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處「牛津辭典」,關注我們,定期接收有關英語學習、詞源和用法的文章,也歡迎大家轉載我們的文章。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可以查看牛津博客英文原文。
我一直都想講一講有關英語詞彙bride的故事。對於一些人來說,新娘都穿著白色的禮服,但詞源學家卻無法穿透各種迷霧,於是遊蕩在各種觀點、假說和反駁中。
最重要的是,尚不清楚bride這個詞曾經是什麼意思。印歐語系的使用者所實行的大多數婚姻制度都是從最古老的時期開始流傳下來的,但術語的變化原因往往難以解釋。因此,我從一開始就說bride的起源未知,原則上可以想見,因為眾所周知,親屬關係的詞語是非常混亂模糊的。名詞bride是原始日耳曼語(荷蘭語bruid,德語Braut等等;記錄於四世紀的哥德式語系具有相同的詞,即brūþs; þ = th in Engl. thick)。即使在今天,英語詞彙bride也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該詞指的是訂婚的女性或婚禮當天的女性(當她穿著白色衣服時)。
可以推斷的是,最早的日耳曼語書籍是各種聖經的譯本,它們是從希臘語或拉丁語中翻譯而來。「bride」一詞出現在聖經《新約》中(例如,在MX:35中,現存於哥德式語,這是我們今天所擁有的文本部分唯一出現的地方),但它在希臘語和拉丁語中的確切含義與它在日耳曼語中的相比同樣具有爭議性。
婚禮前夜,源自安東尼-卡諾瓦的石膏雕像Cupid and Psyche。
關於日耳曼語,大約一百年前,有關bride的含義有兩種說法。其一是,一旦完成婚嫁,女性就會獲得bride的稱謂。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們在性交和生育相關的各類詞語中尋找bride的詞源。另一種說法強調女性要搬到其丈夫的家裡的情況。然而,無論人們如何看待這個情況,bride是指一個將成為妻子和母親的女性。
大量的歷史、文學和民族志證據證實了上述觀點。新婚之夜是民間傳說和古代詩歌中的重大事件。根據許多社會中有關信仰的記載,妖魔鬼怪會在新娘的初夜試圖攻擊並綁架處女,需要藉助闢邪術來避免其影響。我們在挪威童話故事中發現了某種奇妙的描述:英雄娶了一位美麗的少女,但她實際是一位魔女,在成為他忠貞的(完整人類的)妻子之前,他必須脫掉她的三層皮膚。在俄羅斯民間傳說中,這位英雄要連續三個晚上都和新娘躺在一處,但警告不要觸摸或親吻他的新娘。這種觀點認為,一旦少女失去童貞,她就會被馴化並且不會受到精靈的影響。
宙斯的眾多婚禮之夜之一,來自倫勃朗的畫作Danae
初夜被認為充滿了危險:在一些社會中,少女的破貞是當地牧師的特權(據稱,這是初夜惡名權利的起源;拉丁語中該權利被稱為jus primaenoctis,法語中被稱為droigt du seignior;兩個詞彙起源都較晚)。對於未能履行儀式的牧師而言,有時甚至會被公示為恥辱!在歐洲文學中,最常引用的相關描述,或許是在中古高地德語《尼伯龍根之歌》(Lay of the Nibelungen)中,布倫希爾德(Brünhild)與齊格弗裡德(Siegfried)的初次性行為,我們知道這對新婚夫婦中間隔著一把利刃在一起睡了幾個晚上。
宙斯的眾多婚禮之夜之一,來自提香的畫作Danae
以上的文學描述中是否有什麼文學象徵,我就留給其他人來考量吧。現有的文獻中,事實才最重要:在全世界範圍,新婚之夜被視為女性成長通路中最為重要的儀式之一。因此,單詞bride或許源於此儀式。
搬入丈夫的房子是另一個成長通路的儀式,這種情況因社會而異。在一些地方,未來的媳婦由新郎或他的朋友抬過新房門檻。有時拋灑花瓣,散落堅果和水果,這些都是一種純樸的良好意願,祈望多子。特別著名的是在將新婚夫婦用車載到教堂或年輕丈夫的家中,然後扔鞋子的行為。這種儀式有很多變化,但其含義始終一樣:新娘應丟棄她的「舊鞋子」並穿上新鞋子,有時男女雙方都要換鞋。這種對鞋子的堅持是很自然的:我們穿上自己的或其他人的鞋子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嘗試轉換角色等等。根據婚禮的這種解釋,bride這個詞可以根據過渡習俗來理解:從父母的房子搬到丈夫的房子。
我將在不久後繼續講這個故事:我需要說明一下,bride這個詞的一個問題是它很短(而且一直很短),無論可預測的語音差異如何,它在整個日耳曼語中都是一樣的,而詞源學則以長度和多樣性著稱。於是,如果還是出現什麼「起源不明」的結論,也不必太過驚奇。
更多有關詞源的分析文章,請參考:
關於cows與bulls的跨學科觀點:cow(母牛);
多面的energy;
「alarm」的起源:這可能會讓你對叫早的鬧鐘(morning alarm)改觀;
刨根究底,了解單詞rehearse。
本文內容編譯自牛津博客(https://blog.oup.com),牛津大學出版社擁有中英文兩版版權。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