總書記稱讚張謇當時就有了循環經濟意識,很了不起。」陸苒苒說,「在總書記的心裡,一直裝著生態文明建設這件大事。」
振興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總書記地方考察時經常提到的話題。這次考察,總書記非常關心當年張謇創辦的企業現在發展得怎麼樣,南通有哪些知名企業。南通市委書記徐惠民向總書記匯報說,南通現有從事光纜光纖的中天科技、集成電路封裝測試的通富微電等上市公司,大生紗廠還在生產運營,現在是大生集團了,目前國內最先進的數位化紡織車間就在大生。南通市市長王暉補充說,大生紗廠從投產到現在121年,生產經營從未間斷。
13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南通市崇川區的大生集團,這裡是近代民族紡織工業的發祥之地,大生被稱為中國紡織行業的「活標本」。古通揚運河畔的大生紗廠原址基本保持著原有的歷史風貌和格局,除了公事廳、專家樓等闢為展廳外,清花間廠房、倉庫等仍在發揮作用。由大生二廠搬遷改造的新廠區,正在建設全國第一個智慧化紡紗工廠。今天的大生集團,形成紡紗、織造、染色、印花、服飾、特色家紡、文化產業等多門類產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位居全國紡織行業前列。
沈健宏是大生集團現任董事長,1989年大學畢業後到企業工作。「從張謇先生算起,我是大生第13任負責人。」話語間,傳遞出沈健宏的責任與擔當,「總書記專門參觀張謇生平事跡展陳,親切關心大生的發展情況,讓我們全體大生人倍感振奮。」沈健宏表示,將牢記初心使命、傳承紅色基因,把總書記的親切關懷轉化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以恆心辦恆業,帶領百年大生在新時代創造新業績、綻放新光彩。
張謇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南通大學校門的厚壁上,鐫刻著張謇題寫的校訓:祈通中西、力求精進。遒勁大氣的八個大字,濃縮了百年通大的精神氣質和歷史淵源。張謇與南通大學有著怎樣的淵源?在展陳的社會事業廳找到了答案——
1912年,張謇創辦南通大學前身——私立南通醫學專門學校,題寫訓詞「祈通中西、以宏慈善」,成為我國民辦高等醫學教育本土化的發端。
同年4月,張謇創辦「南通紡織染傳習所」,後改稱「南通紡織學校」,次年定名為「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題寫訓詞「忠實不欺,力求精進」。南通私立紡織專門學校是中國最早獨立設置的紡織專科院校。
2004年,原南通醫學院、南通工學院、南通師範學院三校合併組建南通大學,確立「祈通中西、力求精進」為校訓。百年來,張謇的教育理念薪火傳承。
「父教育、母實業」。在興辦實業的同時,張謇更注重發展教育事業,逐步形成「實業與教育迭相為用」的思想體系,僅在南通地區就創辦小學370餘所、中等學校6所、高等學校3所,形成較為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創造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數個「第一」。與此同時,他還創辦或參與籌建多所高校,成為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東華大學等高校相關院系的前身。黃巍東介紹說,張謇先生還參與籌建京師大學堂,「總書記對隨行同志說,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
「參觀時,總書記對張謇創辦學校的校訓非常關注。」黃巍東說,總書記觀察很細緻,注意到通州師範學校、紡織專科學校等學校的校訓都有「忠實不欺」,稱讚張謇的誠信品格。「得知張謇為了平民農家子弟就近入學,每9平方公裡規劃建設一所小學,超過這個距離和範圍,小孩子走不動,體現了張謇的民本意識時,總書記頻頻點頭。」黃巍東介紹。
醫院、養老院、育嬰堂、貧民工場、女工傳習所、公共體育場……張謇創辦了許多社會慈善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在反映貧民工場的圖片前,總書記駐足觀看,對張謇的社會責任感給予高度評價。「總書記說,張謇把社會慈善事業做得很好,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希望廣大企業家向張謇學習。」黃巍東介紹。
南通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與張謇大力興辦實業、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密不可分。「總書記聽後說,張謇當年從政治、經濟、教育、文化、慈善公益,包括城市公園等方面全方位建設,張謇是有社會責任感、有社會擔當的企業家,是企業家的楷模,我們今天強調『實幹興邦』,張謇就是『實幹興邦』的典型代表。民營企業家富起來以後,要見賢思齊,增強家國情懷、擔當社會責任,發揮先富幫後富的作用,積極參與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黃巍東說,總書記深入挖掘張謇精神的時代價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
總書記這一番話大有深意。「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紮實推動共同富裕」,這樣的表述在黨的全會文件中還是首次。在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上,需要新時代的企業家見賢思齊、起而行之。
用好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在實業、教育相繼有成之後,張謇創辦南通博物苑,專門題寫這副對聯。南通博物苑是中國第一個具有完整現代意義的公共博物館,中國博物館事業由此開端。
濠南苑囿,風物駢駢。獨特的苑囿式設計,兼具館之淵博與園之精美,並收中式韻味與西式格調。南通博物苑分為歷史保護區和新館區,擁有歷史文物、民俗品物、自然標本等藏品5萬餘件,佔地7萬平方米。參觀張謇生平展陳前,總書記漫步博物苑,詳細了解博物苑整體布局、建築及文物保護等情況。
看得認真,問得仔細。總書記在南通博物苑考察時間雖然不是特別長,但與大家交流非常深入。「我向總書記匯報,南通把博物苑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南通還有中國慈善博物館等3座國家級博物館以及沈繡藝術、藍印花布等民營博物館,總書記聽了非常高興,他說你們做得很好,要讓企業家、讓社會更多人到這裡了解歷史、學習模範,很有意義,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從小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堅定『四個自信』。」黃巍東說。
說到堅定「四個自信」,杜嘉樂對總書記的一個提問印象非常深刻。「總書記問,張謇有沒有留洋,我們告訴總書記,他沒有留過洋。總書記說,張謇雖然沒有留過學,但作為中華文化薰陶出來的知識分子,能用世界眼光來謀劃發展。」杜嘉樂說,張謇洞察世界大勢,以包容開放的姿態借鑑各國發展經驗,展現出大情懷、大格局。
「凡任一事,不可不通盤考慮。」「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張謇的理念無不彰顯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直接決定了近代南通的發展地位,在今天的通商精神「強毅力行、通達天下」中得到傳承和體現。
穿越百年,歷久彌新。如何更好地用好張謇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總書記非常關心當地培育企業家愛國情懷、社會責任、奮鬥精神等情況。徐惠民向總書記匯報,為了弘揚張謇的愛國企業家精神,南通將大生紗廠開張之日的5月23日定為「南通企業家日」,每年評選一位「張謇杯」優秀企業家,在江海大地形成重實業、促發展,尊重、愛護、支持和褒揚企業家的濃厚氛圍,激勵廣大企業家更積極地創新創業、服務社會。前不久,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後,南通20位知名企業家發出倡議,爭當「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楷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擔當盡職,作出企業家貢獻。
育先機、開新局!廣大企業家表示,將胸懷「兩個大局」,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在新時代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展現新作為。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黃偉 賁騰 俞聖彤 徐超 陳炳山/文
蔣文超/攝影
王悅謀 高鑫 唐澄 曹陽 王子傑 蔣文超/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