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一則消息在教育圈中炸開了鍋:民辦學校有公辦編制的老師要變身份了——或者回公辦學校,或者脫離編制留在民辦。
一石激起千層浪。聽聞消息的家長們開始擔心,如果大量回公辦學校,民辦學校優質師資如何保證,競爭力會不會減弱?
這樣的傳言是真的嗎?是否會出現民辦學校教師回到公辦的潮流?政策對未來學校發展又會產生哪些影響?就這些問題,記者獨家採訪了杭州市教育局,為大家帶來權威解讀。
傳言緣起於今年一月公布的相關意見
在民辦學校任教的公辦教師不超過學校教師總數20%
同一名公辦教師在民辦學校累計任職任教不超過6年
在浙江省政府今年1月公布的《關於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話:
「加強公辦學校在編教師到民辦中小學校任職任教管理。對於符合區域規劃、彌補教育資源短缺、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薄弱民辦中小學校,當地政府可通過掛職、支教等形式,派遣一定數量的公辦學校在編教師予以支持,派遣數量不得超過該民辦中小學校教師總數的20%。同一名公辦學校在編教師在民辦中小學校累計任職、任教時間不超過6年。」
(網絡圖片)
市教育局相關處室負責人說,其實對於規範民辦教育發展國家已經關注了很長時間。此次浙江省出臺相關實施意見,也是對國家深化教育改革的響應。
Q:為啥要控制民辦學校中的公辦教師數?
A:這對公辦、民辦學校發展都有利
「當初為了彌補教育資源短缺、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的薄弱民辦中小學校,當地政府可通過掛職、支教等形式,派遣一定數量的公辦學校在編教師予以支持。但現在一些民辦學校,公辦在編教師卻佔了不小比例,這也違背了《民辦教育促進法》的精神。」該相關負責人說。
同時,從2012年開始,事業編制也在逐漸收緊。隨著人口增加、教育資源擴張,民辦學校佔用一定數量的公辦編制,而作為教育發展主體的公辦學校卻變得編制緊張,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公辦學校正常辦學。這也是國家規範民辦學校辦學的一大原因。因此,新政會促使一些民辦學校的公辦教師回流到公辦學校,同時也有助於為當下「民辦熱」降溫。
(網絡圖片)
對民辦學校來說,過去公辦教師在學校任職,並無時間限制。這次規範公辦學校在編教師到民辦中小學任職任教行為,民辦學校就可以自主和教師籤訂合同,打造一支「自己的」教師隊伍。「民辦學校應利用自身體制機制優勢、社會資源來激活自身辦學活力,這從長遠來看有利於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該相關負責人說。
Q:是否會造成大量公辦教師離開民辦學校?
A:不大會出現師資大斷層的情況
「目前,浙江省教育廳實施細則還未公布,在民辦學校任教的公辦教師們也在考慮中。是否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公辦教師離開?會有一些公辦教師離開民辦,但不大會出現師資大斷層情況。」該負責人說,對教師來說,是否離開主要有兩個因素:待遇和適應問題。
首先,在法律地位上,民辦和公辦教師地位同等。2014年國家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後,公辦事業編制教師和民辦教師一樣參加養老保險,退休後領取養老金,公辦教師退休後保障的優勢相對減弱了。所以近幾年來,教師對編制的執著不再像以往那麼強烈,再加上民辦學校高薪聘請,這也是近年不少公辦教師放棄編制而加盟民辦學校的原因。
另一個是適應問題,公辦、民辦學校在辦學體制上存在較大差異,在民辦學校任教的公辦教師能否適應回到公辦學校的環境,這也因人而異。
另外,在省教育廳的徵求意見稿中,編制整改要到2022底年前規範到位,所以民辦學校在組建師資隊伍上還有充足時間。
新聞背景
為啥民辦學校有很多公辦教師?
「國有民辦」調整中的歷史遺留問題
那麼為什麼現在民辦中小學裡會有公辦在編教師存在?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為響應國家深化教育改革號召,2001年杭州市政府出臺《關於杭州市國有民辦學校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2002年4月,杭州市教育局發文同意市區16所中小學進行「國有民辦」試點,文瀾、啟正、建蘭、公益等學校改為「國有民辦」機制運行。
「所謂國有民辦,就是按民辦機制運行的公辦學校,除財政基本不撥款、收入抵支外,其師資、校舍等都是公辦的。」該負責人說,當時也是為了給社會提供更多元的教育選擇,同時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網絡圖片)
隨著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頒布,國家從原先允許公辦改制試點轉為開始清理規範改制學校。杭州市也在2009年啟動「國有民辦」體制調整,到2009年底六城區29所「國有民辦」中小學調整為公辦18所、民辦11所。
在體制調整過程中,有些歷史遺留問題。原則上體制調整後,公辦編制只減不增,但事實上一些民辦初中,之前是由杭州一些重高創辦的,當初有一大波公辦編制教師在這些民辦初中任教,2000年市區中學結構和管理體制調整(即初高中分離辦學)後,部分教師留在了民辦初中任教。此外,初中下放為區管後,地方政府為了促進民辦學校發展,採取了選派部分事業編制教師到民辦學校任職任教的支持方式。這些因素造成了一些民辦學校中公辦教師依然佔一定比例。