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值一年春來到,也是各中小學臨近期末考試的日子。在這個節骨眼上,家長焦慮,孩子疲勞,為的就是冬季春節前的這場學期考核。雖然現在教育部三令五申不讓排名,不看成績。但作為第一責任人的家長同志們,又怎能不為那最後的分數又愛又恨!
因此基於這個梗,我們說說電視劇《小歡喜》裡是如何應對學習與親子關係的。
小歡喜這部劇,我是等它都更新完畢,才一氣呵成的看完。因為我覺得追劇不如刷劇。刷完咱們就來說說學習心得。
方圓為童文潔排解焦慮·妥妥的暖男體質
第一個讓我特別認同的是方爸爸黃磊的觀點。
他和焦慮的方媽童文潔說:「孩子的人生是他們自己的,我們不能替代他們,該他們走的彎路一條少不了,該他們撞的南牆挨個都得撞,咱們也是這樣,跌跌撞撞一路走過來的,沒人替代咱們。
是啊,記得想當初我青春期的時候,媽媽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你是不撞南牆不回頭。」
現在想起當初倔強的我依然偷笑,是的啊,那個時候我知道父母的每一句話都是為我好,但我就是想自己去闖一把,撞一回,我才能死心。想來每個青春期的孩子大抵都是這樣的吧,心懷夢想,才有撞南牆的志向。不管成不成功,至少敢想。就像最後依然選擇考藝校的方一凡,明知專業不好找工作,但依然相信夢想。所以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是最終決定人生成敗的唯一出路。有句話叫:「想成才,先成人。」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即使考上清北,也不一定能有作為。
轉過頭來我們還是要繞到人物特點來說這件事,方爸還尊重人權,他說服方媽,鼓勵磊兒和凡凡去追求自己的夢想,甚至到最後鼓勵方媽在家境不順的情況下生二胎。也許有人說方爸是唐吉訶德主義。但我想說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理想主義精神有是多麼的可貴,正是這種精神推動著曲折的生活朝著更好的生存環境發展。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唐吉訶德發明了新科技新能源新世界!
眼界深遠,有擔當的季爸爸解讀親子關係
第二個特別特別可貴的觀點是季爸的。就是我一上來引用的「凡是委屈求全的都不是全」。我覺得這句話應該點醒我們廣大孩奴式家長。在當前教育體制下,焦慮佔據了大部分家長的心。我們大部分的付出看似用心良苦,實則事倍功半。我們更多的是為了安撫自己第一次做父母的不完美,我們對孩子的關注,付出,實際上是在給自己的人生有一個交代,總希望通過這樣那樣的安排,給自己的教育答卷,解出最完美的答案。
但是卻忽略了我們所給的人生公式,是否是最適合孩子的那一套。我們忽略著孩子的感受,甚至忽略了我們自己享受生活的權利。我們為了教育而教育,把自己過得焦頭爛額,卻想要給孩子一片美好的假象。就像宋老師和英子之間的關係,試問,換作你,皺巴不皺巴?用一句流行語,擰巴。對!孩子的體驗感就是擰巴!宋老師和英子爸的關係也擰巴!因為她自身就是一個矛盾體,所以帶給別人的感受也是矛盾的,難以接受的。她的委曲求全更多帶給孩子的是壓力感,親情綁架。而不是陪伴和溫暖。
博愛是一道明媚的光,能掃除心中的霾
這三個媽媽裡,最睿智是季楊楊的媽媽,她溫柔堅定,內心強大。在大是大非上不拘泥於眼前,對世情看的深遠,並擁有著純淨的靈魂。
這就是為什麼英子喜歡劉靜媽媽,而討厭自己的媽媽宋倩的根本原因。
宋倩因為和老公離婚後,獨自撫養喬英子,產生了對女兒強烈的保護欲,希望處處都給女兒最好的,但是往往就是這樣,你越想要做到完美,急功近利的心態越把你帶偏離最初的軌道,到後來迷失方向,找不到來時的坐標。
英子高考報志願,想要報考自己喜歡的南京大學天文系。但英子的媽媽宋倩出於對清北的追崇,和害怕和孩子分離的空巢心理,強烈反對英子去南京大學。因為這個原因還杜絕了英子和她爸爸的往來。因為英子爸爸並不反對女兒的選擇和個人愛好,為了支持英子,給英子買來各種樂高模型,一是解壓,二是鼓勵兼討好英子。宋倩因此而惱怒,在最後時刻阻撓父女相見。最終導致英子產生了輕度抑鬱。
而英子卻在劉靜阿姨那裡,找到了共同點,同樣是天文愛好者,跨越了年齡的忘年交,在天文館的宇宙天體模擬星空下,忘我的探討生命與宇宙的關係。
正是劉靜阿姨的溫暖鼓勵,使英子感受到唯一心靈的安慰。讓小小的顫抖的靈魂得以棲息。
劉靜最大的特點,不是急於給建議,而是善於聆聽,懂得溝通。所以看似柔軟的她,其實才是他們家最堅實的磨盤。季爸和楊楊最終都是圍繞媽媽的堅定信念,展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因此對於高中生來說,尊重和信任是最好的交流。越放手,越懂事!
你覺得你是她們中的哪一位?
小歡喜,這個標題讓我意識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最後都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並認識到愛是通過互相補給才能達到比較良好的體驗感,而不是讓愛單方面的溢出來變成多餘。
與原生家庭的不完美和解,即歡喜在於懂得。歡喜在於明白。歡喜在於因為懂得所以釋懷!
因此,希望所有的家長星人們,從自己的禁錮中解脫出來,正確的面對孩子的分數和學業情況。能夠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不要把自己的焦慮放大,並強加到孩子身上,不僅不能給學習帶來幫助,還弄的家庭氛圍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這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學習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會很長很長,學習能力的好壞關乎智商、心理、外界環境的影響,有可能是一生的修行。雖然我們不能輸在起跑線上,但也不要讓學習這項生存技能過早的夭折在培育的半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