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內推實習泛濫,誰在割大學生的「韭菜」?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布穀島 布穀島

文 | 闕華媚

「天天被這些(信息)刷屏。」寒假實習季即將到來,為了搜集實習信息,剛上大三的小張通過微信關注了好幾家求職機構的公眾號,看著這些求職公眾號每天推送的付費內推實習信息,她向谷河傳媒表示,「其實還是會心動的,就是感覺價格太貴了。」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指出,2019年我國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相較2014年下降了1.6個百分點。大學生就業難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不能忽視的是,在一年比一年更難的求職大潮中,新的問題正在暗流湧動。

去年五月,知名財經博主 @王大力如山 曾發布一篇名為《今天是我第一次覺得金融行業有點丟人現眼》的文章,揭露了國內多家知名券商向學生提供付費實習崗位的現象。該事件迅速發酵,引發輿論熱議。如今,距離王大力曝光商科實習內幕已經過去一年有餘,行業亂象似乎尚未有改善。

「觸角」延伸至多個行業

「學校背景不好也能拿下好offer,缺乏項目經驗也沒關係。」隨意點開一家求職中介的微信公眾號推文,都不難發現這樣的宣傳語。

商科實習一直是付費實習的重災區。谷河傳媒詢問了多位金融專業的學生,他們均表示,券商投行對於實習生的教育背景有相當嚴苛的要求,進入門檻比較高,而且,這些金融機構都會把實習視為行業準入條件,基本不會考慮無相關實習經歷的求職者,背景相對不足的學生因此會顯得有些「吃虧」。

同時,商科實習中有較多是遠程崗位,譬如:券商研究所行業研究實習、諮詢公司pta(part-time assistant or analyst,即兼職助理,要求比一般的實習生稍低,是許多商科學生進入諮詢行業的敲門磚)等。這類遠程實習大多不提供人事備案或者推薦信,但因為只需線上工作就可獲得實習經歷,這種實習比較受商科學生歡迎,也是目前求職機構主推的一類付費實習。

谷河傳媒經大致梳理發現,目前在市面上已有十多家名氣較大的求職諮詢服務平臺,這些平臺通常都會提供兩種高價服務項目,一是名企實習內推,二是保全職offer。這些機構所涉的行業已經不局限在金融業,還延伸到了網際網路、快消、傳媒和電子通信等行業。譬如,公眾號「海途內推」在宣傳其主打的「定製包offer計劃」時,公然掛出了可選的單位列表,列表中囊括了券商投行、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天使投資、網際網路戰投公司、會計事務所、外資諮詢公司、律師事務所、網際網路it企業、傳媒、廣告、公關公司和其他的世界500強企業。這些行業均是大眾公認的「多金」行業,也成為近年來許多人跨專業求職的主要方向。

表格內容由谷河傳媒根據各求職機構公眾號和知乎相關話題整理

運作套路如出一轍

求職平臺抓住的主要是求職者背景不夠迫切需要提高求職競爭力、跨專業求職需要相關實習或項目經驗、專業技能不足難以匹配目標崗位需求的痛點,推銷的多是「未雨綢繆,少走彎路,高效拿下offer」的概念。同時,這些平臺不僅會用「行業導師」的履歷來吸引生源,還會展示出各種「學員戰績」、「逆襲故事」。

通過微信,這些機構通常以贈送免費資料包、分享實習群或公開課、提供免費簡歷修改服務等方式吸引學生轉發宣傳文案,從而觸達更大範圍的潛在受眾。

谷河傳媒以學生身份諮詢了某知名求職平臺。「我們這邊提供的實習,跟你們自己去找的實習在崗位上沒有差異」,該平臺顧問告訴谷河傳媒, 「但是選擇我們的實習內推,可以確保你在指定的時間內在開啟一段名企實習,不會因為一輪又一輪的面試下來,最後你又去不了(實習),打亂你的時間安排,讓你的假期荒廢了。」

圖源網絡

「付費之後,你就不需要和任何人競爭崗位了」,該顧問告訴谷河傳媒,走名企實習內推,可以省略中間的面試篩選環節,直接拿下實習,從而節省時間成本。谷河傳媒進一步詢價時,該顧問表示,「看你想去哪個行業,不同行業的崗位價格不一樣。就算在同一個行業,不同業務線的崗位價格也不同。不走人事備案的崗位價格會便宜些,可以錄入人事系統而且開推薦信的崗位,價格會稍微貴一點。」

緊接著,該顧問要求谷河傳媒向平臺提供個人教育背景和過去的實習經歷, 「我們這邊需要跟合作企業先審核你的簡歷」,她告訴谷河傳媒,他們的名企實習內推不是面向所有學生的,「你的學校起碼得是國內一本院校或者QS排名前100的海外院校。」

除了金融業、網際網路和快消實習,該顧問還向谷河傳媒展示了一批傳媒類合作單位的實習崗位——央視、芒果tv、新京報、時尚芭莎、鳳凰網等媒體赫然在列。同時,她還表示,「文娛類的崗位要求更嚴格一點,這邊簡歷審核通過之後還是會安排面試,但這也只是走個流程而已,合作的業務leader(負責人)需要先見一見你本人,沒問題的話,你花了費用就可以去。」

「機會和時間都是有成本的,在早期遇到問題就解決的時候,你付出的成本就是最小的。」這位顧問的某條朋友圈如是說。

除了高價的付費實習內推服務,這些求職平臺還會提供各種背景提升和職前培訓課程,項目也是多種多樣,如:簡歷個性化定製及修改、筆試面試輔導、專業技能提升、項目鍍金等。這些項目也多是一對一的定製項目,收取自千元到萬元不等的費用。機構在宣傳這些課程的時候往往強調名額有限,機會難得,營造緊張氛圍。

逐利與風險亦步亦趨

谷河傳媒通過查閱多家求職機構的公眾號發現,有多個求職機構均稱自己旗下的優秀學員已經超過百名。公眾號「愛思益求職」公布的學員offer榜中,今年購買其服務並拿下offer的學生已有上千人;另一家名為「offer先生」的平臺則稱其兩年內已有超過百名學員成功拿下offer。按照目前一個學員2萬到5萬的課程收費標準來計算,這些平臺的收入相當可觀。

「愛思益求職」公眾號文章截圖

谷河傳媒經諮詢法律人士了解到,根據2018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第二十四條第一項和第三項之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含有下列內容: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利用教育機構、行業協會、專業人士、受益者的名義或者形象作推薦、證明。從這個角度來說,求職機構宣傳文案中聲稱「保offer」屬於違法行為,如被舉報,面臨的最高處罰高達二十萬元。

這些平臺的監管似乎正在成為難題。谷河傳媒注意到,在知乎和微博上都曾有不少學生透露自己在求職平臺有過不愉快的消費體驗。譬如,多位學生公開表示,曾花3萬多元購買市面上某知名求職機構的保offer項目,前期諮詢過程中,平臺方不斷給出各種承諾保證,但付款後平臺態度就發生急轉,對他們進行「冷處理」。並且,他們還發現培訓的課程內容其實可以在網上找到相關內容自學,平臺推薦的崗位也可以直接在官網進行投遞。

類似的,還有學生稱「在某平臺上付了款,但最終卻沒有拿到offer,申請退款時,該機構還以『導師和企業合作需要資源成本』為由,拒絕返還全款。」還有學生表示,通過某求職機構高價購買了普華永道會計所的實習,「入職」後發現導師是假冒的,辦公地點也是假的。當谷河傳媒嘗試聯繫這些同學時,他們均以「害怕惹事」為由,不願向谷河傳媒提供更具體的信息。

檢察日報曾就付費內推實習現象指出,我國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向勞動者收取財物。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就業服務與就業管理規定》第十四條第三款也規定,用人單位不得以擔保或者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

但有法律人士向谷河傳媒指出,用人單位和實習生建立的不是勞動關係,實習生不屬於《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適用對象。不過,如果中介機構提供的信息不實,或者收錢之後不推,可能涉嫌欺詐。此外,如果用人單位員工通過收取錢財販賣崗位,可能涉及職務類犯罪,但這種情況出現在越是私人的企業,越難約束,實踐中不會輕易入罪。

「感覺付費實習還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吧,其實那些崗位,按照我們正常的水準,都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拿下的,沒必要讓中介賺這筆錢。不過選擇這種項目的同學,也不會輕易告訴別人,進去以後,大家幹的活反正一樣,也沒人看得出來。」作為金融專業的學生,小林曾在國內某所知名券商和某銀行系投資公司實習,他不支持付費實習,「這是不公平的,也是各家公司嚴厲打擊的現象,我接觸過的公司都有內部規定,如果抓到有員工賣實習,馬上開除。」

深圳某網際網路公司的首席人力資源官MK表示,如果出現個人左右公司招聘的情況,肯定是有人在其中鑽了某些漏洞,參加這種實習一定是有風險的。「企業是有支付能力的,如果公司要招人,那應該是公司付費。作為企業,我們不會讓這些支付能力很弱的、我們未來的小夥伴來付錢,因為這個邏輯是不對的。」

目前就讀於海外某常青藤高校的留學生小琪則向谷河傳媒表示,這種需求在很多時候難以避免,「我們也是出於無奈才會考慮通過求職機構找實習,因為回國時間通常只有一兩個月,這樣很難在國內找到大公司實習。」

付費平臺不是唯一選擇

谷河傳媒留意到,除了商業化的求職平臺,目前市面上還有不少公益性的求職公眾號。這些公眾號絕大部分都是校友自發建立的,並不以營利為目的,主要依託歷屆校友之間的連接存續。這些平臺主要是對市面上的求職信息進行整合發布,沒有其他複雜的業務項目。

以中山大學為例,中山大學校友已經建立起兩個知名度較高的求職公眾號——「中大內推圈」和「candy實習吧」——分別由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09屆校友MK和中山大學嶺南學院17屆校友小川創辦。同類型的公眾號還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友搭建的「華南內推聯盟」、「同濟實習圈」、「交大實習圈」等。

谷河傳媒發現,現在許多求職機構公眾號提供的免費實習崗位信息,多是沒有企業郵箱認證的,還有不少崗位招聘信息中給出的郵箱其實是機構顧問的郵箱,機構顧問收到簡歷之後還會遴選,從而進行下一步營銷操作。

而MK告訴谷河傳媒,「中大內推圈」對於實習信息的遴選是有講究的,「我們在發布崗位之前都會進行審核,最後通常會選擇有企業郵箱認證的、同時在市場上比較稀缺,並且比較對應校友的水平和背景的崗位進行推送。」此外,MK還提醒:「同學們自己去找實習和全職工作的時候,需要更加注意獲取信息的渠道,尤其要警惕信息中提供的投遞郵箱是否有企業郵箱認證。」

在MK看來,求職市場的商業化體現了市場逐利的本性。「個人一定要注意甄別求職機構盈利的方式和側重點,關注這些機構是否會利用不正當的手段牟利。」她還補充到,在校生面對五花八門的求職輔導課程,不應盲目聽信機構的宣傳文案草率跟風,應結合自身的需求進行合理選擇。

「感覺機構提供的職前培訓大部分是在收智商稅。」目前就讀於北方某985高校的小林告訴谷河傳媒,「有很多涉及實際操作層面和深層的東西,通過這種上課培訓的方式講不清楚,機構介紹的東西很淺層,其實幫助不大。我覺得,最好的職前教育就是實習本身。」

三七互娛hr風逍揚曾在知乎某話題中指出,職前教育並不是什麼殺傷性武器,相同的套路見多了之後,hr也自然能被訓練出識別這種模式的能力,高品質職前教育和人才甄選始終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職前教育再怎麼包裝也不能把「麻雀」變成「鳳凰」。

「在校生應該擺正心態,不管是為了提前熟悉崗位,還是純粹體驗職場鍛鍊能力,帶著目標去實習都會更有收穫。」站在HR的角度,MK建議:在校生在步入社會前,應該提前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在實習過程中積極地接受有關職業、職場的更多信息,及時調整和迭代自己的職業目標,在這個過程中,不要去相信違反常識的事情,譬如免試入職、交錢保過等。

- END -

排版 | 潘雨

編輯 | 黃曉韻 蔡多

審核 | 劉頌傑

終審 | 黃毅

原標題:《付費內推實習泛濫,誰在割大學生的「韭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付費內推」讓暑假實習變了味
    「付費內推」讓暑假實習變了味  【誠信建設萬裡行】  對於大學生來說,能去知名金融機構實習,求之不得。但是,這些知名金融機構門檻高、競爭激烈,特別是在暑假,實習崗位更是一席難求。面對這樣的「稀缺資源」,一些中介機構動起了歪腦筋,他們聲稱,收取上萬元的中介費用,就能給大學生提供優質實習機會。
  • 付費內推實習,最該罵的不止是中介
    (7月27日 中國新聞網)知名企業需要一些實習崗位,而應屆生也需要「在知名企業實習過」的高光經歷,因此,某些中介瞄準了這個機會,將信息與需求對接,做起了付費內推實習的勾當。對於付費內推的灰色行為,大多數網友表示憤慨,畢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實習公平。
  • 知名金融機構實習要「付費內推」?暑假實習變了味
    早在放暑假前,一些中介機構就會進入大學進行宣講,僅在賀鳴身邊就有十幾個同學參加過不同形式的「付費內推實習」,時間長短不一,少則一周,多則一個月,「大家主要抱著體驗嘗試、豐富簡歷的心態去大公司實習」。在賀鳴看來,「付費內推實習」就是花錢買實習,學不到本質的東西,對個人能力提升沒有太大幫助。
  • 誰在編織大學生付費實習暗網?
    包過的實習offer李莉告訴《財經》記者,最初接觸到付費實習,是同學朋友圈的一條公眾號推文:付費名企實習——諮詢、網際網路、金融內推,業界資深導師帶教,快速提升背景。這是她第一次聽說「付費實習」這個說法。同學私底下告訴她,可以在淘寶上搜索關鍵字「實習內推」。《財經》記者在淘寶上搜索「實習內推」,店鋪很多。
  • 暑期付費實習費用動輒數萬付費內推中介遊走灰色地帶
    暑假是在校大學生實習高峰期,知名金融機構的實習崗位往往一席難求。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之下,即便是名校的大學生也很難通過一己之力獲得高端金融單位的實習機會。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付費內推實習崗位」這一金融行業內部的潛規則並引發熱議。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 內推實習竟要付費?售價千元至萬元不等
    ➤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希望就職於科技含量高或者能夠真正提升專業能力的實習崗位,但好的實習崗位比較稀缺,導致部分高校畢業生不惜花重金獲取,這種現象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部分中介機構、公司導師、電商運營平臺打著實習內推的旗號,實施聚斂錢財的非法行為。
  • 暑期付費內推實習崗位潛規則被曝光 背後暗藏一定風險
    ­  暑假是在校大學生實習高峰期,知名金融機構的實習崗位往往一席難求。在日漸激烈的競爭之下,即便是名校的大學生也很難通過一己之力獲得高端金融單位的實習機會。­  近日,有媒體曝光了「付費內推實習崗位」這一金融行業內部的潛規則並引發熱議。對此,記者進行了採訪。
  • 一些中介機構竟做起付費內推實習生意
    正值暑期實習季,一份業內頂級企業的實習經歷無疑能為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增色不少。因為疫情影響,一些遠程線上實習崗位也受到了學生群體青睞。不過,《工人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由於頭部企業的實習機會供不應求,在網上,一些中介機構或個人竟做起了付費內推實習的生意,甚至有賣家表示不直接實習也可以購買「實習經歷」。花5000元能在頭部券商遠程實習?
  • 2萬元「買」一個實習機會!中介機構盯上付費內推實習
    高薪的金融業一直吸引著不少應屆畢業生的目光,在大機構的實習經歷無疑可以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不過,知名金融機構的實習崗位總是僧多粥少,一些中介瞄準機會,做起了付費內推實習的生意。01 花2萬能去頭部券商實習?早在2018年,一些金融機構便發聲明抵制付費內推行為。但如今,金融行業付費內推仍然屢見不鮮。
  • 頭部企業實習機會供不應求 有中介做起付費內推生意
    頭部企業的實習機會供不應求,且偏向名校學生 一些中介機構竟做起付費內推實習生意 律師提醒,網絡平臺上所發的實習機會很難審核其真實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正值暑期實習季,一份業內頂級企業的實習經歷無疑能為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增色不少。因為疫情影響,一些遠程線上實習崗位也受到了學生群體青睞。
  • 當大學生實習都需要付費時,寒門學子你拿什麼去競爭?
    很多農村出來的大學生當畢業後,才真正發現什麼是「原生家庭的巨大差距」,那種「小鎮做題家」的優越感蕩然無存,才真正明白考上大學只是很多農村人美好憧憬的終點罷了,進入大學後的世界他們是未知的。但讓人遺憾的是,如今「真相」揭露的時間點再次被提前了,社會在學生還在象牙塔內時就開始展露它的冷酷無情:想去好點的公司實習,掏錢買!
  • 頭部企業實習機會供不應求 有中介機構做起付費內推生意
    頭部企業的實習機會供不應求,且偏向名校學生一些中介機構竟做起付費內推實習生意律師提醒,網絡平臺上所發的實習機會很難審核其真實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正值暑期實習季,一份業內頂級企業的實習經歷無疑能為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增色不少。
  • 頭部企業實習機會供不應求有中介機構做起付費內推生意
    頭部企業的實習機會供不應求,且偏向名校學生一些中介機構竟做起付費內推實習生意律師提醒,網絡平臺上所發的實習機會很難審核其真實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正值暑期實習季,一份業內頂級企業的實習經歷無疑能為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增色不少
  • 頭部企業實習機會供不應求且偏向名校學生 中介機構竟做起付費內推實習生意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律師提醒,網絡平臺上所發的實習機會很難審核其真實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正值暑期實習季,一份業內頂級企業的實習經歷無疑能為大學生的求職簡歷增色不少。因為疫情影響,一些遠程線上實習崗位也受到了學生群體青睞。
  • 花2萬買個頂級金融機構實習機會?揭付費內推利益鏈
    花2萬能去頭部券商實習?  早在2018年,一些金融機構便發聲明抵制付費內推行為。但如今,金融行業付費內推仍然屢見不鮮。  微博「實習」超話中充斥著「內推」的字樣,發帖「求實習」則會招來大批中介主動問詢;同樣,以「金融實習內推」為關鍵詞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搜索亦會出現大量連結。
  • 揭秘付費內推實習利益鏈:明碼標價,花2萬能去國內頭部券商
    花2萬能去頭部券商實習?早在2018年,一些金融機構便發聲明抵制付費內推行為。但如今,金融行業付費內推仍然屢見不鮮。微博「實習」超話中充斥著「內推」的字樣,發帖「求實習」則會招來大批中介主動問詢;同樣,以「金融實習內推」為關鍵詞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上搜索亦會出現大量連結。
  • 大廠的誘惑:一個職位價值40萬,內推養肥了誰?
    根據58同城發布的2019年《中國大學生最佳僱主調研綜合報告》顯示,約24.38%的大學生對網際網路行業很認同,既多金又有較大發展空間。而受今年疫情的影響,很多公司都在裁人甚至縮減招聘計劃,2020屆畢業生offer「一票難求」,而人人心嚮往之的大廠offer,更成了「千金難求」。
  • 誰在編織大學生有償實習暗網
    包過的實習offer李莉告訴《財經》記者,最初接觸到付費實習,是同學朋友圈的一條公眾號推文:付費名企實習——諮詢、網際網路、金融內推,業界資深導師帶教,快速提升背景。這是她第一次聽說「付費實習」這個說法。同學私底下告訴她,可以在淘寶上搜索關鍵字「實習內推」。《財經》記者在淘寶上搜索「實習內推」,店鋪很多。
  • 天價付費實習灰鏈調查
    ● 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希望就職於科技含量高或者能夠真正提升專業能力的實習崗位,但好的實習崗位比較稀缺,導致部分高校畢業生不惜花重金獲取,這種現象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部分中介機構、公司導師、電商運營平臺打著實習內推的旗號,實施聚斂錢財的非法行為。
  • 付費內推進大廠?我看你是缺少社會的毒打
    不僅是工作不好找,有的人工作還沒著落,就被各種內推培訓機構割走了一大筆錢。這麼說吧,社會的毒打從踏出象牙塔的那一刻開始,就如狂風驟雨般襲來。弱小的應屆生們根本無力招架,只能被各種鐮刀翻來覆去的割。社畜的生活就是這麼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