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求職季。金融業畢業生在大機構的實習經歷無疑可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不過,知名金融機構的實習崗位總是僧多粥少,一些中介瞄準機會,做起了付費內推實習的生意。去國際投行實習一個月需要花17000元,去國內頭部券商實習需要2萬元……明碼標價的實習資源背後,中介往往需要打通內部關係,和內部員工進行分成,「裡應外合」將實習生安排在其心儀且花費了重金的崗位上。(7月27日 中國新聞網)
知名企業需要一些實習崗位,而應屆生也需要「在知名企業實習過」的高光經歷,因此,某些中介瞄準了這個機會,將信息與需求對接,做起了付費內推實習的勾當。對於付費內推的灰色行為,大多數網友表示憤慨,畢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實習公平。
付費內推看似「願打願挨」,其實,它既影響了大學生的實習公平,還涉嫌違法:比如,中介與企業內部人員勾結,走捷徑把付費對象推送給企業,企業內部人員參與利益分成,他們就違犯了法規;比如,中介利用推薦成功的概率,欺騙學生付費(不成功就退費),進而騙取服務費,這當然也是欺騙行為;更有甚者,有的中介則是赤裸裸的欺詐,收費之後,就拉黑服務對象,消失得無影蹤。
中介為大學生做職位推薦、履歷包裝、面試培訓、指導諮詢等服務,幫大學生規劃實習,收費無可厚非。但是,用歪門邪道付費內退,則必定被非議。其實,在筆者看來,對於付費內推的灰色存在,我們最該罵的不是中介,而是那些不負責任的知名企業、金融機構等。
事實上,員工內推的初衷是好的。金融企業讓員工推薦有能力的大學生實習,也有兩個好處:第一,自己的員工對應聘實習崗位的大學生知根知底;第二,企業可以省去篩選成本,提高效率。然而,內推的原則也有明顯弊端——容易滋生任人唯親的「軟腐敗」,或者導致員工與中介勾結,搞付費內推。
付費內推不是企業想要的結果。每一個知名的金融企業,都納賢招士,求才若渴,哪怕是一個不起眼的實習崗位,他們也想從適合的人才中挑選出佼佼者。而通過內推渠道過來的實習生,他們逃過了初步選拔的公平競爭,質量往往欠佳,付費內推的實習生,更是如此。因此,幾乎每一個知名企業都反感付費內推,極力否認與中介的合作。
付費內推肯定是遊走在違法邊緣的灰色存在,公眾可以譴責從事付費內推的中介。不過,在筆者看來,對於付費內推,更需要檢討的是企業。員工內推雖然可以幫企業節省篩選人才的成本,但也存在任人唯親,和付費內推的可乘之機,給企業招攬人才帶來損失。明知道存在弊端,企業還堅持員工內推,你們不是糊塗蛋嗎?
旁人無權對非國有企業的招聘機制說三道四,但是,當他們的招聘觸及公平原則或存在容易滋生違法行為時,就應顧忌社會公眾的觀感。因此,無論從企業自身利益,還是照顧大學生的實習公平,都應摒棄實習崗位的內推原則,公平招聘,合理競爭,廣攬人才,堵死付費內推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